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通過在學校食堂外賣投入使用循環飯盒,正在逐步取代塑料一次性飯盒。10月1日起,該校將在順德校區全面禁止餐飲單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飯盒。這也是國內高校首個智能循環外賣飯盒的規模化應用嘗試。
循環飯盒集環保、智能、無接觸於一身。 來源:中新網
小小飯盒,頗為神奇。它集環保、智能、無接觸於一身。據介紹,循環飯盒均帶晶片,晶片裡記載了飯盒的身份證號、材質、使用次數等信息。學生通過相關軟體在學校食堂點餐後,外賣投櫃員會將用循環飯盒打包好的食品送至學生宿舍樓下的外賣取餐櫃,學生取餐用餐完畢後,將飯盒歸還至取餐櫃旁的回收櫃即可。智能晶片能識別記錄外賣分發、歸還、盤點、監控的全流程並搜集相關數據。總之,這是一個「聰明的飯盒」。
小小飯盒,事關重大。它是新「限塑令」下向技術借力的一次有益探索。據專家測算,一個1萬人左右規模的學校,一年內通過循環使用環保飯盒,可以減少飯盒及塑膠袋產生的近50萬套約10萬噸「白色垃圾」。據悉,循環飯盒模式正在全國多所高校進行推廣。往大了說,它還與垃圾分類的大趨勢不謀而合。28日,《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修訂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增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機制」,提出限制過度包裝、快遞外賣包裝物減量,旅遊、住宿、餐飲等行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等。
小小飯盒,很有啟發。如今,外賣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點外賣,打包所使用的一次性飯盒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如何從源頭上治理這些「白色汙染」,實現垃圾減量呢?除了推廣可降解一次性飯盒外,循環飯盒模式也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當然,培養循環飯盒的使用習慣需要時間,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提升使用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也要對飯盒的衛生與健康加強監督,並將相關情況明確告知消費者,這樣才能讓人用得舒心、安心。
要落實好垃圾分類,須於細微處見功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攝
小小飯盒的意義並不止於源頭減量,它還告訴我們,要真正將垃圾分類落實到位,必須「於細微處見功夫」。誰都知道垃圾分類是好事,然而,要推動人們從觀念認同到付諸行動,就需要以「繡花精神」,從垃圾分類處理全環節的各個細節入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順應人們的接受度,不斷提出更加優化、更貼近人心的解決方案,而這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胡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許曉芳
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