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界面新聞、說文趣題等
導讀:星巴克在臺灣開了首家貨櫃門店,不用下車就能喝咖啡。
2011年,星巴克曾在總部西雅圖市郊用四個貨櫃設計出一家得來速(DRIVE THROUGH)門店,這家門店全部由回收材料組成,此後在鹽湖城、波特蘭等地陸續開出類似貨櫃門店。
這家真實存在的星巴克移動餐廳初衷是為了環保,但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天前來體驗的人絡繹不絕。不僅簡潔大方、美輪美奐,更是大大縮減了能源與材料的使用。
如今,這樣的貨櫃門店來到了中國臺灣地區。
9月26日,臺灣首家貨櫃貨櫃形門店將在花蓮洄瀾灣區正式開業。這是星巴克在臺灣的第一家「貨櫃門店」,同時也是花蓮首家配備「得來速通道」的門店——通過留出車道來讓駕駛員不下車就買走咖啡。
從1月份消息公布開始,臺灣花蓮即將迎來的星巴克新門店就相當受人矚目,而它的開幕時間日前已經確定在9月26日,也就是明天。
據了解,新店由日本建築設計師隈研吾操刀,以穿插的貨櫃為主體,圖案靈感來源於臺灣當地阿美族原住民文化。以「讓建築消失」的思路讓門店和周圍景觀儘可能融合,同時通過樹木開枝散葉的理念,將來自各大港口的 10 多個貨櫃像積木一樣懸掛疊放出純白色空間,身後配上運用當地阿美族原住民代表性鮮豔色調噴繪出的彩繪牆,自然而又抓人眼球。
門店在內部裝潢上保留了貨櫃本身的面貌,僅在部分牆面裝飾帶有咖啡元素的木板,另外阿美族色調元素也隨處可見,在貨櫃兩端有全景落地玻璃的設計,讓顧客坐在店內就可以欣賞到花蓮洄瀾灣的山川和海景。
實際上,在保證全球化品牌形象的同時,在某些市場,設計不同於標準化的門店,是星巴克近幾年在提升消費者體驗中一直在做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中湧現的獨立精品咖啡店,從店內裝修、杯碟設計到咖啡豆的選擇,都各有各的特色。
從開店之初便以「提供第三空間」為核心的星巴克,在獨立小玩家的擠壓與競爭下,如今必須為人們提供更多個性化的門店空間體驗。
在全球有不少星巴克的特殊設計門店。星巴克在京都一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宅之中,開了一家可以坐在榻榻米上喝咖啡的和室星巴克;在蘇黎世星巴克還將一節火車車廂改造成了門店,消費者在搭乘瑞士聯邦鐵路公司的運行列車時,便可以在其中一節車廂買到星巴克,這也是全球最小的星巴克門店。
在香港,星巴克還曾將一間位於中環的老冰室改造成星巴克的新門店,內部菜單除了常規咖啡,還有菠蘿油、蛋撻等香港風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