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工資不足以養活全家,模範官員三楊、張居正如何養家餬口

2020-12-23 史海魅影

歷朝歷代中,明朝官員的工資低是出了名的,各級官員也不用抱怨,這些工資在朱元璋看來已經夠養活全家的了,比起老朱小時候那種境遇可強不知多少倍了。朱元璋給出的官員薪水確實不高,一個縣令一年收入才7.5石,相當於1000斤糧食左右。對於這些既有大老婆,又有小老婆,還有奴僕、傭人的官員家庭來說的的確確不夠過日子的。辦法總是有的,工資不夠養活全家,就想別的辦法,那麼明朝官員用了什麼方法增加收入來養活全家呢?朝廷對於官員想出的方法持何態度呢?

明朝官員劇照

朱元璋對貪官可是出了名的狠,貪汙60兩銀子就拖出去砍了,老朱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反腐力度前所未有,有時候一次能夠殺上萬人,不論官員什麼原因貪汙,先殺了再說。為了活著,總要想些來錢的渠道,以補貼家用。為官一任,手握實權,既然皇帝不肯給吃飽飯的錢,那麼只好對準百姓下手了。

怎麼對普通百姓下手呢?明搶或者強佔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行為容易丟「烏紗帽」,得不償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出兩種更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分別是折色火耗與淋尖踢斛,下面我們分別講一下這兩種官員常用的貪汙方式。

明朝官員的烏紗帽

折色火耗興起於萬曆年間,由於張居正同志提出「一條鞭法」要求各地上交的稅糧必須以銀兩的形式,然而各地官員不可能拿著百姓上交的碎銀子直接上交明朝中央政府,因此需要將碎銀子重新鑄造成銀錠上交國庫。銀兩重鑄確實會有損耗,但絕提損耗多少,政府官員是不會向百姓公開的,也就是說官府規定損耗率百分之十也是他們,百分之二十也是他們,百姓卻成為了「冤大頭」。據歷史記載,百分之二十的火耗都算少的,清初的火耗率都高達百分之五十,對此官員長此以往,樂此不疲,流傳幾百年來長盛不衰,百姓所交的「火耗」補齊銀兩重鑄損失後,剩下的就被各地方官員中飽私囊了。不僅是明朝如此,清朝官員也是如此,清朝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下令禁止此行為,也沒有任何的效果,直到雍正帝採取火耗歸公後才徹底將「折色火耗」從歷史上「抹去」。

散碎銀兩

與折色火耗比起,淋尖踢斛則更加的「無恥」,火耗最起碼還有些牽強的緣由,淋尖踢斛則是赤裸裸的白佔。古代百姓納糧都是用斛來裝,一般斛都會裝滿滿的,而且糧食都會被裝得出來一個尖。百姓刻著官府規定的稅糧斤兩來交稅,剛想為好不容易籌齊的稅糧而鬆一口氣,然後官員就猛地朝裝滿糧食的斛踢一腳,讓裝在斛的糧食灑一地。可能有人疑問了,官員這麼做不是缺心眼嗎?淨想著給百姓增添麻煩,還要再讓人家撿起來,而且糧食掉到地上多髒啊!

古代的斛

這麼認為的話,你就天真了。實話告訴你,官員踢出來的糧食就不歸百姓了,因為糧食在上交京城國庫的運輸中,道路泥濘不好走,半路肯定會因為顛簸而灑出糧食。運糧官員忙著進京交差,哪有時間撿起半路灑出的糧食,為防止到達京城後稅糧灑太多而不夠數目,因此提前用腳踢出部分來作為糧食運輸中的損耗。這樣的解釋實在是高明,百姓竟無言以對,當然也不排除他們不敢說的方面。各地方官員對於這一踹可是傾注了不少心血,每年的納糧季,都會治好很多官員多年的老寒腿,當然也會為他們添些腰間盤突出的毛病。那麼斛裡被踹出一部分後,百姓繳納的稅糧肯定是不夠了,怎麼辦呢?不用想也知道,百姓只能回家再送糧食過來了。萬惡的封建社會,欺負百姓沒商量。

古代糧食運輸

這兩招明目張胆的貪汙只是最平常的,還有許多增加百姓負擔的稅收科目,也不比這兩招好到哪裡去。這樣一來,明朝即便是官員不發工資也能夠養家餬口,那麼地方父母官可以依靠此方法增加收入,京城的高級官員呢?在稅收中中飽私囊的地方官員自然是不敢忘記京城的高級官員,他們的仕途命運還掌握在這些高級官員手中,因此每年各個節氣地方官「孝敬」高級官員的行為是必不可少。滿朝文武都靠這種方式養活家人,長此以往,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為合法收入,所以明朝政府的默不作聲已經在客觀上支持了這種貪汙的作法。

海瑞劇照

有趣的是,像明朝的三楊、徐階、張居正等等這樣的歷史模範官員也是此方法的受益者如果非要在明朝找出一個不同流合汙之人,那麼唯有那位「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了。

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說起張居正與海瑞,在明朝歷史上甚至放眼中國歷史,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權傾朝野的改革家、政治家,一位是將道德模範做到了極致的清廉官員。二人都經歷了明朝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歷史記載中,關於二人的交集並不多,甚至給人一種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感覺。
  • 明朝的丁憂制度,談談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
    明朝的丁憂制度慢慢的形成了成熟的官員管理體系和嚴格的官員管理制度。 一、明朝官員因丁憂奪情的情況在永樂年間極為普遍 "奪情",即奪其哀情,令留任當差。明代丁憂給假主體主要是文官,文官丁憂必須去官持服,服闕後再任職,奪情起復者須特旨準允。
  • 他是張居正最寒心的學生,卻救了張居正全家性命,神預言明朝興衰
    在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以北二二零國道旁,埋葬著明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于慎行。縱觀于慎行40年的官場生涯,在明朝官場上可謂是異類,被罷官三次,最長的一次在家賦閒17年,今天咱們就為大家聊聊于慎行。
  • 明朝官員海瑞,為什麼既被尊為「海青天」,又被稱為「海閻王」?
    海瑞,明朝的大清官,老百姓稱他是「海青天」,一些官員則叫他「海閻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海瑞,出身貧寒,但好在刻苦讀書,嘉靖二十八年以舉人身份當了福建的一個小官。在眾位官員中,只有他傲然挺立,學官怒道,「這是哪來的筆架山?」隨後,海瑞的名聲起來了。後來,海瑞出任浙江的地方官。在當地,他遵守法律,嚴打貪官與一些蠻橫的貴族。比如福建總督的兒子,因為老是騷擾百姓,就被海瑞法辦了。而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一下子火了,原因是他看嘉靖皇帝老是搞些道法迷信、不理國政不滿,上疏怒斥皇帝。
  • 張居正,明代的中興時光
    提起明王朝,大家印象深刻的也許只有朱元璋的烽火創業,明成祖朱棣的遷都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上吊煤山。明朝延續200餘年,中間的各位皇帝仿佛似秋之落葉,隨風飄去,無影無蹤。若不是近些年《明朝那些事兒》一書掀起熱讀,估計大家快把他們忘記了。因為在這些皇帝中,有專心修道的,有一門心思做木匠的,有二十幾年不上朝的,林林種種,奇葩甚多,這其中便有萬曆皇帝。
  • 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所以,從漢代開始,「大人」一詞在各種史料當中出現的內涵,就跟道德模範,王公貴族無關了,而是專門用來代指父母長輩。 那麼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官員統稱為「大人」的呢? 據史料記載,從唐代開始,「大人」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不再單指家裡頭父母長輩了。但是,這個時候還不是專職官員。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這個《陔餘叢考》一書當中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說明朝有個官員叫沈啟原,在陝西當官。一次,回京去拜見大明首輔張居正。
  • 《大明王朝1566》古怪的模範官員
    全劇從浙江的改稻為桑開始,直到嘉靖殯天隆慶繼位結束,圍繞嚴嵩父子、徐高張內閣、封疆大吏胡宗憲趙貞吉、司禮監太監、鎮撫司上差以及主角海瑞展開,深刻細緻全面地展現了明朝中後期病態的官場生態。這種病態是全方位的,有思想認知的病態,有人性貪婪的病態,有處事方式的病態,有體制機制的病態,等等,這種病態最終無不是由普天下無辜的老百姓來承擔。
  • 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繫。
  •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有工資,如何養活王府?
    雖然朝廷給予王爺們的俸祿非常高,不過王爺們從皇帝手中得到的俸祿,根本不足以養活王府一大家子人,因此清朝王爺除了俸祿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額外收入。皇帝的賞賜因為清朝的王爺們普遍不具備威脅皇權的能力,所以清朝的皇帝對待王爺都十分的大方。清朝皇帝在接見王爺的時候,總會給王爺各種各樣的封賞,這些封賞遠比王爺的工資更加豐厚。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作為黃仁宇先生的死忠粉,每每看到這句話都會感覺內心非常的震撼,因為張居正真的是明代的一個象徵,他給一個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壽命,但是他卻成為了這個王朝的犧牲品。當一個如此偉大的英雄卻要被獻祭成一個惡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平又該如何評價呢?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
  • 張居正救不了大明
    後來英帝國也亡於財政危機,「二戰」後英鎊不行了,英帝國跟著解體了,現在剩下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現在連那倆都養活不了了,等將來北愛和蘇格蘭走了,就剩下小不列顛了。明朝其實有過好幾次改革,思路也差不多,畢竟太祖說了稅率不能變,那就找找看土地跑哪去了。
  • 明朝監察制度完美無缺,為何官員還是知法犯法?禍害在監察官
    提起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因為在明朝時期,無論是中央對於地方,還是帝王對於官員和百姓的監察力度皆達到了頂峰。所以說,如果要考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那麼明朝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個節點。3,品級低而功能大,無人敢惹因為明朝監察官員手中握有獨特的權柄,所以哪怕他們官位不高,卻依舊在明朝的官場吃得開。
  • 海瑞連皇帝都敢罵,被張居正棄置了十餘年,為何卻不敢罵張居正?
    明朝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新政」,就是由張居正輔佐明神宗所達成的。當時,明神宗朱翊鈞還年幼,一切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張居正手中。在張居正執掌大權的十幾年間,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海瑞,卻被張居正一直棄置不用。
  • 嚴嵩和徐階、張居正同樣都是貪官,為何評價會差得這麼遠?
    明朝著名奸臣嚴嵩,官居首輔十餘年,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大肆斂財,結果抄家後的財產尚不及同時代徐階、張居正的家產,卻被人罵為奸臣;相反,徐階、張居正當政時也貪汙,而他們在民間乃至史書名聲卻極好,為什麼幾百年來他們的評價有如此的天壤之別?
  • 揭秘古代的「黑心」老闆是如何剝削員工的,唐朝缺勤扣工資還判刑
    論古代老闆是如何剝削員工的? 之後,王莽才答應給官員發俸祿。隨後又下了一道總裁令補充告知: 「古時候,收成好的時候官員工資高;收成差的時候工資低。現在,如遇到災荒年,官員工資就要減少。」
  • 張居正沒能救得了大明
    後來英帝國也亡於財政危機,「二戰」後英鎊不行了,英帝國跟著解體了,現在剩下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現在連那倆都養活不了了,等將來北愛和蘇格蘭走了,就剩下小不列顛了。明朝其實有過好幾次改革,思路也差不多,畢竟太祖說了稅率不能變,那就找找看土地跑哪去了。朝中大佬們通過直覺也能感覺到,跟朱元璋時代相比,經過一百多年的開墾,明朝後期的土地應該多一些才對,現在變少了,肯定出了問題。
  • 史專家:大明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到底做了什麼?
    對士紳階層影響最大的也不是一條鞭法,而是清丈土地,地主豪紳大多都有隱瞞土地畝數的情況,張居正在全國清丈土地,算是捅到他們的命根子了。而且,一條鞭法規定所有田賦,徭役自己各種雜稅都要換算成銀兩結算,而且取消由裡長代收制,改由官府直接收取,這就避免了官員在中間中飽私囊的情況。
  • 張居正的一頂轎子由32個人抬著大得不可思議,完全實現了移動辦公
    張居正是中國六大改革家之一。他足智多謀,力挽狂瀾,卻獨斷專行。他是隆慶皇帝去世前受命輔佐萬曆皇帝的大臣之一。在任期間,他打擊腐敗,重振法院平臺,但也排斥異己,獨攬大權。在擔任內閣第一助理的十年間,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從整肅貪汙,到減免農業稅,到訓練軍隊,到整頓軍紀等,使明朝國庫充足,外敵不敢侵犯,出現了中興局面。但作為歷史名人,他既有公開的一面,也有隱藏的一面。張居正可以說在權利上獨攬大權,在生活上揮霍無度。他的妻妾成群結隊,大肆斂財,修建豪華豪宅,十分講究排場。張居正回家奔喪。場面特別壯觀,氣勢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