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B 弗拉特教授 |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賞析(德中雙語)

2021-02-23 德國音樂家


*《霧中的議會大廈》,莫奈於1901-1903年

*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冊《霧》,謝亞鷗演奏

    2018年聖誕前夕,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室內樂廳將正式冠名為「柏林愷撒堡室內樂廳」 Kayserburg-Kammersaal,並迎來一臺嶄新的珠江愷撒堡音樂會三角琴。值此之際,著名希臘鋼琴家普羅德羅莫斯·西梅奧尼狄斯與中國鋼琴家謝亞鷗將於12月15日共同舉辦音樂會,為柏林愷撒堡室內樂廳揭幕。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慶祝這個特殊的時刻。音樂會免費入場,座位有限,歡迎及時預定。

     任教於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和柏林藝術大學的 Hartmut Fladt 弗拉特教授特別為音樂會撰寫了曲目賞析,由殷鵬老師翻譯。——編者按

 

CLAUDE DEBUSSY – PRÉLUDES FÜR KLAVIER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集》

    Vor 100 Jahren, als der I. Weltkrieg noch nicht beendet war, starb Claude Debussy in Paris. Er hatte sich bewusst als „musicien français「 bezeichnet, als französischen Musiker. Seine Musik sah er als Teil der großen französischen Kultur, die sich gegen den übermächtigen Einfluss der deutsch-österreichischen Musik abgrenzen wollte. Debussy war, wie auch Maurice Ravel, Pianist und Komponist zugleich. Beide griffen in ihrer Klaviermusik auf die Werke französischer Clavecin-Komponisten des 18. Jahrhunderts zurück, beide entwickelten aber gleichzeitig auch die Klaviertechniken und die Klangfarben ihrer Gegenwart weiter. Bei vielen ihrer Kompositionen zeigen schon die poetischen Titel Einflüsse von Literatur, Bildern, Skulpturen, Szenen, von Natur-Impressionen und Symbolen. Das geschieht auch in Debussys zwei mal zwölf „Préludes「, deren 1. Band 1909/10 entstand, der 2. dann 1912/13.  

      德彪西去世於整100年前,世間紛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的巴黎。作為一位„musicien français「——法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於強調他的音樂作為法國文化一部分的重要性,從而與當時更為強勢的德奧音樂劃清邊界。與同時期的另外一位法國大作曲家莫裡斯·拉威爾一樣,集鋼琴家和作曲家於一身的德彪西將法國18世紀的「古樂」——羽管鍵琴作品作為創作靈感的來源,並結合發展了當時的鋼琴演奏技法及注重音色變化的特點。此時在他的許多重要作品中「詩意的標題」的出現,已經顯現出當時文學,繪畫,雕塑,戲劇場景,自然印象以及象徵主義對其音樂的影響。他的兩冊《前奏曲》就屬於這樣的作品(第一冊於1909/10創作,第二冊於1912/13創作完成)。

 

*打傘的女士,莫奈於1875

打傘的德彪西

    Für diese 24 Stücke gab es zwei große Vorbilder: die 2 X 24 Präludien der beiden Bände des „Wohltemperierten Klaviers「 von J.S. Bach und die 24 Préludes von Frédéric Chopin. Von ihm übernahm Debussy die Verselbstständigung der Präludien (es folgen also keine Fugen) und das Prinzip, dass jede Komposition einen eigenständigen poetischen Charakter hat – jedoch bei Chopin ohne Titel. Debussy wollte nicht, dass durch „Überschriften「 die Hörerwartung zu sehr auf programmatische Inhalte gelenkt wurde; darum setzte er die Titel an den Schluss der Noten (unsere Programmhefte missachten das – anders ist diese Information aber auch gar nicht zu leisten). 

    這兩冊共24首前奏曲,創作時作曲家心中有兩個重要的「標本「-巴赫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其中的2x24首前奏曲)以及蕭邦的24首鋼琴前奏曲集。尤其是蕭邦的鋼琴前奏曲,第一次作為獨立體裁的出現(前奏曲後沒有賦格),並且每首都有獨立的意境和音樂性格,德彪西也繼承了這種形式。與蕭邦的前奏曲不同,德彪西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有自己的標題。為了不影響聽覺感受,不給聽者欣賞定式,標題都是在每首鋼琴譜的最後出現的。

*德彪西前奏曲手稿第二冊中 Broulliards(霧)的標題寫在了樂譜結尾

Bach und Chopin ordneten die Reihenfolge der Préludes streng nach den 24 Tonarten, Bach chromatisch aufsteigend, Chopin im steigenden Quintenzirkel. Debussy hat zwar weiterhin unterschiedliche Tonarten und Modi, lässt sie aber freier aufeinander folgen. Dissonanzen und neuartige Akkorde emanzipieren sich zu Farbwerten, und auch konsonante Akkorde befreien sich aus der strengen Ordnung der alten Dur-Moll-Tonalität. 

Neu sind polystilistische Experimente: Debussys Musik ist offen für Einflüsse der Musik aus dem Cabaret, dem Varieté und dem Zirkus, und auch die Frühformen des amerikanischen Jazz, Cakewalk und Ragtime, werden eingesetzt. Aus unterschiedlichsten Kulturen der Welt sind Einflüsse hörbar, volksmusikalisch ebenso wie Musik aus den Hochkulturen. Diese Vielfalt ist einerseits verwirrend, andererseits aber sehr attraktiv. 

與巴赫和蕭邦不同的是,德彪西在《前奏曲集》中的調性運用更複雜,但也更自由。當中不只局限於大小調,各種「音列」,中古調式的疊加運用,使作品音響和色彩上更加多姿多彩。調性的運用方式也導致了和聲上的發展,不協和和弦無需解決的獨立應用,標誌著「色彩」在德彪西作品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前奏曲》中的復風格運用,體現了德彪西和當時法國的文化開放性,是當時德奧作曲家無法比擬的。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人們可以聽到到當時的「市井音樂」——諷刺劇音樂,甚至是馬戲音樂;也能聽到當時剛剛從美洲大陸傳到巴黎的爵士樂;還有東方音樂,民間音樂都可以在德彪西的音樂中找到痕跡。這更加深了其作品的「怪異」,「異國情調」,使其充滿魅力。

 

*兩個大溪地女人,保羅高更於1899。他對色彩的使用導致了綜合主義的產生,加上分隔主義的影響,也為原始主義的產生鋪平了道路,也體現了法國文化的開放性和異域風情

    Wie bei Chopin, später auch bei Rachmaninov, Skrjabin und Schostakowitsch, sind diese Préludes „Vorspiele「 zur gesamten Erlebnis-Vielfalt der Natur, des menschlichen Lebens, individuell wie sozial, der Kultur und der Künste.  

    《前奏曲》作為獨立的音樂體裁,已經不局限於只作為其他音樂作品的「前奏」,它在蕭邦之後,也引申到了音樂作為大自然的感受,生活與社會,以及對不同文化與藝術感受的「詩意的前奏」。

Prof. Dr. Hartmut Fladt, Akademie für Musik und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撰寫弗拉特教授

翻譯:殷鵬

音樂會信息

演奏者

   

普羅德羅莫斯·西梅奧尼狄斯 

Prodromos Symeonidis 1972年生於希臘,青少年時期兩度代表希臘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並獲獎。1990年留學德國,在科隆和柏林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並受到伊佛納·羅麗歐-梅西安和克洛德·艾爾菲爾等大師的指導。因贏得梅西安鋼琴比賽和奧爾良二十世紀國際鋼琴比賽而名聲大噪,成為國際頂尖的現代作品鋼琴演奏家,同時在Telos Music公司錄有多張頗受好評的CD。他也曾受邀在漢諾瓦音樂學院,首爾大學 和邁阿密大學等高等學府舉辦大師班。2008年他與鋼琴家、指揮家謝亞鷗組建柏林鋼琴打擊樂團且擔任藝術總監,並已委約創作並首演逾50部作品。

   

謝亞鷗 Ya-ou Xie (旅德鋼琴家、指揮)

謝亞鷗先後師從趙屏國、李名強、林爾耀和艾瑪等名師學習鋼琴,隨黃曉同、馬革順和Masson 學習指揮。2008年與鋼琴家 Prodromos Symeonidis 共同創建柏林鋼琴打擊樂團, 擔任鋼琴及指揮。曾應邀到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和邁阿密大學等各大音樂院校講學,受聘為多家大學的客座教授,並任教於柏林音樂藝術表演學院。出任全球最大網際網路藝術教育平臺 "iartschool" 高級藝術顧問,籤約珠江鋼琴集團成為「愷撒堡藝術家」。2017年1月,著名的漢堡地標易北愛樂音樂廳開幕,謝亞鷗應駐廳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之邀,擔任開幕演出的鋼琴獨奏。

音樂會節目單

*** 中場休息***

鋼琴:普羅德羅莫斯·西梅奧尼狄斯 

Prodromos Symeonidis

「柏林愷撒堡室內樂廳」揭幕音樂會

2018年12月15日,周六,16:00 點

柏林表演藝術學院愷撒堡室內樂廳

Akademie für Musik Berlin

Kayserburg-Kammersaal

Karower Straße 15a, Haus 214

13125 Berlin

音樂會免費入場

音樂會後飲料及自助餐:10歐元/人

郵件預定(標題 "Konzert"):studium@afmberlin.de

文字或報名表皆可,如需自助餐請註明

    

    德國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 AKADEMIE FÜR MUSIK BERLIN 創立於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正式開學。學院坐落於歷史悠久的柏林布赫區,建築為國家級歷史保護文物,擁有舒密爾音樂廳和愷撒堡室內樂廳,周邊環境優美。學院以其超強的師資力量,為世界各地的音樂學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在音樂演奏或音樂教育方面得以進一步深造。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 AKADEMIE FÜR MUSIK BERLIN 此外也具有學制短,報名材料簡化,可通過視頻考試,並為在職教師提供研修,更注重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安排等特點。其所頒發的文憑在德國,歐盟,美國,中國及世界其它地區均得到承認。

    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官網:

    www.afmberlin.de

* * * * * * * * * * * * * * *

小貼士 How to find us:

從 S-Bahn Buch 車站步行14分鐘

學校所在的 Haus 214 位於整個建築群最開端

 Save the date!

音樂會預告

2019年1月22日18點

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舒密爾音樂廳"揭幕音樂會

約爾格·德慕斯

「舒密爾之夜」鋼琴獨奏會(巴赫,德慕斯,弗蘭克,德彪西)

AfM Berlin, Schimmel-Konzertsaal

Klavierabend mit Jörg Demus 

Werke von J.S.Bach, J.Demus, C.Franck, C. Debussy

   

     「德國音樂家」致力於藝術交流活動和音樂普及,探索音樂人文,獨家訪談世界最頂級的音樂家及音樂教育者。

      如果喜歡我們,請掃二維碼關注。我們期待你的意見和後臺留言。


掃碼關注「德國音樂家」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最新動態。

相關焦點

  • 【你不可不知的名曲】—— 德彪西24首前奏曲
    類似於觸技曲的《樂章》(第十五曲)以挑戰演奏者的觸鍵結束第一卷的《意象》,德彪西讓音符延續至十六分音符流動的結構中,讓一首聖詠從點描畫風的薄霧中浮現。《意象》第二卷(Images Ⅱ) 始於德彪西鋼琴作品中最精煉的《穿透葉子的鐘聲》(第十六曲),絢麗動人的右手音形以及細緻的中聲部素材,彼此巧妙的分離,產生幾近管弦樂的豐富音調。
  • 作品賞析——《牧神午後前奏曲 德彪西》
    "德彪西的第一顆管弦樂定時炸彈"。牧神親自吹奏的那懶洋洋而變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溫暖的天鵝絨般的圓號與木管聲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豎琴聲中。樂隊的色彩纖麗而細膩,弦樂分聲部奏出輕輕顫動的震音。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夢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之中。
  • Debussy, Claude 德彪西 鋼琴曲集(1862-1918)
    三、第一部前奏曲(12首)PreludesBook 1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前奏曲一共有兩集,每集12曲,一共是24曲。作於1910~1912年。這24首前奏曲均有標題,但作曲家並沒有把標題記在曲首,而是用小字寫在樂曲終了的地方,他的用意是希望聽眾在欣賞時,不要拘泥於標題。這些前奏曲也可以說是一種即興曲,或幻想曲形態的作品。
  • 從名畫中「聽見」德彪西
    德彪西和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對羅丹也心存敬慕,通過卡米耶,德彪西曾專程去拜訪羅丹,並當場為他演奏了幾首自己的作品。「不過羅丹並沒有以欣賞和讚美來回應他:這位大師只愛古典音樂,現代主義的德彪西不太合他心意。」展覽中沒有羅丹的作品。在那次見面後,作曲家和雕塑大師未再建立什麼私人交往,藝術觀念上也沒有產生過交集。
  • 如何用兩首音階,搞定所有德彪西?
    而隨著晚期浪漫主義結束,以德彪西為代表的法國印象派開始擺脫大小調體系的束縛,引進古老的各種自然調式、東方的五聲音階、人為的全音音階;德彪西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
  • 音樂體裁——前奏曲
    前奏曲以前只是組曲之前的器樂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興演奏一小段,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前奏曲也用於歌劇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於劇中的音樂,在正場前使用。17世紀時出版商在出版樂譜以前會印發前奏曲作為廣告。  鋼琴前奏曲  在世界鋼琴音樂的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鋼琴前奏曲。
  • 印象派先驅,德彪西
    德彪西早年主要隨詩人Verlaine的嶽母Maute女士學鋼琴——關於這位老師,若干著作都說她是蕭邦的學生,但也有人持反對態度。十幾歲時德彪西獲準進入巴黎音樂院研習鋼琴,後來贏得讀譜比賽冠軍,被批准加入作曲班攻讀。1880年,十八歲的德彪西應柴可夫斯基著名贊助者梅克夫人之邀,擔任她孩子的音樂教師,並同他們一道旅遊瑞士、義大利、維也納和莫斯科。
  • 獻給孩子的六首德彪西鋼琴曲 ♪
    這一鋼琴組曲創作於1906~1908年,包括《博士練習曲》《小象催眠曲》《洋娃娃的小夜曲》《雪花飛舞》《牧童》和《木偶的步態舞》6首小曲。德彪西在陪伴5歲愛女秋秋玩耍中得到了作品的靈感,他曾在作品的卷首寫到:「為了明天的一切,隨同父親的溫和的好話,把本書獻給我親愛的小寶貝」。整部作品感情色彩豐富,形象鮮明,充滿了童趣。
  • [音樂與舞蹈精粹]第558期:古典音樂名作 -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專輯《迷戀》
    (德彪西鋼琴作品集 - 阿拉伯風格曲第1號等)是收錄了法國作曲家德彪多首鋼琴作品專輯,其中包括《兩首阿拉伯風格曲》、《月光》等著名作品。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1918年)是我們都很熟知作曲家,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 德彪西作品集33CD
    >克勞德·——德彪西(沒說過)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
  • 【音樂欣賞】蕭邦《雨滴前奏曲》
    蕭邦是波蘭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鋼琴詩人」 。樂曲介紹前奏曲原本是在一些大型樂曲前演奏的短小曲子,以引出正式的樂曲,往往即興創作。
  • 【靚碟試聽】來自馬奇頓的鋼琴新秀:Simon Trpceski詮釋印象派德彪西
    專輯名稱:德彪西:印象集、兒童天地、月光、快樂島等藝人名稱:崔普傑斯基,鋼琴唱片編號:50999 50027224 1CD德彪西從一個不同於當時音樂界氛圍的角度思考,他在音樂上踽踽探索他的「華麗曲」、「假面舞會」和「快樂島」還是帶有文學與繪畫色彩的較保守作品,但到了「印象集」、「前奏曲」,他的抽象特質完全浮現,這是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創作。德彪西特別衷情於九度和二度和弦,也喜愛小音程所創造出來的不和諧感,這讓他的音樂產生一種有距離遠近的聽覺效果,似朦朧又真切。
  • 「馬拉美的星期二聚會」紀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圓桌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楊通八認為,德彪西的作品經得起歷史考驗,是劃時代的經典之作,他在音樂語言和作曲技術上做出了創新,「他的音樂好聽,賞心悅耳,不是流行歌曲的朗朗上口,而是讓人很容易進入他的意境當中;他的音樂也非常有個性,使用的音樂語言、表現形式、和聲、曲式、配器等都非常獨特,也可以說他是不可複製的、不可模仿的;同時,他的音樂還是充滿詩意的」。
  • 【音樂百科】前奏曲和間奏曲簡述
    旋律是隱藏在和聲進行中的,所以屬於主調音樂的範疇。這首前奏曲用明淨的和聲、均衡地流動的節奏,把我們帶進了一種和諧、純潔的精神境界。後來法國作曲家古諾給這個曲子加上了一個歌唱性的旋律,叫做《以巴赫的前奏曲為基礎的默想曲》。
  • 狂戀德彪西——與「印象主義音樂鼻祖」的不解之緣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
  • 對生命的禮讚:九旬傳奇鋼琴泰鬥德慕斯為柏林舒密爾音樂廳揭幕
    *德慕斯演奏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V488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18:00點,耄耋鋼琴大師約爾格·德慕斯(Jörg Demus)將奏響一臺全新的舒密爾9尺音樂會用琴,為柏林音樂表演藝術學院的舒密爾音樂廳揭幕。音樂會曲目囊括巴赫,弗蘭克,德彪西的重要作品,以及德慕斯譜寫的鋼琴奏鳴曲《鄉間》。
  • 古典鋼琴曲欣賞(8):德彪西《月光》
    《月光》隸屬於《貝加摩組曲》,作於1900年,是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第一期作品中的一個鋼琴曲作品。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那時他才十一歲。後來,他又在這個學院裡從師杜朗和吉洛學習和聲和作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較
    二、德彪西的《月光》  德彪西是二十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印象主義音樂是在繪畫和文學領域所帶動的印象主義潮流中產生的。德彪西《月光》(吳牧野 《最憶是杭州》現場版) 德彪西筆下的《月光》,像是一組圖,把月光的各種形態勾勒出來了,運用獨特的和聲,使得月光悄悄爬上,又恰似披著紗衣的朦朧形象,在音樂中流淌出一種淡淡的思緒。
  • 伊琳娜博士--鋼琴學生匯報音樂會
    先後師從俄羅斯著名鋼琴教育家格連牧與阿西碧昂哥Osipenko及世界著名鋼琴大師教育家俄羅斯鋼琴泰鬥奧波林Oborin、米哈伊.沃斯克列辛斯基,原俄羅斯拉赫瑪尼諾夫音樂學院教授。曾獲俄羅斯「World Vision 」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俄羅斯「奧波林Oborin杯」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俄羅斯聖比德堡第8屆「瑪利亞.尤金娜國際雙鋼琴」大賽第二名(第一名空缺);立陶宛「卡烏鈉斯國際雙鋼琴大賽」第三名。受邀擔任過俄羅斯聖彼德堡「銀色湖泊杯」等國際鋼琴大賽的評委。
  • 2020年鋼琴比賽 | "柴可夫斯基藝術獎"亞洲鋼琴公開賽 暨第四屆亞洲Piano Island國際音樂節(中國選拔賽)
    Pascal Roge出生於1951年,1962年年僅11歲的Pascal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NSM)學習,師從法國著名女鋼琴家Lucette Descaves教授;1966年-1969年跟隨20世紀美國著名鋼琴家Julius Kachin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