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馮保:一個不絕對的男人

2021-02-13 重讀歷史

關於馮保,明史有宦官傳,馮保亦收錄其中。有明一朝,敗於黨爭、毀於宦官,此乃史界共識。但是,宦官之中,既有王振、魏忠賢等荒唐專權之流,也有馮保這樣還算儒雅的太監。眾多評價之中,有一個評價,馮保應可擔當: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儘管,他是個太監。

馮保,河北深縣人。嘉靖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元年(1567年)提督東廠,萬曆元年(1573年)任神宗顧命大臣、司禮監掌印、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他與萬曆首輔張居正結成政治同盟,共同推進「萬曆新政」,史書有正面評價。

明朝宦官專權,甚為突出。我曾有文專述(《明朝之爛始於朱棣》),宦官幹政,到萬曆年間,已是政治常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馮保其人,不僅讀過書有文化,而且素養較好,比如,他曾監刻《啟蒙集》、《帝鑑圖說》、《四書》等書,這與早年朱元璋規定太監不能識字不得幹政的情形,早已天壤之別。當然,例外也是有的。比如,後來那個不識字的大太監魏忠賢,已是「個案」,不具代表性了。此處不說。

馮保與張居正結盟,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都有一個政敵、時任首輔高拱。

《馮保傳》有記載。「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時司禮掌印缺,保以次當得之,適不悅於穆宗。大學士高拱薦御用監陳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罷,拱復薦用孟衝。衝故掌尚膳監者,例不當掌司禮。保疾拱彌甚,乃與張居正深相結,謀去之。」顯然,高拱不喜歡馮保。執掌司禮監的機會,都被高拱攪了局,一次被陳洪取代,另一次高拱又力諫孟衝。馮保因此忌恨高拱,明史用了兩個詞:一是「疾拱」;一是「疾拱彌甚」。呵呵,這顯然是一個積怨的過程。此時,聰明的馮保,選擇了一個政治盟友,這就是張居正。因為,他知道,張居正「亦欲去拱專柄」。共同的目標,讓他們走到一起,「兩人交益固」。

直到隆慶六年,穆宗駕崩,馮保和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馮保假傳遺詔「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這件事,看來是真的。明史曾有「穆宗得疾,保密屬居正豫草遺詔」的說法,穆宗病重之時,他和張居正就有密謀活動,並被高拱發現,弄得張居正只能「面赤謝過」。因此,後來的「司禮監同受顧命」遺詔,也被史家懷疑是「矯詔」。不過,儘管如此,穆宗已死,死無對證。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最終都成了神宗皇帝的顧命大臣。

萬曆元年(1573年),年僅十歲的神宗皇帝朱翊鈞登基,馮保受到重用。神宗登基,馮保始終站立在御座旁邊,滿朝文武大為震驚,史書形容「舉朝大駭」。對此,高拱是極為不滿的。他即授意閣臣提出「還政於內閣」的口號,彈劾馮保。但是,馮保此時執掌司禮監,看到奏本,立即壓下,「匿其疏」,並與張居正商量應對之策。最後,由馮保出面,抓住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後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和皇貴妃告狀。其結果可想而知:「后妃大驚,太子聞之亦色變」。高拱的下場便決定了。他被革職,回家養老去了。馮保對高拱並不放心,後來又弄出一個「王大臣案」,欲置高拱於死地,因眾朝臣力諫而作罷。不過,張居正和馮保,經此役已大獲全勝,由此內外勾結,執掌朝政。

有明一朝,眾多專權的宦官之中,還有一個共同的作派,這就是投小皇帝所好而倍受寵幸。比如王振投九歲的明英宗所好,魏忠賢從小投皇長孫朱由校所好等等。他們的發跡,幾乎都與此有關。但是,馮保對小皇帝,略有不同。《馮保傳》記載幾件事,頗能說明問題。其一,宮內太監孫海等人「屢誘帝夜遊別宮,小衣窄袖,走馬持刀,又數進奇巧之物,帝深寵幸。保白太后,召帝切責。帝長跪受教,惶懼甚」。說實話,小皇帝此等作為,玩點奇物,調嬉宮女,根本不算啥,馮保居然去李太后處告狀,讓皇帝長跪不起,還惶恐不安,並讓張居正草擬罪己詔,「詞過挹損」,文字嚴厲的程度,連萬曆皇帝自己讀了都不好意思。其二,張居正曾進獻「內閣產白蓮、翰林院雙白燕」,馮保「使使謂居正曰:『主上衝年,不可以異物啟玩好』。」馮保「又能約束其子弟,不敢肆惡,都人亦以是稱之」,不僅管束皇上,而且還管束屬下,當時的京城百姓都有說法。明史評價「保亦時引大體」。如此看來,馮保還是一個挺不錯的專權大太監。

當然,宦官通病,都是貪。專權者,皆為己利。馮保亦如此。這一點,張居正也不能免。對此,不用迴避。馮保專權,其對政敵,不管是朝上,還是大內,他都毫不留情,亦可說明馮保政治手段狠毒的一面。此與張居正有得一拚。《馮保傳》有一個說法:「保所不悅者,斥退殆盡」,由此可見一斑。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於任上。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請參閱《清算張居正》)。當然,馮保也是他從小忌恨之人。馮保自然也躲不過。萬曆十年十二月,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萬曆疏鈔》曾有記錄李植彈劾馮保當誅二十罪。浙江道監察御史王國則上疏,力言馮保欺君誤國之罪十條,條條罪大惡極,應按法重處。不過,神宗皇帝並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這與他的性格和為人是有關係的。他最終放了馮保一條生路。明史載「遂謫保奉御,南京安置,久之乃死」。我估計,神宗皇帝還是礙於李太后的面子。

《馮保傳》有個細節,「馮保之發南京也,太后問故。帝曰:『老奴為張居正所惑,無他過,行且召還』」。馮保不見了,太后自然要問,神宗皇帝輕描淡寫地說,沒有什麼,馮保只是受張居正影響而已,過一段就召回來了。

據說,馮保由北京貶到南京,「猶攜帶佞兒數十輩,裝載輜重騾車二十輛」,他可是被抄了家的人啊。看來,馮保還是從神宗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帶走了不少價值連城的珍寶,其中,包括他題跋的《清明上河圖》)。這些內容,都見於《萬曆疏鈔》。

馮保之死,沒有確切的說法。據說,馮保被貶之後,還活了很多年。有一種說法,稱其死於萬曆四十八年。哇,有三十多年哦。估計也算是壽終正寢了。《馮保傳》「久之乃死」的說法,看來是準確的。

《酌中志》稱馮保「謫死於南留都,葬於皇廠。林木森然,巍峨佳城」,看來還是有一定規格的。沒有萬曆皇帝之默許,傍人估計也不敢為、也做不了。

明史稱馮保有「儒者風度」,大致是對的。網上有一評價,亦極有意思:他不是一個絕對的好人,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壞人,甚至不是一個絕對的男人。但是,作為太監,他青史有名,且不是惡名,已然不易了。

相關焦點

  • 大太監馮保簡介,馮保是怎麼死的?
    嘉靖朝時,因為書法出眾而被嘉靖皇帝賞識,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朝時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當時司禮監缺一名掌印太監,馮保有這個資歷勝任,但是因為穆宗不喜,加之當時的大學士高拱先後推薦了御用監的陳洪以及尚膳監的孟衝補缺,所以一直沒有升位。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馮保記恨上了高拱,這才有了以後陷害高拱之事。
  • 萬曆朝第一宦官——馮保
    如此一個龐大的特務系統,滲透到大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生的方方面面,僅僅一個東廠,就足以讓人對馮保不敢小覷。馮保還是孝定皇太后李氏的心腹,萬曆的「大伴」。在服侍李太后,照顧萬曆生活的過程中,與這對母子結下了深厚的主僕之情。李太后甚至要求馮保「管教」年幼的萬曆,約束其不端的行止,而萬曆也對馮保畏懼三分。
  • 萬曆帝親媽李太后、首輔張居正、太監馮保,「萬曆中興」缺一不可
    這其實不能說都是首輔張居正的功勞,另外兩個人,也在這場改革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萬曆帝的親生母親——孝定李太后,以及太監馮保。可以說,這三人的崛起,都是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結果,而且難得的是,十年下來,他們居然都沒有出現過內訌。
  • 曹吉祥、馮保兩太監
    曹欽見馬亮不告而別,心知大事不妙,於是在曹吉祥被擒的當晚率領底下的那批亡命之徒瘋狂地血洗仇家並一度進攻皇城,但很快就被朝廷的軍隊給擊潰了。  曹吉祥是瘋狂的,他的子侄也是瘋狂的,瘋狂到了要學三國奸雄曹孟德一掌乾坤坐天下。「無毒不丈夫,瘋狂真太監」,這恐怕是明朝太監曹吉祥人生的真實寫照吧!  提到明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改革,那必然繞不過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 明朝最風雅的東廠督主馮保,是什麼讓他和張居正互相看對了眼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就長年不早朝,儘管如此,萬曆一朝,並沒有像明英宗時那樣,出現過王振這種霍亂朝綱的太監。當年,明英宗朱祁鎮身邊,如果能有像馮保這樣的大伴,及早處理掉帶壞英宗的太監王振,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那一場,差點將大明王朝送上 「靖康之恥」老路的「土木之變」了。馮保這樣做,也證明了,他並不是一個貪戀權力的人。
  • 張居正盟友馮保倒臺的原因之一:他害得萬曆皇帝的親妹妹守活寡
    1567年,嘉靖皇帝的兒子明穆宗繼位,年號隆慶,這時馮保又成了東廠掌印太監,不僅如此,他又兼任御馬監掌印太監,等於說他同時提督東廠和御馬監,是司禮監裡光明正大的二號人物。御馬監這衙門雖然也有養馬和馴馬人員,但是養馬只是這御馬監的副業而已,這是一個幫著皇帝掌握兵權的一個機構,掌管御廄兵符等項,與明朝的兵部和各督撫共同執掌軍事。
  • 後世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張居正與李太后、馮保之間的關係
    馮保的性格很複雜,如果張居正書生氣十足,像海瑞那樣嫉惡如仇,則根本無法與馮保相處。一旦得罪了馮保,就會失掉和太后、皇帝聯繫的紐帶。張居正知道這一層利害關係,因此,對馮保多有遷就,甚至對他收受賄賂,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點,曾引起很多人對他的垢病。但他不這樣不行,單純做好人,他可以不搭理馮保,與之劃清界限。但是要做一個好官,為朝廷和老百姓辦點實事,他就不能這樣了。
  • 掌印太監比秉筆太監權力大,為什麼魏忠賢卻沒當上掌印太監?
    ——《明史·職官志》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上還有一個提督太監,也就是太監們的老大。但是這個提督太監的職位似乎鮮少被授予,從整個明朝當權的大太監來看,他們幾乎都沒有擔任過提督太監這個職位。一般多是在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之間流轉。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陳洪做到最大的太監,仍會一敗塗地?
    在嘉靖陣營裡,負責執行命令去做事的人是司禮監——一個由太監形成的組織。 日子久了主僕二人難免會談論起宮裡大小太監的一些情況,此時呂芳是很難對嘉靖說陳洪的好話,陳洪也很難被嘉靖看上眼。 皇帝是太監唯一的靠山,不被皇帝認可,意味著這個太監的仕途註定不會有太大突破。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司禮監是明朝內庭中二十四監中專門掌管太監的機構,下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權勢最大的當屬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了,那麼到底是誰權勢更大呢? 首先提督太監繼承以前的司禮監一切宮廷禮儀,等於說提督太監掌管內廷事務,不參與朝廷公務,所以提督太監雖然位高權重,但本身職能無法參政,只活動於內廷,與後來擅權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是不同路的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這條戒律被他曾孫朱瞻基破了,朱瞻基雖說是明君,但顯然沒有朱元璋的工作熱情,需要有人幫他打下手,太監首當其衝,不識字就很麻煩。 所以,朱瞻基幹脆在宮裡開了個學校,稱「內學堂」,所有太監都要接受「再教育」。太監群體文化水平的提高,為後期他們走向政治核心層奠定了基礎。明朝很多太監的學問都非常高,像魏忠賢這種目不識丁的非常罕見。比如馮保,其書法造詣極高。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當然掌印太監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他終於體會到了文人的無恥,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賢的無奈。TOP、9 王安王安最早隸屬於宦官馮保名下,後來王安由陳矩推薦給皇帝,受命為皇長子伴讀。當時鄭貴妃圖謀立自己生的兒子為太子,所以經常使人搜集皇長子的過失。然而皇長子在王安周旋保護下,使得鄭貴妃一無所獲。明光宗即位後,王安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 《一人之下》作者直播爆料作品的幕後故事,馮寶寶名字源於太監!
    1.馮寶寶的名字來源於明朝太監馮保馮寶寶是作品的女主角,她的身世非常神秘,而且似乎有容顏永駐的能力,而馮寶寶這個名字其實是來源於明朝太監馮保。歷史上的明朝湧現過很多著名太監,比如王振,魏忠賢,鄭和等等,而馮保也是裡面少數口碑比較好的太監之一了。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那麼在隋唐之前就沒有「太監」嗎?其實也是有的,只不過之前都通稱為宦官,或者帶有貶義的「閹人」。這種「閹人」特殊群體在中國之外也存在,最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蘇美爾人記載上就有發現。好了在這裡不繼續發散思維了!我們講回明朝的大「太監」們!明朝的太監們有多厲害呢?
  • 太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太監被割掉生殖器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再有本事,你再牛,但是你傢伙兒沒了,你也爬不了居住在皇宮內院的包括皇太后 皇后 貴妃妃子 宮女等所有女人的床了。 因此在皇宮內,純爺們兒男的就一個,那就是皇帝。女性好幾千,所謂之後宮佳麗三千。而介乎於不男不女的太監少則幾百,多則幾千。
  • 當趨炎附勢遇上權傾朝野,古代官員討好太監的N種方式
    我用2年時間創造了一個劇本,現在到了關鍵時刻。對面坐著的是影視公司的老總和導演,現在他們一副高傲的樣子,但等我拿出我心血傾注的劇本,也許就是我成為編劇的時刻。現在,老總和導演都坐在辦公室了,我拿出了自己寫了兩年的劇本《升官記:討好明朝太監的N種方式》,開始了自己的劇本介紹。
  • 明代太監的雄起(下)——​綽號裡的大宦官們
    ↑點擊收聽↑     文/東風夜   播/晨誦無聲我們在昨天的文章裡明代太監的雄起(上)——宦官專權的種子討論了明代宦官專權得以出現的政治大環境
  • 中國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著名太監
    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唐朝中期權宦,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李輔國四十歲之前無所作為。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