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觀眾都需要自己具有符號意義的蝙蝠俠,即使是超級英雄沒有這般火熱之前,也有麥可基頓的蝙蝠俠、傑克尼克爾森的小丑和米歇爾菲佛的貓女。而現在的時代最需要的是影迷自己親眼見證一代蝙蝠俠的誕生,所以《黑暗騎士》三部曲勢必備受矚目。而諾蘭留給蝙蝠俠的影響要遠遠超出期望,三部曲給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下了新的定義。貝爾也真正在自己的年代中,讓觀眾難以主動接受新版本阿弗萊克來代替他。2012年時能在漫威已經集結好復仇者的年代來用蝙蝠俠的一己之力進行對抗,這種勇氣是現在的DC做不到的(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復聯2》在明年大殺特殺)。
諾蘭讓蝙蝠俠登上了高峰,但之後蝙蝠俠以及DC英雄如何走得更遠?只能暫時忘記諾蘭的三部曲,才能讓陸續出現的蝙蝠俠相關作品獲得新生,但這樣真的很難。所以目前《哥譚市》誕生到現在的收視率,都要給諾蘭記上一筆功勞,同理以後任何相關作品,難免都要拉出來《黑暗騎士》三部曲來比較。
為什麼諾蘭的蝙蝠俠無法和正義聯盟一起玩耍?
一、諾蘭的個人風格
諾蘭自己的黑暗風格與蝙蝠俠的氣質尤為吻合,蝙蝠俠開始只出現在夜裡,所以更多戲份的拍攝甚至連燈光都沒有,才讓黑暗騎士永遠留在黑暗。而之後這招借用到超人的電影中似乎八字不合,因為超人代表的更多是光明的一面,所以《鋼鐵之軀》伴隨著爭議,而類似燈光秀的綠燈俠也有自己的氣質,所以諾蘭現在放手而交給扎導去負責其餘的DC計劃。諾蘭說短期內不會碰超級英雄題材了,一如蝙蝠俠在三部曲的結尾,果敢地讓位他人。
至於為什麼諾蘭的電影無法融入DC的宇宙,總得來說,是因為諾蘭個人風格太強烈,或許把其他英雄的風頭都蓋過了。如果沒法找到聲望上能與蝙蝠俠旗鼓相當的超人,或許就會讓整個設定失衡。
而諾蘭堅持的寫實風格,蝙蝠俠的肉體凡身始終要難以堅持太久(才三部就不耐草了),但諾蘭不需要在乎這些,他只要盡力將蝙蝠俠變成一個符號就夠了,反派也是同樣,小丑融入了太多自身的演技特質,幾乎重新定義了角色,有了精神上的高大上但少了些傳奇色彩,風格上的深沉代替了內容的豐富多元化,也就減少了其他超級英雄風格融入的機會。
二、諾蘭的拍攝習慣
諾蘭某種意義上的復古,也確實阻擋了其他超級英雄電影的聯合。諾蘭絕對不會動用3D,而且不會只在綠幕的房間中完成一部電影,會最大限度的進行實拍。膠片至上的理念也增加了反覆重拍的成本,對劇組的要求自然會提高。而漫威慣用的彩蛋技巧,諾蘭也單純的表示了自己的態度,不願在電影結尾增加彩蛋,這必然會讓不同英雄間的聯繫變弱。
而如果按這種拍法,超人整天要拖著礙事的披風來拍攝,閃電俠真要自己來次環球之旅,而綠燈俠的全部意志力全部無法具象化,哭暈在廁所。這些特質一如諾蘭在片場的萬年正裝的習慣,不可能因題材而妥協,所以帶著這些特質實在不易推行。
三、與原著的分歧
蝙蝠俠最早以偵探的形象示人,雖然後來又各種變形變形,但都融入到最初的概念中。而故事更像個小說中的都市傳奇,讓蝙蝠俠去揭示哥譚中的秘密。雖然電影中也有通過彈道來查驗殺手,但沒法變成主線(拍成哥譚神探?呵呵),而且蝙蝠俠的各種裝備也是變成了精緻的「一次性」產品,每部一款,一直用個沒完,完全沒有漫畫中琳琅滿目閃瞎眼的感覺。電影的一部分魅力就是讓這些內容能真正具象化,具體點來說,宅男寧願看一堆手辦在天上飛的煙火秀《鋼鐵俠3》。
蝙蝠洞中經典的巨型硬幣和恐龍模型,還有遇到小丑後也留了一張王牌提醒自己不能放鬆。而電影中有個隨便的玻璃柜子就能繼續玩耍,實在有點辜負這片空間。
偌大的韋恩莊園,真是等到羅賓搬進來的時候,沒有給他的私人空間(不會和老爺擠一間吧)。超蝙大戰的時候連一件像樣的戰甲都挑不出,去給基友當沙包。而到加入正義聯盟的時候炫富,可能除了錢就什麼都拿不出。過於「孤芳自賞」的蝙蝠俠,可能只會留在哥譚,而漫畫中的還是要具有一些「神性光環」關鍵時候拿出來。正是這些區別於原作的改動才不能與之後的正義聯盟對接。
因為諾蘭對這片子愛得深沉,所以三部曲被粉絲吐槽為「史詩般的同人巨製」,腦洞太大而跑題。其實還是有很多從原著中採集出的經典瞬間完美融入到電影中,以下特意挑出十處來向原作致敬一下:
1.犯罪巷韋恩夫婦被害
這個橋段在蝙蝠俠起源中一遍又一遍地被演繹,這昭示著哥譚的墮落,也是促成蝙蝠俠誕生的最主要原因。
美劇《哥譚市》中也不斷回顧著這一點
2.蝙蝠的探照燈
象徵著全城人民對蝙蝠俠的信任,成為一個不朽的符號出現在夜空中,即使三部曲完結時,蝙蝠俠隱退,這盞明燈也沒有因此暗淡
3.見「嶽父」
象徵著兩種勢力的對決。忍者大師代表著外來的邪惡,不惜一切代價要吞噬哥譚,毀掉哥譚的一切,而自會有正義的騎士要站出來與之展開終生的搏鬥。嶽父傳授給早年的布魯斯外在能力,而布魯斯自身的正義感才真正讓他成為蝙蝠俠。值得一提的是,漫畫中在蝙蝠俠之子的角度,真的是嶽父和女婿的關係。
4.阿克漢姆
哥譚的惡勢力始終散布於社會中,而黑門監獄沒法關押所有精神上有問題的煩人,所以建立阿克漢姆,來收容這些精神病反派,並為他們「治療」。而傳統的黑白兩道都覺得,隨著蝙蝠俠的出現,哥譚才多了各種戴面具的神經病,打亂了這裡的秩序,所以正義和邪惡都是必然會相輔相成,稻草人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看著這幅樣子,老爺會不會想起自己當年的暴漫,大家都是蛇精病~
5.與最可怕宿敵的對峙
小丑始終是英雄殺手,給哥譚帶來了混亂而打破之前黑幫的秩序。他可能一直要去破壞他人最珍視的東西,所以他加入後,遊戲變得沒有規則,讓人捉摸不透才是最具魅力的。而小丑對於蝙蝠俠,始終不是個輕鬆的對手,漫畫中他能帶來滅族之災,也能腐化他人,讓他們變成自己之前對立的樣子。只能說這個瘦小的身體裡,負能量過載,精神是不死的。
6.墮落騎士
電影中被腐化的一位就是檢察官哈維丹特,他之前信奉的守則只有兩面,所以才變成雙面人。小丑的遊戲徹底擊潰了他的精神,才有日後哈維之前信奉的精神不能丟,蝙蝠俠必須站出來為他背黑鍋而遭到全市人民誤解。小丑雖然被關了起來,但他的目的完全達到了。
7.惺惺相惜的夥伴
蝙蝠俠在三部曲中幾乎沒出現能並肩作戰的英雄,僅有的也就是亦正亦邪的貓女,讓他不會總是那麼孤獨。漫畫中貓女也有過和蝙蝠俠結為夫妻的經歷,即使不在一起,她始終是願意支持蝙蝠俠的一位。
官方cp不可拆啊,除了最後的黃昏戀,美劇中都開始早戀了
8.斷背之戰
貝恩在電影中被抽象化成忍者大師前來復仇的工具,就好像誰是貝恩並不重要。其實貝恩是個頭腦不簡單的摔跤手,為了奪得哥譚的霸權,才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想法,去擊潰蝙蝠俠。最經典的一戰就是先折斷他的脊椎,才能毀掉他的精神。不過就算有外來人想染指哥譚,貝恩也不會答應的,所以蝙蝠俠缺席期間,他也曾保護過哥譚,而不是完全將其毀掉,可能這點才是第三部很大的爭議之一。
9.唯一的錯誤
蝙蝠俠覺得自己一生犯得最大錯誤,就是和忍者大師的女兒泰麗雅啪啪啪(還當著前女友照片的面)。從這點體現出他並非牢不可破,也有意志懈怠的時候。電影中只是在讓敵人趁虛而入。而漫畫中泰麗雅盜取韋恩的基因後,培育出了蝙蝠俠之子,並想訓練成一名刺客。反而成了之後的一位羅賓。所以有些錯誤男人可能都會犯...
10.繼任者
蝙蝠俠肯在電影中退休的原因,是把他象徵的符號留給了繼任者。囧瑟夫進入到蝙蝠洞中,一切秘密都迎刃而解,雖然兩人沒有太多並肩作戰,但這種傳承已足夠了。至於片尾說囧瑟夫的本命叫羅賓,應該又是把這個名字抽象化而象徵著繼任者,畢竟他沒必要做羅賓,可以直接成為下一任蝙蝠俠。
本文轉載於: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