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開播一段時間了,不得不說,第二季是有驚喜的,成立於2003年的重塑雕像的權利、2005年的左右樂隊、2004年的後海大鯊魚……這些大佬們紛紛出山,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如果說起來北京搖滾歌迷的聖地,很多人會說工體的愚公移山,會說糖果的星光現場,卻很少會記起來搖滾在2000年之前的樣子。
那時候,北京搖滾的聖地是樹村。
01痛仰樂隊的誕生地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地圖上還有樹村這個地方,名字聽起來土裡土氣,怎麼都不像是一個地表。但它確確實實是個真實存在的一個小村莊,它坐落在北五環外,離頤和園和中關村都不遠,樹村的東北邊是迷笛音樂學校,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都將樹村視為在發展的第一站。
再加上西三旗那會兒還不是網際網路碼農的集中地,所以那一片區域更像是以樹村為中心的特殊的地下音樂群落。
別看地方不大,樹村曾經聚集了上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搖滾樂手,木馬、舌頭、痛仰等知名樂隊都是出自那裡。
可以說在工體的愚公移山之前,樹村是國內搖滾音樂的一個標誌性坐標。
至於為什麼聚集在北五環外面的樹村,其實理由很簡單——房租便宜。
在《快樂女聲》等綜藝大行其道的時候,搖滾青年是沒有出路的,這種「沒有出路」集中表現在沒錢。
所以樹村才可以成為廣大音樂人物質和精神的寄居所,只要付完不算太高的房租,就可以成天叮叮噹噹搞音樂,這在當地,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現象,甚至村民也習慣了這些人的喧囂。
同時,因為樹村的大量部分樂隊搞的是金屬樂、硬核說唱一類的題材,所以市場受眾不會太多,即便在貧困的狀態下,他們依舊希望靠音樂養活自己。
當時樹村的樂隊演出通常是在一個叫開心樂園的地方,每周六晚上的演出結束之後,大家再把賺來的錢用於打黑車和喝酒。
醉生夢死,不外如是。
02分裂的搖滾圈子
北京的搖滾音樂史歷史悠久,黑豹樂隊、唐朝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樹村始終沒有進入到主流搖滾樂的眼裡。
在很多人眼裡,在北京玩搖滾的分成兩大部分:「三環內」和「三環外」。
前者是指出生在北京的搞搖滾的和已經在搖滾圈裡站住腳的樂手;
而三環外則主要指還沒有闖出名堂的外地搖滾樂手,而這些人集中在樹村。
三環內的搖滾樂人是怎麼看樹村的:
樹村那幫人整天瞎整,趁早回家去得了。
而樹村的搖滾樂人也看不慣三環內:
靠爸媽養著,不愁吃穿,把搖滾當玩票啦!
在樹村最鼎盛的時候,大概有200多音樂人集中在那裡,這其中自然免不了良莠不齊的尷尬,而在良莠不齊的尷尬之外,是搖滾圈子裡瀰漫的心理上的不平衡,這讓搖滾樂在國內的發展顯得分外複雜和沉重。
03樹村等不到《樂隊的夏天》
國內的搖滾樂發展其實是很早的,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黑豹樂隊,最被大家熟知的一任樂隊主唱是竇唯,也是竇唯讓國內的搖滾樂徹底浮出了水面,但對於竇唯本人而言,《無地自容》也不過是那段青春的紀念而已。
但等到1995年左右的時候,唐朝、黑豹、超載、輪迴等樂隊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稱為「魔巖三傑」的何勇、張楚、竇唯也找不到搖滾骨子裡應該是什麼味兒。
時代變了,搖滾也沒有了自己的方向,如果搖滾歌手只剩下炫技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就像今年《樂隊的夏天》的五條人一樣,雖然乍一看充滿著濃濃的塑料味,但那就是海豐人最真實的生活。
離開了生活,音樂什麼都不是。
但奇怪的事情就在於,時代拋下你的時候,不會提前打任何一個招呼,還是有數不清的人前僕後繼的湧向了北京——操起吉他、敲起鼓、組起樂隊……
而樹村就是這些人的第一站。
如果把那個時候樹村的樂隊拉出來去《樂隊的夏天》演出,可能一季都沒有辦法播完。
但同時,樹村的音樂創作環境也註定不會出現黑豹這樣的樂隊,樂隊一個一個誕生,又很快地解散,再重組,很多時候,作品還沒排練好,人就走了,再找人,又得從頭再來,能出來一支痛仰已經是僥倖了。
誰都不會想到,2019年《樂隊的夏天》還會重新把這些搖滾樂隊從歷史的塵埃裡挖出來,而作為曾經的音樂聖地,樹村早在十幾年前就拆遷了。
而當時的那些樂隊,有的轉戰到霍營和通州,有的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也是百舸爭流的時代,如今都已經歸屬於塵埃。
你們去過樹村這個地方嗎?
(以上綜合網際網路消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