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明的藝術追求「意象」的理念,講求人性內在情感的表現力

2020-12-25 濤說說

1962年生於河北定州市

200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主辦,

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教授桑德羅·特勞蒂執教的油畫研修班

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意象表現繪畫工作室主持人

意象表現——吉明的藝術創作追求

文/顧黎明

侯吉明的藝術追求「意象」的理念,講求人性內在情感的表現力。他善於在圖形的清晰與模糊之間把握機遇,強調「意」在整體空間中的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其意象性不僅是簡單的視覺呈現,還是其畫面中流露的觸覺化視覺因素。他通過油彩質的觸覺感來控制形與色的意象變化,讓我們感受到外在之象(形象)轉化為內在之象(心象)的淋漓過程。

不同的形體被犀利、厚重的筆觸和凝重、堅實的色彩擠壓在錯綜「無深度」的空間中,通過油彩的黏稠和堆砌產生的隨機性來攫取表現的因素,這種表現是形隨筆色而建立,很好地契合了他自由灑脫且堅韌的個性風範。顯然,吉明所處的時代已不是現代主義,也非傳統意義上的「游離之象」,他是在即興的油彩質料的實在「觸摸」過程中獲得立體的視覺張力。

實質上,這是一種當代的視覺經驗,它既通過觸覺實體來感悟當下物化的空間意義,又利用視覺的模糊性製造一個有悖於真實圖像的臆想空間。可以說,吉明的作品之本意並非簡單的畫面視覺表現,它內含著一種純粹繪畫性的連接方法,敘述不再重要,只有表現自己身體更深層的觸覺感受,將內在與外在的隨機元素凝固起來,構成自我身體的繪畫事件,這恰恰是吉明有別於其同代人的敏銳之處。

編輯:劉濤

相關焦點

  • 心靈與意象:淺談黎越常藝術探索之路
    得益於他對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使他在數十年苦心孤詣的繪畫創作中實現了由畫感知到畫感覺再到畫情感的藝術跨越。仔細品讀黎越常的作品我們會發現,他筆下的山水不再是家鄉的真實山水,而是自身人生感悟、心靈寄託的外在顯現。
  • 具象的表現方式傳達意象的情感延伸,淺析《老師·好》的意象魅力
    電影於2019年3月上映,以于謙飾演的苗宛秋老師為核心,聚焦於苗老師與學生們「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用意象的藝術方式,於回憶中再現20世紀80年代校園中,師生百態與純真情感的獨特魅力。比如貫穿電影始終的「苗老師的自行車」,比如體現洛小乙與安靜情感細膩變化的書包,比如具有意象表達的蝴蝶等,每一個符號元素在電影中都被導演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 周星教授《審美與向善:藝術讓人性內心更豐盈》在線開講
    講座現場截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鬍子軒)為更好地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線上學習、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各大高校  第二,藝術與人生。藝術始終與人生相伴,藝術的悠長意味在於自然和善良。既然認定藝術伴隨著人生,那麼就要試圖通過精神與情感去鍛造和升華人生。基於此,周教授進一步解釋,藝術的感覺是非理性的,是把一個人的生理成長拉回到心靈和知覺角度,去感受世界的溫暖和溫柔。
  • 《梁漢森京劇意象臉譜》出版
    然而,這也正是使他欲罷不能的創造欲望的激發點,那就是,完美到了極致的傳統資源,與博大精深的中國畫藝術,它們在內在的神韻上、在美學的境界上,天然就已經具有了高度的契合。中國畫直抒胸臆的快感,來源於它語言的痛快淋漓,是即興神起的產物。京劇花臉藝術的盪氣迴腸,超然像外的抽象揮灑,是高度詩性的表達。
  • 肉身與靈魂的二元悖論 ——電影《畫皮II》中的意象解析
    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城市,人們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在精神上更加貧乏,對物質欲望的追求永不滿足無法止步,在情感上卻愈加貧瘠愈加冷漠。《畫皮II》是一部成功的電影,II比I更深刻地揭示了皮和心的主題,也就是肉身與靈魂的二元悖論。 自我是雙重的,既是肉體的,也是靈魂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還有,泰戈爾認為這不是哲學思想,是宗教體驗。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美在意象」理論最後歸結起來, 就是要引導人們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關鍵詞:美在意象;美的本體;藝術;醜;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毛宣國,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美學詩學與美學基本理論。  基 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類重大項目 (16ZD02)。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②也就是說,劉勰主張在創作中「窺意象而運斤」,要求作家用「象(具體的物象)」來表現「神(作家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讓文章更加精妙。「意象在這裡已經被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來使用,此後歷代的文論專著也經常使用這一概念。當意象史的腳步走進唐朝時,意象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突破與開拓,「象」被加以「意」化並形成審美狀態,「意象」的內涵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意象與意境在此時已經相互聯繫。
  • 《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通識教育
    本課程以審美問題為線索,講授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分別展開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思考:一、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三、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的區分四、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基本類型五、藝術作品的創造和藝術家的作用六、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和藝術批評七、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
  • 李商隱的黃昏意象,心理有什麼屬性探索?
    因而 黃昏與其他自然事物相比,不僅是作為時間或者自 然概念而出現,同時作者的感情通過黃昏意象對詩 歌中出現的其他意象有著統攝籠罩的作用,黃昏意 象成了詩歌藝術表現與作者情感之間的媒介。李 商隱在感慨生命脆弱的同時,能夠將感傷情緒轉化 為對人生經驗、生命哲理的體察,並且以獨有的朦 朧品 格 表 現。
  • 讀張愛玲《第一爐香》跟作家學習「意象」如何運用於我們的寫作
    我們閱讀文學類書籍,如果不是為了像「吃雞」那樣追求幾分鐘的快感,那就需要我們以一種對文學作品藝術賞析的角度和眼光去進行閱讀,否則我覺得所有文學作品的閱讀還不如來一局遊戲更會讓心靈舒暢。如果要欣賞文學藝術作品,那首先要懂得欣賞作品中的意象,可以說意象承載了非常多的藝術內涵,如果不能對意象進行理解,那整個作品會被遮蔽大部分的藝術價值,這一點在古代文學作品裡最為常見,在詩詞分類裡的作品裡,幾乎沒有對意象的正確解讀,那會寸步難行。那什麼是意象?
  • 《藝展中國》吳強新意象繪畫作品欣賞(2020年新作)
    意象藉助物象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以比喻、假借、暗示和比興的手法抒情達意,提出新意象是將意象概念內涵擴大,新意象從心出發,強調的是新,新意念、新表現和新呈現,營造出混沌、模糊、含蓄、靜謐、幽深的多維度空間,以意象的形式引發思考,擴展內容使意象延伸,引發對不確定性的認知和對未知想像的探索,是對已有的套路思維上的判離,跳出藝術創作中沒有新意的羈絆,打破傳統僵化的束博,新意象引領的是文化創新形態,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
  • 米蕾拉·弗蕾妮的聲樂表演藝術理念
    本文將以米蕾拉·弗蕾妮代表性演唱專輯及歌劇舞臺表演角色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弗蕾妮女士聲樂表演藝術理念。筆者將弗蕾妮的演唱專輯分為三個階段,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職業生涯的具體變化軌跡。弗蕾妮如此的演唱軌跡是極為科學有效的,亦與諸多學院派的聲樂教學理念一脈相承,即以大量古典作品作為練習打磨技術的基礎,再逐步嘗試演繹情感及矛盾衝突更複雜的作品。
  • 國劇藝術新傾向—— 意象歌劇·伊莉斯 單向演出
    意象歌劇·伊莉斯 | 小型展演藝術總監:Wan Zhao編舞:L.Carina Fourmyle更重要的是,國劇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情感理解抑制和包容。小時候的我,在劇場裡感受到國劇的非凡的強大的魅力和魔力,我們的國劇文化歷史早已寫在了觀眾坐席中。在舞臺藝術的事業中,孰能指導國劇是藝術家們一輩子的工作。研究東方和西方美學、哲學、舞臺表演藝術,一直都是我最感興趣閱讀和學習的課題。
  •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象,哪三種題材視角下體現出來?
    如繆鉞《論李義山詩》,主要論說李商隱的文學 史地位及其藝術特徵,而在意象角度的考察上,則 只有微觀個案的分析。建國後的研究如陳貽焮的 《談李商隱的詠史詩和詠物詩》,從義山詩題材角度 探究其藝術風格,作者注意到了意象在詩歌情感抒 發中的作用,但主要從典故使用的角度批駁其堆砌 的詩風,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意象研究。
  • 【巴塞爾展會「意象無限」單元特別關注】陳界仁《中空之地》的理論路徑和現實參考
    《中空之地》,2017黑白(部分彩色),有聲(部分無聲)單頻錄像,61分07秒錄像截屏「意象無限」(Unlimited)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大型項目特別單元,為各藝廊提供了展示大型裝置作品、極具規模的雕塑、巨幅繪畫、錄像投影及表演藝術等超越傳統藝術展展位局限的作品的平臺。
  • 寫作 | 跟著《紅樓夢》學寫作:詩意化的意象表達
    石頭作為小說的中心意象,通過真假寶玉的藝術定位,有效串起了小說複雜的人物關係,聚焦起離合悲歡的矛盾衝突。  悠遠冷寂的石頭,與大觀園裡的人間春色截然相反,也與石頭化身賈寶玉的多情世界形成強烈反差。這種樸實與繁華、靜穆與喧囂並舉的意象追求,在久遠與短暫之間形成了巨大張力,具有很強的暗示、象徵和烘託的作用,增強了作品的神秘性和藝術感染力量。
  • 曹林 : 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
    基於展覽的豐富性和多元化,曹林先生在現場積極與觀眾互動,主動要求為觀眾進行導覽,使觀眾更為清晰和深刻地理解了展覽作品所蘊含的藝術理念,展示出大家風範。12月7日下午,應煙臺美術博物館之邀,曹林先生以「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為題,為大家奉上了一次精彩的講座。
  • 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 北京衛視極致打造文化高峰
    正是在這樣不斷創新、突破、攀登、跨界的理念下,北京衛視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電視節目的既定思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奠定了一級又一級的電視新高度。從《跨界歌王》到《跨界喜劇王》,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北京衛視改變的是驚喜,不變的是極致創新和價值堅守。
  • 學術 | 託納多雷電影中的哲思意象研究
    然而社會形態的無意識在不經意間透漏出了人性的無奈。現代化與商業化的趨勢,使得現代人都處於一種飄蕩的狀態,精神和信仰迷失與消亡,找不到靈魂的歸宿,闃然無聲中湧動著一股濃鬱的懷舊氣息。義大利導演託納多雷是90年代的一隻新秀,在大師們的光環下相形見絀。但託納多雷導演有著獨特的欣賞力,憑藉著對藝術的追求,為義大利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帶觀眾進入了神奇夢幻充滿希望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