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哥財經
在戰後,日本的重建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曾經令世界震驚與羨慕,僅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就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甚至有超越美國之勢。
但隨之而來的是廣場協議的籤訂,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首先破裂,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但距離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為什麼日本的經濟似乎還是半死不活?當年日本人在廢墟上重建日本的精神與氣魄又去了哪裡呢?
戰後超高速的發展去哪兒了
二戰後,日本實施了國家高度幹預的經濟體制,這令日本在戰後很快就實現了經濟的騰飛,躋身經濟強國。但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這種國家高度幹預的經濟體制逐漸失靈。
高度國家幹預的經濟體制,對於經濟水平低的國家來說十分有用,在這樣的體制下,國家可以調集資源優先建設鋼鐵、交通運輸等初期投資巨大、回報率不高,或者具有較大風險的戰略性產業,以便建立國家的經濟基礎。
只不過隨著國家經濟逐漸發展,經濟形勢日益複雜,政府很難掌控複雜的經濟體系,便會出現國家幹預的經濟體制失靈的情況。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置關稅壁壘、限制發展信用卡等措施限制國民消費、提高儲蓄率,以便讓銀行有更多的資金給企業放貸,讓大企業能夠擴大生產和出口,促進經濟的發展。
不過也正是這些措施導致了日本國內市場狹小,限制了日本企業的生產能力,同樣也限制了日本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次,隨著廣場協議的籤訂,日本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日元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裡,升值接近1倍,給日本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光是日元升值,原本日本製造業依靠著自己強大的能力,是可以支撐住的,因為日本出口在經歷了兩年的不景氣之後,在1987年就開始恢復穩定。問題在於,日本政府和央行在面對這次出口下滑後的一系列操作幾乎可以說是徹底毀滅了日本製造業的努力。
日本央行在此期間大幅降低了貼現率,加足馬力印錢、給社會放水,導致日元過剩,資本瘋狂湧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導致房價上漲接近3倍、股市總市值從203萬億日元暴漲到890萬億日元,日本金融體系吹起了超大的泡沫。
最終日本股市崩盤、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蕭條。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只得大幅增加財政開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這邊增加開支刺激經濟、那邊經濟蕭條稅收減少,導致日本政府的財政虧空越來越大。
更令人崩潰的是,日本在那時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日本社保費用的壓力陡增,財政狀況入不敷出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因而,日本經濟陷入了一種長期的蕭條狀態,那麼為什麼日本在戰後可以迅速重建日本,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卻突然不行了,讓日本經濟三十年以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起色呢?
維持終身僱傭,企業不能破產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社會風氣極為保守,日本人非常追求穩定,甚至整個社會氛圍是完全不能忍受失業的。為了保障這種穩定的社會氛圍,日本的企業是有終身僱傭制的。
這種制度當然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尤其是對於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來說。因為這些行業需要員工擁有的技能可能只在這個行業、甚至這個公司、這個崗位上有效,終身僱傭制免去了企業招募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員工也有了不斷學習自己本崗位專業技能的動力。
為了維持這種終身僱傭制,當上世紀九十年代泡沫破裂時,日本政府動用了大量資金去救助瀕臨破產的企業。從比例上來說,日本的這次救助計劃甚至比2008年美國對於金融機構的救助計劃更為激進。
日本政府和銀行通過補貼和明知道可能永遠都收不回來的貸款來給大量的日本殭屍企業進行補貼,這些企業已經無法再給社會創造價值,他們唯一的作用也許就是保障他們的員工能夠不失業。
日本殭屍企業的數量有多大呢?數據顯示,2001年日本殭屍企業的數量是其企業總數的25.5%,這麼大比例的殭屍企業,日本經濟怎麼可能恢復活力呢?一直到2003年,日本才允許殭屍企業破產,但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在對一部分殭屍企業進行救助。
大名鼎鼎的夏普公司,也正是其中一個殭屍企業,夏普從13年開始陷入了連續虧損,但在15年仍舊得到了來自銀行的、由日本政府提供擔保的貸款,到了16年,甚至還獲得了日本政府提供的2000億日元的注資。
只是這些資金也如同泥牛入海,並未讓夏普公司有所起色,直到富士康收購了夏普,並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夏普公司才終於扭虧為盈。
大量殭屍企業無法通過政府救助重現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也正是終身僱傭制。雖然終身僱傭制有著許多優點,但同樣也有許多缺點。
例如終身僱傭製造成了員工工作效率低下、企業盈利能力羸弱、限制了人才的流動,同樣也限制了企業更大的發展。而為了維持這樣的制度,日本政府浪費了天文數字的資金和資源,令其他一些新興產業和企業錯失了發展的機會,更進一步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集體主義濃厚,但底層迴避責任
另外,在日本的文化上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限制了日本經濟的再次騰飛,這個問題就是雖然日本社會集體主義異常氛圍濃厚,且日本文化的底層其實是迴避責任的。
簡單點說,在日本社會裡,大家是非常講究「以和為貴」的。一個人在企業裡工作,最重要的是與同事們和和氣氣地相處,從而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在異常濃厚的集體主義的氛圍下,人們不希望表現得突出或者與眾不同,迴避內部競爭,只想與每個人都搞好關係。
而另外一點則是,日本人雖然表現得似乎非常負責,但實際上在他們的觀念裡非常迴避責任的,他們只會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以內的事情,對於不在他們責任以內的事情,他們會表現得異常抗拒並且完全不想為此努力或負責。這一點從日本人的語言習慣中就能看出一二。
近藤大介曾經犀利地指出,在日語中有許多句子都是缺乏主語的,這便體現出了日本人潛在的逃避責任的傾向。
例如,日語中所指的「飯做好了」,其實應該是「我把飯做好了」,畢竟嚴格意義上來講,飯不可能把自己「做好」,但日語就是要故意迴避「我」這個主語,似乎就是想要藉此逃避一些責任。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對於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責任問題,一直是不清不楚的,到底是天皇還是東條英機該為此負責呢?理論上,日本政府和軍方的行動,當然都是經過天皇同意的,但實際上來說,御前會議要決定的事情,都已經事先告訴天皇了。
天皇只是禮節性地出席會議並同意會議上的議案,這樣一來,將領們覺得自己是得到了天皇的授意,而天皇則覺得自己只是禮節性地出席了會議,誰都可以不對此負責。
這就與我們中華民族完全不同了。雖然我國同樣有著濃厚的集體主義氛圍,但是我們在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開之後,仍舊是鼓勵良性競爭,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的。
而且,我們中華民族向來是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當國家需要之時,大家都會站出來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是做出犧牲。
我們鼓勵良性競爭的集體主義讓我們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日本過於濃厚的集體主義氛圍,則導致他們的經濟發展至今未能恢復。
結構性改革卻無力解決深層問題
當然,說到底,同樣是這個日本,日本曾經也高速發展過,因而不管是終身僱傭制還是文化因素,都不是日本經濟至今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最終都沒有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新世紀,日本右翼政治家小泉純一郎上臺執政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的經濟改革被稱為結構性改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處理不良債權和推動殭屍企業破產;第二是簡政放權,推動民營化和地方分權,以便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第三,減少財政支出和國債發行,實行財政結構改革。
這三項改革,可以說是卓有成效的,在改革推行之後,日本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從2003年的8%降到了2005年的2-3%,大量殭屍企業開始破產重組,為日本經濟重新尋找一條出路。
畢竟只有先解決了無法再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將人才釋放出來、讓他們去更能夠發揮自己才能地方創造價值。同時,小泉為了應對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削減了醫療開支和基礎建設開支,減少了政府的國債發行量,這令日本財政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喘息。
加上小泉推動簡政放權和民營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經濟活力、令日本經濟轉好,在他當政期間,日本的財政赤字稍有減少。
但受制於日本的大環境、任期有限和部分改革措施未必合理的因素之下,小泉的「結構性改革」實際上並不能也不可能解決日本的深層次問題。包括人口老齡化、文化問題、歷任政府欠下的巨債如何償還等等。
只是令日本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之前,獲得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安倍經濟學有效,但本質上是空轉
在小泉純一郎之後,上臺實施經濟改革頗有成效的首相,就是第二次上臺執政的安倍晉三了。安倍第二次上臺之後,希望通過「安倍經濟學」來將日本經濟拖出停滯的泥潭。所謂安倍經濟學,指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經濟結構性改革。
安倍上任之後,一向支持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的黑田東彥接任日本央行行長,並提出了名為「異次元寬鬆」的貨幣寬鬆政策。
日本央行開足馬力開閘放水,日本政府大量購入長期國債和ETF,甚至採取了負利率政策,令日元對美元不斷貶值、M1和M2的數值暴漲,市場對如此大的放水幅度可以說也是瞠目結舌。
而且,安倍政府還以增加政府開支和減稅雙管齊下,希望藉此刺激經濟、使企業擁有更多資金進行生產和投資,加強企業活力。並且安倍政府還希望通過進一步減少政府干預、降低法人稅、推動女性走向社會等措施,來激發日本的經濟活力。
這一系列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日本的經濟增長——自從安倍上臺以來,日本經濟維持了超過80個月的增長、失業率也降低到了九十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企業利潤也有所增加。
而且,在日本放寬了籤證限制、加強了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其服務、貿易也有了很大的增長,日本的旅遊收入也終於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超過了支出。
但日本的GDP增長率始終維持在2%左右,甚至偶爾還有負增長,而且安倍最看重的2%的通脹目標始終沒有實現,因此其實安倍經濟學雖然給日本經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景氣,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更重要的是,日本央行已經窮盡了所有可以能用的手段,但實體經濟仍然不景氣,大部分資金還是進入了金融領域,進行了毫無意義的空轉,無法幫助提高通脹率。
而且,日本的失業率雖然降低了,但日本的勞動家庭月收入反而還下降了2.1萬日元,也就是說,企業的日子雖然是好過了,但普通人的日子依然艱難。
普通人的收入下降了,自然也不可能進行消費,這也導致了日本通脹率遲遲不能達到目標,令日本經濟最終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多重因素加起來,日本經濟遲遲無法走出停滯,似乎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來源:趣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