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日軍宣布投降,抗戰取得全面勝利。此後,國共舉行重慶談判,為國家爭取一個光明的未來。然而蔣介石自恃已經擁有500萬美械武器部隊,炮兵、裝甲兵、工兵和空軍、海軍軍兵種齊全,力量佔據絕對優勢,因而圖謀向解放區進犯。雙方爭奪的焦點首先在山西爆發。
8月中旬,國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出動4個師又1個挺進縱隊,進佔我解放區上黨地區,企圖以此侵佔全部晉東南解放區。為保衛解放區,配合重慶談判,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首長,堅決自衛反擊,殲滅侵入上黨地區之敵,要打得乾淨利落,務求首戰必勝,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接到軍委命令後,劉鄧首長認真分析了敵情我情和戰區地形,決心集中太行、太嶽和冀南三個二級軍區的野戰部隊,以及地方武裝,共計31000餘人,全力打好這一仗。劉鄧首長確立了避強擊弱,首先逐個奪取長治外圍各城,誘敵主力出來增援,力求在運動中殲敵,爾後再奪取長治的方針。
其時我軍正處於從分散遊擊戰向大規模運動戰過渡階段,部隊集中整編成野戰軍,編制和武器裝備等極不充實,彈藥也少,又缺乏大兵團攻堅作戰經驗等情況,此時作戰面臨很大困難。晉冀魯豫軍區進行了充分的戰前組織,加緊訓練,集中彈藥,並鼓舞動員,要求指戰員「為保衛勝利果實而戰」「為支援重慶談判而戰」。
經過準備後,劉鄧首長指揮部隊於9月10日開始行動。我太嶽軍區陳賡部、太行軍區陳錫聯部、冀南軍區陳再道部各自發起攻擊,步步拔除長治外圍要點。經過10天戰鬥,相繼攻克潞城、長子、屯留、壺關等城,並開始圍攻長治。長治守敵第19軍軍長史澤波驚慌失措,數電太原第二戰區長官部增援。
閻錫山知道上黨危急後,於9月24日派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2個軍8個師共2萬餘人出動,由於洪路沿白晉路南下增援長治。劉鄧首長指示我軍一部繼續圍攻長治,以陳賡指揮太嶽縱隊主力打主攻,北上運動伏擊來援之敵。10月2日,我軍將孤軍冒進的彭毓斌部包圍於老爺嶺附近地區,隨即展開猛攻。
被圍敵軍憑藉優勢火力和有利地形頑抗,雙方進行了激烈拉鋸戰。根據戰場情況,陳賡司令員果斷改變部署,採取圍三闕一的打法,給被圍之敵留出北面的生路,誘其脫離陣地逃跑。國軍果然於10月5日夜向北突圍,我軍即一面堵擊,三面追殺,再次將敵人包圍於運動途中。國軍拼死突圍,但都被太嶽部隊堅決擋住。至6日,我軍發起總攻,被圍之敵完全崩潰,2萬餘人被殲滅,敵副總司令彭毓斌被擊斃。
取得大捷後,我軍主力回師長治。史澤波部難以堅守,於10月8日棄城西逃。我軍勇猛追擊,於12日將逃敵全殲於桃川堡地區,生俘敵軍長史澤波。至此,我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取得了上黨戰役的輝煌勝利。
此役中,我軍以少敵多,殲滅敵人3個軍部、11個師加1個挺進縱隊,共計35700餘人,繳獲山炮24門、輕重機槍2000餘挺、長短槍16000餘支,沉重打擊了進犯之敵,保衛了晉東南解放區,為促成談判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