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戰役解放軍以少敵多,殲滅國軍11個師35700多人

2020-12-24 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1946年8月,日軍宣布投降,抗戰取得全面勝利。此後,國共舉行重慶談判,為國家爭取一個光明的未來。然而蔣介石自恃已經擁有500萬美械武器部隊,炮兵、裝甲兵、工兵和空軍、海軍軍兵種齊全,力量佔據絕對優勢,因而圖謀向解放區進犯。雙方爭奪的焦點首先在山西爆發。

8月中旬,國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出動4個師又1個挺進縱隊,進佔我解放區上黨地區,企圖以此侵佔全部晉東南解放區。為保衛解放區,配合重慶談判,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首長,堅決自衛反擊,殲滅侵入上黨地區之敵,要打得乾淨利落,務求首戰必勝,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接到軍委命令後,劉鄧首長認真分析了敵情我情和戰區地形,決心集中太行、太嶽和冀南三個二級軍區的野戰部隊,以及地方武裝,共計31000餘人,全力打好這一仗。劉鄧首長確立了避強擊弱,首先逐個奪取長治外圍各城,誘敵主力出來增援,力求在運動中殲敵,爾後再奪取長治的方針。

其時我軍正處於從分散遊擊戰向大規模運動戰過渡階段,部隊集中整編成野戰軍,編制和武器裝備等極不充實,彈藥也少,又缺乏大兵團攻堅作戰經驗等情況,此時作戰面臨很大困難。晉冀魯豫軍區進行了充分的戰前組織,加緊訓練,集中彈藥,並鼓舞動員,要求指戰員「為保衛勝利果實而戰」「為支援重慶談判而戰」。

經過準備後,劉鄧首長指揮部隊於9月10日開始行動。我太嶽軍區陳賡部、太行軍區陳錫聯部、冀南軍區陳再道部各自發起攻擊,步步拔除長治外圍要點。經過10天戰鬥,相繼攻克潞城、長子、屯留、壺關等城,並開始圍攻長治。長治守敵第19軍軍長史澤波驚慌失措,數電太原第二戰區長官部增援。

閻錫山知道上黨危急後,於9月24日派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2個軍8個師共2萬餘人出動,由於洪路沿白晉路南下增援長治。劉鄧首長指示我軍一部繼續圍攻長治,以陳賡指揮太嶽縱隊主力打主攻,北上運動伏擊來援之敵。10月2日,我軍將孤軍冒進的彭毓斌部包圍於老爺嶺附近地區,隨即展開猛攻。

被圍敵軍憑藉優勢火力和有利地形頑抗,雙方進行了激烈拉鋸戰。根據戰場情況,陳賡司令員果斷改變部署,採取圍三闕一的打法,給被圍之敵留出北面的生路,誘其脫離陣地逃跑。國軍果然於10月5日夜向北突圍,我軍即一面堵擊,三面追殺,再次將敵人包圍於運動途中。國軍拼死突圍,但都被太嶽部隊堅決擋住。至6日,我軍發起總攻,被圍之敵完全崩潰,2萬餘人被殲滅,敵副總司令彭毓斌被擊斃。

取得大捷後,我軍主力回師長治。史澤波部難以堅守,於10月8日棄城西逃。我軍勇猛追擊,於12日將逃敵全殲於桃川堡地區,生俘敵軍長史澤波。至此,我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取得了上黨戰役的輝煌勝利。

此役中,我軍以少敵多,殲滅敵人3個軍部、11個師加1個挺進縱隊,共計35700餘人,繳獲山炮24門、輕重機槍2000餘挺、長短槍16000餘支,沉重打擊了進犯之敵,保衛了晉東南解放區,為促成談判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一場戰役殲滅敵軍2個整編師,繳獲的裝備,讓陳銳霆告別「光杆」
    1946年6月,距離抗戰勝利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蔣介石悍然撕毀了「雙十和平協定」,在華中、華東地區集結數十萬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妄圖以突襲的方式一舉殲滅該地區的解放軍有生力量。我們的部隊竭盡全力迎戰,開戰前打了幾次漂亮的仗,對敵人造成了一定的打擊。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 鏈水之戰重創解放軍王牌部隊6縱王必成部。雖然最早被解放軍殲滅,可解放軍上了五個第一流的主力縱隊(1縱、2縱、4縱、8縱、9縱)圍攻,而且牙齒也蹦鬆了,雙方損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在解放戰爭中,由於遼瀋戰役的結束,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性逆轉。我中野解放軍將黃維率領的地十八軍包圍在雙堆集一個狹長的地帶。由於黃維拒不投降,我中野部隊對其發起了總攻,一舉殲滅了國軍第十八軍,並俘虜其兵團司令黃維。這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隨著銷煙永遠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 從大榮走向大恥:林彪一生十大經典戰役回眸
    ,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臺等軍用物資。>所轄部隊:東北民主聯軍為我軍主力中的主力,精銳中的精銳戰役特點: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伏擊戰已退居次席,作戰樣式多元化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我軍主要將領:林彪、劉亞樓、譚政、肖勁光、肖華、李天佑
  • 遼瀋戰役錦州攻堅戰,解放軍指揮一輛坦克猛打猛衝榮立戰功
    在遼瀋戰役最激烈的錦州攻堅戰鬥中,解放軍出動15輛坦克支援步兵衝鋒,表現很出色。當坦克分隊伴隨步兵突入錦州市區後,由於坦克沒有無線通信設施,無法統一指揮,只能主動配合部隊找仗打。有一輛編號為102的日制97式坦克單車前進,沿大街向前猛衝,以火炮、機槍攻擊沿途的敵軍和暗堡,連續打掉了敵人數個火力點,為步兵掃清了道路。戰後,102坦克被上級授予「功臣號」光榮稱號。在解放軍猛攻之下,錦州城內的彈藥庫和汽油庫均被炮火打著,街道上火焰沖天。國軍的指揮協調系統遭到了重創,防禦力量進一步減弱。
  • 張靈甫一語成讖,他的天下第一師在孟良崮被殲滅
    解放戰爭時,國軍74師長張靈甫的預言:「三個月不消滅共黨,將死無葬身之地!」。結果一語成讖,張靈甫的天下第一師在孟良崮一戰中被解放軍殲滅,而張靈甫被當場擊斃,據說屍骨至今還沒找到。74師,即整編第74師,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八年抗戰中,74軍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每次表現都很突出,尤其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尊嚴,以其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被稱為「抗日鐵軍」。當時美軍顧問團留下「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讚美之詞。
  • 山東臨沂 / 張文和 【小說連載】/ 《新紅日​​ 第一一四章 蔣軍末路》(孟良崮戰役新編)
    陳粟首開先河,在蔣介石挑起和發動、致使內戰全面爆發還不到一年,在解放戰爭還處於防守階段的初期,就敢於從敵人密集兵團當中剜割圍殲蔣介石的其頭號主力「第一王牌軍」——整74師,並在兩天之內乾淨、全部、徹底地殲滅之,同時還阻擊了蔣介石另外兩個王牌軍整11師和第五軍等40餘萬兵力的增援。這在大多數人來看是想都不敢想、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 孟良崮戰役,發生了兩件怪事促成華野全殲國軍第74師,發生了什麼
    1947年,國民黨集結了3個兵團24個整編師約45萬人,從山東臨沂至泰安一帶向北進犯,企圖蔣華東野戰軍消滅在沂蒙山山區。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陳毅、粟裕根據中央指示,發動了孟良崮戰役。全殲蔣介石王牌部隊整編74師。大大提升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信心。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雙方軍隊在孟良崮戰事正酣,雙方吃力膠著的時候,當時卻發生了兩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 「圍點打援」不過是個古老的戰術,解放軍為什麼能屢試不爽?
    紅軍一旦佔領蘇家埠,將會直接威脅六安、霍山、舒城等地的國民黨軍隊,也間接對合肥之敵構成威脅。果然,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剛剛圍上蘇家埠,國民黨軍第46師師長嶽盛瑄就「上鉤」了。他親率4個團的兵力出援,結果在半道上遭到紅軍伏擊,部隊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 漣水戰役:74師血拼戰勝解放軍,卻老兵傷亡殆盡引發孟良崮覆沒
    1946年10月19日,張靈甫率74師加29師一個旅共3萬餘人,直撲漣水縣城。 漣水縣城南門外有一條廢黃河河道,河道與城牆間有三道堤壩,11縱和提前趕到的10縱固守三道河堤。 張靈甫作戰十分驕狂,一上來就把手下4個旅中的3個旅一字排開,向河堤發動猛攻。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繳獲32萬挺機槍:不是國軍戰鬥力差,而是解放軍太厲害
    :22 來源: 蒼穹體育家 舉報   在解放戰爭當中,我軍一共繳獲了32萬挺機槍,按照1個師
  •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美械裝備到底有多強?
    國軍五大主力(即整編74師、第五軍、整編11師(18軍)、新一軍、新六軍)更是如此。那麼國軍美械裝備含金量如何,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直以來,國軍由於支援部隊和技術裝備少,只能以步兵人數眾多,編制臃腫的「軍」作為主力戰術兵團,而歐美強國陸軍早已實現了火力更強、人數更少、行動更靈活的「師」為主力戰術兵團,國軍王牌也是軍級編制,人數普遍3萬餘人,美軍師一般都是1萬餘人,所以即便二者裝備相當,國軍王牌軍火力平均也只有對方師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已。
  • 孟良崮戰役,國軍為何救不下張靈甫,老蔣忽略了一個致命細節!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連吃敗仗,很多是因為制定的戰略戰術上出現錯誤,才導致失敗。可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卻並不是如此,這一次戰役雙方都知曉對方的意圖,蔣介石想用74師當魚餌,吸引解放軍主力,然後四面合圍,伺機消滅。
  • 華北野戰軍三個兵團,徐元帥擅長以少勝多,10位虎將有多牛?
    解放戰爭初期,率領晉北野戰軍發起晉北戰役,歷時50多天,先後佔領朔縣、寧武縣、繁峙縣、崞縣,殲滅閻錫山部8600餘人,控制了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使大同之國軍陷於孤立。 1948年5月,協助指揮晉中戰役。1949年4月20日,指揮前線部隊發起總攻,22日掃清太原外圍,24日攻克太原,全殲守軍8.9萬餘人。
  • 淮海戰役的重大意義,你知道嗎?
    你想多了!當時之所以這麼做,正是不想放棄在香港上映的機會,因為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實在太多了,根據香港電影分級規定,無奈之下只能將其劃為三級片了。確實,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多了一點兒。而現實中的大決戰(三大戰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其「暴力鏡頭」、其慘烈程度,比電影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 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其前身是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三野這支部隊絕對是全軍殲滅國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共殲滅兩百多萬人,再者,其指揮官便是我軍的戰神粟裕。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解放軍發動諒山戰役殲敵10509人,看看幾支越軍的表現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很多人都知道,打得最精彩激烈的要數諒山戰役。解放軍廣州軍區第55軍揮兵南指,在炮兵、裝甲兵支援下,先打同登,後擊諒山,連續作戰16天,突入敵國縱深20餘公裡,攻佔全部預定目標,取得了東西全線最大最輝煌的一場勝利。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國民黨整編74師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還是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和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部隊都不一樣,18軍和第五軍是國軍老牌主力,後面都有很強大的背景,不論是兵員還是武器都是優先補給,新一軍和新六軍二戰時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軍的強大火力補給,只有74軍,也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有朋友說國民黨軍在內戰時期的兵力巔峰為430多萬人,怎麼會出現800餘萬人被殲滅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戰爭過程中,雙方有了兵力損失不會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時的補充新兵甚至重建部隊。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國民黨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在1947年被華東野戰軍消滅於山東境內,三萬兩千餘人的國民黨部隊遭到全殲。但是國民黨軍又以邱維達為軍長重建了這個王牌軍,後來還參加了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