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前奏曲和間奏曲簡述

2021-02-19 古典音樂家網

前奏曲是序和引子的意思,原來是十五、十六世紀一種古代樂器柳特琴獨奏曲或古鋼琴曲的引子,最初常是即興演奏,有試奏樂器、活動手指和準備後面樂曲進入等作用。到十七和十八世紀上半葉,前奏曲常放在組曲、賦格曲等作品前面演奏,作為主要樂曲開始以前的一段序奏,以和後面的樂曲形成對比。

十八世紀的前奏曲,大多數都是一種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其中即興的性質往往特別明顯。巴赫著名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包含四十八首賦格曲,每首賦格曲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這些前奏曲內容非常豐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有的是主調音樂,有的是復調音樂,並且大部分樂曲常常以一個富於特性的曲調音型為基礎,自由地加以展開。第一首前奏曲象一首鋼琴練習曲,從頭到尾貫穿著一個由分散和弦構成的單一節奏型;在這個節奏型的連續不斷的發展中。旋律是隱藏在和聲進行中的,所以屬於主調音樂的範疇。這首前奏曲用明淨的和聲、均衡地流動的節奏,把我們帶進了一種和諧、純潔的精神境界。後來法國作曲家古諾給這個曲子加上了一個歌唱性的旋律,叫做《以巴赫的前奏曲為基礎的默想曲》。原來是由女高音、小提琴、鋼琴和管風琴演唱、演奏的,常常改編為小提琴(或大提琴)和鋼琴演奏的《默想曲》,鋼琴部分就是巴赫的第一首前奏曲,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是古諾補加的。

十九世紀波蘭作曲家蕭邦巴赫的前奏曲發展為不附在任何樂曲之前的獨立的鋼琴小品。蕭邦一共寫了24首前奏曲。他在每一首樂曲中都用精煉的音樂語言,深刻地揭示一個藝術形象,刻劃一種思想感情,抒寫一種詩的意境。蕭邦的前奏曲原來是沒有標題的。有人給他的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較上一個標題,企圖用它們來說明作品的富於詩意的內容。

他的d小調前奏曲被稱為「暮年的傷感」,也有人稱它為「雷雨中的祈禱」。這些標題都加得不很確切。蕭邦是1831年在國外聽到波蘭起義失敗,華沙陷落的消息時,懷著無比悲憤的情緒寫這個作品的。音樂所表現的,不是傷感,也不是祈禱,而是熱情激動的慷慨悲歌和強烈的抗議。樂曲開始,低音部先出現頑強地貫穿全曲的伴奏音型,然後在這個音型上響起了象悲壯的獨自一般的旋律。整個曲子就是以這個旋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旋律部分常常出現用自由節奏上下飛馳的「走句」,但伴奏音型的節奏是堅定不移,始終不變的,好象風吹樹葉,而樹幹屹立不動一樣。熱情奔放的音樂有如波濤起伏,一浪高於一浪,在進入高潮時,急速下行的半音階旋律,有如暴風驟雨一樣迅猛。整個樂曲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沿著蕭邦的路子前進,寫了許多熱情洋溢、詩意盎然的鋼琴前奏曲。其中顯著名的是他青年時期所作的升c小調前奏曲。這個作品作於1892年,表現了俄國知識分子,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黑暗統治下,痛苦壓抑和悲憤激動的情緒。這個曲子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從三個沉重的低音開始,這是一種嚴峻的壓力。接著,這一個沉重的低音同彈得很輕的、斷斷續續的旋律結合在一起,象是在殘酷的壓迫下發出的的痛苦呻吟。痛苦的情緒在滋長,在衝動,但受到壓力的束縛,沒有能夠爆發出來。第二部分速度轉快,三個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現,從痛苦呻吟的旋律演變而成的半音下行的音調,象脫羈的駿馬一樣飛馳,象洶湧的怒濤一樣奔騰,表現激動的熱情,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第三部分是再現部,又回到慢板,三個沉重的低音以更嚴峻的姿態出現,痛苦呻吟的旋律也發出了更為強烈的呼籲。悲憤的情緒,在第二部分音樂形象的推動下,表現得更為激動人心;但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歸於沉寂。

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也寫過24首鋼琴前奏曲,每個曲子都有一個標題,如《原野上的風》、《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和香味》、《月光照臨的陽臺》等等,都是一幅幅氣韻生動的音畫。

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力圖表現感覺世界中的主觀印象,作品都以詩情畫意和自然景色為題材。印象派音樂著重描寫光和色彩的變化,和聲、調式、旋律、節奏、音色都是創造色彩的工具。音樂形象沒有清晰的輪廓,勾劃出來的是一種朦朧、飄忽的意境。

德彪西前奏曲除了鋼琴作品以外,還有一首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很為有名。《牧神午後前奏曲》取材於法國詩人馬拉美的詩。牧神是一個頭腦單純而沉溺於情慾的生物。黎明時,他在森林中醒來,盡力回憶昨天下午的經歷,捕捉那渺茫的幻影:他是不是幸運地受到了水仙女的接待?她們是那樣溫存而放縱。藏在遠處閃光的湖邊棕色的蘆葦叢裡的白色動物,它們過去是,現在還是天鵝嗎?不!是水精在嬉水吧?在那紅玫瑰花叢的後面,到處是金色的花冠、白色的花莖,這是盛開著百合花的花園嗎?於是,他吃完了一串葡萄,常常把果皮拋向空中,並在一陣幻想的熱望中把它們吹成泡泡。太陽是溫暖的,青草是柔順的;在參拜了靈驗的酒量以後,他又把身子蜷縮起來,這樣,他可以求得模模糊糊的心醉神迷,進入更有希望的森林的夢鄉。這是一曲田園風味的幻想曲,開頭長笛吹出的旋律,是全曲的基調。獨奏長笛用甜蜜柔和的音色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迷離恍惚的、夢一般的境界。豎琴的滑音和圓號的低吟淺唱,寫出了夏天炎熱的陽光和牧神睡眼惺松的倦意。這個主題在多次反覆時,配器上、音調上和節奏上作了五光十色的變化。中間穿插著另外兩個主題。這些主題也都是恬淡、幽雅、溫柔嫻靜的。木管樂器上下起伏的旋律、豎琴閃閃爍爍的滑音,好象微風吹拂著晶瑩的水波,水仙女在空中飛來飛去。但音樂形象空疏飄渺,好象霧裡看花,是一幅迷迷糊糊、朦朦朧朧的牧神行樂圖。

近代歌劇中的短小序曲,或某一幕前面的短小管弦樂曲也叫前奏曲。例如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就是以前奏曲開始的。歌劇的主人公羅恩格林,是一個守護聖盤(相傳是耶穌吃最後的晚餐時所用的餐具,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猶太亞利馬太城的約瑟又用它來盛耶穌身上淌下的血。)的騎上。《羅恩格林》前奏曲是由聖盤主題發展而成的。這個主題由小提琴分成四部,再由四個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輕輕奏出,描寫莊嚴神聖、光明純潔的聖盤從天而降,這聖盤也就代表著聖盤騎士羅恩格林。這個主題在發展中改由木管樂器吹奏。音區漸漸下降,描寫羅恩格林從天國降臨到了人間。然後又由圓號吹這個主題,力度漸漸增強;當它由小號和長號吹出時,色彩頓時明亮起來,放射著燦爛的光輝。顯示出聖盤騎士的英雄豪邁氣概。最後音樂漸漸平靜,回到了開始的地方。這首前奏曲用細膩精緻的配器手法和精雕細琢的復調技巧,塑造出純潔高貴、輕盈飄渺的音樂形象,是非常動人的。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第一幕前奏曲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描寫茶花女的悲劇性命運的,後來第三幕的前奏曲又用了這個主題。第二個主題是描寫茶花女對阿爾弗雷多的愛情的,在第二幕第一景中由茶花女唱出,歌詞是:「阿爾弗雷多,愛我吧。象我愛你一樣。」

下面再講一講間奏曲間奏曲的意思原來是幕間戲,也就是在大歌劇的兩幕之間演出的獨幕喜歌劇。近代的間奏曲則是指穿插在歌劇的兩幕之間或兩場之間的管弦樂曲,以及交響曲、協奏曲、組曲、室內樂等套曲中兩個主要樂章之間的短小樂章。如法國作曲家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就是一首間奏曲。

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是一部獨幕歌劇,包含十一場,間奏曲出現在第八場和第九場之間。歌劇敘述青年農民杜裡都愛上了馬車夫阿爾費奧的妻子羅拉。在第八場中,傾心於故裡都的村女桑社查把杜裡都和羅拉相愛的事告訴了阿爾費奧,阿爾費奧發誓要報仇。兩人下場後。舞臺上空無一人。這天正是復活節,舞臺後面的教堂裡正在做彌撒。這時樂隊奏出了著名的間奏曲,填補了舞臺上的空白。間奏曲的引子由小提琴輕輕奏出旋律,表現了做復活節禮拜的村民們虔誠的宗教感情。間奏曲的主要部分由小提琴在豎琴伴奏下奏出,和教堂裡的管風琴聲結合在一起。這是祈求和禱告的聲音,預示著一幕悲劇就要發生。

在德國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的筆下,間奏曲成為獨立的器樂作品。獨立的間奏曲正象獨立的前奏曲一樣,已經沒有「前奏」和「間奏」的含義。獨立的間奏曲是一種形式自由的,清新簡潔、短小精幹的器樂曲。

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降E大調間奏曲取材於德國詩人黑爾德翻譯的一首蘇格蘭敘事詩《安·博斯威爾夫人的悲歌》。間奏曲樂譜的前面,引了敘事詩中的兩行:

安靜地睡吧,我的孩子,安安穩穩地睡吧!

看見你哭泣,我心裡難受。

這首間奏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安靜的搖籃曲。歌唱性的旋律出現在中間的聲部;第二部分速度轉慢,並轉入了小調,表現母親對孩子的憂慮;第三部分是再現部,進一步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祝福。

1、 如果您喜歡我們分享的資料,可以查詢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古典音樂家網」,微信號「classicalmusician」。也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2、 新朋友可點擊右上角菜單標註,查看官方微信帳號「中國古典音樂家網」並加關注;

3、 如推薦您身邊的朋友加關注,掃描上方的官方微信平臺二維碼即可;

4、 您還可以通過以下多種途徑了解我們:

l古典音樂家網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

l新浪微博:@中國古典音樂家網

l美國莫爾裡國際聲樂歌劇營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mrlfestival

l美國莫爾裡國際鋼琴營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piano

l美國古典聲樂家國際聲樂比賽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competition

相關焦點

  • 音樂體裁——前奏曲
    前奏曲以前只是組曲之前的器樂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興演奏一小段,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前奏曲也用於歌劇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於劇中的音樂,在正場前使用。17世紀時出版商在出版樂譜以前會印發前奏曲作為廣告。  鋼琴前奏曲  在世界鋼琴音樂的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鋼琴前奏曲。
  • 帶有「曲」字的音樂概念和術語
    在音樂概念和術語中,有很多概念和術語帶個「曲」字。比如,歌曲,樂曲,舞曲,交響曲,協奏曲,進行曲,圓舞曲,奏鳴曲,小步舞曲,搖藍曲,序曲,前奏曲,間奏曲,彌撒曲,即興曲,獨奏曲,三部曲,變奏曲,迴旋曲,迴旋奏鳴曲,賦格曲,狂想曲,隨想曲,幻想曲等。這些概念和術語,有些屬於體裁的範疇,有些屬於曲式結構的範疇。
  • 【音樂欣賞】蕭邦《雨滴前奏曲》
    蕭邦是波蘭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鋼琴詩人」 。樂曲介紹前奏曲原本是在一些大型樂曲前演奏的短小曲子,以引出正式的樂曲,往往即興創作。
  • Mo Radio金峰音樂廳|鄉村騎士間奏曲
    主持:金峰|後期製作:寧宇很多回談起電影或者電影音樂,只要有人以詢問的語氣提起「《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段……」我都會立刻接上去:「那段音樂是馬斯卡尼的《鄉間騎士》間奏曲。」 馬丁·斯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裡,羅伯特·德尼羅挺著他那張讓人傷心和難過的臉,獨自揮拳的時候,那段音樂,是《鄉間騎士》間奏曲;科波拉的《教父Ⅲ》教父唐·麥可、科利奧孤獨地死在椅子上的時候,那段音樂,還是《鄉間騎士》間奏曲。還有,就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孤獨地行走在蒼茫的屋頂上時,那段不由分說來臨的,依然還是這段音樂。
  •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器樂學習知識』【《簡述解說鋼琴演奏的技術與技巧》】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器樂學習知識』【《簡述解說鋼琴演奏的技術與技巧》】【介紹器樂學習知識《簡述解說鋼琴演奏的技術與技巧》】
  • 去修道院尋找「藍花」 | 從蕭邦《前奏曲》探究浪漫主義的理想
    蕭邦24首前奏曲(趙成珍)無數的蕭邦傳記作者或者音樂評論家,都試圖通過蕭邦的書信或喬治·桑的回憶錄內容來分析這24首前奏曲(OP.28)的創作時間和背景。相比之下,有關這套作品的創作,的確留下了不少一手文字資料。然而,結果是我們依然無法斷定這些前奏曲到底寫於何時何地。
  • 心靈的律動《雨滴前奏曲》
    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鬱、寂寞的音樂情境。論文從前奏曲的概念入手,引出創作背景,分析《雨滴前奏曲》的譜例及主題動機,結合復三部曲式的基本特點劃分出曲式結構,最終從作曲技法去分析其作品,即從樂匯、動機、樂段、和聲、創作手法等去論證其特點,從而與主題遙相呼應、主旨統一。
  • 【音樂百科】跟音樂愛好者分享——音樂術語小詞典
  • 雨夜裡的無言歌 | 蕭邦《雨滴前奏曲》
    李雲迪演奏的《雨滴前奏曲》 - Prelude Op. 28, No. 15《雨滴前奏曲》音樂結構介紹▼《雨滴前奏曲》為4/4拍,是再現復三部曲式,主要建立在降D大調和升C小調的調高上,樂曲開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悠悠自如的
  • 蕭邦《雨滴前奏曲》與喬治.桑
    》與喬治.桑導讀:蕭邦獻給情人喬治・桑的《雨滴》是首不折不扣的情詩,那滿懷思念的柔情確如雨點般敲打著琴鍵,而《降D大調前奏曲》也是一首帶有「雨滴」特徵的前奏曲。,其中一首就是《降D大調前奏曲》。 豐富的感情包含在簡練的結構之中,而且不加修飾和說明,這是蕭邦作品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不僅可以讓喜歡蕭邦的人體會到他的心情,也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通過分析《降D大調前奏曲》就可以發現這一明顯的特點,這個特點也是學習和了解蕭邦其他作品的依據所在。
  • 歌劇《間奏曲》
    (視頻時長:02:34:12)理察·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間奏曲》Intermezzo兩幕歌劇●腳本:理察·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根據親身經歷所撰寫
  • 蕭邦《雨滴前奏曲》作曲技法研究
    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鬱、寂寞的音樂情境。論文從前奏曲的概念入手,引出創作背景,分析《雨滴前奏曲》的譜例及主題動機,結合復三部曲式的基本特點劃分出曲式結構,最終從作曲技法去分析其作品,即從樂匯、動機、樂段、和聲、創作手法等去論證其特點,從而與主題遙相呼應、主旨統一。
  • 【音樂百科】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概述
    簡介「巴洛克」這個詞在音樂史上的含義。   葡萄牙語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指歐洲17世紀和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築風格。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 2.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旋律有什麼特點?
  • 《降D大調前奏曲》蕭邦和喬治.桑的愛情故事
    降D大調前奏曲喬治.桑與蕭邦的愛情生活一直是音樂史家關注的熱點,他們初識於1836年,2年後蕭邦和大他6歲的喬治。桑陷入熱戀並同居。
  • [名曲欣賞]蕭邦《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中的傳奇
    在短暫的48年生命中,他創作了不少精美的音樂。鋼琴上的蕭邦(1810-1849)和李斯特(1811-1886)以及小提琴上的帕格尼尼(1782-1840)代表了整個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表演的極致,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所謂的浪漫主義,通俗講就是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情緒和情感,打破人性與神性的界限、打破人與自然的界限,將一切真實的東西都訴諸於藝術表現和文學表達。
  • 【你不可不知的名曲】—— 德彪西24首前奏曲
    首鋼琴前奏曲的音樂形態、和聲語言、風格特徵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提示和評註。那些放在每首前奏曲的結束處而不是開始處的標題很好地說明了,這些前奏曲「不是音樂的圖畫,而是對一種氣氛、一種心理狀態的複雜而細膩的再現,是象徵主義音樂的代表作」作品簡介充分展示德彪西創作熱情且具象的《前奏曲》第一卷(Preludes BookⅠ) 的特色是引用各種流行的音樂風格:第四曲《暮色中的聲音和芬芳》那玄妙的和音,米氏的音色表現力是驚人的
  • AfMB 弗拉特教授 |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賞析(德中雙語)
    這兩冊共24首前奏曲,創作時作曲家心中有兩個重要的「標本「-巴赫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其中的2x24首前奏曲)以及蕭邦的24首鋼琴前奏曲集。尤其是蕭邦的鋼琴前奏曲,第一次作為獨立體裁的出現(前奏曲後沒有賦格),並且每首都有獨立的意境和音樂性格,德彪西也繼承了這種形式。與蕭邦的前奏曲不同,德彪西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有自己的標題。
  • 蕭邦《雨滴前奏曲》丨連綿不斷的雨滴聲,好像他多愁善感的心靈跳動……
    李雲迪 - Prelude Op. 28, No. 15三、作曲技法 (一)主題 在一首音樂作品中能夠把握其性能及音樂情緒、性格面貌的創作思路稱為主題。《雨滴前奏曲》旋律的第一小節到第四小節就是A部分主題的映襯和展示。
  • 電影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10首古典音樂
    自電影誕生起,電影和音樂就密不可分,其中古典音樂與電影的關係,可謂淵源流長。古典音樂,能為電影增添一份儀式感,也能賦予電影濃烈的戲劇色彩。而電影,則打通了不同藝術領域的限制,為觀眾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古典音樂的門。
  • 【經典天籟】盪氣迴腸的填詞版鄉村騎士間奏曲《期待 Attesa》,不可錯過
    這首歌曲是從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獨幕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的間奏曲填詞改編而來。《鄉村騎士·間奏曲》是一首具有濃烈西西里民歌風格的著名曲子,其盪氣迴腸、孤寂滄桑又惆悵百轉的特質曾使無數人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