《海上鋼琴師》是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作品,最初於1998年上映,2019年又被再次搬上熒幕,豆瓣評分9.2,為什麼這部電影能如此受觀眾喜愛?有的人從中看到自由,有的人從中看到選擇,有的人從中看到對夢想的執著,而我,從中看到心的大小,決定你世界的大小。
電影講述的是天才鋼琴師1900的傳奇故事,他嬰兒時就被父母遺棄在遊輪上,有幸被煤礦工撿到,撫養在船上,因他在新世紀第一年的第一個月被發現,而得名1900。後來,煤礦工因工作意外逝世,1900從此便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一生。在船上,他展現出非凡的鋼琴天賦,無師自通,被船長收留,為客人演奏鋼琴,他的琴聲綺麗,變幻多端,一次專注的觀察,就是一段絕美樂章。後來,他在船上偶遇一名美麗女子,心生情愫,為她彈出一曲美妙樂曲,錄成碟片,卻一直沒機會送出手。
他願意為了尋找這位女子下船,但站在船舷那一刻,他猶豫了,遠方的世界,太多選擇,相比未知,1900更想選擇自由,用鋼琴創作的自由,自由生活的自由,即使他的一天,也不過是從船頭到船尾。
最終,1900留在船上度過短暫但卻意義非凡的一生,和船消失在爆炸中,他說:「希望天堂有鋼琴彈」。
影片用第三人的視角展開,這個人就是「麥克思」,通過他的講述,仿佛又讓我們看到那個有才華,一生執著的1900。
影片對於1900豐富的內心世界有極為細膩的刻畫,導演能夠抓住1900眼神的每一次專注。一次彈琴時,麥克思問1900:「你在彈琴的時候在想什麼?」接著,影片又以第三視角的麥克思旁白開始,為觀眾闡述1900的所想:
「他神遊著,他週遊四方。他能閱人,能發現人身上的一切細節,地點、聲音、氣味,他們的家鄉,他們的故事,身上盡顯的一切,他不但讀,還把一切信息編成目錄,整理之後,填入到腦海中那副無邊無際的地圖中。也許他從未見過真實的世界,但是近三十年來,世界一直向這艘船傳遞各種訊息。三十年來在船上的生活,他觀察世界,竊取世界的靈魂。」
麥克斯
看到遠處端坐抽菸的女人,他猜測那人看起來像是在年輕情夫幫助下,剛謀殺了親夫,現在要帶著所有的珠寶潛逃了,手下的琴鍵,也跟著譜出與女人相符合的音樂。
在年輕情夫幫助下,剛謀殺了親夫,現在要帶著所有的珠寶潛逃的女士
看到一位男士,他感受到:他的腦海裡裝滿了記憶,卻無能為力。此時,1900彈出的符合這位男士故事的旋律......
腦海裡裝滿了記憶,卻無能為力的男士
即使從未離開過這艘郵輪,1900仍然對人心有深刻的把握,導演將鏡頭在1900的眼神和被觀察者之間來回切換,這種來回變換,似乎更加應證1900那種對人確切的捕捉,讓人們更能體驗到1900觀察的細緻,以及觀察背後那種深深的寧靜,因為有寧靜,才能去深深觀察一個人,這種寧靜,來自於他的專注,來自於他對鋼琴音樂的執著,以及對內在世界的守護。
1900從未離開過郵輪,卻擁有對細節的敏感捕捉,他的雙眼,似乎可以洞察世界,即使身在郵輪,但是,他卻從狹小的世界,通過心的感受,到達無限。有了這樣善於發現和感悟的心靈之眼,狹小的郵輪又怎會乏味?
可以說,正是郵輪的狹小,鑄就了1900專注音樂天賦的性格,因為他的世界只有鋼琴。他的世界是孤獨的,所以,在遇到喜歡的女孩時,他小心翼翼,在滂沱大雨中站了很久,雨溼衣服卻不自知,手裡握著生命裡的第一張音樂碟片,卻最後也沒有送出手。因為孤獨,他在遇到這位讓他心動的女孩時,甚至生出想要離開郵輪,走向陸地的想法。
在雨中被1900拿在手中的碟片
但最後,這種孤獨,更讓他直面自己,站在船舷,看著遠方沒有盡頭的街道,錯綜複雜的高樓,他說:「是我所沒看到的讓我停下來,你永遠看不到盡頭。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琴鍵上所創作的音樂,也是無限的,成千上萬個琴鍵,永無止境,這就是事實,它們永遠沒有盡頭。那琴鍵是無限的,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就無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錯誤的鋼琴前,這是上帝的鋼琴。」
1900
是啊,平凡人的人生有太多選擇,而1900的選擇從出生起就註定獨特,他不願拋棄生養他的地方,是因為,在這艘郵輪上,有他一直以來視為生命的音樂和鋼琴。他熟悉這裡的一切,所以生活自在,他能夠在這片熟悉的領土,創造出無限,就像鋼琴那88個可數的琴鍵,他能用這些可數的琴鍵,創造無限的音樂。
如果離開郵輪,他即將面臨陸地生活的未知,光是選擇要走哪條路線,就要耗費很長時間,1900認為這是對生命的浪費,他要的是在這孤獨的一生,用有限,創造無限,用已知燃燒未知。
這就是1900所認為的,有意義的一生。正如結尾處他所說:「我出生在這艘船上,我繞了世界好幾圈,但每次只有兩千人和我一起。這裡有夢想,但不會超過船頭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表達出無限的快樂來,這樣才是我的生活。陸地?陸地對我來說,只是一艘過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過長的旅途,太濃的香水。這支曲子我不知從何彈起,我永遠離不開這條船。但我可以結束這條生命,反正對別人來說,我從未出生過。」
對於1900來說,世界就是鋼琴和音樂,能夠和這兩樣東西相伴、相守,就是一生的幸運。因為熱愛,所以對周遭的世界更為敏感,他願意通過心靈的眼睛,把觀察到的,轉變為美妙的音符。也因為熱愛,在有限的空間內,活出無限,空間不能局限他飛舞的心靈,空間也不能限制他對世界的思考和想像。
如果對周圍的生活環境有覺察,那麼,即使不走遍世界,也能擁有世界的博大高遠。
電影中的名場面,一定是1900和爵士樂創造者傑裡之間的鋼琴對決,1900對比賽沒有任何概念,他只是純粹欣賞音樂,在聽到傑裡的鋼琴演奏時,甚至會對麥克思真誠地說:「他彈得太好了」,並且還會因為美好的音樂流下淚水,並沒有因為傑裡是對手,連帶對他的音樂也充滿敵意。
相比之下,傑裡就非常傲慢,首先是,出場的時候,就毫不客氣地對1900下逐客令:「你坐了我的位置」,一句話就把1900推入尷尬的境地。後來,當1900伸手想要和他握手打招呼的時候,傑裡傲慢地刻意忽視。
1900伸手和傑裡打招呼,傑裡不搭理
鬥琴時,傑裡把本來平凡的樂曲,刻意彈奏得變幻多端,想藉此打擊1900,面對挑釁,前面兩次,1900都不為所動,直到最後一次,1900用他超群的彈奏技巧,狠狠打了傑裡的臉。
最經典的鏡頭,莫過於演奏結束,1900將一根未點燃的煙放到琴弦上,琴弦的溫度竟然讓煙無火自燃,這得要有多快的彈奏速度,才能讓琴弦溫度高到點燃香菸?這種無聲的驚豔,讓眾人紛紛感嘆。
高下立斷,觀眾們都是裁判,1900贏得漂亮。
琴弦讓煙無火自燃
1900是真正在用生命和靈魂在與音樂共舞的,只有真正尊重音樂的人,才會收穫音樂的厚重滋養。如果僅僅是技巧的堆疊,沒有情感的融入,終究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妄想用技巧打敗1900的傑裡,就失敗在這裡,最後只能灰溜溜遁走。
傑裡代表的,不就是就是現實世界中那些心裡裝滿名利的人嗎?他們不講求真情實感,只在乎浮華的技巧,不問心的感受,只尋求財富的收割,然而,沒有靈魂的灌注,最終也只是跳梁小丑,到達不了真正的高度,到了巔峰對決的時刻,一定敗下陣來。
影片中的1900一生從未下過船,卻通過自己的感悟和洞察,將自己觀察到的人、事,融入到創作的音樂上,投入了最真摯的情感,也付出每一天的生命去練習。他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一生,是與鋼琴相伴的一生,他只想在這個世界的一角,留下自己真實存在過的痕跡,與其不斷選擇、耗費生命,他更願意「擇一隅而安」,認定了,就做下去,不再為無限的選擇浪費一絲一毫的生命,這種選擇,本就是偉大的。因為,這種選擇,從根本上將自己和各種誘惑隔絕開來,現實中,我們總是看著這山,還想著那山更高,內心從未有過一刻的平靜,沒有停下來好好思考,好好觀察。
1900一生都在郵輪上,但是,憑藉他對船上人的觀察,卻能夠譜出一支支美妙的樂曲,人,並不一定是要走很遠的路,去很多的國家,見很多的人,才算得上成功的一生。
現在,很多人去旅遊,不過是留下幾張證明「我來過了」的照片,對旅程本身的意義也很少有思考,更不要說在旅途中審視自己。
而我們所熟知的霍金,全身癱瘓,不能發音,身體的缺陷限制了活動範圍,但限制不了他思維的運轉,心的專注,他成為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貝多芬在26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耳朵限制了他的世界,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因為心系音樂,最終創作出《第九交響曲》。這些例子,都很好地說明了,一個人的生命能到多遠的地方,和他實際去過多少國家,見過多少人,都沒關係,最關鍵的是,心到了哪裡?
用心,也意味著,活在當下,了悟自己真正熱愛的到底是什麼,之後,用整個餘生去燃燒,用心觀察與之相關的一切。不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的事情上,那些多餘的選擇,都是對生命的屠殺。1900面對近在眼前的陸地時,也有過這樣的思考,終究是因為那些未知的道路和選擇都太多,要耗費太多精力,最終,才選擇回到船上。
這樣的專注,也讓生命時間去到一生中最具價值的地方,最後為世界創造出價值。
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是有限的,但是依然可以創造出無限,關鍵是,滿足於已經擁有的,專注於它,儘量縮小選擇的範圍,然後在這個範圍內,用心去無限擴充已知的世界,把握住「有限」,才能創造出「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