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帶頭僭越、女子喜好男裝,明朝子民哪來的膽子公然「服妖」?

2020-12-22 桃染默痕

大明百姓

「服妖」一詞最早出現在《洪範五行轉》中:「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服妖」這種現象歸結於五行「木失其性」,五事「貌之不恭」,並且這種現象會帶來比如狂風暴雨一樣的災異。那麼「服妖」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服之不中,身之災也,是「服妖也」,所謂服妖就是指穿戴不符合自身的地位、性別以及場合的服飾。這種現象之所以受到古代學者異口同聲的批判,是因為「服妖」是對儒家禮制的一種背叛和蔑視,這顯然是儒家學者所不能接受的。「服妖」最早出現在漢代,而流行速度最快的時期出現在明朝中晚期。

明代「服妖」的表現形式:官員帶頭、百姓從之

1、官員帶頭違制僭越

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古代中國的治國理念大都採用儒家思想,而儒家文化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十分講究禮儀尊卑,這種尊卑關係是君王統治國家的重要工具,而服飾則是這種尊卑關係最主要的體現方式。然而這種上下階級的關係卻有很大的問題,就是下層階級的人總想要打破階級壁壘,他們總希望像擴散現象一樣,最終整個社會都達到一個同樣的地位。在服飾上的違制僭越,則很好地體現了這種心理。

中國古代的社會階級,除了君主之外。其餘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官員和庶民,其中以官員的僭越行為尤為嚴重。明朝的官吏品級沿襲九品中正制,官員分文武,品級分九品,官服上有補子以區分官員品級,這種品級制度一方面來講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是另一方面,地位低的人想要獲得地位高的人的特權,武將希望擁有文官的特權,可以說正是由於服飾帶有的特權的象徵意義,才導致了違制僭越現象的泛濫。

朝堂官員

另外一方面,皇帝對於禮制的不注意也是這種「服妖」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正德初年橫賜,如武牟自參遊以下,具得飛魚服」。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皇帝是一國權利至高者,雖然儒家對於禮制有著極為詳細的要求,但是制度是人遵守的,皇帝完全可以對於制度進行破壞而不承擔任何後果,所以既然一國的表率都可以不去遵守這套服飾制度,那麼臣子又有什麼必要去遵守呢?

2、庶民僭越

除了上層階級的官員「服妖」之外,沒有任何官職的庶民的違制僭越更加普遍。古代中國賦予顏色以地位的象徵意義,比如說明黃色是皇家專屬,任何人不得擅用,古代以五色:青、黃、赤、白、黑對應五行,而古人認為五行是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的基礎,所以穿著「五行」之外顏色的衣服都被認為是一種破壞,是一種不能接受的「服妖」。再比如說,現代社會裡新人結婚肯定是要用到紅色的,但是紅色在明代卻是官員才能使用的顏色,平民百姓是嚴禁使用的,然而在《閱世編》中記載:「擔食之家非繡衣大紅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紅裹衣不華。」

除了顏色之外,花樣上的僭越也十分嚴重,據明史記載:京師女子宴會出遊,好賃蟒服於質庫,乘車去浮,不避呵殿。蟒服是明代官員的禮服,按照常理來講,是只有社會的頂層才有機會穿的衣服,但是隨著明代經濟的繁榮,普通人竟可以穿著蟒服,要知道,蟒是只比龍少一爪的存在。而這種現象與明朝中晚期監管不力所導致的。

區分社會地位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常服的衣身長短以及袖子大小。在正德年間出現了「今婦人之衣如文官,其裙如武職」的現象,實質上這種「服妖」是人們對於美的執著追求,儒家文化對於服飾的限制大大違反了了人類的天性,所以一有機會人們「服妖」就不可避免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美的象徵的長衣寬袖的流行是必然的。

明朝百姓衣冠

3、女扮男裝迎合喜好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男扮女裝的形象,實質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服妖」行為,王國維題詩柳如是「幅巾道服自權奇,兄弟相呼竟不疑」。中國古代講究的是陰陽分明,這種男女混裝的陰陽顛倒的舉動自然為儒家所不喜。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萬貴妃「戎服男飾」是男女易位之像,一個國家最尊貴的女人都追尋男裝,可想而知當時女扮男裝的風氣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女扮男裝的原因其一是為了迎合男子的喜好。明朝立國以後,朱元璋將程朱理學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程朱理學中最著名的一個主張就是「存天理,滅人慾」,但是這種思想很明顯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所以在明朝中期陽明心學興起之後,人們更加追求個性的解放,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很多女子為了迎合男子的喜好,所以女扮男裝。

女扮男裝的原因其二是女性的審美要求。很多晚明的女性以俠士自居,行事有俠士之風,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國,很多女性著男裝是渴望獲得和男性平等的話語權,並希望獲得尊重。另外,明代的道袍與今天的道袍類似,都是上下一體,而明代的女裝大多也是上下一體的,所以道袍符合女性的審美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女子「服妖」也就見怪不怪了。

除了女扮男裝,明代還出現了男扮女裝這樣的「服妖」行為。男子服女裝自古有之,最著名的當屬何宴。在追求時尚與美的驅動下,明朝最無所事事的一群人——富貴公子,常常「服妖」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此外晚明時期社會對於男子陰柔美的追求,也是「服妖」的原動力,對此《林居漫錄》中記載「男人以紅紫為袴,蓋自嘉靖之始,然惟市井輕薄而有之。近則諸生被皆效尤焉,而且有以此為衣裳者,殆所謂『服妖』歟」。

女扮男裝

4、奇裝異服大肆盛行

所謂明代的奇裝異服指的是喪服,囚服,乞丐服這三種。這三種服裝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場合穿的衣服,但是有些放蕩不羈的人在不適合的場合穿這三種衣服,這顯然是一種「服妖」的行為。知識分子們穿這三種衣服主要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同,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對現實的不滿,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博得人們關注的手段。

明代楊慎在《恩遣戍滇紀行》中寫道:商秋涼風發,吹我出京華,赭衣裹病體,紅塵蔽行車。詩中的赭衣就是指囚衣,古代其實並不像現代一樣,每個人的囚衣款式都一樣,但是卻有固定的樣式,需要犯人自己準備。乞丐服實質上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它象徵著一種自由自在的隨性思維,而且不依附權貴,天真豁達,文人們常常拿乞丐做對比,比如呂坤就說自己是「處身於舉世下爭之地,忘情於舉世共爭之事」。

為何明朝子民敢於「公然服妖」

1、城市商業的繁榮

從商業角度上來講,中國歷史上有一段被被美國人羅威廉稱之為第二次商業革命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歷史時期主要是由萬曆年間到乾隆年間。在這一段時間最大的特徵是城市與城市之間進行了大量的廉價品交易,貨物的流通代表著錢財、人員的流通,而這種流通則是整個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當人們滿足了自己的物資需求之後,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服妖」作為一種拉近階級關係的好方法,自然而然地為人們所追捧。

城市商業的迅速繁榮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吸引力,為了追求財富,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以期在這份盛宴之中分一杯羹,而城市是信息流通最快的場所,「服妖」作為一種人們所追求的時尚,就這樣靠著城市規模的增大而快速流行。

2、陽明心學的興起

要說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歷史人物,非王陽明莫屬。陽明心學主張「心即理」,意思就是說萬物本無善惡之分,我認為它是什麼樣的,它就是什麼樣的。這種說法相比較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來講,自然更受到人們的歡迎,而我心即世界這種認知,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個性的解放,「服妖」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追求時尚的方式,雖然有些打扮荒誕不經,但是在信奉心學的人看來,「服妖」本沒有對錯之分,你認為它錯了,所以它錯了。

陽明心學是對理學的撥亂反正,在明朝中晚期極受讀書人的追捧,而普通百姓對於讀書人有著一種天然的敬畏,讀書人作為整個社會風尚的引導者,他們的一舉一動,自然會受到人們的追捧,所以最開始於讀書人的「服妖」現象,最終在整個社會階層流行開來

追求物質享受

總結

「服妖」始於漢代,魏晉尤勝,明代中晚期在整個社會流傳開來。從意識上來講,「服妖」是對儒家所訂立的禮儀制度的一種反抗,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代表了人們對於時尚與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表現了人們對於成為更高階級的渴望。明代「服妖」現象的流行有著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業的繁榮,城市化的加快進行為「服妖」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參考文獻:

1、《近代早期的中國城市》

2、《明中後期「服妖」研究》

3、《明代中晚期「服妖」風俗考》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唐代的「服妖」到底是什麼嗎?
    因此,「服妖」實則是一個政治問題,只不過在古代社會,人們習慣用陰陽五行及讖緯學說來解釋「服妖」,使其變得異常神秘,如晉人幹寶《搜神記》云:「靈帝建寧中,男子之衣好為長服,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裾,而上甚短。是陽無下而陰無上。」又云:「晉武帝泰始出,衣服上儉,下豐,著衣者皆厭腰,此君衰弱,臣放縱之象也,至元康末年,婦人出兩襠,加手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
  • 林瀟:亂世出「服妖」
    他們甚至專門創造了「服妖」一詞來表達恐嚇警示之意。有人考證,「服妖」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洪範·五行傳》,書中有云:「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尚書·洪範》傳說成書於春秋戰國,也有人認為是兩漢,漢儒在編修經書的過程中構建了《五行傳》中「五行—五事—咎徵」體系。
  • 清朝官員服飾講究多,穿戴需按官銜和品級,不容發生僭越錯誤
    清朝王公貴族和文武官員在宮廷朝會及筵宴活動中,要跟隨皇帝穿著禮服、吉服、行服等不同的服飾。同時,由於清朝文武品官自上而下均實行九品官階制,其佩戴的冠帽、穿著的服裝也必須按照各人官銜和品級戴用,不允許發生僭越錯誤。官員服飾實際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標誌。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明代丁憂給假主體主要是文官,文官丁憂必須去官持服,服闕後再任職,奪情起復者須特旨準允。
  •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這句話氣炸韓國網民
    朝鮮國王及世子冕服、王妃翟衣的沿用及改革,就是以明朝所賜章服為基礎。早期李朝國王與文武官員的公服、常服皆與大明相近,甚至可以說其款式完全相同。圖1為《明太祖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所著為明代皇帝常服。明代皇帝常服於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制定,基本款式為: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
  • 並不是錦衣衛才穿飛魚服!大明皇家特典如何濫用成了國民服
    現藏於山東曲阜衍聖公府(孔府)孔府內的香色飛魚服形制為「貼裡」,這是極容易與「曳撒」混淆的一種款式,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兩者之區別。首先,曳撒是一種襲承元代服飾而來,有濃厚蒙古風格的服飾,又稱「一色」「一撒」,發音也源自蒙語。其次,曳撒作為明代比較常見的男裝款式之一,關於它究竟屬於漢服還是蒙古服,一直存有爭議。
  • 古代的「服妖」是怎麼一回事?
    由於愛美之心乃人之天性,所以從秦漢時代開始,服妖就出現了無數次。致力於維護統治秩序的文人士大夫常常被氣得半死。古人為什麼對「服妖」高度警惕?《尚書大傳》給了一段教科書式的解釋:「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漢書》則把服制和風俗扯上關係,它對服妖的解釋是:「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 於正ins帶頭撕逼!(明制漢服科普)
    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朝鮮長期懷著感念明朝的情感而無法認同清朝的中華正統地位;也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李氏朝鮮以接受明朝的賜服為榮耀,心甘情願地接受大明正統的華夏服飾文化,其冠服制度、服飾禮儀幾近大明,李氏朝鮮官員服飾、婦女禮服圓衫等都是模仿明朝服飾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 唐朝女子為什麼對男裝情有獨鍾?
    ——《木蘭辭》這是描寫花木蘭從軍時的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現在用來說明古代女性女扮男裝的精彩,還有對於女性穿男裝的一種朦朧的美感。但可惜的是,在現代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女扮男裝,基本上都太過於明顯,大眾能夠感受到的只是女性的另一種美,而沒有其他的文化特色。
  • 明朝監察制度完美無缺,為何官員還是知法犯法?禍害在監察官
    提起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因為在明朝時期,無論是中央對於地方,還是帝王對於官員和百姓的監察力度皆達到了頂峰。所以說,如果要考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那麼明朝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個節點。三,為什麼監察機關如此嚴密,明朝仍然混亂?1,監察官員滋生腐敗,與監察目的背道相馳明朝政府給了監察官員絕對的權力,卻沒有給予他們不忘本的錢財。
  • 明代中後期的女子們都穿什麼衣服?帶你了解明朝女子襖服
    為了將襖和襦這兩種服式進行區分,人們把長度不超過腰部的短上衣稱為襦,比襦長但是比袍短的袷衣稱之為襖。明代以前女子襖服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自北部的遊牧民族和西域各族的異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互相薰陶、浸染,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族服式轉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
  • 「 漢 · 服 」漢服?還是韓服?男裝女裝分分鐘辨別!
    圖為朝鮮太宗李芳遠的畫像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繡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幞頭。
  • 服妖,古人著裝不慎性命堪憂
    洪武年間,南京城中一幫公子哥穿著鮮豔衣服,腳蹬金線作飾的矮靴招搖過市,結果招來官府衙役緝拿,全被砍掉了腿,原因無他,「服妖」而已。 所謂「服妖」,是中國歷史上對身著奇裝異服的一種特定稱呼。古人講究陰陽五行,衣服穿著不得隨意,如果身穿特別顏色或者特別式樣的衣服,官方就會扣上一頂「服妖」的大帽子,輕則斥責,重則受刑。
  • 從《知否》到《清平樂》| 中國古代女子婚服怎一個「紅」字了得
    還是鳳冠霞帔這些現代中式傳統婚禮中的標配固定下來要等到明朝,那麼之前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婚服又是什麼顏色的,經歷過怎樣的變化,又有什麼深層的原因,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關於中國古代女子婚服的奧秘~周與秦漢:生活需要點儀式感孔老夫子說「克己復禮」,這個禮就是周禮,周人在政治制度上採用分封制,
  • 明朝官員工資不足以養活全家,模範官員三楊、張居正如何養家餬口
    歷朝歷代中,明朝官員的工資低是出了名的,各級官員也不用抱怨,這些工資在朱元璋看來已經夠養活全家的了,比起老朱小時候那種境遇可強不知多少倍了。朱元璋給出的官員薪水確實不高,一個縣令一年收入才7.5石,相當於1000斤糧食左右。
  • 明朝與韓國服飾這麼像,誰抄襲誰?徐居正: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朝鮮國王李成桂畫像 在明朝「五章」之服應該是郡王的服飾,而「九章」之服,是親王的服裝。由此可見,朝鮮對於中國政府心中的地位。我們經常看得明太祖的畫像,穿的是常服與朝鮮國王李成桂的衣服就非常相似,衣服上圖案還有基本形制都是一樣的。其實,朝鮮國王的龍袍就是從明朝皇帝的常服中改制的。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在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后妃、命婦、貴族、官員,穿朝服的時候,都會出現披肩。披肩上的樣式和圖案,也完全不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是披肩,清朝入關以後,為何要全面推行披肩呢?今天,我們就仔細聊聊這個問題,披肩屬於清朝服飾制度的一部分。
  • 明朝那些事兒
    >嚴謹細緻的柯鎮惡:「二弟,最近中韓網友就明朝服飾和韓服的所屬問題在網上吵得熱火朝天的,要我說這有啥好吵的,明擺著就是我們的!」「而明形制的漢服我就著重介紹明女子日常便服。明女子基本穿搭層次原則上是長衣配長外套,短衣配短外套,過膝則為長。
  • 古代「服妖」文化:衣服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穿不對就是「服妖」
    如果在古代膽敢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穿著,則被視為「服妖」,其意思就是奇裝異服。別以為服妖只是社會上被人恥笑,在古代,身著奇裝異服可是要受到官府處罰的。今天我們就來理解古人的「服妖」文化,看看古人是如何界定「服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