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點打援」不過是個古老的戰術,解放軍為什麼能屢試不爽?

2021-01-17 樂享趣聞軼事

在我人民軍隊戰史上,「圍點打援」絕對是我軍使用頻率最高的戰術之一。

尤其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許多戰鬥中應用了「圍點打援」戰術,圍的「點」越來越大,打的「援」越來越多。

到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更是把「圍點打援」這種戰術用得嫻熟無比,甚至「圍點」、「打援」兩不誤,既圍了「點」又打了「援」。

老照片 朱總司令檢閱部隊

在國民黨軍那裡,解放軍「圍點打援」的戰術早就從「陰謀」轉為了「陽謀」,不再是什麼秘密。

可是,國軍卻一次接一次地敗於解放軍的「圍點打援」,其原因著實讓不少人匪夷所思。

國軍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曾經這樣哀嘆:「明知道是共軍的圈套,卻非要往裡面鑽,我們就不能不鑽嗎?」

當時,李彌正身陷淮海戰場,他剛剛遭受過解放軍打援部隊的沉重打擊,死裡逃生,驚魂未定。

看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圍點打援」戰術如此神奇,它究竟有什麼奧秘?

人們還會關心,「圍點打援」戰術難道是解放軍的「獨門秘籍」?

其實,「圍點打援」戰術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琢磨透了其精華。

《孫子兵法·虛實篇》云:「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這就是老祖宗對「圍點打援」戰術最早的註解。

老照片 解放軍攻城

公元1640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10萬八旗軍「圍」攻錦州,一舉「打」掉明朝13萬增援大軍,為入主中原奠定基礎。

無獨有偶,308年後,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60萬大軍同樣「圍」攻錦州,「打」垮10萬國民黨軍援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贏得關鍵一仗。

相隔幾百年的兩場戰爭,採用了同樣的戰術-「圍點打援」,體現的都是「攻其所必救」之戰術精髓。

這種古老的戰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依然屢試不爽。

問題是,同為華夏子孫,國民黨也繼承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國軍許多高級將領熟知「孫子兵法」。

因此,這個戰術也稱不上是解放軍的「獨門秘籍」。

可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就頻繁使用這麼古老的戰法,打得國民黨軍隊束手無策、屢戰屢敗。

這算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從「圍點打援」的概念談起。

可以這麼說,「圍點打援」戰術起源於「圍魏救趙」,不過,前者比後者更靈活,更具有「可變性、創造性」。

「圍魏救趙」的意圖很明確,「圍魏」是外在可見的「形」,「救趙」才是真正的目的。

而「圍點打援」戰術可以演變為三種應用形態:

「圍點」示形,實為「打援」;

「圍點」為實,「打援」為輔;

「圍點」、「打援」都為實。

老照片 嚴陣以待

可能的結果通常也只有以下三種:

「圍點」、「打援」都獲成功-這是最理想的結局,屬於「大滿貫」;

「圍點」或者「打援」只成功一個-不管怎麼樣,成功一個就是勝利;

「圍點」、「打援」均未成功-則屬於戰術失敗。

上述三種結局裡,戰鬥的發起方成功的概率明顯高於失利。

如此看來,「圍點打援」的發起方是佔了優勢的,也就是說,無論敵方如何應對,發起方都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被動方」敢不敢接招、怎麼接招的問題了。

首先是「救不救」的問題。

「圍點打援」的關鍵在於所「圍」的那個「點」,「點」的分量夠不夠重,是不是敵人的要害所在。

我軍的做法是:「攻敵所必救」,不怕敵人援兵不來!

1932年3月,國民黨軍12個團「圍剿」鄂豫皖蘇區,部隊進駐至安徽六安至霍山一帶。

徐向前果斷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圍」蘇家埠,「打」由六安、霍山和合肥方向前來的援敵。

老照片

徐向前之所以選擇蘇家埠為「點」,是因為這裡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是六安西南水陸交通樞紐。

紅軍一旦佔領蘇家埠,將會直接威脅六安、霍山、舒城等地的國民黨軍隊,也間接對合肥之敵構成威脅。

果然,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剛剛圍上蘇家埠,國民黨軍第46師師長嶽盛瑄就「上鉤」了。

他親率4個團的兵力出援,結果在半道上遭到紅軍伏擊,部隊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徐向前還在合肥方向預先安置了部隊,全殲了來自合肥的國民黨援軍,國軍第7師師長厲式鼎及其20000援兵悉數被殲。

在蘇家埠戰役中,徐向前表現出了驚人的耐力,為引來國軍援兵,紅四方面軍圍困蘇家埠之敵達48天之久。

在此期間,徐向前持續不斷地對蘇家埠之敵施加壓力,逼得敵軍不得不前來增援。

如果說嶽盛瑄是中了徐向前「圍點打援」之計的話,厲式鼎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明知有被紅軍伏擊的風險,仍然不顧一切也要前來增援,正好說明了一個問題-蘇家埠太重要了,國軍說什麼也不能夠丟。

這就是「攻敵所必救」。

圍攻這樣的「要點」、「痛點」,不怕敵人援兵不來。

老照片

「圍點打援」,是「圍點」還是「打援」?解放軍說了算!

「圍點」引來了敵人的援兵,接下來就是怎麼打的問題了。

至於先打「點」上之敵,還是先打援敵,或者兩頭一起打,這就由不得敵人做選擇了。

這個決定還得由解放軍說了算!

如果戰鬥目標就是消滅「點」上之敵的話,那麼「打援」就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了。

天大的壓力也要扛,直到完成戰鬥目標,比如華野十縱宋時輪的「徐東阻擊戰」。

如果戰鬥目標為「打援」,那麼,「圍點」的戲照常唱,集中優勢兵力打援敵,直至完成「打援」目標,比如前面說到的「蘇家埠戰鬥」。

但是,這個次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允許的時候,解放軍也創造了不少「圍點」、「打援」兩不誤的戰例。

有人可能會說,「圍點打援」到解放戰爭後期已經不是秘密了,那麼,國民黨軍會不會選擇「見死不救」?

國民黨確實這麼幹過,「長春戰役」就是一例。

從1948年5月23日開始,我人民解放軍圍困長春近5個月,到最後,城內的國軍彈盡糧絕,而援兵不至。

最後,國軍第60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一舉拿下長春。

「圍點打援」最精彩的戰例當屬淮海戰役。

老照片

在這場戰役中,解放軍圍住了黃百韜,國民黨派來黃維救援,沒想到黃維也被解放軍「包了餃子」,於是杜聿明帶著三個兵團趕來救援,重蹈覆轍。

最後,為了救杜聿明,又打殘了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

那麼,圍點打援真的沒有破解辦法嗎?

自古以來,有矛就有盾,破解辦法自然會有,「圍魏救趙」就是「破解大法」之一。

此法的要點還是建立在「攻敵所必救」之上。

這就是:他「圍」你的要害、痛點,你也「圍」他的要害、痛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著對方回援,以解己方之圍。

只可惜國民黨用不上此法,或者說他們做不到。

這是因為,國民黨始終搞不清對方的要害和痛點在哪裡。

按理來說,延安應該是中共不折不扣的要害、痛點了吧,可是,當胡宗南大兵壓境時,對方說撤就撤,給胡宗南留下一座空城。

為了實現戰略大局,中共可以放棄延安,試問一下國民黨,你肯放棄南京嗎?

在山東,國民黨一口認定解放軍絕對不會放棄臨沂,解放軍也演了一場「死保臨沂」的大戲。

可是,解放軍卻突然放棄臨沂,把戰場悄悄轉移到了北面,南徵北戰,三天時間就消滅了國軍6萬人馬。

回頭看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戰略特點,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從全面防禦到重點防禦,國民黨一敗再敗,一退再退。

他們的戰略也就這樣一改再改,只有一條原則始終不變,那就是怎麼都不肯放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與廣大的農村地區相比,這些城市條件優裕、物資豐富。

殊不知,在國軍官兵盡情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城市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他們沉重的包袱。

說白了,「圍點打援」戰術不是那麼無懈可擊,倒是國民黨的「痛點」實在太多:一個都丟不起,處處都是要害。

借用一下電影《南徵北戰》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

到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解放軍把「圍點打援」等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國民黨軍屢屢中計,卻又無計可施,吃夠了苦頭。

所以,到後來,遇到解放軍「圍」城,或者圍攻國軍部隊,心甘情願、盡心盡力出兵援救的「友軍」越來越少了。

因此,在國軍內部就有了「友軍有難,泰山不動」等慣例,「見死不救」也就見怪不怪了。

說到底,「圍點打援」戰術的核心目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它將運動戰與陣地戰兩種作戰樣式巧妙地結合起來,是一種完全積極主動的戰法。

老照片

解放軍因為緊緊地抓住了被敵軍視為要害的「城」,並且圍繞它大做文章,創造出一次次絕佳的戰機,達到了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戰役目的。

就是這樣,「圍點打援」這一古老戰法在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手中再顯神威,大放異彩,成為解放軍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相關焦點

  • 安慶之戰:太平軍「圍魏救趙」與湘軍「圍點打援」之較量
    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雙方所採取之戰術,直接關係到勝敗得失。安慶之戰:太平軍無法複製之前成功經驗,「圍魏救趙」之計失敗;湘軍繼續「圍點打援」,再次獲勝。在此,筆者就從雙方戰術分析,太平軍為何失敗,湘軍又為何勝利?
  • 清軍入關後為何能攻無不克,因為他們有個無法被破解和複製的戰術
    那麼從戰術方面來看,為什麼清朝入關以後能攻無不克。不管是什麼樣的堅固城池,都無法抵擋清軍的腳步呢?實際上,攻城曾經是八旗軍的弱項。明軍無法突圍,援兵又被早有準備的八旗軍連續殲滅——這就是「圍點打援」。「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於計為便。」四個月後,城中糧盡,人互食,祖大壽終於不得已出降。
  • 劍來:圍點打援,誰羊誰狼
    圍點打援,誰羊誰狼。一、阿良:黑夜,就是我的面紗。明面上參與圍殺的六妖名單:飛升境實力:綬臣(新),朱厭(舊),新裝(仙人瓶頸,陣師),官巷(新),金甲戰士+柔姨女冠=1個飛升。看戲/打援4人名單:倆飛升:斐然,張祿倆十四:道號「初生」的拄杖老者,蕭蘿莉蕭蘿莉和張祿不會參與圍殺阿良,是明確的看戲選手,但是打援就說不定了。
  • 淮海戰役中讓國民黨最恐懼的,不是解放軍衝鋒,而是這一戰術!
    淮海戰役中讓國民黨最恐懼的,不是解放軍衝鋒,而是這一戰術! 對壕掘成後,解放軍攻擊部隊可以在不受敵軍炮火阻擊的情況下,沿壕溝攻擊前進,到敵方主陣地前幾十米處時,便猝然發起衝鋒,一舉而突破陣地,這樣就使得國民黨軍的所有輕重武器,以至於手榴彈都失去效用。 讓國民黨官兵最感恐懼的,還不是對壕掘成之時,而是掘壕前進的過程,隨著威脅越來越近,幾乎能讓人精神崩潰。
  • 王朝戰爭之色當戰役:普魯士軍隊的圍點打援
    此時麥克馬洪的沙隆軍團有13萬人,這包括四個正規軍和兩個騎兵師約有12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臨時組建的不滿編步兵師和一支海軍陸戰隊,共計166個步兵營和100個騎兵中隊,有13餘萬人,攜帶著380門火炮。這是我做的簡易圖,紅圈內都是本文所提到的地名麥克馬洪和巴黎的議會老爺們所不知道的是,他們犯了一個更大的失誤,通過上圖就能看出來。
  • 戰術動作解析:獨特兇猛、攻守兼備的解放軍三三制戰術
    解放軍建軍時,武器簡陋,單兵作戰能力不足,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解放軍從抗戰時期開始,結合東北解放戰爭中的經驗,開創性的建立了三三制戰術。三三制戰術其實來源於日軍步兵戰術,在實戰中改進提升。該戰術要求士兵三人為單位,成一個戰鬥小組,三個小組為一個班。
  • 名帥巧妙演繹一種戰術,原計劃攻城,卻釣到了一條「大魚」
    不過,究竟是繼續攻城呢,還是先打援呢? 劉司令員走到懸掛著的大幅作戰地圖面前,仔細估量,然後踱來踱去,反覆思量。 最終他當機立斷,決定採取「假攻城真打援、先打援後攻城」的辦法。 敵方援軍的行進出奇地緩慢,每天不過二三十裡(後來才知道他們的士兵帶了太多彈藥,影響了行軍速度)。
  • 楊勇山東鄆城圍點打援,日軍以為八路聽不懂日語,沒料有反戰同盟
    鄆城縣駐有日軍32師團的1個大隊和偽軍500餘人。此外在外圍的侯集據點還有1個日軍小隊和2個偽軍中隊。鄆城的日軍經常對我根據地進行襲擾和搶掠,給當地的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打算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以少量兵力包圍侯集,吸引日軍主力出援,再以主力伏擊日軍援軍。
  • 解放軍為什麼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解放軍為什麼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 步兵作戰大師:解放軍傳授越南的伏擊戰術,成了美軍的噩夢!
    就連自認為天下第一、驕傲自豪的美軍,經歷了半島的大規模較量以後,也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最危險的敵人來對待,絲毫不敢輕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認為人民解放軍個個都是步兵作戰的大師。幾十年來,為了保家衛國和反對帝國主義,解放軍又將自己獨特的步兵戰術傳授了給了很多外國學生,其中越南人民軍就是其中一位最優秀的好學生。
  • 解放軍著名的三三制戰術,該如何運用,很有考究
    三三制戰術可以說是解放軍陸軍的經典步兵戰術,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對印自衛反擊戰等戰爭中大量應用。不僅打出了解放軍的軍威,也令對手聞之膽寒。三三制戰術往往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有效避免被敵軍密集火力殺傷,層層推進,營造出源源不斷人山人海的效果,可以有效對敵人發起進攻,給敵人造成殺傷。
  • 脫胎於抗戰,軍中智慧結晶,解放軍獨創三三制戰術,美軍吃盡苦頭
    在軍事上,武器的破壞力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似乎真的能單憑這一點壓垮對手,所以人們才會片面形成如此的思維習慣。但是,戰術真的在兇猛的武器前面已經沒有價值了嗎?我想三三制在戰場上的出現和起到的作用,給出了另一種答案。一、現代戰場中的步兵陣型有一種說法,現代武器發展的一個標誌,就是武器火力越強大,步兵的單兵間隔拉得越遠。
  • 「劍來」阿良與左右,圍殺與圍殺
    而在蠻荒天下的版圖之內,圍殺一環扣一環。阿良,本命飛劍名為飲者,本命神通皆死盡。敦煌原本,古來聖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問題在於,阿良當初是以什麼方式躋身的十四境。如果是以類似儒家聖人的身份躋身十四境,甚至確實擁有本命字,那這一劍的後果就有些可怕了。講道理,既然需要飲者留名,至少應該不至於同歸於盡。實在好奇阿良怎麼會整出這麼把本命飛劍出來。
  •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尖錐」戰術,助我解放軍拿下淮海戰役
    這支東進兵團,人數達17萬,坦克100餘輛,重炮100多門,怎麼看都是一支勁旅,如果真讓這支部隊拉開了展現和解放軍打一仗,戰鬥肯定異常激烈,但是為何這支部隊開拔後就慢慢的沒有了動靜呢?邱清泉這支實力強大的兵團始終過不了解放軍的防線。
  • 亮劍中李雲龍用穿插戰術抓住常乃超,為什麼國民黨不用這招呢?
    這種戰術並非解放軍首創,但解放軍對這種戰術的深刻理解和神級運用,則達到了史上罕見的層次。,實際上解放軍更多的是打巧仗,以靈活的戰術來擊潰敵人。在《新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穿插戰術是這樣解釋的:「利用敵人部署的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後方的戰鬥行動,是進攻作戰的一種重要手段。目的是奪佔敵縱深內的要點,分割和打亂敵人部署,為各個殲敵創造有利條件。」穿插,切斷敵後,迂迴,形成側擊,兩相結合,往往會讓對手難以招架——穿插為什麼能有如此威力?
  • 臺防務部門:解放軍頻繁繞臺,可能在採用「切香腸戰術」
    22日,臺防務部門發言人表示,會將解放軍採取「切香腸戰術」的可能性納入考量。解放軍運-9通信對抗機(臺媒示意圖)臺防務部門21日稱,解放軍兩架軍機進入臺西南空域,其中一架軍機越過了所謂「海峽中線」。臺媒稱,這是解放軍軍機今年第五次越過所謂「海峽中線」。
  • 大陸軍機再次飛越「海峽中線」 臺軍驚呼:解放軍採「切香腸戰術」
    據臺媒報導 解放軍前天派兩架軍機擾臺灣西南空域,其中一架軍機更觸碰「海峽中線」,亦是解放軍今年第五度逾越「海峽中線」。 不過,解放軍軍機未來若增加碰觸「海峽中線」南端的頻率,是否對臺灣空防造成實質影響?臺灣軍方官員表示,臺軍會將解放軍採取「切香腸戰術」的可能性納入防衛考量,不會讓其影響臺灣空防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