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梁思成娶林洙為繼妻?原來林徽因的母親是「幕後推手」

2020-12-23 花有枝樹有根

在林徽因去世7年後,梁思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得不嫁給年輕27歲的林洙。

作為續弦,林洙有許多困難要面對,林徽因是一道坎她一生都無法克服的。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和美女,她和梁思成走過無數城市個村莊,為付出的建設事業付出了無數的努力,所有這些都讓平凡林洙深受壓迫,但她最終還是嫁給了梁思成,這也與林徽因有很大關係。

林徽因和林洙之間的關係非常特殊,不僅是英文的老師,也是福建的同鄉,她曾經輔導英文,找到住處,解釋北京建築,甚至邀請她去她家參加茶會。

以林洙作為她自己孩子的林徽因,我認為「孩子」不會成為她丈夫的妻子,更何況,她從來沒有想過,這段婚姻是由愛與恨的母親發起的。

在林徽因死後,她的母親仍然住在梁思成家,林洙對上門的訪問使他們相互認識,此外,他們兩人都是福建同鄉,他們不僅有很多共同的話題,而且有很多生活習慣和愛好,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太太變得越來越喜歡這個女孩。她看透了林洙的想法和梁思成的顧慮,所以她決定扮演中間人來完成這段婚姻。在林徽因母親的影響下,梁思成最終同意結婚並與林洙結婚。

相關焦點

  • 梁思成:為什麼娶林徽因的一定是他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顛沛流離,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開始。任何一場戰爭都有兩個戰場。在北京,因為持續發表了一些震驚世界的學術文章,梁思成和林徽因作為建築界的重要人物,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關注。梁思成接到日軍送來的,共建「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
  • 《梁思成與林徽因》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
    初見,是因為電視裡電視劇都已經看的差不多,只剩下一些爛劇不想理會,偶然看到林徽因梁思成,懷著好奇心,便點進去看。看了幾集,從開頭的林徽因的爸爸,出國留學,與梁思成相識等時間都寫得很清楚,為了事情的真實,甚至請了二人的兒子和女兒,還引進了國外的一對夫婦的書信。
  • 林徽因一生:將愛情交給徐志摩,婚姻交給梁思成,孩子交給金嶽霖
    因為林徽因是一個受過傳統教育的才女,她對愛情是純真無潔的。 如果說徐志摩是林徽因生命裡無法忘懷的記憶,那她與梁思成的相識相遇相知便是命中注定。之後,林徽因很快選擇了移情別戀。林徽因很早的時期就通過父母認識了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當時,梁思成也對靈氣秀麗的林徽因愛慕有加,但因為年齡都小,只能默默埋在心裡。
  • 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合集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學生的費正清和他的新婚妻子費慰梅,在北平結識了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梁思成、林徽因。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他們之間的友誼,竟會持續如此長久……這間書房裡小心翼翼的珍藏把我們帶入到中國一對著名知識分子夫婦傳奇的人生故事中。梁思成、林徽因這對學者伉儷,在離開人世許多年後,他們的名字漸漸進入公眾的視線。
  • 《梁思成與林徽因》隨記
    第一集,父親原來梁思成學建築根本與林徽因有關。林徽因小時候和姊妹爭糖果,也被爸爸寫在相片上。和爸爸出國,林徽因當翻譯,林爸爸說了句類似「有一個天才女兒真是甜蜜的負擔(不是容易享得福)」之類的話。梁思成跟梁啓超寫信抱怨,擔心自己整日繪圖,最後成一個匠人。梁啓超回,你有這種擔心,說明你的學問將會發生進步。
  • 《梁思成與林徽因》分集
    初高中的時候太糾結於林徽因徐志摩這些軼事之中,用這些來評價一個人似乎太缺乏客觀公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一定說專情就一定比多情高尚,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而已。況且現代人都會有無數的男女朋友,那為什麼要苛求他們一生只愛一人呢。且他們留給中國、留給世界的,遠非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真正學術上的貢獻。
  •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新妻取下她的遺像,林徽因女兒什麼反應?
    很多人都了解林徽因的丈夫是梁思成,可以說那時候的他們在長輩眼中就是一對金童玉女。然而在林徽因去世之後梁思成卻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娶了林洙,有一次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掌摑繼母林洙,梁思成的反應卻出人意料。 天作之合,佳偶天成 在民國那個動蕩的年代,不僅出現了很多才子佳人,也同樣留下了很多愛情故事。被稱為民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林徽因愛情故事更是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 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見傾心,再見亦是一雙人
    作為父親的梁啓超,擔憂是自然,但林徽因與梁思成結為一生伴侶的事情,是從早就有了結論的。原來在林徽因十四歲那年,在教會女校上中學。這一天,一個文質彬彬的少年到林家拜訪。他戴著眼鏡,卻眼神堅毅,只是神態有些局促不安,這讓林家大小姐覺得十分有趣。
  • 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一集
    如果三人照相館創作的這組作品,能讓大家重溫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人生經歷、人格魅力的一角,也算是沒有遺憾。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非常尊重和愛惜學生,一輩子對各種人充滿善意,我們不要傲慢。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學,梁思成進入費城的賓大建築系,當時的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進入了賓大的美術學院,同時選修了建築系的課程。
  • 《為什麼是深圳》新書首發 梁思成林徽因特展開幕
    《為什麼是深圳》新書首發  昨日,海天出版社新書《為什麼是深圳》全國首發式在中心書城舉行。副市長吳以環出席活動。  《為什麼是深圳》作為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以宏大視野為讀者展開一幅歷史畫卷,全景式記錄深圳從1980年到2020年40年裡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作者視角獨特,選取華為、騰訊、大疆和雲天勵飛4家企業,講述它們的創新創業故事,並通過他們的創業實踐,不斷發出叩問:為什麼選擇了深圳?深圳又是如何成就了他們?
  • 才女林徽因:愛情給徐志摩,婚姻給梁思成,孩子卻給了金嶽霖!
    林徽因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大家族中,隨著這個家庭是比較富裕的,但是因為林徽因生母是父親的第二個老婆,或許是因為性格原因,也或許是因為知識層面的原因,林徽因父親不甚喜歡沒有什麼才學的林徽因生母。因為從小就見到了母親的悲慘生活,這也為林徽因的以後的人生做了鋪墊,她決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努力學習,做一個獨立的女性。
  • 林徽因和梁思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圖 | 梁思成眼裡的林徽因林徽因和梁思成,是那個年代所有青梅竹馬的金童玉女中,最為天造地設的一對。
  • 《梁思成與林徽因》風華逝去
    1,父親,林長民的弟弟林覺民,林徽因母親因未能生子,故林長民另娶妻,而冷落林母,此為林一生陰影;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清亡而隨父回國,讀清華學堂,與聞一多梁實秋同學;五四運動乃任公於歐洲把段祺瑞密約將山東半島特權交予日本後寫信告知林長民,林五月二日撰文告國人,兩天後五四,因此點火行為林長民辭官歐遊,帶上時值芳齡之林徽因(為父翻譯,據說海輪上同行有三等艙的陳毅),至英倫識徐志摩,然梁林二人結伴赴美學習
  • 品味經典 | 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後感——優秀作品賞析
    觀《梁思成林徽因》有感喜愛欣賞林徽因已經是多年了,從第一次看《人間四月天》到看了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和拜讀了她的詩集,再到後來看了梁思成寫的關於建築的書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賞的一位女性:集才氣、集美質、集傲骨,也集熱愛與事業於一體的曠世才女。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裡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難以理解的愛國精神。
  •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為何非娶林洙不可?林洙:她不是個好太太
    梁思成的續弦林洙是一個頗有心機的女人,林徽因去世之後名聲一直不太好,林洙也算是一個推手。 林洙其實一直很嫉妒林徽因,她嫉妒林徽因的才華和容貌,更嫉妒林徽因能有梁思成這樣的良人。 林洙曾經說過,林徽因不是一個好太太。 她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在說林徽因配不上梁思成,而她自己,才應該是最適合梁思成的那個良配。
  • 《梁思成與林徽因》大時代下的學者伉儷
    林徽因傳林徽因與梁思成梁思成林徽因影像與手稿珍集這部片中林洙主要是作為保存、整理梁思成資料的功臣,這點無可厚非,梁林二人的學生也是承認她的功勞的。當然,我這位cp粉還是很滿意的,因為紀錄片中涉及的一些書信(傳記中未見過應是費氏收藏),完全能體現出梁林二人的感情,尤其是梁思成對林徽因的照顧、心痛。
  • 林徽因:要嫁就嫁梁思成這樣的理工男
    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出現過三個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嶽霖。如果把她的生命比作一段華彩樂章,徐志摩只是前奏,金嶽霖是插曲,梁思成才是貫穿始終的主旋律。當父親們為兩位小兒女訂下婚約時,梁思成還只有十八歲,林徽因十五歲。梁啓超跟他們說得很清楚,儘管雙方父親都贊同這門親事,但最後的決定還是在於他們自己。少女情懷總是詩。
  • 林徽因死後,梁思成為何在兒女反對下再娶?居然是因為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
    然而這對神仙眷侶般的童話故事,卻在林徽因死後戛然而止。梁思成很快又娶了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許是林徽因的太過於完美,梁思成的第二次婚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021928年3月,24歲的林徽因和27歲的梁思成在加拿大結婚。此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已經犧牲三年了。
  • 《梁思成與林徽因》林下美人
    看了紀錄片《梁思成和林徽因》,這片子算是給林徽因正名了,說說我的感受吧,由於我不是建築學專業出身,梁思成在建築學成就之高,我確實說不出個皮毛,而且對於梁思成晚年為娶林洙不惜和諸多親人好友決裂,我也不太理解,所以主要是從林徽因的角度出發。
  • 《梁思成與林徽因》不需要任何標籤的梁林夫婦
    第四集的留亡,記者去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為自己修建的惟一的房屋,周圍的一片曾經都住滿了歷史上的名人,而現在變成了最最最平庸的鄉村房屋,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遺憾嗎?當初中國文化學者的避難所現在變成了一波波遊客走馬觀花的景點。我突然發覺,之所以我對渣滓洞白公館等景點不感興趣,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對這些文化並沒有產生正在的認同感,這是我自己的才疏學淺,也是教育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