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量外流,三四線小城市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2021-01-18 熱點我見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過程之中。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未來我國19個主要城市群將聚集74%的人口和25%的土地,並創造GDP的90%。

按照國家總體規劃,中國未來有望形成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山東半島、成渝等5個人口億級的城市群,10個以上1000萬級城市,12個左右2000萬級大都市圈。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人口持續從三四線城市流向一二線大城市、都市圈。而人口持續向熱點城市流入這一趨勢,目前看來已經很難逆轉了。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相當多的三四線城市人口仍在增長,只是增幅明顯慢於一二線城市。儘管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城區人口規模在增長,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級市5年內城區人口增長僅為一兩萬人,平均每年只增加了幾千人,相比城市擴張的步伐,這個增量微不足道。再考慮到部分城市撤縣設市設區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區人口並沒有增長。

考慮到這一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較大,加上一二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在加快發展,人口向一二線城市轉移,未來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多增幅可能會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目前,我國一些能源型和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近年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城市人口已出現明顯的負增長,城市規模在收縮。例如,遼寧12個普通地級市中,除了遼陽、丹東、盤錦和葫蘆島這5年城區人口出現增長外,其餘城市人口都是下降趨勢,其中鞍山、營口減少量超過10萬人,本溪也減少了8.95萬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傳統重工業城市獲得了大量的要素資源,所以發展得很好,但這改革開放時代,大量的要素資源包括資金和人才都轉向市場經濟比較活躍、比較有彈性的地區。

這些原來的重工化工業城市由於體制機制的固化,再加上大多屬於資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在市場化的衝擊下,城市轉型十分艱難。

同時,隨著能源經濟下行,人口出生率較低,經濟持續不景氣,人口外流比較明顯,很多城市的人口收縮十分明顯。

從全國地區分布上看,收縮型的城市主要位於三北地區,即東北、華北和西北。數據顯示,2007-2016年間,這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城市發展與人和動植物一樣都有一個生命周期,有發展起來的城市,必然會有衰落的城市。中國有許多資源枯竭型城市,這些城市有一些可以轉型,但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能轉型,有相當一部分必須要收縮,甚至合併。

事實上,經濟發展要實現「跟人走」,財政指標、用地指標也都要「跟人走」,轉移給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對於崛起的大城市,財政支出、公共服務、用地指標都要跟上,相應的,收縮型城市,相應的指標都要壓縮。

面對三四線城市的人口收縮、大量人口外流,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新的方法來改善這一嚴峻的情況。

人口外流,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僅是人口流動?要知道,走了一個人,不僅僅是一個人那麼簡單,下一代的出生率也被帶走了。接下來就是經濟的惡化,因為人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人,城市的發展基礎就沒有了,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養老問題就會越來越嚴峻。

我國東北地區由於人口大量外流,導致目前養老金出現缺口,吉林平均100人供養11.4個老人,遼寧5個勞動人口供養一個老人。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完成60%,這一水平高於世界55%的平均水平,但低於南美洲80%的水平,低於歐洲的74%,離發達國家75%的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前中國城市化的突出問題是,城市之間發展差異巨大,馬太效應明顯。我國城市化呈現出東部地區城市群發達且集中,西部地區欠發達且分散,造成這種現象也有地理和氣候因素。

如果城市化的進程如此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呈現出馬太效應,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強大,三四線城市越來越弱小,五六線城市會進一步萎縮,這種發展趨勢,不利於城市化的健康發展。

直到最後,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導致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空氣汙染、交通堵塞、高昂的房價,城市各項公共服務不堪重負等諸多大城市固有問題就會日益凸顯出來,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其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城鎮化發展方面,德國城市的發展模式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德國採取多中心均衡發展的城市化布局,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僅有350萬人,與英國1200萬人口的大都市倫敦差距巨大,這一模式使得德國沒有過於集中的人口與產業,因此德國也就沒有大城市病。

在這一模式下,能讓其他城市也得到均衡健康的發展,擺脫了人口產業外流、城市萎縮的問題,而這類城市雖然人口規模一般,但論其綜合競爭力仍可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雖然我國最近提出了未來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鎮化發展概念,想通過這一模式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讓大城市帶動周邊小城市協同發展,使得這些小城市成為衛星城。但事實上,這些衛星城並沒有達到上述目的,而成為了大城市人們的「睡城」(即依靠相對低廉的房價優勢,僅是為大城市人們提供居住的地方,上班地點卻在大城市,產業也還是集中在大城市)。

比如,深圳與惠州,北京和廊坊還有燕郊,武漢光谷與鄂州葛店等都是這些問題的集中體現。

我認為,要解決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問題,不能只看眼前,而要從中國城市化未來長遠發展的全局考慮,在城市化頂層設計上制定出符合國情,和順應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總體規劃。

目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當前人口大量湧入一二線城市的趨勢下,應該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好人口流出的這些三四線中小城市的經濟轉型,以及資源枯竭型後的經濟發展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城市化的均衡發展也就無法實現。

其次,資源分配不均衡是導致大城市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國所有最好的醫院、大學、科研機構以及最好的公共服務全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人們為了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服務自然會湧入大城市。

因此,在全國範圍內合理均衡地分配資源,也是逐步解決三四線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流出的一項有效措施。

相關焦點

  • 房價居高不下,人口外流,部分三四線城市或將變為「空城」
    而三四線城市房價之所以能漲到這個水平,主要是因為在樓市調控之後,一二線城市失去投資炒作的機會,所以炒房者和開發商都紛紛進駐三四線城市,導致房價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如果從房價收入比來看,在三四線城市買房跟在一二線城市買房的難度其實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願意在三四線城市買房的人很少。
  • 人口不斷外流 三四線城市為何房價漲勢還如此迅猛?
    一座城市的供需市場是否平衡,是需要看當地人口是否能夠保持長期增長狀態的。一座城市的人口如果能夠一直保持長期增長狀態,那麼當地樓市的供需市場也是成正比的,房價也會是在不斷攀升的。 不過,現在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三四線城市一直處於人口外流的狀態,房價卻在一直不斷的迅猛增長,這是為什麼呢?
  • 一線搶人才,二線搶人口,讓三四線城市無路可走?
    城市之戰,即便是頂級貴族的上海,現在也已經坐不住了。時勢逆轉,一線城市的京滬,過去是減人,現在已開始搶人。一線城市的廣深,過去主要是搶人才,現在直接變成搶人口。2020,經濟開始內卷,城市競爭也開始內卷。
  • 三四線10億人口,時尚品牌在等什麼?
    據去年11月初發布的《德勤-寺庫2019進博會藍皮書》顯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間,按照全年消費頻次排名,前30名中有27個為三、四線城市;按照復購人數比例排名,前30名中有29個為三、四線城市;按照購買數量達三單或以上的人數比例排名,前30名均為三、四線城市。 「很多低線城市蘊含著不容小覷的消費力。
  • 人口流向決定城市房價,未來買房看準這三個地方,準沒錯
    雖然這幾年幾乎一二三四線城市房價都漲了,但在筆者看來,大部分城市的房價都是虛高的,特別是一些人口流出的城市,房價即便是現在漲上去了,後期下行的概率依然很大。 而未來你要買房或者投資,儘可能的買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為好,這三個地方可以說是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是國內不可替代的經濟大區,人口的流向依然會是這三個地方,而不是現在大家吹捧的內陸二線或省會
  • 部分三四線房價過高,買房難度過大,人口外流或成「空城」
    從數據方面來看,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已經明顯虛高了,去年的時候就有數據顯示全國64座三四線城市平均房價達到了11370元/平米,這樣的房價對於平均月收入2-3000元的當地居民來說絕對不合理。而三四線城市房價之所以能漲到這個水平,主要是因為在樓市調控之後,一二線城市失去投資炒作的機會,所以炒房者和開發商都紛紛進駐三四線城市,導致房價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 馬光遠:三四線城市嚴重過剩,投資房產就是火中取慄!炒房客哭了
    01三四線房子為什麼那麼貴呢?有些三四線城市的城市房價甚至超過了一些二線城市的房價。很多三四線城市都是人口大量流出,特別周圍農村人口特別多,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堵車的現象。一二線城市在過年的時候確實空城,地鐵交通都不再擁擠,一反常態。
  • 廣東或將新增一「無人區」,人口大量「流失」,未來發展引猜疑
    引言城市的發展基本由多種多樣要素組成,包括有人口總數、所在位置、等等這些,而這就導致城市相互之間發展會不平衡,有的城市十分的富庶,而有的城市較為貧困。伴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經濟發展差的城市誘惑力漸漸地減少,人口逐漸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轉移,因此「無人區」就問世了,這一鬼城並不是傳統理解上的鬼城,只是人口流失情況嚴重的城市,導致這類狀況有很多緣故,樓價便是在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中國「最有錢」城市開始「搶人」,未來三四線城市危險了
    這意味著,在廣州,除了天河、越秀、荔灣、海珠中心四區之外,其他各區落戶門檻獲得空前鬆綁。另外,符合《廣州市差別化市外遷入管理辦法》的落戶人員,廣州也將準予其配偶、未成年子女隨本人同時將戶籍遷入這些區域。
  • 鐵嶺學區房僅三四萬元一套?樓層不好,人口外流,學生減少是主因
    近年來,東北屢屢出現房價低到谷底的城市,黑龍江省鶴崗市一直被網上熱炒,而如今又傳出,在遼寧省鐵嶺市,只需要3.8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個學區房,而且有圖有真相,消息屬實。號稱「中國小品之鄉」的大城市鐵嶺,房價竟然低到這個地步?而且還是學區房。
  • 影院建設已成"紅海" 三、四線城市熱衷投資影院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看電影的支出明顯增加,尤其是隨著二、三、四線城市的影院建設飛速發展,在一線城市院線票房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二、三、四線城市電影票房成了中國電影市場最強勁的拉動引擎。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影院建設速度不減,日均新增銀幕20塊。
  • 東北人口老齡化全國前三,人口外流,應該怎麼辦?
    最近,各地區常住人口的勞動人口平均年齡已經出爐。東三省位居全國前三,也確實是意料之中。然而,全國很多地區,也都將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先後而已,最後誰也跑不了。東三省確實是前三,但其他地區的平均年齡並沒有比東北地區低多少,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有許多年輕人流入,在這種情況下,平均勞動力年齡僅僅比吉林省年輕不到1歲。實際仔細想想,東北和其他地區的情況差異並沒有特別的誇張,大部分地區都是38點多,和39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進入老齡社會,是遲早的。
  • 又有三四線城市出手了,對樓市意味著什麼?
    此次通知提及了房地產去庫存的內容,充分說明近期部分城市依然有激活住房消費的考慮。今年三四線的樓市確實不容易。首先錯過了春節,接著痛失小陽春。經此一役後,更多年輕人只要有點能力,更加願意購買大城市的房產,因為大城市的醫療等各方面配套,始終要好一些。三四線怎麼辦?
  • 人口外流逆襲樣本:持續30年淨流出後,南通終於找回「人氣」
    人口增長過低 勞動人口外流實際上,南通的人口並不算少:2019年常住人口731.8萬人,戶籍人口759.82萬人,在江蘇能排進前四,僅次於蘇州、徐州和南京。但是,早在1975年,南通的戶籍人口就已經超過700萬人了,此後的40多年都未有太大增長。
  • 「水比糧貴」的現實,逼迫著農民另尋出路,可出路在哪裡?
    農場主,這個曾經淡出人們視線的群體,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中,可以「水到渠成」,農場主的出路在哪裡?在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那幾年,為吃飽了飯,勤勞的中國農民不放棄任何一塊荒地,大片大片地種糧食作物,星星點點地種瓜果,那時出地長出來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希望。
  • 廣州:「人口虛增」型城市,中小學生跨市畢業呈現淨流出趨勢
    為了探知流動家庭置業需求的規模,首先需要準確知道各城市中小學生流入流出情況。因此,在本章中我們選取常住或戶籍人口數量高於700萬的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包括外來人口持續流入的經濟發達城市和人口淨流出的三四線城市,來看這些城市中小學生跨市畢業情況。
  • 一二線城市容不下身體,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選擇城市解讀)
    那麼在今天,哪些城市值得我們用生命和智力去投入呢?簡單而言他要有四個年輕,第一要有年輕的人口,他是不是一個年輕人願意進入和投入的城市。第二要有年輕的產業,這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是否在全球產業創新的軌道上。第三有沒有年輕而熱烈的錢?這個城市的資本狀況是否在鼓勵年輕人和年輕產業的誕生。
  • 關於「人才」的爭奪三四線城市終於熬不住了,網友:實則是搶房奴
    我們國家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肯定是不缺人的,但是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從2017起,全國很多城市都在推行留住"人才"政策,放開戶籍限制,讓應屆生"零門檻"落戶。目前一二線城市已經全面啟動。但有消息稱,三部分三四線城市關於對"人才"的爭奪也終於熬不住了,本來城市常住人口就少,如今還被一二線城市不斷的挖過去,用不了幾年城市經濟和房地產市場都會受到重創。但是怎麼樣才能留住人呢?各大城市都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其實很簡單,現在年輕人最關心什麼就給什麼,所以我們看到各大城市都在拿房子做誘引,應屆生買房根據學歷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購房補貼費,租房也給提供相應的租房補貼金。
  • 疫情對土地市場及三四線城市的影響,對居家辦公的倡議
    文|鄧浩志土地市場受疫情影響也不小各地紛紛延期1、2月份的土地拍賣計劃。從土地供應計劃而言似乎影響不大,因為只是延遲一月半月而已,該推出的用地還會推出。但從交易角度看,土地市場受到的衝擊會非常巨大。所以去年大量低價成交和流拍的情況,至少今年上半年還會延續。其次商辦用地項目會更加冷遇,商業辦公項目過去幾年都已經比較冷清,去年更是空置率上升+租金下滑。當前疫情影響之下,不但商家叫苦連天,甚至行業協會也呼籲免租、減租。就目前勢頭,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有散戶投資者,都不太敢再碰商業辦公類項目了。所以如果當前出讓商辦土地,實難有「錢途」。
  • 湖南省三四線城市:常德篇
    ,以及距長沙較遠受虹吸效應影響弱等因素影響,常德市場相比湖南其他三四線城市更為平穩,熱度也較高,並表現出一定的淡市抗壓性。2019年1-8月常德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累計同比增速達29%,不僅超過了省內其他三四線城市,且略高於省會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