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思維

2021-02-07 孫雪華心理師

感謝您關注微信公眾號孫雪華心理師!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孫雪華心理師」關注我們

反芻思維是指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反芻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對情緒也有重要的影響。[1]

中文名

反芻式思考;反芻思維

外文名

 ruminative thinking

一、反芻思維的概念

首先對反芻思維(rumination)進行研究的是 Nolen-Hoeksema,她和同事們對反芻思維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研究,她把反芻思維定義為一種非適應性的應對方式,它是一種被動、重複的思考負性情緒、專注於抑鬱症狀及其意義的無意識過程。反芻包括專注將注意力放在他的消極情緒和這種情緒可能帶來的結果的行為或想法(Lyubomirsky and Nolen-Hoeksema 1995)。一些反芻的個體會隔離自己,使自己處在抑鬱症狀中並擔心 這 些 症 狀 可 能 帶 來 的 後 果 (Koole et al. 1999 ; Nolen-Hoeksema 2000 ;Nolen-Hoeksema et al. 1994)。當個體在生活中遭遇負性事件時總會在想,「這是為什麼呢?」「我總是這樣想很多」「我無法控制我的思想,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來做事情」,個體對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結果和對事件的感受進行重複性的回想,這不但不利於事件的解決反而使個體再次陷入消極的情緒和行為中。編制悲傷反芻量表的 Conway 指出當個人經驗到自己所重視的事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個人的專注力會鎖定在獲得重要目標有關的想法上,腦海裡不斷思考的內容具有彌散性、不具體,且多是指向自己的負性信息。[2]

前人關於反芻思維結構的研究,使用廣泛的是 Nolen-Hoeksema & Morrow(1991)的反芻思維量表,大部分研究都認為反芻思維是單一維度的,只有少數研究的量表裡認為反芻思維是多維的。即使是一維結構,反芻思維的定義也被多種方式概念化,例如有目的的對思想法、感受和症狀的分析(Nolen-hoeksema,1987),是一種壓 力 應 對 時 的 思維闖入。關於反芻思維的後一種定義在理論上和經驗上更接近思維闖入。為了驗證這個關係,Connor-Smith 和他的同事(2000)對壓力反應問卷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思維闖入與反芻思維都與無意識因素顯著高相關。這種無意識因素無需意志努力,在個體意識之外,指導個體應對壓力情境。反芻思維可以作為 Nolen-Hoeksema 定義的反芻反應的一個分量表,它是對問題和情緒的一種更有目的的洞察(Lyubomirsy&Nolen-Hoeksema,1995)。反芻思維和思維闖入都與憂慮、思慮特性有關,兩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對壓力的非適應性反應。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把反芻思維看成是病理性的,它與多種消極情緒相關。但是很多學者對於反芻思維構成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Treynor等(2003)認為反芻思維由傾向於認知性的問題解決的適應性反省深思(reflective pondering)和傾向於關注負面刺激的非適應性的強迫思考(brooding)兩個因素組成。前者可以減輕個體的抑鬱症狀而後者會使個體沉溺在消極的情緒狀態中。Martin等(1996)提出了狀態說觀點區分出兩種反芻狀態:正常反芻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風格,它能縮短目標距離,接收來自環境間接的暗示,促進目標行為;而病理性反芻則是適應不良的反應風格,阻礙目標的達成。

反芻思維是一種伴隨認知、情感、行為的複雜現象,它出現持久且難以擺脫,關於反芻思維的概念界定研究者們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反芻思維是一種心理病理性的認知風格,表現為對消極情緒和經歷的反覆思考。採用韓秀(2010)對反芻思維的定義:「反芻思維是個體反覆思考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的症狀、原因、結果的思考方式」。[3]

二、關於反芻思維的理論

2.1反應風格理論

反芻思維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Nolen-Hoeksema 將反芻思維定義為「個人在無知覺的狀態下傾向於對個人消極情緒一直循環思考,把目光聚焦在事件的原因和後果而不能積極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Nolen-Hoeksema(1987)在反應風格理論中提到兩種不同的反應風格:非適應性的反芻反應和分心式的轉移反應。反芻反應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樣不斷回想消極事件的前後經過與原委及自己的感受,易增加個體的消極記憶,對事件的消極歸因也會使扭曲其對事件的解釋,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中的個體能從消極情緒中轉移出來參加其他活動,這種方式是適應環境的,有利於個體向他人尋求解決現狀的幫助,積極情緒也會產生更多的創造性。

對反芻思維和心理障礙問題關係的大量研究也支持了反應風格理論即發現個體的抑鬱會因反芻思維而被加重和延長;研究也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易陷入反芻思維,且女性的反芻思維多發生在抑鬱、悲傷的時候而男性的反芻思維多發生在憤怒的時候,可知性別差異存在於反芻思維中,社會角色可能是導致性別差異的原因。

2.2自我調節執行功能模型理論

Wells 和 Matthews(1996)認為把自我調節加入到對反芻思維的解釋,從認知角度來看,個體對外界刺激進行登記編碼再在腦中對此進行評估最後形成指導個體行為的認知。該理論看重反芻思維元認知和負性情緒的關係,認為個體產生負性情緒的根源是對反芻思維的元認知。在臨床半結構訪談中發現絕大部分病人都對反芻思維持積極和消極的元認知。前者將反當思維看成是一種適應性的應對策略(如「反芻思維可以幫助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認識,防止我在以後犯同樣的錯誤」),後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有危害的,具有不可控性,使人不舒適 (如「一旦反芻我就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了」「一旦反芻人們就會拒絕我」)。當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對反芻元認知阻礙了對積極應對策略的使用和適應性自我認知的重構,因此,反芻思維得以繼續使人陷入無盡的煩惱當中。Papageorgiou & Wells(2003)對此作出理論結構圖,「對反芻思維的積極元認知會促使個體持續處於反芻狀態,而一旦引發反芻,個體通常會評價這種思維加工是有害而且不可控的(消極信念 1),並造成不良的人際社交後果(消極信念 2),消極元認知的激活直接導致了抑鬱。因此,反芻思維、抑鬱、元認知信念形成惡性循環,影響身心健康」。[4]

2.3 目標進程理論

目標進展理論(goal progress theory)認為個體的反芻思維是因理想目標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自我管理的認知方式。當個體覺察到理想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的時候就會在頭腦裡不斷地進行思慮,試圖藉由此種反芻來降低目標受阻的落差狀況。反芻思維可以使與目標相關的信息變得更加清楚,促使個體向這個目標努力從而使目標與現實的距離得到縮短。如果個體放棄了目標或實現了目標,那麼反芻思維就結束了。

Matin等人用思維鎮壓實驗證明了目標進程理論,實驗要求A組被試想像北極熊,其他兩組禁止想像北極熊,B組沒有任何反饋信息,而C組是被告知他們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思想的。之後讓三組被試快速指出電腦屏幕上與北極熊有關的詞(例如「白雪」等)。結果符合實驗預期,單純抑制想像且沒有任何反饋的B組其反應速度比其他兩組都要快,這個實驗表明思維鎮壓適得其反,越是試圖控制的信息反而越容易闖入到意識裡來。把反芻思維看成是蔡加尼克效應的一個實例,與已經完成的事情相比,未完成的事情更容易被個體記憶。從這個理解,目標進程理論認為反芻思維的可能性會因個體達到目標或者放棄目標而降低或結束。

三、反芻思維的測量

關於反芻思維的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問卷調查法,一種是實驗法。研究以問卷法居多。被廣泛用來測量反芻思維的量表是Nolen—Hoesksema(1991)研發的反芻反應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該量表區分了三個反芻維度,採用從「從不」(1分)到「總是」(4分)的四點計分方法,以得分高低表明反芻思維傾向的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越表明該傾向越嚴重。國外在對臨床和健康人群的研究裡廣泛使用這個量表,國內許多研究也表明RRS在中國高中生、大學生群體裡試用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由於對反芻思維的定義不同,此外還有一些在研究中表現出較高信效度但沒有廣泛使用的量表,比如Conway編制的悲傷反芻量表(rumination sadness scale,RSS)測量包括反芻思維強度和反覆性的13個項目。Sukhodolsky憤怒反芻思維量表(ARS),包括報復想法、事後記憶、憤怒記憶和理解原因四個維度。Butler & Nolen-Hoeksema(1994)反應風格量表(RSQ)共有20個條目,10條測量反芻思維,10條測量分心。Robinson& Alloy(2003)提出壓力-反應性反芻思維(SRT),注意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特定反芻思考傾向。Treynor等人(2003)把反芻反應細分為反思(reflective pondering)、憂思(brooding)和憂思想法(depression-related)。但因憂思想法分量表與憂慮量表的題目有重疊受到質疑,後續的研究大多用反思與憂思兩個分量表進行研究(Harris,2008)。[5]

實驗法設計的過程是先讓被試聽一個悲傷的故事,再把被試分為兩組:反芻任務組、轉移任務組。前者被「我是多麼無助」等文字誘導產生悲傷的情緒,而後者的注意力則被轉移到其他情境。最後在任務結束的時候由專業人員對兩組被試進行反芻思維的評估。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貢獻者孫彥

參考資料

[1]  韓秀,大學生反芻思維及其與完美主義、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2]  Stephanie Rosser, Cathy Issakidis, Lorna Peters.Perfectionism and Social Phobia: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s and Impact o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3,27(2):143-151

[3]  蔣洪瑩.拖延、元情緒與反芻思維的相關研究[D].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來水木,韓秀,楊宏飛.國外反芻思維研究綜述[J].應用心理學,2009,15(1):90-96

[5]  潘明軍.反芻思維的應用研究及其問題,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J].2013,25(3):78-81

               【雪華心理諮詢工作室】

孫雪華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情感師。是山東省【雪華心理諮詢工作室】的創始人和首席心理諮詢師。預約諮詢電話13791539034,個人微信號sdlysxh,微信公眾號sxhxinli

 諮詢擅長領域:婚姻情感、戀愛家庭、親子關係、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成長、團體心理輔導、減壓放鬆、兩性關係、網癮厭學、考試焦慮、精神分析、抑鬱情緒、焦慮情緒、恐懼、薩提亞、私人心理顧問、職業指導等諮詢業務。

有1000小時的個案諮詢經驗。

諮詢風格:溫暖親切自然,運用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方式諮詢。

諮詢形式:電話諮詢、面詢。您可以在孫雪華心理師的微信公眾號「sxhxinli」的後臺輸入「諮詢」兩個字,了解心理諮詢的詳情。

親,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可以收聽【雪華心理諮詢工作室】千聊直播間的微課。

相關焦點

  • 反芻思維,難道還能吃了我不成?!
    但其實像例子裡的男孩女孩,會因為路人注目的眼光,而不斷回想剛剛目光相遇時的細節,琢磨自己做出了什麼舉動導致路人的眼光投射在自己身上,這就是典型的反芻(chú)思維。反芻思維,是人類在經歷消極生活事件後,反覆思考消極生活事件及其產生的原因和潛在的不良後果,不思考「改善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現象。
  • 反芻思維:餘生很貴,別只顧和往事糾纏
    而我們人類在遇到問題時,也常會陷入這種「思維的漩渦」,反反覆覆去琢磨某件事情,沉浸在負面的想法中無法自拔,就像反芻動物一樣,把念頭反覆不斷地拿來品嘗和思考。這種「思維漩渦」,在心理學上就叫「反芻思維」(rumination)。
  • 《時空戀旅人》拋開時間旅行不說,可能是人人都有的反芻思維在作怪
    這像不像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的反芻思維?做錯了一件小事,說錯了一句不重要的話,都會在腦子裡反覆思考、自責,「如果當時如何如何就好了」,然而沒有後悔藥,我們也不能穿越時空,就算是電影裡的Tim,穿越修正後的事情也並不一定如意。反芻思維只會形成死循環,它不是復盤思維,我們不會從這種消極的思考中得到正向的激勵,只是一次次重複自責與沮喪。
  • 「敏感者」總是容易想太多,小心陷入「反芻思維」
    不斷回憶過去的痛苦。
  • 《天龍八部》:從「嫉妒思維」分析馬夫人為何會變為蛇蠍美人
    雪梨飾演的馬夫人02「嫉妒思維」——四大部分,形成閉環,越陷越深。美國心理學界的領軍人物,羅伯特·L·萊西在《為什麼嫉妒使你面目全非》提出,失控的嫉妒背後往往有一套思維方式,他將其稱為「嫉妒思維」,包括:核心認知、制定規則、判斷偏見、焦慮與反芻(情緒反芻)。在馬夫人身上,這四部分尤為明顯,構成完美閉環,最終害死了她。第一、核心認知——美貌就是一切,我必須是最美的。
  • 本想找人安慰,最後哭成一堆 情緒的共同反芻讓「獨喪」變「眾喪」
    這種跟別人分享負性遭遇或消極情緒時,因為反覆探討問題和情緒本身,導致讓負性體驗更強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過度分享負性事件的過程,被心理學家們稱為共同反芻。反芻本來指牛等動物將吃下的食物再次返回咀嚼、消化;而一個人反覆想到、講到消極事件和情緒,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就是發生了情緒的反芻;當兩個人都因此而沉浸其中時,就是共同反芻。也許姑娘們對此感觸更深。
  • GPT-2僅是「反芻」知識,真正理解語言還要改弦更張
    GPT-2作為一種思維向量假設檢驗碰巧的是,Transformers也可以看作是第二種假設的理想試驗場,即思維和句子可以表示為向量,而不是諸如Noam Chomsky所喜歡的句法樹之類的複雜結構。「思維向量」方法將幫助克服人工智慧中的兩個主要挑戰:掌握自然的、對話性的語言以及實現邏輯飛躍的能力。Hinton補充道:幾乎以數學精度解構語言的想法令人驚訝,但這可以做到。他說:「如果將巴黎的向量減去法國的向量,再加上義大利,那麼你將得到羅馬。」 「這非常了不起。」
  • 線性思維、網際網路思維與生態思維
    內容提要:  媒體發展思維是人們用來分析解決媒體發展問題的思維方式,具有方法論意義。媒體發展思維既是媒體發展實踐的現實反映,更對媒體發展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媒體發展思維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徵。
  • 思維燈泡|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差別
    唉,窮人可真慘,不但要忍受物質上的貧瘠,周圍人的冷眼,還要被貼標籤,「看,你這麼窮,就是因為你的窮人思維」。或許有「窮人思維」,比如「吝嗇、目光短淺、懶於思考」,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他會「吝嗇和目光短淺呢?」。
  • 神奇的思維魔法: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連結。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
  • 《無聲》: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
    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是一整代人的業。
  • 《無聲》: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
    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是一整代人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