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大提琴詩人沙弗蘭演奏博凱裡尼《小步舞曲》
「如果上帝想通過音樂向人類說話,
他會選擇海頓的作品;
但如果他是自己想聽音樂的話,
他的選擇會是博凱裡尼。」
華麗而雅致的博凱裡尼作品
博凱裡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1743年 2月19日生於盧卡,1805年5月28日卒於馬德裡。父親是低音提琴家。初從其父和D.F.萬努奇學習,1757年赴羅馬深造大提琴。1757~1764年曾 3次去維也納,樹立了大提琴家的聲望,並初露作曲家的才華。他的 6首三重奏受到C.W.格魯克的賞識。1764~1766年在盧卡教堂任職期間,演出了他的第 1批創作清唱劇和康塔塔等。自1766年起,在國外長期巡迴演出,次年抵達巴黎,出版了他的第 1批室內樂作品,名聲大振。1770~1785年在馬德裡任路易斯王子的宮廷樂師。1787年在馬德裡貴族貝納文特-奧蘇納宮廷中演出了他唯一的歌劇作品《克萊門蒂娜》。1783年應普魯士腓特烈·威廉親王(1787年繼承王位)的要求譜寫室內樂,因此傳說他自1787~1797年曾在普魯士國王宮廷任職。晚年妻女相繼去世,他精神失常,在貧病交迫中逝世。博凱裡尼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共創作 500多首樂曲,其中60首三重奏、91 首弦樂四重奏、154首弦樂五重奏,以及其他重奏曲、鋼琴奏鳴曲等,對發展室內樂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些重奏曲的大提琴聲部,他寫得象小提琴聲部那樣華麗動人,使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充分發揮。在弦樂五重奏中有112首採用了兩把大提琴,並且還發展了鋼琴與弦樂器的五重奏。他的管弦樂作品寫得很有特色,尤其是《c小調交響曲》(1788),除有生動的對比外,其中的小步舞曲樂章甚為著名。《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至今仍是被經常演奏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作品裡,他往往採用切分音節奏,顯示出西班牙的特色。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創作拉丁風格器樂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本文作者子韻,原載《高保真音響》,2012年。
《博凱裡尼弦樂四重奏與弦樂五重奏》唱片編號PHOENIX PE463
提起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大家都會立即想到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那麼第四位呢?估計在大家心目中一時難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在筆者心目中,還是有一人選,這應屬於一位義大利作曲家,其名為路易吉·博凱裡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
在競爭積累的英超能保持第四也很不容易了
Boccherini《D大調吉他四重奏》
博凱裡尼的生平
博凱裡尼出生於義大利託斯卡納的盧卡市,他父親是一位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博凱裡尼年幼時就被父親送去羅馬學習。而在1757年,14歲的他就隨父親前往維也納的皇家劇院——城堡劇院(Burgtheater),開始了他作為大提琴家和作曲家的職業生涯。隨後,博凱裡尼與他同時代的天才演奏家和作曲家一樣,開展了他的旅行演出活動。1786年,博凱裡尼結束了他的旅程,來到西班牙的馬德裡,受僱於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和唐·路易斯親王。
後來,博凱裡尼又跟隨唐·路易斯親王來到聖佩德羅(Arenas de San Pedro)——格雷多斯山脈的一個風景優美的小鎮。聖佩德羅是西班牙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優雅古樸的山區小鎮和中世紀的古堡——傷心女伯爵的城堡(Castillo de la Triste Condesa)為博凱裡尼帶來了很多創作的靈感,在這裡博凱裡尼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室內樂。然而,有得便有失,西班牙本來就處於當時歐洲音樂文化的邊緣,而對於博凱裡尼來說,身處偏僻的山區小鎮,使得他更不能及時了解維也納同行的努力。
在1785年,唐·路易斯親王去世後,博凱裡尼回到了馬德裡。但由於自1783年開始,當時的普魯士腓特烈·威廉親王(1786年繼位改為威廉二世)就委託博凱裡尼為其創作室內樂,而以每年20部作品的供應量,有理由也相信博凱裡尼曾到普魯士宮廷任職。步入19世紀的時候,博凱裡尼卻陷入了經濟和健康的雙重危機。他和家人在馬德裡一起過著身份低微的生活。惡劣的健康狀況也使他不得不完全放棄了大提琴的演奏,並且從公眾的視線中消失了。在博凱裡尼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兩個兒子的死更把博凱裡尼的生活推向了悲慘的極點。1805年5月28日,博凱裡尼在馬德裡逝世,沒有人關注他的離去。
《降B大調第九號大提琴協奏曲》
博凱裡尼的作品
作為大提琴家的博凱裡尼,他是最早在大提琴上使用拇指把位以及雙音技術的。他對大提琴的演奏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他也創作了十多部大提琴協奏曲。包括卡爾薩斯、杜普蕾、羅斯特羅波維奇、史塔克、畢斯馬、馬友友、麥斯基和王健等在內的眾多大提琴家都錄有博凱裡尼的大提琴作品。
在交響曲方面,博凱裡尼創作了將近30首的交響曲,但無論是篇幅還是內涵深度都不能與我們所熟知的成熟交響曲作品相提並論。他也許可以成為第一位「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但他是個義大利人,他不可能丟掉旋律,雖然他本人意識到,發展交響樂需要在新舊之間折衷,也需要恢復復調,至少部分恢復。況且他的抒情手法也太細膩,無法升華到交響樂所必需的英雄力量。因而最後的綜合留給海頓去完成了。博凱裡尼則一直是前古典主義的洛可可藝術家,有愉悅的敏感、完美的藝術,但太細膩,過於修飾。為此,他被海頓取代,但他未被忘卻,因為發展的線索從他——越過古典作曲家——通向早期浪漫派。
《博凱裡尼交響曲集》唱片編號PHOENIX PE460
博凱裡尼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室內樂。在他的那個時代,他的音樂作品尤以室內樂聞名。而在現在,在其某些作品中,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類似早期浪漫派作品的那種感情的抒發。更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數量龐大且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室內樂組合形式。從奧地利品牌PHOENIX(鳳凰)最新發行的一系列博凱裡尼作品唱片中就可見一斑,在5套小雙張(共10CD)的唱片中,除了交響曲和嬉遊曲之外,就是各種各樣的室內樂作品。其中包括了: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六重奏、吉他五重奏(吉他、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雙簧管五重奏(雙簧管、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和小提琴二重奏。其中弦樂五重奏還包括了兩種形式: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兩把大提琴,以及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博凱裡尼嬉遊曲與雙簧管五重奏》唱片編號PHOENIX PE472
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樂迷都可能對這個奧地利新品牌PHOENIX較為陌生,但其源於德國古典唱片的老品牌CAPRICCIO(隨想曲)。CAPRICCIO擁有大量的優秀的古典音樂錄音,眾多發燒友所熟悉的天樂(TOPMUSIC)發燒天碟——維格(Vegh)指揮的莫扎特小夜曲(K.525),其實就是CAPRICCIO老錄音。而PHOENIX的這套博凱裡尼作品唱片,其實也是CAPRICCIO的老錄音。但無論是後期製作還是封面設計方面,都比舊版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讓筆者信服的是,其封面引用了英國畫家威廉·奧克舍(William Oxer)的畫作,非常賞心悅目,是筆者目前見過的最有品位的古典音樂唱片封面設計了。作為優秀的弦樂室內樂錄音,是最考驗器材韻味的工具。如果器材「夠班」且搭配合理,則會享受到如絲般華麗雅致的弦樂,不會太甜太朦,也不會太透亮而呈現冷豔的音色。
由於篇幅的限制,恕筆者不能一一介紹這套唱片的曲目,唯有挑選幾部筆者最為喜歡的、最能代表博凱尼尼的、且最值得推薦給大家的作品簡單介紹一下。
《凡丹戈舞(Fandango)》約於1820創作的雕版畫
《第4號D大調吉他五重奏「凡丹戈舞」(G.448)》
西班牙可謂是博凱裡尼的第二故鄉,所以西班牙的傳統音樂文化對博凱裡尼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反映到其作品中。如果說,最代表西班牙傳統文化的是:鬥牛、吉他和佛朗明哥舞,則博凱裡尼的這首吉他五重奏則應該是作曲家最貼近西班牙文化的作品了。
凡丹戈舞(Fandango)是佛朗明哥的四大曲式之一,是一種快速的舞蹈,3/4拍或3/8拍,一般是用吉他和響板伴奏,有時也會加入人聲。這種舞蹈在博凱裡尼的時代,是西班牙宮廷的至愛,並通過西班牙宮廷流傳到歐洲各地。而當時的西班牙作曲家也以凡丹戈為題材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索勒(Antonio Soler, 1729-1783)的為古鋼琴而作的凡丹戈。博凱裡尼的這首吉他五重奏以一段抒情的牧歌樂章作為開始,在激動人心的第二樂章「莊嚴的快板」過後,便是以凡丹戈舞為題的第三樂章。
這個樂章以一個抒情而優雅的慢節奏引子作為開始,隨後凡丹戈的主題就由弦樂和吉他一前一後地以對位的形式呈現出來。此時,樂器化為一個個舞者,翩然而起,而作為聽者的你也千萬不要小看室內樂的能耐,那可是能讓你的腳趾也會跟著起舞的音樂。正當樂曲在熱烈而有序地演進時,大提琴手拿起了響板,此時你感受到的正是佛朗明哥最獨到的魅力,只是沙啞粗獷的佛朗明哥歌手,換成了華麗雅致的弦樂。或許你會擔心這樣的結合體不夠地道,就像義大利麵纏著西班牙海鮮飯,但筆者覺得還是非常有趣的,大家不妨品嘗一下吧!
《第60號C大調弦樂五重奏「馬德裡街頭的夜曲」(G.324)》
如果說標題音樂是柏遼茲的創舉,那麼博凱裡尼則更應是眾多的先行者之一。作者不僅為整首五重奏及各個樂章冠以標題。甚至還在其手稿上寫下一段這樣的描述:
「這首五重奏的音樂描述了某人在馬德裡夜晚的街上所聽到的,以聖瑪麗亞教堂的鐘聲開始,衛隊的撤崗為結束。儘管我嘗試用音樂去表達一切,但並非所有的呈現需與實際的事物有著必然的對應。『聖母瑪麗亞教堂』——市鎮中的聖母瑪麗亞教堂。『乞丐的小步舞』——盲眼乞丐的小步舞(顯得較為無禮)。大提琴手會把樂器架到膝蓋之上,並用其指甲刮奏,使其聲音與吉他相仿。在短暫的停頓過後,整個小步舞會被重複一遍,並引入到下一樂段『玫瑰園』,速度為甚慢(Largo assai),但這個速度並沒有嚴格保持。『玫瑰園』——街頭藝人的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曼洛奴斯舞(Los Manolos),再次以模仿吉他的撥弦演奏)——然後是衛隊撤崗的變奏曲。我們可以想像,行動是在遠處開始的,所以開始的演奏要弱,弱得幾乎聽不到;然後漸強和漸慢漸弱都必須嚴格而明顯。」
作者的描述就顯得有點天花亂墜了,但音樂異常豐富的色彩和想像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大家可以找PHOENIX博凱裡尼系列的編號為PE469的這張唱片來聽聽此曲。聽後你或許會發現此曲你似曾相識,因為電影《怒海爭鋒》曾使用此曲。另外,發燒友們所熟悉的TACET廠牌的《膽咪Ⅲ》中的第一首也是此曲,不過那是室內管弦樂團的改編版。雖然此版亦為筆者所愛,但斯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演奏改編版稍欠原作的活潑和雅致,大家不妨「PK」一下。
《博凱裡尼弦樂六重奏與標題音樂作品》唱片編號PHOENIX PE469
《第23號F小調弦樂六重奏(G.457)》
上面的兩首曲子都帶有濃鬱的西班牙風味,但若你以為博凱裡尼大部份的作品皆類似,則有失偏頗了。雖然,以上兩曲是作曲家最為知名的室內樂作品,但筆者最喜歡的則是這首鮮為人知的弦樂六重奏。
正如前文所述,在博凱裡尼的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類似早期浪漫派作品的那種感情的抒發。F小調弦樂六重奏的第一樂章確實是讓筆者為之感動。華麗而雅致的弦樂之下,暗含著一絲絲甜蜜的哀傷,而那抒情的旋律實在是讓人為之動容,揮之不去。這種感動其實是很難用言語去表達的,在此之前,筆者只有在聽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聽到,這種隱藏在糖衣外殼中甜蜜的憂鬱,以及淡淡的感傷和無奈。筆者曾以「抓心的存在」來描述莫扎特音樂的精髓,而這次卻在其同時代的博凱裡尼中再次體會到,這不得不使筆者感慨!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想起法國小提琴家卡蒂埃爾(Jean-Baptiste Cartier ,1765-1841)的那句話:「如果上帝想通過音樂向人類說話,他會選擇海頓的作品;但如果他是自己想聽音樂的話,他的選擇會是博凱裡尼。」博凱裡尼雖然不能名列古典主義作曲家的三甲之內,但其天才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他雖然停留在前古典主義的洛可可——華麗風格中,沒有向英雄、道德等深層內涵挺進,但華麗而雅致的音樂確實是大家所喜愛的。而對於筆者來說,筆者的選擇也是博凱裡尼!
往期小提琴主題:1、小提琴家列賓訪談丨「沒有激情的音樂,就像沒有鹽的麵包」,「勃拉姆斯把我引向了人生的非常深度!」 2、海菲茲演奏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3、帕爾曼與林耀基談小提琴教育丨對於同樣內容的提問,兩位大師的回答和而不同;4、小提琴家克萊默丨藝術和名氣從來不是一回事丨跨界就像毒藥丨演奏家們都應投身室內樂丨真愛音樂,就該遠離媒體宣傳攻勢丨談挑選曲目的原則;5、鄭延益丨追憶用小提琴歌唱的西蓋蒂丨巴赫無伴奏之帝丨不聽上十年小提琴,想接受他很難?講硬技巧他在諸大師中最差,但音樂演繹獨樹一幟;6、小提琴教育大師林耀基專訪丨他的成功的最大的啟迪是什麼?「明白音樂比金錢高得多,當我年紀大了走不動路,音樂還在我們腦子裡面神遊。」 7、海菲茲談拉琴丨我從來不相信苦練,一個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一個曲子拉成形,這就說明他正在把這首樂曲判處死刑;8、鄭延益丨紀念胡貝爾曼丨每一位樂迷都應該聽聽這位怪傑,小提琴真奇妙!9、小提琴教育一代宗師譚抒真丨「在我的一生中一刻也離不開音樂。」 10、一張小提琴家西蓋蒂在上海的老照片;11、穆洛娃談演奏巴赫的巨大轉變丨「持續演奏和研究巴赫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12、紀念小提琴家內弗丨弗萊什對她說:「你從上天得來的才賦,我是不會碰它的。」 13、溫暖的琴聲丨聆聽米爾斯坦最後的音樂會;14、為何從1937到1968年,奧伊斯特拉赫在舞臺上的演奏都顯得非常拘謹、內斂?15、小提琴家朱莉婭·費舍爾對小男孩說:「再演奏一次,就像你藝術人生中的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