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身穿「奇裝異服」,已經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特別是一個平時穿得樸素的人,如果哪天突然換上皮衣、墨鏡和髒辮,可能更容易迎來喝彩聲。但如果這事發生在古代,輕則會被施以冷眼,重則還會受到懲罰。
古人專門發明了一個名詞,用來專指人們的奇裝異服行為,謂之曰「服妖」。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在古代,怎樣樣才算「服妖」,以及產生它的原因是什麼。
在《辭海》中,對「服妖」二字的解釋是「服妖,謂服飾奇異。」
籠統的理解,穿著一些有違禮制和風俗時尚的「奇怪之服」,就叫作「服妖」。
而實際上,在古代「服」的意思不光指穿衣,還包括了配飾、妝飾等方面。那麼,具體來說,怎樣才算是「服妖」呢?
在現代,人們穿衣可以自由選擇五顏六色,毫無禁忌。然而,在中國古代,顏色卻被賦予了許多特殊的等級含義。比如,有一些顏色,只有皇家才能夠使用。拿黃色來說,在隋朝,它就成為皇帝的御用顏色,官吏和百姓是不能隨意使用的。
因此,如果哪個人在古代穿一身大黃上街,不但會遭到周圍異樣的眼光,而且還會被抓起來。
再比如,在古代還有一種顏色具有象徵意義,那就是白色。因為喪服的顏色為白色,所以,如果有人穿著白色服飾上街,也會被認為是「服妖」。
從西周時代開始,古人對平時所穿服裝的款式、長短就有非常具體詳實的要求了。所以,如果有人身穿違背這些要求和當時審美標準的衣服,就會被認為是服妖。
在宋代,因為與契丹、党項等外族戰爭不斷,宋代皇帝認為「胡風」不利於統治,因此也把穿胡人的衣服作為「服妖」的一種。
而在南宋,都城臨安戲曲中曾流行胡舞、胡樂,也被南宋皇帝為是國土即將「胡化」的徵兆,於是便將其嚴令禁止。
除了顏色和款式,服裝上的配飾不合禮制,也會被認為是「服妖」。比較常見的,就是服飾上的紋樣「服妖」。比較典型的例子,發生在東漢時期:
當時,洛陽流行一種木屐,許多士大夫皆愛穿。這種時尚後來蔓延到了婦女身上,她們出嫁時往往也愛穿著繪製了五彩的木屐。
結果,後來發生「黨錮之禍」,二百多名士大夫受到牽連,家中九族皆被拘系,他們家中的婦女當然也在其中。於是,《後漢書》便認為這二者冥冥之中有某種聯繫,就說穿這種木屐為「服妖」。
婦女們因為穿與士大夫同款的木屐,成為了「黨錮之禍」的「背鍋俠」。
在古代,女性身上的一些新奇妝飾,也會被認為是「服妖」。
五代末期,後蜀國的婦女們流行起一種高高的髮髻,被稱為是「朝天髻」。結果,後來後蜀皇帝向北宋臣服,入朝京師。
有人把「朝天髻」和「入朝京師」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就把留這種髮型稱之為「服妖」。
南宋年間,有婦女用「琉璃」作為首飾。而「琉璃」與「顛沛流離」的「琉璃」同音。
當時,南宋與金、蒙古進行了多年的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因此,許多人也把佩戴「琉璃」視為一種「服妖」。
由此來看,因為人為的「強行解釋」,使得身上穿戴妝飾之物甚至是髮型,都可以與當時的一些災厄能產生橫向聯繫,這樣也會產生「服妖」。
客觀來說,奇裝異服本來就是一種主觀上的認識,是人為產生的。只要見怪不怪,也就沒有所謂的奇裝異服了。
而王朝統治者們之所以要將許多服飾、妝飾視為「服妖」,也是出於下面這些目的。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自西漢以來的統治思想,與其講究「禮」不無關係。「禮」既是王朝統治的工具,也是區別人與人之間貴賤關係的指標。
在古代,常常可以用一個人的穿衣打扮去衡量他的身份地位,「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如果有人穿衣打扮不符合社會規定的款式標準,敢於與正統服裝相對立,那就會影響以穿衣「明貴賤、辨尊卑」,就是另類的「服妖」。
我們前文提到的「胡服」就是維護統治的例子。「胡服」是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從它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服妖」與否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胡服」在宋代不受待見,穿「胡服」被稱為是「服妖」,在南宋甚至連演奏胡樂、跳胡舞也不行。但是,在其他一些歷史時期,「胡服」卻是被推崇的。
比如,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首先引進了「胡服」。儘管這在當時他也受到了極大的非議,但因為是國君推動,所以「胡服」很快在趙國推廣開來,促進了趙國軍事力量的強盛。這也是歷史上「奇裝異服」少有的勝利故事。
「胡服」再一個輝煌時期,就是在唐朝。李唐王朝是個外向型的王朝,對外來文化兼容並包,不僅李唐皇帝愛穿「胡服」,甚至唐朝的女人也愛穿。
到了宋代,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強大的武力威脅,兩宋都非常懼怕「胡風」的浸透和蔓延,所以才會千方百計抵制,將其納入「服妖」之列。
但從根本上說,無論是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還是兩宋抵制「胡服」,都是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
在古代,「服妖」現象之所以產生,也與一些「奇裝異服」愛好者們不無關係。
他們可能是一朝天子,也可能只是平頭百姓,而產生這些行為的心理也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他們有的是個性使然,有的是審美觀念扭曲,有的是不甘禮制約束,而有的則純粹是為了彰顯高貴和奢華。比如:
1、上文提到的魏明帝曹睿,除了愛穿短袖衫開會,還「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晉書》);
2、同樣在三國時期,魏國尚書何晏有個奇怪的嗜好:「好服婦人之服」(《晉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位女裝大佬。
3、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放浪形骸,常常袒胸露腹,換種角度看,「不穿」也是一種「服妖」。
4、被許多人稱之為唐代最美公主的安樂公主,曾做「百鳥裙」,由許多種鳥類的羽毛精心縫製而成,不僅創意獨特,而且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在古代,「服妖」雖然能一時展現個性,但其後果也相當嚴重,比如《禮記》中有記載「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將身穿奇裝異服列入到了死罪。現在喜歡奇裝異服的朋友,真要感謝這個開放文明的時代。
聲明:本圖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內容來源於搜狐號「深夜聊齋」,若您發現圖文內容(包含文字、圖片、表格等)等對您的智慧財產權或者其他合法權益造成侵犯,請及時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