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 |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史記》

2021-02-12 古典文獻學微刊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史記》

本書據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影印,該《史記》為現存最早三家注本,是一百三十卷全本。《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後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著作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南朝宋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此為黃善夫刻本存世之唯一完整版,較「百衲本」更可得見原本面貌,對《史記》一書的校勘有獨特價值。此次半葉影印,方便讀者圈閱。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採。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於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採用鎖線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經由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最終由司馬遷撰作完成。從現存的版本形態來看,自漢至唐,皆為寫本,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始有雕版,歷代翻刻不絶。從內容來看,隨著《史記》註解之作的不斷問世,《史記》白文逐漸和注文合流,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些註解之作裡,南朝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尤被推重,世稱「《史記》三家注」,是《史記》古注的集大成之作。目前存世的《史記》版本,北宋以前皆為《集解》單注本,南宋開始産生《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與《集解索隱正義》三家注合刻本,南宋刻書家黃善夫刊刻的《史記》是現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黃善夫是南宋光宗(1190—1194年)、寧宗(1195—1224年)時期福建建寧府建安縣的刻書家,所刻古籍現存者有《史記》、《漢書》[1]、《後漢書》、《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黃善夫本《史記》在國內佚失已久,直至日本學者澁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著録之後,才引起學者的關注,至今不過百餘年的時間。目前學界通常認為黃善夫本《史記》存世僅「一部半」,一部為一百三十卷本,半部為七十二卷殘本,原皆藏於日本。據張玉春等先生考證,黃善夫本應是鐮倉(1185—1333年)初期傳入日本的,距離其刊刻時間非常接近。一百三十卷本最初藏於日本妙心寺的南化玄興(1538—1604年)處,後經直江兼績(1560—1619年)轉入米澤上杉家,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日本學者多稱之為「南化本」,共90冊。1996—1998年南化本作為古典研究會叢書由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七十二卷殘本原藏於狩谷棭齋求古樓,清末民初由時任留日學生監督及使署參贊的田吳炤購得,帶回中國,散諸坊肆,其中六十六卷由張元濟購得,兩卷由潘宗周購得,一卷由袁克文購得後贈傅增湘,又經多方輾轉,這六十九卷現皆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下文簡稱「國圖本」,共28冊。2003年國圖本作為中華再造善本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現藏有黃善夫本《夏本紀》、《殷本紀》兩卷,出自於七十二卷殘本,國圖本正缺此二卷,當是七十二卷國圖本六十九卷之外的兩卷。此外,還有一些黃善夫本《史記》的殘卷存世,上海圖書館藏有《高祖本紀》第一葉到第二十三葉,經查核該殘卷無任何批註,南化本與國圖本《高祖本紀》具存,且皆有批註,可知上海圖書館藏本是「一部半」之外的黃善夫本。另,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北宋景祐本《史記集解》130卷,其中的第101—105卷用黃善夫本配補。黃善夫本《史記》字體刻印精美,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三字。有界欄,細黑口,左右雙邊。每葉書耳處刻有篇名。《集解序》後有牌記「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目録》後有篆字牌記「建安黃氏刻梓」。根據黃永年先生的研究,南宋時期「建本中所謂『×××刻梓於家塾』、『×××刊於家塾』者其實統統是坊刻」[2],黃善夫本《史記》即是這類坊刻本。現存的一百三十卷南化本和六十九卷國圖本,實際上每卷亦並非完秩,其中仍有殘缺配補的情況存在。具體配補情況統計如下表:現存黃善夫本《史記》南化本[3]與國圖本存佚配補情況一覽表

三、黃善夫本《史記》的價值

黃善夫本《史記》作為現存最早的《史記》三家注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黃善夫本《史記》承前啟後,是研究《史記》版本流變的津梁。正文部分,《老子莊子列傳》在《列傳》之首,與《伯夷列傳》合為《老子伯夷列傳第一》。《太史公自序》:「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可見《老子列傳》在《列傳》之首的次序不會是《史記》原貌。《老子伯夷列傳》小題下有雙行小注「監本老子與伯夷同傳第一,莊子與韓非同傳第三。」《申不害韓非列傳》小題下有雙行小註:「開元二十三年勑昇老子莊子為列傳首,故申韓為此卷。」據張玉春先生考證,「黃善夫本刊於南宋,無奉唐開元敕書之理。北宋雖有政和八年升老子為列傳之首之詔,但並未真正實行,僅政和間補刊景祐本時,依此詔改定了原本的次第,而南宋刊刻的諸本《史記》均未從此詔。黃善夫本的列傳次第如此排列另有因由,而且與黃善夫本所據底本有直接關係。」[6]黃善夫本《老子列傳》居首,或許承襲了《史記》唐代傳本。另外,通過異文比較,發現該本與南宋乾道七年(1171)建安蔡夢弼刊《史記集解索隱》本、淳熙三年(1176)張杅刊八年(1181)耿秉重修《史記集解索隱》本,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而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彭寅翁崇道精舍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等三家注本又據該本為底本。因此,黃善夫本是研究《史記》兩家注本、三家注本系統的重要節點。黃善夫本《史記》作為南宋刻本,存有大量一字千金的異文,可資校正傳世《史記》三家注訛誤。如:中華書局原點校本《魏世家》「與韓康子」《索隱》:「名虔。」「虔」字,黃善夫本作「虎」,當是。《六國年表》「韓康子敗智伯於晉陽」《索隱》:「康子名虎。」《韓世家》「莊子卒,子康子代」《索隱》:「名虎。」《國語·晉語》「智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韋昭註:「康子,韓宣子之曾孫、莊子之子虎。」《世本》:「莊子生康子虎。康子生武子啟章。武子生景子虔。」據《史記·韓世家》、《世本》等史料,康子之孫名虔,亦可證康子不會名虔,《索隱》「虔」必是「虎」之訛。黃善夫本亦有不見於中華書局原點校本《史記》的《索隱》佚文,如《五帝本紀》「索隱述贊」末有:「右述贊之體,深所不安。何者?夫敘事美功,合有首末,懲惡勸善,是稱褒貶。觀太史公贊論之中,或國有數君,或士兼百行,不能備論終始,自可略申梗概。遂乃頗取一事,偏引一奇,即為一篇之贊,將為龜鏡,誠所不取。斯亦明月之珠,不能無纇矣。今並重為一百三十篇之贊雲。」又如,《項羽本紀》小題之下有《索隱》:「項羽掘起,爭雄一朝,假號西楚,竟未踐天子之位而身首別離,斯亦不可稱本紀,宜降為系家。」此類《索隱》佚文共有27處之多,2013年中華書局《史記》修訂本已悉據黃善夫本輯補。日本室町時代(1338-1573)後期,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等將所見《史記》古注抄錄在了黃善夫本《史記》(今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邊欄之外天頭地腳等處,有時將這類批註另紙書寫,或以簽條粘在頁上,或附抄於篇末,如《扁鵲倉公列傳》一篇附頁就有九十餘張。這些批註所涉文獻,如鄒誕生《史記音》、劉伯莊《史記音義》、日本學者藤原英房《史記說》、南化玄興、桃源瑞仙等《史記》注皆已不存,因此顯得彌足珍貴。另外,批註裡最受關注的是存有大量標注「《正義》曰」的文字,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瀧川資言等日本學者認為皆係三家注本《史記正義》佚文,據此展開輯佚工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真偽考辨與討論。近年張玉春先生將這些批註材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輯成72萬字的《〈史記〉日本古註疏證》一書,2016年已由齊魯書社出版,可備參考。如前所述,黃善夫本《史記》是一部南宋建安的坊刻本,錯訛滿紙,比比皆是。既有整段整句的脫衍,也有具體字詞的訛誤。以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為例,全書共有五處文字存在大段脫衍,如《天官書》「地維鹹光」下有《正義》:「四填星,出四隅,去地可四丈。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見。下有亂者亡,有德者昌也。」此處《史記》前後正文作:「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史文和《正義》幾乎全同。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正文之下無《正義》,疑此處黃本是正文衍入注中,後人又補《正義》二字。具體字詞訛誤也非常之多,尤其是三家注部分,刊刻十分粗疏,訛脫衍倒的現象時有發生,形近而訛的字詞隨處可見。由於黃善夫本存在大量錯訛,民國時期張元濟先生主持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史記》一書雖然以黃善夫本為底本,但是對校了武英殿本,參校了清劉喜海舊藏舊藏百衲本,明毛晉汲古閣單刻《史記索隱》本、明王延喆刻三家注本、清末劉承幹影刻蜀大字本等,對黃善夫本進行了全面修潤工作,改正了大量錯訛,所以1936年刊行出版的百衲本《史記》已不是黃善夫本原貌。然而,此後半個多世紀,許多使用商務印書館百納本《史記》的讀者,都誤以為該書全據黃善夫本影印。直至1994年杜澤遜先生發表《論黃善夫本〈史記〉及其涵芬樓影印本》一文,才真正揭示出黃善夫本《史記》和張元濟先生主持影印的百衲本《史記》的差異。[7]1996—1998年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黃善夫本《史記》作為古典研究會叢書由東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國內極為鮮見。2003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六十九卷本作為《中華再造善本》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一般讀者也難於使用,且未為全秩。此次《國學基本典籍叢刊》據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重新影印,對於黃善夫本《史記》的流傳廣布具有重要意義。

 

                                              王景炎

                                               2018年9月

注釋:

[1]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南宋劉元起刊《漢書》「陳勝項籍列傳第一」末有刊印牌記「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從該刊本的版式、行款、字體風格等特徵可以判斷和黃善夫本《史記》當同出一家。黃永年先生認為:「在這些建陽的書鋪中,有的是幾家有關係合作刻書的,如黃善夫的《史記》、《後漢書》,劉元起的《漢書》,和不知書鋪名號的《三國志》,版式、行款完全一致,顯然是有計劃的分工。」(《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3頁。)[3]南化本的抄補情況,日本學者小澤賢二曾有統計,參見日本汲古書院1998年影印黃善夫本《史記》書後所附《南化本〈史記〉解說》一文。但是我們通過具體比勘發現小澤賢二先生的統計僅是殘葉抄補的問題,未關注具體殘行的抄補情況。[4]該篇章目次依據南化本排列,國圖本《五帝本紀》之前篇章排列次序與南化本不同,國圖本的次序是:《史記索隱序》、《史記正義序》、《史記集解序》、《補史記序》、《史記目録》、《補史記三皇本紀》、《史記正義論例謚法解》。[5]現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有黃善夫本《史記》中的《夏本紀》、《殷本紀》兩卷,此兩卷出自原藏於日本七十二卷殘本。[6]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55頁。[7]杜澤遜《論黃善夫本〈史記〉及其涵芬樓影印本》,《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4年第4期,後又刊發於《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中華書局,1995年。

相關焦點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古籍史書 | 《史記》最早三家注合刻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這些古注,字體行草相兼,中國、日本漢字混合使用,注文排列,或橫或縱,雜亂無序。而且所引古籍或簡稱其書名,或以作者名代指書名,或刪節,或增益。
  • 張青松: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驚奇》影印後記
    ,僅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本,也是本次影印出版所採用的底本。隨後,孫楷第就日本、大連調查所得,由國立北平圖書館、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於一九三二年三月出版《日本東京大連圖書館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一九三三年三月出版《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著錄日本內閣文庫藏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驚奇》,並稱「已為唯一無二孤本」。遂逐漸為世人所知。
  • 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經常有搞「國學」的朋友,尤其是各大國學論壇、古典小說論壇的壇友在閒聊的時候甚至發帖抱怨這個本子失真
  • 來薰閣影印海外古本記
    應當說,陳杭在跋文中道出了古舊書店的「成規」,即對古籍首先看重的是其印製的年代,所謂「貴舊而賤新」是也;其次則看重稿本與有版畫插圖的古籍,而很少去關注古籍的內容。某日,陳杭得到了此《劉知遠諸宮調》的照片,查閱文獻之後,發現這個版本乃是金代的版本,至為稀見,遂決定要將其影印出版,以廣流傳。
  • 2020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完整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資料圖片近代以來,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為國內罕見。近年來,在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攜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況日漸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數位化等方式回流中國,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學術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 日本旅遊攻略: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東京國立博物館介紹東京國立博物館(日語:東京國立博物館、Tōkyō Kokuritsu Hakubutsukan,英語:Tokyo National Museum)是日本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頂級國家博物館,包括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回首70年來的歷次古籍整理規劃,每次都非常重視「古籍影印」,專家們明白,不是所有的古籍都需要點校注釋,有些比較專業的資料,只有相關學者研究才看,影印成為最佳方式;再者,影印能夠反映底本原貌,使用文獻比較放心。但也有很多學者乃至古籍編輯,對影印古籍有或多或少的牴觸。認為影印是一項簡單粗暴的工作,沒有學術含量。其實,這兩種觀點的交鋒,一直都存在著。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若將時間退回到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離開辦公6年的地點國子監搬遷到故宮端門到午門區域。此時,從午門城樓北望,文華殿、武英殿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從古物陳列所再向北,重重宮苑中還生活著溥儀的「小朝廷」。在遷至午門兩年後,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又6年(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北洋政府籌建的國立博物館,其設計目標比較宏大,但又生不逢時。
  • 拍好書第二七七期:民國以來排印影印古籍專場(5月21日·周二晚結束)
    本期是拍好書第二七七期,系民國以來排印影印古籍專場,主要包括:第3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八大山人紀念館叢書》之一《八大山人詩鈔新輯本》,系汪子豆新輯本,凡詩作220餘首,較上海人美社1981年版所輯187首多30餘首。
  • 《永樂大典》國內影印出版情況
    ③ 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584—2585,一冊)民國二十八年(1939),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卷2584—2585)影印出版。此冊現藏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三)臺北世界書局版《永樂大典》(全一百冊)1963年,臺北世界書局在中華書局730卷影印本的基礎上,增補了臺灣所藏的五卷和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收藏的七卷,出版了742卷《永樂大典》。該影印版32開,手工布面精裝一百冊。1977年,世界書局重印了該版《永樂大典》。
  • 日本必打卡——東京國立博物館獨家攻略
    作為一個博物館迷,來到日本,想必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日本最古老的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同時它還是著名的日劇取景點!它前身只是一場1872年的博覽會,後遷移至上野地區的上野公園,於1952年正式改名為東京國立博物館。
  • 古籍新書·2020年冬季|五禮通考
    本套書為梅文鼎作品的整理和影印,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獲2018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全書共分八冊,第一冊包括導言、後記,並對梅文鼎的《歷學疑問》《歷學疑問補》《歷學答問》《雜著》《中西算學通》《勿庵歷算書目》以及其孫梅瑴成的《赤水遺珍》《操縵卮言》進行了標點整理,其中《歷學疑問》以康熙本為底本,參考了雍正兼濟堂本、乾隆刊本和四庫全書本,並簡要作注。
  • 2018春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古籍文獻專場
    3101 舊民俗風景照片 舊制 1冊 50003447 日本語文教程 民國活字本 1冊 10003532 影印宋磧砂藏經 民國影印本 9函92冊 180003623 英文版中國日本藝術 近代刊本 2冊 1500
  • 灰燼中的歷史,首登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俄羅斯國 艾爾 塔什博物館首次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舉辦個展。 藝術家張洹將他融匯東西的藝術語言根植到俄羅斯橫跨歐亞的土地上,往事如煙,歷史卻在灰燼中變得清晰。 這一次,香灰與木板將如何敘事?
  • 古籍影印丨《管子》
    書名:管子所屬叢書:四部要籍選刊頁數:1084(全三冊)ISBN:9787308170284定價:150.00元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書籍簡介《管子》二十四卷,傳古樓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年趙用賢「管韓合刻本」影印
  • 在過去百年出版史上,「影印本」是如何演變的?
    將影印本單列為一種版本,也是為了強調它的這一特色與優勢。當然,同樣作為影印本,質量仍有參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對於影印底本的選擇。無論從版本意義還是學術意義上說,底本的優劣,是一個根本的決定因素。然而影印的簡便易行和成本低廉,也使它成為眾多出版商牟利的手段,清朝末年的短短幾十年間,幾乎所有的中國經典古籍,名家碑帖,傳世書畫,都被影印過了,有的甚至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