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2胎,很多媽媽會有種「焦慮」,認為自己不完美,包括我的老婆也是如此。
這一篇希望能和媽媽們共勉:
《自從生下2胎一年後,我終於擺脫了「完美媽媽」,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01、內疚有益?過度有毒
其實,媽媽的內疚都來源於一種對「完美母親」的期待。
媽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無所不能的,既要百分之百地愛每一個孩子,也要為他們的幸福負全責。
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媽媽們不敢有一絲懈怠,一旦哪個孩子有了挫折和痛苦,當媽的會覺得是自己失職。
適度的內疚感可以促使媽媽反思自己在教養中的言行並及時改進,但內疚感太重,不僅無益而且帶來負面影響。
很多媽媽不停地自我批判,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如果長期陷入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會導致情緒上的抑鬱。同時,孩子對媽媽的情緒是極為敏感的。
如果媽媽總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不明緣由的孩子只會將媽媽的不開心歸咎於自己不夠乖,做得不夠好。這樣,反而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有了兩個娃,媽媽常見的就是出於內疚的補償行為。有了二寶後顧不上大寶,那就拼命地買各種零食、玩具來填補。
大寶淘氣惹了禍,一想到虧欠孩子挺多,就不忍心去計較。或者被兩個孩子攪和得筋疲力盡,忍不住情緒失控,事後各種不應該,便通過其他地方滿足孩子來換取自己的心安。
最終,不合理的內疚讓媽媽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0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曾說: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足夠好的母親就可以了。
足夠好的母親就是,不追求完美,而是真誠地面對自己。我們承認自己的局限,允許自己優缺點,允許自己發脾氣,允許自己會犯錯。
很多媽媽在生了二胎後,總覺得對不起大寶。特別是在孕期和產後休養的時期,媽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二寶身上,對大寶的關注自然減少。
這種轉變,媽媽在自我調整的同時,可以花一些時間幫助大寶適應。
03、把感受和行為分開
有些媽媽會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是鬧情緒的時候,急著去安撫孩子或者直接向孩子妥協。
其實,媽媽不一定要立刻行動,而應該先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有人是站在他這邊的,並且理解他正在經歷著什麼。
家有兩個娃,吵鬧起來落敗、受委屈的一方總喜歡通過製造哭聲,打小報告來尋求大人的關注。
這時候媽媽不能只顧著偏袒弱勢的一方而忘了關注事件的起因。媽媽可以先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被XX欺負了,你覺得很委屈?!」
等到孩子情緒平復後,讓兩個孩子還原事情經過,引導他們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得到了理解,媽媽也堅守了原則。
04、做會偷懶的媽媽
很多媽媽以為愛孩子就是24小時撲在孩子身上。
其實,對孩子的陪伴,最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時間的長度。當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全心全意的,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媽媽的關愛。
如果媽媽委屈自己,或帶著一些不太情願的感受陪著孩子,孩子其實挺痛苦的。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積極快樂、情緒穩定的媽媽,而不是一個24小時陪伴卻疲憊不堪、情緒低落的媽媽。
有了兩個娃,媽媽能留給自己的時間就更少了。這時候做好媽媽不如做懶媽媽,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間去探索,媽媽也輕鬆很多。
05、尋找外援重返職場
現今的育兒風潮不斷地強調媽媽的重要性,即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必須由母親本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但目前,並沒有表明職場媽媽的孩子和全職媽媽的孩子,在身心發展、語言能力以及學業表現有顯著差別。
相反,家庭生活品質和親子關係等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程度,甚至高於母親是否外出就業。
家裡多了一個娃,經濟壓力也增大了不少,很多媽媽由於經濟或其他原因,在生完二寶後很快重返職場。
這也意味著照顧孩子的事情得由其他人(祖輩、保姆)來代勞。很多媽媽因此內疚不已,覺得沒有盡到照顧孩子的本分。
與其在與工作和試圖多陪孩子間來回搖擺,媽媽還不如與家人協商分工,讓自己有一個好的狀態投身於工作。
媽媽在職場上的積極表現,也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激勵孩子不斷進取。
最後:
每個人在心裡都會有一個關於完美媽媽的期待。
很多媽媽期望自己能成為不斷付出的母親,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可事實上,每個母親在生活中都只能做到一部分有限的付出,而沒有辦法做到真的像內心所期待的那樣。
如果媽媽能夠與自己的內疚感和平共處,允許自己就只做自己,也相信自己足夠好,那這也會給孩子搭建了一個堅定穩固的基石,讓孩子相信他也足夠好,並且,有能力面對生活的各種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