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

2020-11-19 老葉點評

有些電影,是真的無法忍心看第二遍。《無聲》就是其中一例。

完場後觀眾都大抵保持沉默,很安靜,也很嚴肅。或者,是因為故事太沉重,許多畫面殘留下來,揮之不去,包括那讓人噁心的偽善者,那種扭曲,那種絕望,以及一個又一個滿帶惡意和憤怒的眼神。電影大部分情節都「沒有對白」,只有字幕,只有仇恨,像是質問每一位觀眾,撫心自問,有沒有做過沉默大多數,是不是也將仇恨種在別人心裡,於他們往後的人生誕下惡果。

《無聲》改編自2011 年轟動臺灣,牽涉過百名聾啞學童的師生集體性侵犯醜聞。電影標題其實有多重意義。首先,它既指受害學童無法說話,一旦遭受霸凌和性暴力,想即時拒絕、反抗,甚至求救,都呼喊「無聲」。另一方面,屢次被班上同學集體強姦的女主角貝貝(陳姸霏飾演),即使本身不願意,卻選擇「無聲」啞忍不反抗,其後更若無其事與施暴者繼續在校園生活。

貝貝除了害怕家人知道自己被性侵犯,覺得丟臉,亦因為不想鬧大事情,害怕要離開特殊學校這個保護圈,回到「聽人」的現實社會遭人歧視。在她眼中,正常人的世界更可怕,她情願留下來被同樣殘障的「朋友」不斷強暴,縱然作惡,他們始終都是跟自己活在同一個圈子裡,他們才是「朋友」。


儘管不是《寂靜之地》(A Quiet Place)這一類恐怖科幻片,但《無聲》本身還是呈現了一種寫實而詭異的恐怖氛圍。性侵過程之中,受害學童的憤怒、屈辱、絕望,都只能訴諸沉默,不是不作聲,而是根本無法作聲,無法說話,觀眾亦無法聽到任何與畫面情節對應的聲音。唯一能夠聽到聲音,不成言語,反而產生一種被「靜音」的壓迫感。

但「無聲」最為尖銳之處,是用來指控這一所特殊學校裡,上至校長下至教師、輔導員與司機的這些能發聲而無聲的「聽人」。暴力與性侵犯就發生在一個近到無法不察覺的距離,但他們仍然心安理得,選擇視而不見,不作聲亦無意關顧,隱瞞真相。他們就是那些帶著歧視目光的「聽人」,覺得殘障學童只是負累、被飼養、無殺傷力的次等生物,更不會有能力作惡,根本不用認真處理。直到新入學的張誠(劉子銓飾演)發現貝貝被同學在校巴後座強暴,他看不過去,跟熱血老師王大軍(劉冠廷飾演)告密,王大軍才揭發貝貝的遭遇不是孤例,校內的性侵犯問題其實失控已久,幾乎每個學生、男男女女都曾經被侵犯過,不想被繼續侵犯的話,就只能選擇跟施暴者「一起玩」,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故事像洋蔥一樣逐層剝開,卻一層比一層毛骨悚然。班上同學都知道貝貝不會拒絕,猥䙝行為就更變本加厲。男主角張誠為了拯救貝貝,獨自對抗他們的首領小光(金玄彬飾演),但原來,作為始作俑者的小光,本身就是長期遭受性侵犯的受害者。張誠終於知道,小光從小學開始已經被老師不斷性侵犯,情況持續多年,他是為了將自己的秘密和慘痛經歷轉嫁給其他同學,所以才讓自己成為施暴者。在聾啞學童的世界,他們無法擺脫校園,只能用傷害彌補傷害。

另一方面,張誠除了對侵犯貝貝的施暴者懷有極大仇恨,同時亦對成年人一直袖手旁觀更甚至轉而斥責深感憤怒。他無法用言語表達心中不滿,只能將仇恨寫出來,「為什麼犯錯受罰的是學生?」整個故事,藏著對於社會和教育制度的批判,制度的存在,從來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制裁提出問題的人。性侵事件的背後,就是一場公義與醜惡制度的抗爭。代表公義一方的王大軍,揭發事件之餘,更發現校長(楊貴媚飾演)早已知情,只是不報警不張揚,選擇低調處理,姑息施暴者。他為公義挺身而出,校長卻笑他初出茅廬,血氣方剛不世故。校長聲稱,怕傳媒大肆報導會造成二次傷害、孩子們「玩玩而已」沒有惡意、要顧全大局,各種狡辯與道理背後,動機明確,就是保住校譽,不想被問責,影響自己仕途。


「學校並不是你的敵人。」面對校長的辯解,王大軍轉而質問,「作為校長,連手語都不懂,你愛的到底是學生,還是學校?」王大軍的明知故問,是以良知識破了制度的偽善之惡,這一幕,無獨有偶聯想到中國香港話劇團最近重演的舞臺劇《原則》。《原則》寫的不是性侵事件,而是更為微小,卻同樣觀照了政治現實的一場校規風波。故事之中,校長堅持「執法」處罰違規學生,繼而存心逼走意見不合的副校長,其專制手段惹來任教多年的資深教師不滿,不但帶頭請辭,更支持學生的罷課行動。然而副校長反問一句,「到底你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逼走校長?」

用另一個角度來說,到底是為了公義,還是為了仇恨?在《無聲》的故事裡,仇恨總是曖昧出現於追求公義的身旁,張誠對小光有仇恨,王大軍對校長亦有仇恨。

或許,張誠與王大軍最終都相信了自己成為拯救者,他們的抗爭,最後換來了貝貝的重獲新生。但他們都低估了仇恨,低估了傷害本身所留下的記憶。性侵醜聞曝光,校長下臺,整件事是否等於解決了呢?王大軍看到報章上的報導,似乎亦隱約感到心虛。發生過的傷害已無法修補,又是否因為戰勝了醜惡的制度,守住人性和公義,未來就不會再有人受到傷害?

一切尚未完結,前人留下的惡,像一個詛咒,一個循環:施暴者當初其實是受害者,拯救者其實又不經不覺成為了別人眼中的施暴者。惡已經種下,只會一層一層延續下去,無從完結。結局是一個相當沉重鬱悶的Happy Ending,狠狠掌摑了王大軍所作表的公義勝利。


其實,在某些人眼中,他們就跟自己痛恨的制度一樣偽善、無能和自我感覺良好。不是每個學生都獲得拯救,無法被拯救的學生,內心就有仇恨。因為仇恨總是曖昧出現於追求公義的身旁。

臺灣的真人真事,他們對整個社會,對成年人的集體仇恨,正是當下政治體制、教育體制都在粉飾隱瞞,刻意迴避的問題。像故事裡從來不將學生放在眼內的校長,以為低調處理—— 處理掉所有將事件鬧大,不受控制的激進份子,就可以讓事情告一段落,一切就會重上軌道,經濟活動、人際關係與城市發展,如常運作。

然而,受過傷害,就不會忘記。仇恨已經埋在心裡,誕下以惡之名的下一代。

電影正告訴了那些指摘下一代惹事添亂、作惡多端的人,惡是循環,是Stephen King 筆下那個不斷回魂的跳舞小丑,是宮崎駿電影裡,動物對人類積怨所化成的兇煞神。惡,就是果,是大家昨日苟且過活的時候親手種下的因。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是一整代人的業。

相關焦點

  • 《無聲》: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
    《無聲》改編自2011 年轟動臺灣,牽涉過百名聾啞學童的師生集體性侵犯醜聞。電影標題其實有多重意義。首先,它既指受害學童無法說話,一旦遭受霸凌和性暴力,想即時拒絕、反抗,甚至求救,都呼喊「無聲」。另一方面,屢次被班上同學集體強姦的女主角貝貝(陳姸霏飾演),即使本身不願意,卻選擇「無聲」啞忍不反抗,其後更若無其事與施暴者繼續在校園生活。
  • 韓國電影《無聲》:我們是善,也是惡
    ……這一樁樁一件件,其實都顯明一個事實:昌福是想成為善的,但他自己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惡。那個惡,終究還是讓他做出了「損人利己」的選擇。儘管善的一面在提醒他,可他還是沒能逃出罪惡的網羅——代價:死。他最終成為了自己口中那個因為貪圖別人的東西而掉進火坑的人。
  • 不縱小惡,不棄小善
    一善之念,不但能為自己修功積德,更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惟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一寺院方丈知道他的小沙彌徒弟只剩七日的壽命,於是慈悲地讓他回家探親。
  • 不思考的惡
    >不思考的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面提出來的,不思考的惡即是平庸的惡,是指阿倫特在耶路撒冷採訪猶太人劊子手艾希曼(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阿倫特所講的個人的惡主要講個人的責任承擔,在個人的思維中,啟發一種思考的偏向,這種思考被賦予「懷疑,批評和審視」,如果「個人」不去承擔這種自我思考的責任,那麼無疑他/她只能走向平庸的惡。所以「不思考的惡」是個人的,但假如全體成員都是不思考的惡,那這種惡該有所有的個人承擔嗎?
  • 《惡童》惡童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認惡
    作為孩子,我們可樂壞了,從生下來就多了兩條命,兩個任我差使的僕役,作為父母,心裡則是多了幾抹陰雲,原來做個父母代價如此之高,熊孩子那麼彪悍不服管呀!不合格的父母也許還是不屑一顧,更加嚴苛地不讓孩子出去「禍害百姓」,已經合格的父母,則是整天自我譴責,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自己的錯,要對孩子更好些,他們才會好起來,結果也許讓孩子更加的予取予求、任性妄為。
  • 反芻思維,難道還能吃了我不成?!
    走在路上,行人多看自己幾眼的行為會不會讓你覺得渾身不自在?
  •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你世界,給不了你答案
    這是一起「無差別兇殺案」, 「無差別」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預謀的,殺人的手段一般也有預謀,只是作案的對象是隨機的。編劇視角聚焦於李曉明兇殺案對不同家庭造成的影響與動蕩,及其引發的後續風波。
  • 從洞穴之喻談不思考的惡
    不思考的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面提出來的,不思考的惡即是平庸的惡,是指阿倫特在耶路撒冷採訪猶太人劊子手艾希曼(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阿倫特所講的個人的惡主要講個人的責任承擔,在個人的思維中,啟發一種思考的偏向,這種思考被賦予「懷疑,批評和審視」,如果「個人」不去承擔這種自我思考的責任,那麼無疑他/她只能走向平庸的惡。所以「不思考的惡」是個人的,但假如全體成員都是不思考的惡,那這種惡該有所有的個人承擔嗎?
  • 楞嚴要解:「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下面講意根--法塵: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 王蒙:對於惡的認識與對付惡的本領是是否成熟的標誌
    我們常常議論到某個人的時候說誰誰比較幼稚,誰誰不夠成熟,誰誰比較老到。那麼請問,成熟和老到的標準是什麼?成熟和幼稚的區別點是什麼?很抱歉,我不能不說到一個方面,那就是對於惡的認識與對付惡的本領。而一個成熟和老到的人,則會堅定不移而又從容應戰巧妙應對,化被動為主動,從惡的挑戰中尋找善的契機,化不善的因素為善的因素,至少也要戰勝惡轉化惡而弘揚善,直到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直到出汙泥而不染。從來不與惡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在惡面前垮臺自殺也不變得那麼惡卻是必須的與有用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孔子的弟子子貢非常有錢,一次他從別國也贖回幾個魯國人,卻並不報銷也不接受官府的賞賜。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毫不留情的批評了子貢:「子貢,你開了個惡劣的先例。聖賢做事,都是為了改變不良風俗而對老百姓產生教化作用,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不夠清廉,那誰還願意去贖人,我很擔心以後不再有人願意向諸侯國去贖人了。」
  • 從來沒有平庸之惡,只有惡相噬 ​ 電影《艾希曼》
    林衝嘆道:「原來你們是平庸之惡。」這當然是一個笑話。平庸之惡,這個詞彙是一名猶太裔的女哲學家發明的,認為平庸之惡即因不思想、無判斷、盲目服從權威而犯下的罪惡。是指在意識形態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執行罪惡的命令和指示。
  • 自古以來,人爭不過天,惡贏不了善!
    人,永遠爭不過天;惡,永遠贏不了善。不與天爭,不與人爭,爭來爭去落一場空。不做惡人,不做小人,活來活去只剩一人。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人易騙,天難瞞。善有善果,惡有惡終。一個人行走天地間,只要不愧對良心,不愧對他人,就能活得坦坦蕩蕩,心安理得。一個人不騙人,不算人,不失信於人,就能頭頂天,腳踏地,行得端,走得正,站得穩。
  • 【推薦】地藏經裡說:行善的人,在你死的時候亦有八千惡道鬼神引你去三惡道受苦,你千萬要小心!
    】(解)佛繼續說:『譬如有人迷失了他本來的家鄉,錯誤的走進危險的道路中去。這危險的道路中,有許多的夜叉,以及虎狼獅子蛇蠍等毒物,這迷人一些不知道,只在這迷路中走去。在須臾的時間,就要遭著諸般的毒物害死了。(釋)有人,是指三界十惡眾生,這人既然迷失了法性的本來家鄉,誤走入了生死的險道中,就違背了智覺,去合上了塵障,流落在五濁惡世的險道中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殺人犯的心理需不需要被大眾理解?殺人犯的家庭,要對他的罪行負責嗎?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一定就要被管制?如何做到既避免危害社會,又不損害病人自身權利?精神病院能不能開在鬧市區?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在和精神病人相處的時候,是提高警惕另眼相看,還是平等對待?媒體如何平衡收視和社會影響?公眾愛看什麼,媒體就要去報導什麼嗎?公眾知情權和被報導人隱私權之間的邊界如何劃定?
  • 《惡之花》:開在地獄邊緣的花,一定會結出惡的果嗎
    註:本文有劇透在內地網絡媒體上被稱為「韓版張東升2.0」的tvN新劇《惡之花》,一出街豆瓣評分就是9分,待第二周的兩集更新,評分不降反升,達到了9.1分,頗有在今年韓國口碑劇榜單中登頂的架勢。威脅人的時候,一句簡單的臺詞,「搞得我想在地上鋪塑料了」,完全不亞於「東升帶你去爬山」↓↓
  • 「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典型案例發布
    五件典型案例緊緊圍繞張軍檢察長關於「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兩方面的要求進行選編,包括發揮檢察職能,依法準確認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典型案例2件;依法追訴漏罪漏犯,追加認定惡勢力犯罪集團典型案例1件;不拔高不湊數、依法不認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典型案例2件。檢察機關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的「保護傘」線索,有的正在查,有的已審查起訴,有的已經判決定罪。
  • 善良需要底線,有時候要「以惡制惡」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性本善,但有的人,利慾薰心,染上了惡習,滋生了惡念;有的人一直善良,包容了世間的真善美,也包容了世間的假惡醜。一個人善良過頭,就會讓那些惡毒的人為非作歹,害人害己。聰明人的善良,帶著鋒芒,有時候要「以惡制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細思極恐,不寒而慄的《暴裂無聲》,揭示了人性最可怕的惡
    在我看來,《暴裂無聲》比《心迷宮》還要好,甚至有觀眾稱忻鈺坤是「華語懸念大師」。忻鈺坤沒有迷失,《暴裂無聲》是國產電影裡少有的直面人性之惡的影片,一點也不花哨。張保民的妻子久病不治,同樣是水源被汙染的結果,然而身為傳統婦女,她在所有事情都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