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瀟:亂世出「服妖」

2021-02-23 寫在水上

穿衣戴帽,本屬個人私務,然而在古代,弄不好,卻有可能為此喪命。《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時期鄭文公之子子臧喜歡收集鷸鳥羽毛以為冠(鷸冠為掌天文者之冠,尋常不得隨便穿戴),鄭文公聽說後,深為忌恨,竟然派人把他騙至陳宋之間暗殺了……讀到這裡,不禁冷汗涔涔。大概鄭文公認為,不按身份著衣即是非「禮」,非「禮」則心懷不軌,心懷不軌則有可能動搖社稷根基,茲事體大,哪裡還顧及什麼「人命關天」和「骨肉之情」?禮教吃人,誠非虛言。

儘管如此,古往今來,奇裝異服總是屢禁不止,終至匯合成流,使「穿衣帶帽」回歸到日常領域,不再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中國古人對「禮」的強調,貫穿到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並為此建立起各種繁複嚴密的典章制度,《周禮》即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中國古代冠服制度即濫觴於《周禮》,以後歷朝雖有變革,皆由此演化而來。例如《周禮》規定:君王在六個不同的祭祀場合要穿六種不同的冕服,分別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王侯百官則按等級服用冕服。祭祀是大事,自然一點差錯出不得。此外,日常穿戴也被納入其所規範的範疇。

這套不斷演變的龐雜的冠服禮儀體系,對社會各等級所用之冠服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包括冠帽、服色、服式、紋章、用料、佩綬、髮式……不一而足,目的就是要體現禮治社會「分等級、定尊卑、明貴賤、弘教化」的精神。當然,自古精細面料、上等織物都被權貴包攬,平民百姓只能用麻布和葛布。在這樣的等級差序中,冠服制度成為最直觀的表徵體系,關乎社會秩序與倫理的構建。因此,各朝各代的統治階層都竭力維護正統,同時對那些逾制破禮、奇裝異服的行為嚴加譴責甚至懲罰。

《禮記·王制》有言:「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這也是對奇裝異服者最嚴厲的警告。

對奇裝異服進一步「妖魔化」的是漢儒。他們甚至專門創造了「服妖」一詞來表達恐嚇警示之意。

有人考證,「服妖」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洪範·五行傳》,書中有云:「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

《尚書·洪範》傳說成書於春秋戰國,也有人認為是兩漢,漢儒在編修經書的過程中構建了《五行傳》中「五行—五事—咎徵」體系。五行即:水、木、火、土、金;五事即: 貌、言、視、聽、思;咎徵則是災異變故的徵兆。在這一體系中,「木」對應「貌」,木失本性則貌不恭,貌不恭則服妖興,服妖興則災異生。班固論及 「服妖」的成因道: 「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於是,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觀念和禮制習俗的共同塑造下,「服妖」這個危險的異端終於脫胎成型,此後便出沒於歷朝歷代的正史中,成為古代史家筆下災異之變的先兆,這樣的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

漢昭帝時期,昌邑王劉賀派中大夫赴長安製作了大量側注冠(亦名高山冠,原為齊王冠,秦滅齊,以之賜近臣謁者),用來賞賜大臣,又讓奴僕也戴這種帽子。劉向在《漢書·五行志》中認為這種行為近似「服妖」。冠,是地位尊貴的象徵,奴僕是卑賤之人,劉賀用以冠奴,是違反禮制、冒犯尊嚴的行為。更為過分的是,劉賀還給自己的寵物大白狗也戴上一頂冠山帽。這種冠,漢時為祭祀宗廟時樂工舞女所戴。

劉賀的結局果然不好,昭帝駕崩,無子,大臣徵招劉賀繼位,劉賀狂妄無道,殺了進諫的夏侯勝等人,被皇太后廢為庶人。幾年後,宣帝封劉賀為候,又犯罪,令之死不得置後。

漢靈帝劉宏同樣是個讓正人君子頭疼的人。劉宏喜好胡俗,不僅穿胡服,而且用胡帳、睡胡床,吃胡飯、聽胡笛、看胡舞……完全置禮法於不顧。他的這一舉動被其他貴族競相效仿,以至引起整個京都胡俗盛行。

劉宏還在後宮仿造街市,讓宮女嬪妃假扮成商人和買東西的客人,自己則穿上商人的衣服,在「集市」上閒逛廝混,樂在其中。

在漢代的史家看來,靈帝的「服妖」之舉也是敗亡之象,由於他沉溺玩樂,不理朝政,國家大權旁落於宦官之手,致使黨錮之禍復起,引起黃巾起義的爆發。「其後董卓多擁胡兵,填塞街衢,虜掠宮掖,發掘園陵」。

婦女妝容儀態不端也可能招致「服妖」之議。漢桓帝在位時,大將軍梁冀權傾朝野,富比王侯,夫人孫壽為討他歡心,擺姿弄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要步、齲齒笑。所謂愁眉者,細而曲折;啼妝者,薄拭目下,若啼處;墮馬髻者,作一邊;折要步者,足不在體下。京都婦女見之效仿成風,以「愁眉啼妝」為美。延熹二年,梁冀事發,舉族皆誅。婦女們似乎在無意間已經預告了梁翼家族的可悲下場。

晉惠帝統治期間婦女的妝容比較豪放,或以五種兵器造型作為腰間配飾,或以五兵造型做成簪、釵等頭飾。在保守人士看來,這是有悖於男女有別的「國之大節」的荒唐行為,因為軍事、兵器傳統上屬於男子之事,婦女不得染指。婦女的裝飾品中出現兵器的因素,預示著女子越權的現象,史家認為賈后亂政即是其應徵。

與之相反的一個例子是西漢末年更始將軍劉玄率眾經過洛陽時,戴著頭巾、穿著婦女的衣服。有人看到後,認為這種不合適的打扮會給自己帶來災患,因此紛紛逃往邊郡避禍,後來劉玄果然被赤眉軍所殺。

有時僅僅讀音也會引發不好的聯想。譬如「琉璃」,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琉璃飾品,但自唐朝以來,有人將戰亂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之意附會在琉璃飾品上,因「琉璃」與「流離」同音,徵兆著「連年有流徙之厄」。宋朝以降,琉璃製作工藝日趨完備,琉璃飾品備受女性追捧,風靡天下。《宋史·五行志》也將「琉璃」稱為「服妖」,國家以律令禁止佩戴,似乎宋朝的國運也寓意其間。

總之,冠服配飾只要不符合「禮」所規定的角色,包括身份、地位、場合、性別、習俗、民族……甚至奢侈了一些異常了一些就有可能被打入「服妖」的行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士族平民概不能免。

當然,這些事實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將一些現象穿鑿附會地聯繫在一起,人為地建立一種因果報應關係,這種做法實際上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

            「服妖」逆襲

漢語中的「妖」字具有非常、怪異之意,還含有美好、豔麗的意思。這也是「服妖」的魅惑之處。一方面被視為禁忌和不祥之兆;另一方面又激發人們對美好、新奇和自由的追求與嚮往。

因此,在一些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服妖」蹁躚,與時尚相裹挾,花紅柳綠,鶯啼鸝囀,一時佔盡風光。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儒讖緯之學崩解,玄學、佛道盛行,名士皆以離經叛道、崇尚自然、追求個性解放為榮,在服飾上的表現就是喜穿寬衣和木屐。

這種寬鬆的衫子袖口寬敞、少有約束,穿起來輕鬆隨意、瀟灑自如。按禮制規定,不穿外衣,只穿單衣單衫被視為「服妖」行為,而且正式場合必須著履,因為「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然而「禮豈為我輩設也」?許多反禮教人士把穿著寬衣木屐作為放達灑脫的行為,他們時常還敞開衫領,袒露胸懷,不拘形跡。據說著名的「竹林七賢」聚會時就經常如此,引得崇拜者心慕手追。《世說新語》載:「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頭散發,裸袒箕踞。其後貴遊子弟阮瞻、王澄、謝鯤、胡毋輔之之徒,皆祖述於籍,謂得大道之本。故去中績、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

在名士的引領下,寬衣木屐後來成為這一時期社會各階層男子通用的便裝。可見那時禮制的約束力己經大不如前。

魏晉南北朝是個亂世,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在北方建立政權,以致胡風盛行,客觀上催生了各種胡化的 「服妖」現象。

到了唐代,大概與李氏皇族帶有胡人血統有關,「華夷之辨」的觀念比較淡薄,「胡服」成了流行時裝,傳播甚廣。那時,一個時髦女人有可能是這樣的形象:頭戴金錦渾脫帽,身穿翻領小袖衣,腰系細縷條帶,下穿條紋間道錦卷邊小口跨,足登透空軟錦靴。渾脫帽是北周時由龜茲傳入中原的,形狀類似於氈帽。男子則流行穿改良的「胡服」——缺胯袍。這種袍服側面開衩,衩口一直開到胯部,因穿著舒適、樣式簡單、行動便捷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唐人見多識廣,心態開放,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胡服」,而在保守且民族矛盾深重的宋代,穿著胡服就被視為「服妖」了。據《宋史·輿服志》等書記載,兩宋時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效仿胡俗、穿著胡衣。不過,胡服與華服經過長期交融,有時著實讓人「拎不清」。南宋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抱怨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明朝建國之初也竭力抵禦胡服、恢復冠服正統,嚴令禁止各種「服妖」現象,但到了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風氣的奢靡,「服妖」泛濫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例如明朝官服專用的「補子」,原是嚴禁民間使用的,後來卻連教坊的女子也用上了。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其婦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繡,一切白澤、麒麟、飛魚、坐蟒靡不有之,且乘坐肩輿,揭簾露面,與閣部公卿交錯於康逵」。白澤、麒麟、飛魚、坐蟒等都是官方的「違禁花樣」,倡優卻白日衣繡,毫不避諱。

倡優和文士是那個時期引領時尚的潮頭人物,因此鬧出過很多「服妖」的事情。

倡優社會地位低下,少受禮制約束,他們經常要拋頭露面應酬各種場面,對於時尚有著敏銳的嗅覺和天然的嗜好。朝鮮的「馬尾裙」、時新的「蘇樣」、男女易服、「杜韋娘髻」……等新奇事物很多都是先從倡優那裡流行開來的。

文士主要受王陽明心學和「狂禪」習氣的影響,他們蔑視禮教,放浪形骸,喜穿奇裝異服以示個性。據說唐伯虎有一次著女裝與僧人下棋嚇跑了慕名而來的書生;他還曾與同鄉張靈、祝允明等人假扮乞丐在雨中唱《蓮花落》,討了錢幾人便拿去買酒喝。另一奇士鄒公履經常「頭戴紅紗巾、身著紙衣、齒高跟屐。佯狂沉湎、揮斥千黃金不顧」。紅紗巾是當時囚徒所戴、紙衣為死者入殮之服、高跟屐是魏晉南北朝時流行之物,也可用於女子。如此驚世駭俗的服飾,成為鄒公履裝瘋佯狂、孤標傲世的標配。

儘管朝廷時有處罰「服妖」的案例,但違禁者眾,後來也無力管制了。人們似乎已經不在乎附會在「服妖」上的災異觀念,士庶貴賤都在有意無意間加入了這場服飾上的「叛亂」。

可惜這一奼紫嫣紅、爭奇鬥豔的景象終於在清朝「剃髮易服」令的撻伐下香消豔隕……

晚至民國,古代冠服制度隨禮制的廢除而瓦解,「服妖」才算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切雖付笑談中,回顧起來卻也是一段悲歡交加的歷史。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版權爭議,請與本公眾號聯繫 )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服妖」是怎麼一回事?
    由於愛美之心乃人之天性,所以從秦漢時代開始,服妖就出現了無數次。致力於維護統治秩序的文人士大夫常常被氣得半死。古人為什麼對「服妖」高度警惕?《尚書大傳》給了一段教科書式的解釋:「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漢書》則把服制和風俗扯上關係,它對服妖的解釋是:「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 古代「服妖」文化:衣服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穿不對就是「服妖」
    如果在古代膽敢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穿著,則被視為「服妖」,其意思就是奇裝異服。別以為服妖只是社會上被人恥笑,在古代,身著奇裝異服可是要受到官府處罰的。今天我們就來理解古人的「服妖」文化,看看古人是如何界定「服妖」的?
  • 你知道唐代的「服妖」到底是什麼嗎?
    因此,「服妖」實則是一個政治問題,只不過在古代社會,人們習慣用陰陽五行及讖緯學說來解釋「服妖」,使其變得異常神秘,如晉人幹寶《搜神記》云:「靈帝建寧中,男子之衣好為長服,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裾,而上甚短。是陽無下而陰無上。」又云:「晉武帝泰始出,衣服上儉,下豐,著衣者皆厭腰,此君衰弱,臣放縱之象也,至元康末年,婦人出兩襠,加手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
  • 服妖,古人著裝不慎性命堪憂
    洪武年間,南京城中一幫公子哥穿著鮮豔衣服,腳蹬金線作飾的矮靴招搖過市,結果招來官府衙役緝拿,全被砍掉了腿,原因無他,「服妖」而已。 所謂「服妖」,是中國歷史上對身著奇裝異服的一種特定稱呼。古人講究陰陽五行,衣服穿著不得隨意,如果身穿特別顏色或者特別式樣的衣服,官方就會扣上一頂「服妖」的大帽子,輕則斥責,重則受刑。
  • 《妖出長安》果然是網劇中的尖貨
    比如今天要談及的《妖出長安》,這部網劇可以得到一定啟示,論優質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妖出長安》,劇名網感足,「妖」符合獵奇心態的年輕網生代之審美,「長安」則迎合歷史口受眾群的喜好,再加上推理探案類型的國民討喜度,該劇上線開始便快速收割受眾群和口碑,完成短時間內的效應爆發。當然該劇內容的核心競爭力依舊離不開故事,做好故事才能讓吸粉撩粉的洪荒之力爆發。
  • 官員帶頭僭越、女子喜好男裝,明朝子民哪來的膽子公然「服妖」?
    大明百姓「服妖」一詞最早出現在《洪範五行轉》中:「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服妖」這種現象歸結於五行「木失其性」,五事「貌之不恭」,並且這種現象會帶來比如狂風暴雨一樣的災異。那麼「服妖」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 LangerChen丨穿錯衣服有危險,看古人的「服妖」有哪些
    古人專門發明了一個名詞,用來專指人們的奇裝異服行為,謂之曰「服妖」。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在古代,怎樣樣才算「服妖」,以及產生它的原因是什麼。在《辭海》中,對「服妖」二字的解釋是「服妖,謂服飾奇異。」籠統的理解,穿著一些有違禮制和風俗時尚的「奇怪之服」,就叫作「服妖」。
  • 古人將奇裝異服稱為「服妖」,為何會和個人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
    一、古代「服妖」理論產生古代五行觀念以為山川之有草木尤人之有容貌,故貌屬木,而凡草木之類謂之妖。而服為貌之飾,「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因此把有違常態、有悖禮制的「不正之服」——奇裝異服稱為「服妖」。
  • 【史論天地】古代中國的「服妖」傳奇 ——漢廢帝劉賀好作非常之冠
    而在這些為數眾多的「妖怪」中,有一種是非常特別的:這些被冠以「妖」名的事物,並不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植物、動物或日月星辰等,而是日用之物——即本文討論的「物妖」或「服妖」。它們雖不像神話傳說裡那些真正的「妖」一樣,能夠幻化成人形或是能言人語,但在其背後卻同樣隱含著某種不安的情緒。更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服妖」的身影似乎總是一以貫之地存在著。
  • 魔獸世界懷舊服:祖格團本看哈卡金度,結果,金度妖器才賣300金
    懷舊服裡有一句話是:裝備出了該懂的都懂。其實裝備這一塊,真的是這樣,出了裝備想要就會出價,那麼價格高一點點也會接受。如果不想買,除非是低價,不然不會讓老闆心動的。目前,懷舊服裡的金團才是主要的團體,因為玩家都已經適應了懷舊服的這種環境,玩家都想通過金團快速拿到裝備,也想通過金團得到該有的回報。金團盛行必然會出現一些能說會道的推銷者,即便有些人不打算買裝備,經不起團長的說辭,也會買個兩三件。這就是說,有時候能說會道的團長,真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妖出長安》24小時播放破兩千萬?
    在IP熱潮的當下,《妖出長安》反其道而行之,孵化原創IP,打造專屬故事品牌。
  • 妖出長安,」妖「在哪裡?
    古裝懸疑探案網劇《妖出長安》11月15日在愛奇藝獨家播出後,上線10小時播放量突破千萬。
  • 《亂世書香》衛視將播,吳秀波、小陶虹、姜武譜寫「亂世」文人風骨
    跨年大戲看點多:將文化、情感、抗戰、動作等超強收視元素一網打盡又到歲末,各大衛視紛紛亮出精品力作,湖北衛視、山西衛視重磅推出了年代大戲《亂世書香》,看點十足。該劇以波瀾壯闊的故事架構,展現出書香世家——徐門50年的興衰傳奇。劇中,清末時局動蕩,舊學新學,武力戰亂,激烈的文化衝突,交織成一個動蕩的時代背景,幾位主人公,在這亂世之中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書劍恩仇錄」,該劇將文化、抗戰、情感、傳奇、動作等眾多收視元素融為一體。全劇不僅深度刻畫了中國文人的血性與風骨,更有大量的動作場景,亂世之下,家國危難,武力、戰亂連番上演。
  • 亂世佳人郝思嘉的蓬蓬裙曾是明朝時髦男女的標配
    大家都記得影片《亂世佳人》裡郝思嘉先系好裙撐再套上連衣長裙的經典場面吧?哈,明朝人穿衣服的方式一度差不多也是那樣。這與我們對明人的既有印象可真是有點距離哦。好在據說,江南士大夫對馬尾裙撐絕對鄙夷,明代雅文化的愛好者們多少可以鬆口氣吧。
  • 《妖鈴鈴》:嚇得我都笑出聲了
    港片沒落後,這種「驚喜片」曾經一度「失傳」,但今天上映的《妖鈴鈴》,卻又把這門手藝撿了回來。和《七十二家房客》一樣,這個陰森的地方,還有幾戶人家在堅守家園,不肯被「拆遷」,期間不斷地撞鬼,不得不找來吳君如捉鬼,過程笑料百出。
  • 《妖出長安》別懷疑,這裡真的有妖
    上一個死者的鬼魂,會出現在下一個死者的現場上一個死者丟失的東西,會成為害死下一個死者的重要物品正在愛奇藝獨家熱播的《妖出長安《妖出長安》的故事,從唐朝奇案的風格上看,很似電影《神探狄仁傑》系列,從沈遊和韋應物的正邪搭檔上看,又是十足的「大唐版」福爾摩斯和華生,但是面對「前一個死者化身鬼魂索下一個死者的命」的離奇事件,他們儘管都是人中龍鳳,但還是會素手無策
  • 上線24小時播放破兩千萬 《妖出長安》成黑馬
    在IP熱潮的當下,《妖出長安》反其道而行之,孵化原創IP,打造專屬故事品牌。
  • 亂世メ皇城之巔網遊公會編年史目錄
    ,獨立團分ID發展人海的模式導致家族的內部管理矛盾日益凸顯,2008年族戰敗北,導致多數老團低谷,離開,消失,亂世之傷,悲涼上演,值得榮幸的是08年5月加入亂世的鋼鐵咆哮師在亂世與炫舞族戰中一戰成名,並在亂世家族的全力支持下突破了千人大師,捍衛著亂世家族的榮譽,締造著亂世新的輝煌,也給家族帶來了新的希望,07年下半年成立的徵戰師也不斷的經歷磨礪和成長,並首創了24小時激情的模式,成為了私服界第一個突破千人大師的師部
  • 熱血傳奇:一個亂世,看透一個家族
    亂世家族是我們傳奇界的一大家族,應該說在私服界都是很聞名的,它不像老牌的家族有著悠久的根基,或者有著很高的人氣,它是一個後起之秀,它在2007年才成立,但是它的實力或者血性的事,一點不比任何家族的少。先說說它的英雄人物,第一位就是我們亂世家族的主創人——龍王,不說他帶領亂世家族打過那些勝仗,就從他是私服界在位時間最長的族長,就可以看出來,到底我們的亂世家人有多信任他,也可以變相的看出,亂世家族是一個很團結的家族,內亂什麼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