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人民軍隊戰史上,「圍點打援」絕對是我軍使用頻率最高的戰術之一。
尤其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許多戰鬥中應用了「圍點打援」戰術,圍的「點」越來越大,打的「援」越來越多。
到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更是把「圍點打援」這種戰術用得嫻熟無比,甚至「圍點」、「打援」兩不誤,既圍了「點」又打了「援」。
在國民黨軍那裡,解放軍「圍點打援」的戰術早就從「陰謀」轉為了「陽謀」,不再是什麼秘密。
可是,國軍卻一次接一次地敗於解放軍的「圍點打援」,其原因著實讓不少人匪夷所思。
國軍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曾經這樣哀嘆:「明知道是共軍的圈套,卻非要往裡面鑽,我們就不能不鑽嗎?」
當時,李彌正身陷淮海戰場,他剛剛遭受過解放軍打援部隊的沉重打擊,死裡逃生,驚魂未定。
看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圍點打援」戰術如此神奇,它究竟有什麼奧秘?
人們還會關心,「圍點打援」戰術難道是解放軍的「獨門秘籍」?
其實,「圍點打援」戰術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琢磨透了其精華。
《孫子兵法·虛實篇》云:「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這就是老祖宗對「圍點打援」戰術最早的註解。
公元1640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10萬八旗軍「圍」攻錦州,一舉「打」掉明朝13萬增援大軍,為入主中原奠定基礎。
無獨有偶,308年後,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60萬大軍同樣「圍」攻錦州,「打」垮10萬國民黨軍援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贏得關鍵一仗。
相隔幾百年的兩場戰爭,採用了同樣的戰術-「圍點打援」,體現的都是「攻其所必救」之戰術精髓。
這種古老的戰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依然屢試不爽。
問題是,同為華夏子孫,國民黨也繼承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國軍許多高級將領熟知「孫子兵法」。
因此,這個戰術也稱不上是解放軍的「獨門秘籍」。
可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就頻繁使用這麼古老的戰法,打得國民黨軍隊束手無策、屢戰屢敗。
這算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從「圍點打援」的概念談起。
可以這麼說,「圍點打援」戰術起源於「圍魏救趙」,不過,前者比後者更靈活,更具有「可變性、創造性」。
「圍魏救趙」的意圖很明確,「圍魏」是外在可見的「形」,「救趙」才是真正的目的。
而「圍點打援」戰術可以演變為三種應用形態:
「圍點」示形,實為「打援」;
「圍點」為實,「打援」為輔;
「圍點」、「打援」都為實。
可能的結果通常也只有以下三種:
「圍點」、「打援」都獲成功-這是最理想的結局,屬於「大滿貫」;
「圍點」或者「打援」只成功一個-不管怎麼樣,成功一個就是勝利;
「圍點」、「打援」均未成功-則屬於戰術失敗。
上述三種結局裡,戰鬥的發起方成功的概率明顯高於失利。
如此看來,「圍點打援」的發起方是佔了優勢的,也就是說,無論敵方如何應對,發起方都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被動方」敢不敢接招、怎麼接招的問題了。
首先是「救不救」的問題。
「圍點打援」的關鍵在於所「圍」的那個「點」,「點」的分量夠不夠重,是不是敵人的要害所在。
我軍的做法是:「攻敵所必救」,不怕敵人援兵不來!
1932年3月,國民黨軍12個團「圍剿」鄂豫皖蘇區,部隊進駐至安徽六安至霍山一帶。
徐向前果斷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圍」蘇家埠,「打」由六安、霍山和合肥方向前來的援敵。
徐向前之所以選擇蘇家埠為「點」,是因為這裡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是六安西南水陸交通樞紐。
紅軍一旦佔領蘇家埠,將會直接威脅六安、霍山、舒城等地的國民黨軍隊,也間接對合肥之敵構成威脅。
果然,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剛剛圍上蘇家埠,國民黨軍第46師師長嶽盛瑄就「上鉤」了。
他親率4個團的兵力出援,結果在半道上遭到紅軍伏擊,部隊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徐向前還在合肥方向預先安置了部隊,全殲了來自合肥的國民黨援軍,國軍第7師師長厲式鼎及其20000援兵悉數被殲。
在蘇家埠戰役中,徐向前表現出了驚人的耐力,為引來國軍援兵,紅四方面軍圍困蘇家埠之敵達48天之久。
在此期間,徐向前持續不斷地對蘇家埠之敵施加壓力,逼得敵軍不得不前來增援。
如果說嶽盛瑄是中了徐向前「圍點打援」之計的話,厲式鼎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明知有被紅軍伏擊的風險,仍然不顧一切也要前來增援,正好說明了一個問題-蘇家埠太重要了,國軍說什麼也不能夠丟。
這就是「攻敵所必救」。
圍攻這樣的「要點」、「痛點」,不怕敵人援兵不來。
「圍點打援」,是「圍點」還是「打援」?解放軍說了算!
「圍點」引來了敵人的援兵,接下來就是怎麼打的問題了。
至於先打「點」上之敵,還是先打援敵,或者兩頭一起打,這就由不得敵人做選擇了。
這個決定還得由解放軍說了算!
如果戰鬥目標就是消滅「點」上之敵的話,那麼「打援」就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了。
天大的壓力也要扛,直到完成戰鬥目標,比如華野十縱宋時輪的「徐東阻擊戰」。
如果戰鬥目標為「打援」,那麼,「圍點」的戲照常唱,集中優勢兵力打援敵,直至完成「打援」目標,比如前面說到的「蘇家埠戰鬥」。
但是,這個次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允許的時候,解放軍也創造了不少「圍點」、「打援」兩不誤的戰例。
有人可能會說,「圍點打援」到解放戰爭後期已經不是秘密了,那麼,國民黨軍會不會選擇「見死不救」?
國民黨確實這麼幹過,「長春戰役」就是一例。
從1948年5月23日開始,我人民解放軍圍困長春近5個月,到最後,城內的國軍彈盡糧絕,而援兵不至。
最後,國軍第60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一舉拿下長春。
「圍點打援」最精彩的戰例當屬淮海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解放軍圍住了黃百韜,國民黨派來黃維救援,沒想到黃維也被解放軍「包了餃子」,於是杜聿明帶著三個兵團趕來救援,重蹈覆轍。
最後,為了救杜聿明,又打殘了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
那麼,圍點打援真的沒有破解辦法嗎?
自古以來,有矛就有盾,破解辦法自然會有,「圍魏救趙」就是「破解大法」之一。
此法的要點還是建立在「攻敵所必救」之上。
這就是:他「圍」你的要害、痛點,你也「圍」他的要害、痛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著對方回援,以解己方之圍。
只可惜國民黨用不上此法,或者說他們做不到。
這是因為,國民黨始終搞不清對方的要害和痛點在哪裡。
按理來說,延安應該是中共不折不扣的要害、痛點了吧,可是,當胡宗南大兵壓境時,對方說撤就撤,給胡宗南留下一座空城。
為了實現戰略大局,中共可以放棄延安,試問一下國民黨,你肯放棄南京嗎?
在山東,國民黨一口認定解放軍絕對不會放棄臨沂,解放軍也演了一場「死保臨沂」的大戲。
可是,解放軍卻突然放棄臨沂,把戰場悄悄轉移到了北面,南徵北戰,三天時間就消滅了國軍6萬人馬。
回頭看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戰略特點,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從全面防禦到重點防禦,國民黨一敗再敗,一退再退。
他們的戰略也就這樣一改再改,只有一條原則始終不變,那就是怎麼都不肯放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與廣大的農村地區相比,這些城市條件優裕、物資豐富。
殊不知,在國軍官兵盡情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城市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他們沉重的包袱。
說白了,「圍點打援」戰術不是那麼無懈可擊,倒是國民黨的「痛點」實在太多:一個都丟不起,處處都是要害。
借用一下電影《南徵北戰》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
到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解放軍把「圍點打援」等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國民黨軍屢屢中計,卻又無計可施,吃夠了苦頭。
所以,到後來,遇到解放軍「圍」城,或者圍攻國軍部隊,心甘情願、盡心盡力出兵援救的「友軍」越來越少了。
因此,在國軍內部就有了「友軍有難,泰山不動」等慣例,「見死不救」也就見怪不怪了。
說到底,「圍點打援」戰術的核心目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它將運動戰與陣地戰兩種作戰樣式巧妙地結合起來,是一種完全積極主動的戰法。
解放軍因為緊緊地抓住了被敵軍視為要害的「城」,並且圍繞它大做文章,創造出一次次絕佳的戰機,達到了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戰役目的。
就是這樣,「圍點打援」這一古老戰法在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手中再顯神威,大放異彩,成為解放軍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