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就要踏上赴美國、加拿大為期一個月的巡演徵程了,出發在即,小編專訪了總導演沈晨,帶大家深度探析劇目的同時,也讓我們共同祝福《國色》巡演順利!
問:
《國色》這次赴美、加巡演和首演時候相比有哪些變化?
《國色》這次赴美、加巡演,與首演的時候相比在舞美上有很大的調整,為了適應巡演需求,取消了所有不便於攜帶的舞美設備,只剩下梅、蘭、竹三個條屏,通過三個條屏的升起、展開等方式進行舞美呈現。比如表現中醫的節目《望聞問切》中,就是一幅捲軸緩緩展開,呈現出一幅人體經絡圖;表現茶道竹韻的節目《月影聽竹》中,將呈現出月光透過竹林若隱若現的場景,隨著舞蹈的進展,月牙會漸漸變成一輪滿月——視覺效果會比舞美實景更加生動。
為了更加直觀地為外國觀眾展現中國元素,我們增加了很多具象化的形象,比如《風華百代》之前增加了一個大武生的形象,這個武生扎著靠背旗、穿著高靴、手持長槍,他的亮相會讓大家一眼就明白這個節目表現的是京劇;《翰墨千秋》前有一位女演員會展現太極的動作,為觀眾指明這個節目的內容。另外,作為串場的紅色衣服的女演員,也從首演時的一名增加為兩名,這兩名女演員演繹的風格一個甜美、一個相對成熟,表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承。
另外,調整後的《國色》整體感更強,相比首演時每個節目之間的界限比較明顯,這一版的《國色》更像一臺沒有情節的舞劇、像一首一氣呵成的詩篇。
問:
作為總導演,您希望《國色》能夠向外國觀眾展現什麼?
首先是傳達中國傳統的文化,通過我們的作品,讓外國的觀眾能夠感受到我們中國的情懷,再就是我們東方歌舞團的藝術特色,比如開場部分去掉了原本的舞美展示,我們就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長穗花鼓,我們將這個節目命名為《國禮》,就仿佛是21聲禮炮,擊響中國的鼓樂、迎接世界友好的佳音。花鼓是咱們集團的保留節目,而整臺作品結尾的紅綢舞也是當年中央歌舞團的經典節目,這也是對我們東方經典作品的傳承和弘揚。
問:
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是比較抽象的,《國色》如何做到讓跨文化的觀眾去理解?
因為這次巡演的觀眾大多都是國外非舞蹈專業的普通觀眾,所以我們更加注重強調中國文化元素,包括在節目單的英文翻譯中,我們都字斟句酌地力求傳達更準確的信息。我們幾易其稿,採用的不是中文意義的直譯,而是符合外國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的表述方式。
例如《金玉壁合》這個節目,我們中文節目單比較詩意,寫的是「木石前盟,金玉良緣,情到極致,合璧為圓!」英文大意我們就翻譯為: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這個節目講述的是一對永不分開的情侶。
我們用國外觀眾比較熟悉和容易認同的文化符號去闡釋作品,例如《風華百代》的簡介中,我們寫道:「《貴妃醉酒》熟悉的唱腔中,仿佛又疊現出了1930年梅蘭芳先生在美國演出時的盛況。今天,我們將以舞蹈的方式,向梅先生致敬!向百代風華的國粹京劇藝術致敬!向友好的各國友人致敬!」
問:
《國色》的音樂是以中國的古曲為基礎編配的,能給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嗎?
《國色》的音樂編配全部採用的是中國的古曲,我們在曲式上進行了變化,例如貫穿始終的《春江花月夜》,我們將其改編成宏大、莊重的風格。《青花流雲》採用了《高山流水》、《胭脂醉》的音樂是《牡丹亭》,《西風烈》採用了《梅花三弄》、《月影聽竹》的音樂改編自《漁舟唱晚》、《望聞問切》採用的是《陽關三疊》,還有《貴妃醉酒》、《鳳求凰》、《金蛇狂舞》等等,所以說《國色》既是一臺舞蹈、是文學也是音樂上的中國文化集萃,相信尤其是海外的華人在欣賞的時候一定會很有感觸。
問:
儘管是調整改編,但是這次巡演集團高度重視,演員們的態度也很認真,在排練辛苦程度上可以說不亞於首演的時候,從早到晚,這二十多天的排練幾乎沒有休息過,為了進一步提高作品質量、精益求精,我們還專門請來了戲曲、太極和popping的指導老師為大家現場指導。這次演出的陣容由首演時的32人縮減為25人,但是演員的整體狀態比首演時要更好,加上增加了一些前一階段回歸集團的優秀演員,從表演上來說會更加成熟。
《國色》赴北美巡演相關文章
*赴美加巡演前奏曲No.3 | 《國色》排練現場探班
*赴美加巡演前奏曲No.4 | 《國色》宣傳視頻新鮮出爐!
*赴美加巡演前奏曲No.7 | 破·西風烈
*赴美加巡演前奏曲No.8 | 淨·月影聽竹
*赴美加巡演前奏曲No.9 | 舞蹈詩畫《國色》即將出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