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過程之中。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未來我國19個主要城市群將聚集74%的人口和25%的土地,並創造GDP的90%。
按照國家總體規劃,中國未來有望形成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山東半島、成渝等5個人口億級的城市群,10個以上1000萬級城市,12個左右2000萬級大都市圈。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人口持續從三四線城市流向一二線大城市、都市圈。而人口持續向熱點城市流入這一趨勢,目前看來已經很難逆轉了。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相當多的三四線城市人口仍在增長,只是增幅明顯慢於一二線城市。儘管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城區人口規模在增長,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級市5年內城區人口增長僅為一兩萬人,平均每年只增加了幾千人,相比城市擴張的步伐,這個增量微不足道。再考慮到部分城市撤縣設市設區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區人口並沒有增長。
考慮到這一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較大,加上一二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在加快發展,人口向一二線城市轉移,未來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多增幅可能會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目前,我國一些能源型和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近年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城市人口已出現明顯的負增長,城市規模在收縮。例如,遼寧12個普通地級市中,除了遼陽、丹東、盤錦和葫蘆島這5年城區人口出現增長外,其餘城市人口都是下降趨勢,其中鞍山、營口減少量超過10萬人,本溪也減少了8.95萬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傳統重工業城市獲得了大量的要素資源,所以發展得很好,但這改革開放時代,大量的要素資源包括資金和人才都轉向市場經濟比較活躍、比較有彈性的地區。
這些原來的重工化工業城市由於體制機制的固化,再加上大多屬於資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在市場化的衝擊下,城市轉型十分艱難。
同時,隨著能源經濟下行,人口出生率較低,經濟持續不景氣,人口外流比較明顯,很多城市的人口收縮十分明顯。
從全國地區分布上看,收縮型的城市主要位於三北地區,即東北、華北和西北。數據顯示,2007-2016年間,這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城市發展與人和動植物一樣都有一個生命周期,有發展起來的城市,必然會有衰落的城市。中國有許多資源枯竭型城市,這些城市有一些可以轉型,但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能轉型,有相當一部分必須要收縮,甚至合併。
事實上,經濟發展要實現「跟人走」,財政指標、用地指標也都要「跟人走」,轉移給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對於崛起的大城市,財政支出、公共服務、用地指標都要跟上,相應的,收縮型城市,相應的指標都要壓縮。
面對三四線城市的人口收縮、大量人口外流,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新的方法來改善這一嚴峻的情況。
人口外流,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僅是人口流動?要知道,走了一個人,不僅僅是一個人那麼簡單,下一代的出生率也被帶走了。接下來就是經濟的惡化,因為人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人,城市的發展基礎就沒有了,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養老問題就會越來越嚴峻。
我國東北地區由於人口大量外流,導致目前養老金出現缺口,吉林平均100人供養11.4個老人,遼寧5個勞動人口供養一個老人。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完成60%,這一水平高於世界55%的平均水平,但低於南美洲80%的水平,低於歐洲的74%,離發達國家75%的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前中國城市化的突出問題是,城市之間發展差異巨大,馬太效應明顯。我國城市化呈現出東部地區城市群發達且集中,西部地區欠發達且分散,造成這種現象也有地理和氣候因素。
如果城市化的進程如此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呈現出馬太效應,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強大,三四線城市越來越弱小,五六線城市會進一步萎縮,這種發展趨勢,不利於城市化的健康發展。
直到最後,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導致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空氣汙染、交通堵塞、高昂的房價,城市各項公共服務不堪重負等諸多大城市固有問題就會日益凸顯出來,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其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城鎮化發展方面,德國城市的發展模式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德國採取多中心均衡發展的城市化布局,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僅有350萬人,與英國1200萬人口的大都市倫敦差距巨大,這一模式使得德國沒有過於集中的人口與產業,因此德國也就沒有大城市病。
在這一模式下,能讓其他城市也得到均衡健康的發展,擺脫了人口產業外流、城市萎縮的問題,而這類城市雖然人口規模一般,但論其綜合競爭力仍可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雖然我國最近提出了未來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鎮化發展概念,想通過這一模式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讓大城市帶動周邊小城市協同發展,使得這些小城市成為衛星城。但事實上,這些衛星城並沒有達到上述目的,而成為了大城市人們的「睡城」(即依靠相對低廉的房價優勢,僅是為大城市人們提供居住的地方,上班地點卻在大城市,產業也還是集中在大城市)。
比如,深圳與惠州,北京和廊坊還有燕郊,武漢光谷與鄂州葛店等都是這些問題的集中體現。
我認為,要解決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問題,不能只看眼前,而要從中國城市化未來長遠發展的全局考慮,在城市化頂層設計上制定出符合國情,和順應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總體規劃。
目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當前人口大量湧入一二線城市的趨勢下,應該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好人口流出的這些三四線中小城市的經濟轉型,以及資源枯竭型後的經濟發展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城市化的均衡發展也就無法實現。
其次,資源分配不均衡是導致大城市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國所有最好的醫院、大學、科研機構以及最好的公共服務全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人們為了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服務自然會湧入大城市。
因此,在全國範圍內合理均衡地分配資源,也是逐步解決三四線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流出的一項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