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體裁——前奏曲

2021-02-18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前奏曲是音樂體裁的一種。前奏曲以前只是組曲之前的器樂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興演奏一小段,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前奏曲也用於歌劇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於劇中的音樂,在正場前使用。17世紀時出版商在出版樂譜以前會印發前奏曲作為廣告。

  鋼琴前奏曲

  在世界鋼琴音樂的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鋼琴前奏曲。前奏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紀,當時是曲琉特琴或管風琴作為一種「開場白」式的即興演奏而來,常用和弦與走句交織而成,起到引入「正題」的作用。音樂巨匠巴赫等繼承和發展了這種體裁,以前奏曲與賦格、組曲、合唱等連結成套的出現,從而使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被舉為「音樂聖經」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就是一套絕佳範例。這一時期前奏曲總的來說,仍具有引子的特點與即興的手法。

  蕭邦鋼琴前奏曲

  蕭邦的前奏曲無不滲透著蕭邦那「鋼琴詩人」浪漫主義情懷。其中有懷念故鄉之情的獨白(曲4);有對祖國未來美好嚮往的憧憬(曲21);有樹影婆娑、小河潺潺的聲音(曲5);有憤世嫉俗、旋風席捲般的咆哮(曲16)以及被稱為「雨滴」(曲15)中那美得令人心顫的旋律起伏等。印象派大師德彪西的兩套鋼琴前奏曲集幾乎是他鋼琴作品特徵的縮影,是集風格和技法之大全。在其中,德彪西的朦朧、神秘而虛無飄渺的印象派風格和獨特、新穎而富於色彩的和聲技法得以集中體現。如《帆》中的全音階技法;《被淹沒的教堂》中的朦朧氣氛;《焰火》中魔鬼般的技巧等。猶如二十四幅色彩斑爛的印象主義油畫,德彪西用他獨到的筆觸,將大自然的五光十色、萬紫千紅,夢幻般地躍然紙上。前奏曲通常是短小而精悍的,多為樂段或單二,單三結構。如蕭邦的第7、20首分別只有13、16小節,均為樂段規模;斯克裡亞賓的第17首12小節,單二部結構;丁善行的《序曲三首》之一更短,只有10小節,樂段結構,總的來說,各個時期不同的作曲家所寫的前奏曲較之他們其他體裁的鋼琴曲,無疑是凝練的。正因為前奏曲這種結構短小而形象集中的體裁特徵,作曲家們常常將前奏曲成套,成組的構思創作或集冊出版,使前奏曲兼具了鋼琴套曲或鋼琴組曲的特點。同時,在主題發展,素材運用、演奏技巧、結構布局等方面又各具特色並具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材與練習功能。通常作曲家選取民間音樂精華、優秀素材、生活感受深刻的事件、畫面以及對某技法的偏愛而作,表達了同一形象、同一主題的不同側面。如格什溫的《序曲三首》體現了美國黑人爵士音樂的不同節奏特色;丁善德的《序曲三首》是將民歌素材與近現代和聲結合的風俗性小品;而梅西安的《八首鋼琴前奏曲》則體現了作曲家給「聲音著色」的觀念與感受,描繪了不同「顏色」的畫面。在音樂會中,這些「組曲」常完善地演奏,藉以表達作曲家的統一構思以便給聽眾留下完整的印象。

  李斯特的前奏曲

  前奏曲,是李斯特13首交響詩中的第三號,是李斯特交響詩中最著名的一首。最初寫於1844年,是根據法國詩人奧特朗(Autran)的詩作《四元素(風、水、星、土)》譜寫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將其改寫為獨立的交響詩,並配上了另一位法國詩人拉馬丁(Lamartine)的詩作《詩的冥想》中的一篇。1954年2月23日,李斯特在魏瑪的"Hoftheater"音樂會上親自指揮了該曲的首演。1956年曲譜在萊比錫出版,在總譜的扉頁上印有一段文字說明 ,而這段文字並不是拉馬丁的詩作。

  中國作家的作品

  作為一種外來的體裁,前奏曲在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中也不乏其見。早在三、四十年代,中國老一輩的作曲家、鋼琴家就涉足此領域,如鄧爾敬的《序曲》、丁善德的《序曲三首》等。進入五十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朱工一的《a小調序曲》、瞿維的《序曲第一》、朱踐耳的序曲第二號《流水》等作品。八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後,眾多青年作曲家將此體裁作為自己學習和運用各類近現代技法的實踐園地,創作了不少富於想像力的作品,如郭文景的《峽》、陳大明的《序曲》、馬劍平的《前奏曲》等。值得稱讚的是,老一輩的作曲家們並未放棄「陣地」,如著名的理論家、作曲家陳銘志自解放以來長期堅持在「前奏與賦格」的領域中探索前進,相繼寫出並發表了不少具有濃鬱民族風格和近代技法完美結合的作品。如他的《序曲與賦格》系列,使這一傳統的體裁煥發出新的活力;丁善德先生在晚年創作的《前奏曲六首》,集中的體現了他鋼琴作品的成就與鮮明的個人風格;汪立三先生的《他山集》(五首序曲與賦格)用其獨特的構思與純熟的技法成為當今鋼琴音樂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他還有黃萬品的《序曲》羅忠容的《五首五聲音階前奏曲與賦格》等。縱覽中國的前奏曲(包括前奏與賦格)創作,有一明顯的共同點,即大部分作品運用民歌或民間音樂的優秀素材作為樂曲主題,與各種作曲技法相結合創作而成。此目的,無非是使這種外來的體裁更能為廣大的中國聽眾所接受。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蕭邦音樂體裁與音樂風格指南
    蕭邦的創作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其體裁包括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奏鳴曲、協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奈茲舞曲等。2、紀念蕭邦丨瑪祖卡舞曲的音樂特點;3、齊默爾曼詮釋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三個版本比較;4、嚴師蕭邦丨告誡學生練琴「最多不能超過三小時」蕭邦的創作主要是器樂,且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所涉及的體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諧謔曲和敘事曲;傳統的奏鳴曲、協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奈茲舞曲等。
  • 音樂常識——不同體裁樂曲的分類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不同體裁的器樂曲的形成,都是同它們各自的應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場合、樂曲內容的傾向性、音調和節奏的特色、音樂風格的特徵等等有關。  【前奏曲】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種單主題的中、小型器樂曲。
  • 【音樂欣賞】蕭邦《雨滴前奏曲》
    蕭邦是波蘭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鋼琴詩人」 。樂曲介紹前奏曲原本是在一些大型樂曲前演奏的短小曲子,以引出正式的樂曲,往往即興創作。
  • 視頻賞析|聆聽經典:巴赫《第二首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7》
    這後來者包括許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孟德爾頌等,直至20世紀音樂自勳伯格、威伯恩以來,很多人都受著巴赫音樂思想的影響,其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更被後人稱為「音樂聖經——舊約」。這套《平均律鋼琴曲集》包含48首前奏曲與賦格曲。每首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分別用二十四個大小調完成。
  • 雨夜裡的無言歌 | 蕭邦《雨滴前奏曲》
    李雲迪演奏的《雨滴前奏曲》 - Prelude Op. 28, No. 15《雨滴前奏曲》音樂結構介紹▼《雨滴前奏曲》為4/4拍,是再現復三部曲式,主要建立在降D大調和升C小調的調高上,樂曲開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悠悠自如的
  • 【音樂百科】前奏曲和間奏曲簡述
    十八世紀的前奏曲,大多數都是一種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其中即興的性質往往特別明顯。巴赫著名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包含四十八首賦格曲,每首賦格曲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後來法國作曲家古諾給這個曲子加上了一個歌唱性的旋律,叫做《以巴赫的前奏曲為基礎的默想曲》。原來是由女高音、小提琴、鋼琴和管風琴演唱、演奏的,常常改編為小提琴(或大提琴)和鋼琴演奏的《默想曲》,鋼琴部分就是巴赫的第一首前奏曲,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是古諾補加的。
  • 心靈的律動《雨滴前奏曲》
    《雨滴前奏曲》(Prelude Op. 28, No. 15)是蕭邦前奏曲第15首,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廣為人知、意義深遠的。在大型音樂會、演奏會中演奏頻率最高的一首。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鬱、寂寞的音樂情境。
  • AfMB 弗拉特教授 |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賞析(德中雙語)
    任教於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和柏林藝術大學的 Hartmut Fladt 弗拉特教授特別為音樂會撰寫了曲目賞析,由殷鵬老師翻譯。——編者按 CLAUDE DEBUSSY – PRÉLUDES FÜR KLAVIER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集》    Vor 100 Jahren, als der I.
  • 音樂史簡答題丨巴赫鍵盤音樂都有哪些種類?
    巴赫的這兩類作品都有一定的數量,其中管風琴的體裁有三種,包括託卡塔、賦格曲和眾讚歌。賦格曲也屬於古鋼琴的體裁,古鋼琴的音樂體裁包括託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帕薩卡利亞和恰空)、主題與變奏、組曲等。1、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管風琴的體裁主要有三種。 (1)託卡塔。
  • 十首世界名曲,十種音樂體裁
    我們經常會接觸很多不同體裁的作品,奏鳴曲,賦格曲,練習曲,幻想曲……這些不同的音樂體裁其實具有各自的表演目的、樂曲內容、音調節奏特色、演出場合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來源:中國古典音樂家網 圓舞曲(Waltz)
  • 巴赫的鍵盤音樂有哪些種類丨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巴赫的這兩類作品都有一定的數量,其中管風琴的體裁有三種,包括託卡塔、賦格曲和眾讚歌。賦格曲也屬於古鋼琴的體裁,古鋼琴的音樂體裁包括託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帕薩卡利亞和恰空)、主題與變奏、組曲等。本文作者周上。1、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管風琴的體裁主要有三種。 (1)託卡塔。
  • 蕭邦《雨滴前奏曲》作曲技法研究
    》作曲技法研究導讀:《雨滴前奏曲》是蕭邦前奏曲第15首,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廣為人知、意義深遠的。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鬱、寂寞的音樂情境。論文從前奏曲的概念入手,引出創作背景,分析《雨滴前奏曲》的譜例及主題動機,結合復三部曲式的基本特點劃分出曲式結構,最終從作曲技法去分析其作品,即從樂匯、動機、樂段、和聲、創作手法等去論證其特點,從而與主題遙相呼應、主旨統一。
  • 帶有「曲」字的音樂概念和術語
    在音樂概念和術語中,有很多概念和術語帶個「曲」字。比如,歌曲,樂曲,舞曲,交響曲,協奏曲,進行曲,圓舞曲,奏鳴曲,小步舞曲,搖藍曲,序曲,前奏曲,間奏曲,彌撒曲,即興曲,獨奏曲,三部曲,變奏曲,迴旋曲,迴旋奏鳴曲,賦格曲,狂想曲,隨想曲,幻想曲等。這些概念和術語,有些屬於體裁的範疇,有些屬於曲式結構的範疇。
  • 叫賣調音樂的體裁沿革特徵與規律研究
    隨著文化語境的變遷「叫賣調」已式微甚至消失,但其仍完整地映射出傳統音樂跨體裁進化的全過程,從音樂片斷髮展至民歌雛形,進而隨著留存中藝術性的提升,顯示出逐步成熟完善的藝術外形。本文針對「叫賣調」藝術存續的音樂路徑,提出了叫賣調的明確定義、劃分了叫賣調的體裁類別,以叫賣調的說唱化沿革和戲曲化沿革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出了體裁整體定向性的沿革鏈條。
  • 蕭邦《雨滴前奏曲》丨連綿不斷的雨滴聲,好像他多愁善感的心靈跳動……
    《雨滴前奏曲》(Prelude Op. 28, No. 15)是蕭邦前奏曲第15首,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廣為人知、意義深遠的。在大型音樂會、演奏會中演奏頻率最高的一首。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鬱、寂寞的音樂情境。
  • 去修道院尋找「藍花」 | 從蕭邦《前奏曲》探究浪漫主義的理想
    蕭邦24首前奏曲(趙成珍)無數的蕭邦傳記作者或者音樂評論家,都試圖通過蕭邦的書信或喬治·桑的回憶錄內容來分析這24首前奏曲(OP.28)的創作時間和背景。相比之下,有關這套作品的創作,的確留下了不少一手文字資料。然而,結果是我們依然無法斷定這些前奏曲到底寫於何時何地。
  • 蕭邦《雨滴前奏曲》與喬治.桑
    》與喬治.桑導讀:蕭邦獻給情人喬治・桑的《雨滴》是首不折不扣的情詩,那滿懷思念的柔情確如雨點般敲打著琴鍵,而《降D大調前奏曲》也是一首帶有「雨滴」特徵的前奏曲。,其中一首就是《降D大調前奏曲》。喬治・桑的回憶沒有指明蕭邦當時創作的是兩首具有「雨滴」特徵前奏曲的哪一首,而現在被稱為「雨滴」的是蕭邦的《降D大調前奏曲》,實際上降A持續音在這裡只是暗示一種心靈的律動而已。
  • J.S.巴赫的鍵盤音樂作品《帕蒂塔(Partita)》了解一下
    其中,BWV 825-830前六首被匯集成冊,又被稱為「德國組曲」,而作品中也包含了舞曲、滑稽曲、幻想曲等多體裁形式,結構龐大、內容豐富。除了《德國組曲》外,J.S.巴赫也曾創作過《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這些鍵盤音樂作品皆有六首組曲組成,展現上各有特色。《英國組曲》每首前都會有一個前奏曲,《法國組曲》則是以阿列曼德舞曲充當前奏曲,規模更為小巧,而《德國組曲》相較前兩者,表達更自由、變化更豐富。
  • 古典音樂體裁及相關名詞解釋,比書還全!
    節奏強烈,速度較快、輕鬆活潑的三拍子器樂曲或聲樂曲為歌劇或戲劇中的過場音樂或幕間曲;另一種為形式較自由篇幅較小的器樂曲  拉丁文音譯意為遁走。以復調手法寫成的大型樂曲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   用同度或八度卡農手法寫成的聲樂曲復調結構的鋼琴小曲。類似前奏曲或小賦格曲。
  • 一個燦爛的音樂時代: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大家作品賞析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時期音樂的宣言。他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大門。在音樂體裁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另外,還出現了多樂章標題交響曲、交響詩、交響音畫、狂想曲、隨想曲等音樂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