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上映的韓國影片《雪國列車》,顧名思義,冰天雪地,密閉空間,有人,就有鬥爭。故事講述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在一列沒有終點、循環行駛下去的列車上,載著地球上最後倖存的人們,在這最後列車牢籠裡,受盡壓迫的末節車廂反抗者為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鬥爭的故事。
豆瓣評分
該片在2013年第56屆亞太電影節獲得7項提名,並獲得最佳美術獎、2014年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奉俊昊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電影導演獎。
奉俊昊是韓國知名導演。擅長拍攝驚悚、科幻片。執導的驚悚懸疑片《母親》、科幻片《漢江怪物》等均獲不俗戰績。是韓國影史上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第一人。擅長懸疑手法拍攝電影。而《雪國列車》無太多懸疑驚悚,用好萊塢式結構,揭露各角色背後故事,展現自然法則下,各階級平衡,獲得僅有資源人性的暴露。優勝劣汰,數量控制,自然法則演變階級鬥爭。今天,我將從影片中「矛盾點衝突」這方面,解讀這部電影傳達的主題意蘊和深刻內涵。通過影片分析,闡述殘酷環境中人性的希望存在。
車廂最尾一截車廂代表最底層弱勢群體,無資源,無武器,無權利,生活暗無天日。車廂一截一截往前,警衛宿舍,蛋白質生產車間、供水區。中部種植區、漁區、養殖區。越往前,等級越高,階級分化越嚴重。前部就是牙醫、裁縫,是餐廳、髮廊。車頭就是最高統治者威爾福德住所,永動機所在。
整列車是一個封閉循環系統。外部環境嚴酷,底層居民龜縮尾部,為前部提供所需人力。有壓迫就有反抗,階級衝突順勢產生革命。人性的嚮往,食物自由的追求,推動前進的希望。整個影片圍繞反抗革命娓娓鋪開。
柯蒂斯為首底層找到被囚禁的安保設計師南宮民秀,開始遊戲打怪升級環節。類似《生化危機》,一層層剝開迷霧,一層層進入核心,找到答案。每節車廂都隱藏了人性裡的善、惡,聰、純,也揭示階級裡的資產剝削和過量壓榨。
影情進展採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有關事件、場面連接起來,讓它們有條不紊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劇情得以平行發展,強化觀眾的懸念心態。底層現階段水深火熱與頭車高層恣意享受形成鮮明對比,凸顯矛盾的激烈化。激烈打鬥鏡頭同和諧太平鏡頭反差,加深革命的意義。
吉列姆開始為尾節車廂精神領袖,唯一可同威爾福德協商之人。為底層人群爭取各種利益,吉列姆竭盡所能,一起革命,最終死於革命進程中。
最後影片揭秘吉列姆和威爾福德是一夥的。為列車生態人口平衡,吉列姆和威爾福德打配合戰。每隔一段時間,清理尾部車廂人口,達到資源消耗動態平衡。
吉列姆作用是製造衝突,威爾福德消滅衝突,順帶消滅定量底層人員。精神領袖終成叛徒,臣服威爾福德以上帝視角安排的秩序,上演自然法則。導演採用懸疑手法,代入觀眾進入劇情,後反轉,引人入勝,鋪墊甚多,驚豔事實,讓人拍手稱快。
《七宗罪》、《消失的愛人》、《沉默的羔羊》均採用反轉手法。以《七宗罪》為例,根據對兇手肖象的側寫,案情漸漸明朗,當抓住兇手,以為快結束時,卻在結尾時讓正義跌入萬丈深淵。兇手按照自己的計劃,毫無偏差地完成了對七宗罪的懲罰。
影片中柯蒂斯為革命者代表,象徵不屈秩序管理的叛逆。威爾福德代表傳統觀念,創造循環封閉體系,維持人類生存,名義上救世主。
最後對決,一頓美食,威爾福德詮釋秩序意義,他觀點只是讓所有人生存,而他恰好是這「諾亞方舟」創造者而已。莎士比亞說的,原句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以正義革命自詡的柯蒂斯所做對錯,炸毀列車,就能讓人類火種存在,不得而知。
影片最後,出現了北極熊,預示惡劣環境已開始轉變。尤娜和黑人小孩,人類最後火種,能如夏娃亞當一般,留存希望,現實堪憂。不過,影片寓意,階級鬥爭後,自然法則運轉,希望是一直存在的。
影片採用各種鏡頭語言,長鏡頭和短鏡頭交叉使用,凸顯雪世界視覺衝擊和血腥暴力衝突,通過環境鏡頭,爭鬥場面,暗示人物的心理變化,奠基階級鬥爭的基調。
比起其它末日災難片,此片用大手筆進行列車個場景布局切換。獨特的空間,蘊含各種場景。極端條件,人性被彰顯到極致。底層壓迫到極致,到最後所剩2人出逃,瘋狂抗爭最後,尚存一絲希望,這興許就是革命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