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法,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主要從調理吞吐呼吸的軟硬粗細著手。呼吸無聲為平息法,吸氣有聲、呼氣無聲為柔息法;氣中均有聲為暴息法(屬於煉性功的內壯之法);全息無聲為龜息法(屬於練命功的高級吐納大法)。是以聽息入手順應為用,氣從毛孔入,耳孔出。
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息法,行氣,呼吸也,是吐納、閉氣、存氣、胎息的稱謂,亦屬道家練功行氣的術語,總稱調息。行氣法通過有序的吐故納新而排除胸中、體內各大經絡臟器內部的汙濁,同時,吸進新鮮氣機以達到促進新陳代謝之目的。因為人體的活力之流在於氣,尤其是體內之真氣。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交換氣機又在於呼吸。
丹道周天是性命雙修的功法,因此,它很重視在起手階段的基本功,即身體的素質的培養。丹功採用「意守丹田」的方法,增精培元,一般是通過百日左右。人從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鐘也離不開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須有呼吸的伴隨。人三五天不吃飯照樣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鐘不呼吸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氣功,我國古代講究養生的人,大都特別注重氣的因素,所以人們稱養生家為鍊氣士。鍊氣的方法,隨派別傳承的不同而有異。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它分為醫療的、武術的和宗教的三大類。三大類中,又可以分派、分門,各各不同。我想強調一下宗教類中的道家柔氣功。
我為什麼不強調醫療、武術的氣功,宗教中又不強調佛教或印度教中的氣功,而著重強調道家柔氣功呢?因為醫療氣功,偏於治療的消極面,不夠積極;武術氣功,偏於技擊的輔助面,於養生有距離;宗教當中的佛法密宗及印度教的瑜伽氣功,則是以修剛氣為主,於年邁體弱者,均不適用,遠不及道家柔氣功的細緻精深而自然,不拘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都可以實踐修習而無害。
氣功調息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口鼻的運用,呼吸肌的運用,意念的配合,動作的配合,讀字的配合,呼吸時相和呼吸速度的調節等。應用時可根據功法和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為什麼叫柔氣功?柔是與剛相對而言的。佛法密宗稱深長吸氣而久住丹田的寶瓶氣修煉法為修剛氣,用於年壯體強,氣血旺盛之人,能迅速獲效。反之,任氣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氣之法,曰修柔和氣,見效雖慢,但無流弊。
調息對機體植物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呼吸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影響呼吸中樞,進而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張力,最終達到調整相應內臟器官(組織)的功能。調息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作為調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於息,使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氣血調暢,五志舒和。如此則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養氣保精養神。其在道家,修氣以救助衰殘。衰老之軀,唯柔氣為宜。大家云:其為氣也,至小至柔,以曲養而無害,則聚乎虛空之中。是明言柔氣功的修法特點了。休道柔氣功效力緩慢,實則氣功之中,柔氣最為深密,亦如武術之中,剛猛者多粗淺,而柔軟之內家拳法,則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無窮之秘奧在。
調息是自覺地意守呼吸或調控呼吸,以達到和氣養生的目的。它是練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應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從而來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過去的道家,受時代的限制,同時也受道教的影響,故在思想言論方面,不可避免的有不合科學的地方,當用一定的歷史眼光去看待。其中還有一些說法,應持客觀態度,暫時保留仁智之見,以待他日事實之證明。
大呼大吸法,息法,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每一呼一吸要求儘量延長時間,並且還要求發出呼吸聲,以達到「出入有聲」。該法對增強體質,調動機體內氣,以及對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學練此法時,聲音應從小到大,並注意在空氣新鮮的曠野地帶鍛鍊。
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息法,呼吸法,由於人們的習慣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自然呼吸可分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種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見;女子以胸式呼吸較多;運動員、演員、歌唱家則多是腹式呼吸。初練氣功者,一般採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時習慣的自然呼吸的基礎上,身體放鬆入靜,然後將呼吸調整得柔細、勻暢、自然。開始調息時,可採用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松」字,以助調息入靜。
《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如《素間·刺法論》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後下津令無數」等。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時許遜《淨明宗教錄》的「氣功闡微」,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
氣功鍛鍊中,尤其是在入靜狀態時,可使練功人體驗到一種極其愉快的舒適感,這種美好的情緒狀態,以及在這種形態下的自我主動調整,會使失調的生理功能向著協調的方向發展。葛洪在其《抱樸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佔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