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直播帶貨「隱秘角落」:15元可買100人氣 記者付款後...

2020-12-2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王晶)今年以來,直播帶貨成為了許多人的購物渠道,而近期一些直播帶貨「翻車」事件,則逐漸揭開了這個行業不為人知的一面。記者注意到,流量造假是其中的突出問題之一。

誰在賣流量?日前,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一些宣稱可以數據造假、販售流量的「流量販子」可以輕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被找到。他們打著「專業團隊、實力雄厚」等宣傳語,在一些QQ群內不時叫賣直播刷流量的價格。在這些宣傳語中,「10元買1萬個贊」「直播間發言80元100條」等公開標價一目了然。

記者關注到,根據國家網信辦11月13日發布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時,不得有「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流量造假」行為。

平臺客服向記者介紹直播刷量價格

兼職工作者:真人刷量價格高不划算

小馬是在北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6點下了班以後,她的「兼職」工作又開始了。

為了多賺些外快,小馬要在「老闆」的指定下每天完成固定任務:三部手機在多個視頻平臺帳號來回切換,評論、點讚……小馬需要在幾小時內頻繁進退多個直播間。

小馬對記者介紹,在這條產業鏈裡,刷流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軟體,用一臺電腦同時操作上千臺手機,批量刷量;另一種成立專門機構,招聘線上兼職,真人互動。

「真人刷量價格高不划算,人氣刷量每1萬人(機器人)每小時收費才70元。」小馬說,身邊不少朋友都在做這種「兼職」。

「這種事,還是什麼秘密嗎?」在採訪中,小馬反問記者。

 記者付款後直播間觀看人數迅速上升

小馬只是網際網路刷量產業的一角。

記者以「漲粉」「刷量」為關鍵詞在QQ上進行搜索,加入了一個某視頻直播平臺漲粉QQ群。記者看到,近2000人在此潛伏,各種刷數據的信息不斷「霸屏」。

進群後,一位群內的網友對記者推薦其業務:「繳納1999元包年會員費後服務皆打6折。『雙11』『雙12』優惠多,買點讚數送播放量。」

一位暱稱為「老槍」自稱可以刷流量的網友迅速添加記者。「若流量很快漲到峰值又快速回落,一定有問題,這種能讓人看出來的,說明『不專業』。」他向記者介紹其業務:「直播間掛人氣15元100人,能持續掛4小時。」

央廣網記者與賣家聊天記錄

不過商家不同,價格也會上下有所浮動。

對此,記者在某直播平臺隨機選取了一家只有300人觀看直播的家用電器店鋪,將連結發給對方,並支付了40元,半小時後該直播間的觀看人數迅速上升,從300人增加到400人左右,並維持了近三小時。記者看到,這期間直播間頁面還不斷顯示「某某正在去購買」等字樣。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一些直播平臺的官方引流工具官方的價格較貴,所以很多剛入行直播的「小白」商家則多選擇在電商平臺上購買。

而經記者仔細發掘,仍能發現一些打著「打造氣質主播」的店鋪,實際上在做著流量生意。

央廣網記者與賣家聊天記錄

記者在電商平臺上通過簡單檢索後,一家店鋪客服將9條詳盡的業務線小窗給記者,粉絲上線分為慢速、中慢速、快速價格不等,並特意提醒稱,某短視頻平臺最多先充5000人,超過了「帳號就會有危險」。

當記者點擊該店鋪查看詳情時,發現該店鋪主頁沒有任何內容,僅存一個店鋪名稱,粉絲數、店鋪好評等均為0。幾天後,當記者再次搜索該店鋪,打開連結後顯示,該店鋪不存在或已關閉。

不少平臺上有關於直播刷流量的相關內容

 直播刷量為何屢禁不止?

專家認為,成本低廉或是刷流量現象猖獗的原因之一。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便在網上就可以找到低廉的『刷手』,違法成本很低。對於『灰產』的瘋狂生長,第三方平臺有監管責任,這種責任是有限連帶責任。但是需明確的是,平臺方在直播行業既做選手又做裁判,無法實現有效的監督整改。」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延續下去,不僅會傷害消費者對於主播、商家乃至直播平臺的信任,加劇行業的泡沫化程度,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直播平臺的商業生態和發展空間,若是問題不解決,直播帶貨就只能是「一次性買賣」,再無下文。

因此,接受採訪時,不少專家建議,眼下要完善監督處罰機制,引入更加客觀的外部機構或者行業協會,對平臺和主播進行公允評價。

記者注意到,此前,也有業內人士呼籲儘快完善「直播帶貨」行為立法,以進一步規範直播帶貨行為。而近期,市場監管總局也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意見》提到,針對網絡直播營銷中虛構交易或評價、網絡直播者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等不正當競爭問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重點查處實施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仿冒混淆、商業詆毀和違法有獎銷售等違法行為。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劉嘉熙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刷量行為「肯定是違法的」。對於「刷客」來說,一般可以用侵權責任相關法律予以評價。

「如果刷客明知涉及虛假宣傳參與直播刷量,將被視為共同侵權,對消費者的損失負有連帶賠償責任。」劉嘉熙稱。

不過,劉嘉熙也談到,目前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多部法律涉及刷量行為,但在法律處理依據方面還不夠明確,現實中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處罰,威懾力不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王鵬認為,立法可能性不高,但對於平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相應的處罰機制在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後續還是應該儘快出臺相關的更加細緻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或者監管意見。

相關焦點

  • 【獨家調查】直播帶貨「隱秘角落」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成為了許多人的購物渠道,而近期一些直播帶貨「翻車」事件,則逐漸揭開了這個行業不為人知的一面。
  • 直播帶貨「泡沫」:16元買1萬觀眾,帶貨銷量能造假
    澎湃新聞記者實測發現,花費16元便可增加1萬淘寶直播間的觀看人數,2元增加1萬個點讚;百元可在抖音直播間增加1000名觀眾,花費30元可顯示「不斷去購買」的假象;20元可在快手直播間增加100觀眾,0.5元可發送自定義彈幕一條。一些代刷流量的「公司」還宣稱,除了一般以「刷單」方式提升銷量,還可以通過設置「滿減優惠券」、主帳號關聯子帳號的方式修改帶貨銷量。
  •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 3萬個贊5元可買
    閱讀提示直播帶貨日漸成為影響消費者網絡購物的方式。然而,直播帶貨流量造假、價格欺詐等問題也引發關注。記者調查發現,直播間的直播人數、粉絲點讚互動數等數據都可以花錢「刷」出來。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意見稿,禁止直播數據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行為。直播帶貨作為時下風口,在這個「雙11」成為創造銷量的主力軍之一。
  •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 5元可買3萬個點讚數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 3萬個贊5元可買  直播帶貨日漸成為影響消費者網絡購物的方式。然而,直播帶貨流量造假、價格欺詐等問題也引發關注。記者調查發現,直播間的直播人數、粉絲點讚互動數等數據都可以花錢「刷」出來。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意見稿,禁止直播數據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行為。
  • 直播帶貨背後的「貼身肉搏」
    他是快手頭部主播,去年,辛巴家族公布的官方銷售額是133億,被這片江湖視作「神話」。6月14日下午5點,辛巴坐在巨幅廣告撐滿的背景牆前,一改幾十天來西裝、領帶、手錶的企業家裝束,換回了襯衫和長褲。開播1分鐘後,他的直播間就已經點亮100w+的紅星。這是辛巴網傳被快手「雪藏」51天後的回歸。4月24日暫時退網前,他與另一位頭部主播散打哥的罵戰從快手掀到微博,直至全網。
  • 直播帶貨亂象調查:究竟誰在渾水摸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吳濤)「都說甲方是爸爸,可在直播帶貨行業,主播和MCN(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機構才是爸爸,甲方連孫子都算不上。」銀河眾星稱,「這是假的」,公司沒有任何虛構數據或購買流量的行為,只是幫該電商平臺帳號做一次直播執行,沒有必要去刷單。  真的沒必要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假如某個名人直播帶貨時寥寥數人觀看,投入產出嚴重不成比例,相信下次沒人再砸錢找他(她)。  據中新網記者了解,現在名人直播帶貨一般都有坑位費,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 刷量系統操控的直播帶貨:90元可買500個機器粉發言帶節奏
    如今直播帶貨出現了新的玩法,即花錢買機器粉進直播間觀看、帶節奏,製造「銷售火爆」的假象。儘管平臺進行了多輪清理,但這些灰產人士依然活躍在社交平臺上。在他們手中,流量數據被明碼標價,90元可買500個機器粉進直播間發言帶節奏,包三個小時。使用者,大到孵化網紅的中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小到田埂上的個體果農。
  • 刷單、刷量、售假、帳號買賣,直播帶貨的隱秘角落
    在直播帶貨光鮮亮麗的成績單背後,是一個更加真實卻又光怪陸離的世界。在那些隱秘的角落,滋生了刷單、刷量、帳號買賣、「Feed流投手」等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業務,甚至假貨也開始大行其道。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編輯|李薇頭圖插畫|肖麗在花了近200萬的「學費」後,嶽巍對直播帶貨終於不再那麼執著了。嶽巍是一家進口牛排和速食牛肉麵品牌的創始人。
  • 直播帶貨的隱秘角落:刷單、刷量、售假、帳號買賣
    來源:中國企業家頭圖插畫|肖麗原標題:刷單、刷量、售假、帳號買賣,直播帶貨的隱秘角落記者/趙東山編輯/李薇在花了近200萬的「學費」後,嶽巍對直播帶貨終於不再那麼執著了。這樣的MCN往往一邊做著直播電商的生意,一邊做著金融投資的生意,在收取商家的坑位費後,他們也會儘可能安排直播帶貨,即便沒有兌現當時允諾的帶貨效果,等到幾個月後,把坑位費退還商家便是,它們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從中賺取理財投資的利息,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廣撒網,且大多是一次性生意,只要能網到足夠多的魚,就有豐厚的利潤。
  • 直播技巧 ‖ 直播帶貨步驟以及技巧
    直播帶貨現在已經越來越流行,電商賣家或多或少都要去嘗試做做直播!如今疫情反撲,作為商家的你做好應對措施了嗎?也許直播真的是你不得不嘗試的銷售渠道。有粉絲寶寶不斷在後臺留言直播帶貨的整體步驟,今天總結直播的8個步驟以及35個技巧。◤ 確定直播目的:增粉;帶貨變現;引流等等。
  • 帶貨直播間購物「買貴了」,能退差價嗎?
    網友提供的直播畫面「雙十一」期間,很多消費者都參加了電商平臺推出的直播間預購活動。一般情況下,為了能獲得更優惠的價格,消費者要在直播間中先付定金,再在規定時間支付尾款。可如果付款後發現自己「買貴了」該怎麼辦呢?
  • 葉文龍出席「我是帶貨王」港澳賽區記者會
    參加者不論是素人及影視藝人, 都可以通過「我是帶貨王」(港澳賽區) Facebook 專頁獲得報名鏈結和更多詳情資訊, 截止時間為 7 月 15 日。 港澳賽區經過海選會選出 100 位選手, 進入全國 1000 強選手統一培訓考核。活動從報名丶海選, 到最後的總決賽,將歷時 5 個多月。
  • 直播帶貨有多少難逃的「坑」
    記者調查發現,直播帶貨如火如荼的背後,存在一些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的問題。被矇騙的商家不少最終賠錢,同時一些只認錢不看品質的「無底線」帶貨也直接坑害了不少消費者,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孫玲玲說,有主播甚至告訴她,「數據造假是直播帶貨的『潛規則』。」  記者注意到,近幾個月直播帶貨的銷售業績,不斷被各平臺主播刷新歷史新高,從1億元到10億元,再到50億元。除了頭部主播外,越來越多的主播宣稱,帶貨取得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的銷售額。
  • 「縣長直播」助農帶好貨——黨政幹部直播帶貨現狀調查
    「直播的前一天上午我們還在想方案,連夜製作了京山橋米的文化衫,要在現場蒸飯做對比。」魏明超告訴記者,最終他穿著自己設計的文化衫、牽著小朋友、唱著山歌走進了鏡頭。因為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的帶貨形式,網友誇他「湖北帶貨哪家強,京山橋米魏縣長」。
  • 「直播帶貨」風吹到香港!港版「李佳琦」要誕生了?
    「直播帶貨」風吹到香港疫情時代,零售業紛紛出招求出路,近年內地興起的「直播帶貨」風潮也吹到香港。直播帶貨,簡單說就是通過網絡直播來賣商品,直播帶貨操作手法和電視直銷很像,只是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的觀眾來源不同。直播帶貨通常由一些網紅在其商店使用手機直播,向網友及粉絲直播推介商品,現場解答觀眾提問,很多時候即場購買有優惠。
  • 《隱秘的角落》回歸:童話在這一刻結束
    時隔半年,那個在 2020 夏天點燃懸疑熱的《隱秘的角落》,帶著番外篇《迴響》以舞臺直播的形式回歸了。《迴響》在有限的 15 分鐘裡,延續了正片的高水準。如果說《隱秘的角落》講述的是一個「我們相信童話」的故事,《迴響》則向我們展示了童話世界的內在:它如何被構建,就將如何走向崩塌。
  • 標價288萬最終288元成交!文玩直播帶貨是如何割韭菜的?
    說罷就要動手搶首飾……如果你是一位文玩直播粉絲,對上述場景一定不陌生。直播帶貨的風口吹到文玩圈,原本喜歡逛線下的文玩愛好者,如今喜歡在線「淘寶」「撿漏」。不過,買的總歸沒有賣的精,當你認為花白菜價「撿漏」了時,可能已經不知不覺被割了韭菜。撿漏了?
  • 廣州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辛巴帶貨假燕窩」
    12月8日消息,廣州市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辛巴假燕窩事件被媒體曝光後,目前已對該公司立案調查。   據介紹,這次調查的重點產品是相關公司售賣的燕窩,其售賣的其它產品也在調查範圍之內,因為涉及詢問當事人、檢測售賣商品等,目前正在處理過程之中。
  • 包貝爾妻子直播帶貨:有人氣沒轉化,明星帶貨能力不如網紅?
    02.帶貨品類及數量少:包文婧在昨晚的直播帶貨中,僅有15款產品,且大多是零食及生活類產品。所以,包文婧在昨晚的直播帶貨中戰績平平,雖然有人氣與曝光,但是轉化還是比較差的。現如今直播帶貨成為風口,不僅成為各行各業轉型發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創新了消費方式,各電商直播平臺的標杆性人物也屢創佳績,不斷刷新直播帶貨戰績,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也希望能抓住這個風口分一塊直播帶貨的大蛋糕。
  • 直播帶貨「割韭菜」套路調查:靠賣慘賺同情收割粉絲
    賣慘人設在各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中幾乎成為常態,既有電商主播「哭窮」稱自己的產品沒人買,也有美食主播稱「自己工作壓力大,幾乎崩潰」。但實際情況是否真如主播所說呢?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位原網名ID為「×××兔」的B站UP主在發布的視頻中,把自己打造成「打工妹」的形象,吸引了大量用戶點擊和觀看,其單個視頻播放量在10萬次左右,評論數量一般可達兩三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