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生活即將撤出深圳。
7月3日,在坊間傳言誠品生活要撤出深圳3個月後,誠品官方公眾號發出「離別聲明」。書店作為陪伴城市成長、象徵精神指引的人文載體,與這個城市的奮鬥、痛苦、歡樂甚至城市命運聯繫在一起。誠品生活的黯然離場,令深圳少了一個記錄者。
這個以書店為中軸的「複合型文化百貨」在深黯然離場,它帶來的「文化觀光」概念似乎沒有得到深圳人的認可。疫情之下,加重所有的可能因素,誠品生活暫別深圳,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走訪探因
為了生存,誠品走「文化百貨」的路子
誠品在推文中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長久改變了世界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周邊環境之挑戰,亦對短中期穩健經營的基礎形成無法減輕的衝擊。為了健全公司整體短中長期的經營體質,誠品生活與業主審慎評估、多方探討後,商定此不得已的結束。悵然不舍,只得暫別。」
回顧誠品印象,坊間共識是:誠品能取得今天的成功,走的時候一條「文化百貨」的路子。誠品總體來說是書店,但它在書店中闢出一塊位置引入與書業有關的其他業態。用書店的一部分面積換回書店整個租金,以打造「文化百貨」的形式呈現在公眾視野面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旻潔也曾經說過,「誠品僅做『純書店』無法生存,必須轉型為複合型商場」。南都記者在7月4日下午時分抵達誠品生活現場,因門口有市集,誠品生活內部客流量很大。有商戶表示,或許存在有網友看到「撤場新聞」後前來打卡,但並未見消費回溫。
誠品體量太大,未能突出選書組合優勢
誠品死忠粉網友桃子表示:「曾在十幾年前去過臺灣誠品,那是感受溫暖的人文燈塔,那裡的氣質、城市、人與生活內化是在一起的。」她形容:「第一次看到有別於傳統書店與書城的空間,眼睛會放光。」
後來到了香港,看到了誠品希慎店,她也很喜歡這種空間尺度上的適意,每層面積不大,分類清晰,逛起來很有節奏感,很容易停留,逛完都是滿滿的收穫。
再說到深圳誠品生活,「體量太大了,布局動線不夠清晰。在空間裡待久了有壓力。因為面積過大,書的體量也就上來了。這裡的布局更像是書城或者圖書館,與消費者隨機接觸面降低了」。網友桃子認為,書臺之上的閱讀關聯性沒有突出選書組合優勢,僅在藝術、設計、建築、音樂區域表現得比較明顯。「而文創上文具部分顯得普通,除了剛需產品之外,入店提袋率感覺不會高。」
網友TT表示,從個人情感角度來看,人文空間的離場讓人扼腕。可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上看,她表示:「商業吸引力肯定不夠,雖說有100多個臺灣和本土文創品牌,但是逛了幾層,並沒能發現讓人感興趣的產品。」
還沒部署會員系統,已被疫情衝亂手腳
從熱絡互動留言不難看出,誠品不乏「潛在會員基礎」。可是,南都記者從2018年誠品生活深圳正式開業,曾多次到訪誠品,發現客流量始終走低,已是「薄利」業態,而賴以生存的商場盈利能力在此也未見特長。公眾號零售商業評論曾發文表示:「誠品的營收來自三項經營內容,通路發展、餐旅、其他。而在臺灣,也抓住了超過300萬會員。」在2018年誠品年度閱讀報告首次公開200萬名會員閱讀分析中透露,年輕族群平均一年購書近10冊,30天到訪書店一次。正是抓牢了這部分人,使誠品有了非常穩定的客流來源。
而這一點,是深圳遠未做到的。更別提誠品在臺灣打造「全通路」的做法,包括電商、APP、社群等所有觸點一網打盡。正如誠品生活在公眾號推文中所說,是一個「中長期的經營體系」,在深圳的中長期規劃或許被這場疫情衝亂了陣腳。或許,還沒等誠品生活開始部署「會員系統」,經營的吃力讓它走到了不得不走的地步。
業內看法
誠品生活在深圳的「面孔模糊」,沒有先鋒性與引領性
在業內專業人士看來,誠品撤場其實有更清晰的答案。從2018年誠品生活落子深圳萬象天地,並沒有看到新的價值創造,反而是在品牌透支。風火創意、G&G創意社區聯合創始人董丹青認為,誠品生活深圳面孔模糊,沒有先鋒與引領性。他表示:「誠品生活到底怎麼定位,是不是僅僅一個書店,有沒有震撼人心的展覽,有沒有連續幾十場在深圳乃至輻射華南地區不可取代的活動?在誠品生活,這些問題找不到答案。」
業內人士分析,多年來,消費者的審美與視野已被迅速打開與拉高,當誠品生活深圳呈現的只是一些「差不多」、「雷同」的作品,消費者自然興趣索然。董丹青表示:「現今再討論深圳的土壤問題儼然過時了。深圳文化消費力足夠,是否沒有用心創造出深圳人喜歡的文化消費場所?」他補充:「深圳人經常會去香港巴塞爾展消費,不存在沒有藝術鑑賞力與文化消費力的問題。」
當誠品生活帶著「販賣咖啡」、「兒童繪本區域」等特色進入深圳,顯得有些蒼白無力。董丹青直言:「深圳並不欠缺基本書店,甚至可以說,在深圳這是飽和的。能否帶來替代傳統與超越現有的東西,能不能引領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不被深圳接受是必然的。而深圳並不欠缺,沒有人文輸出、沒有價值創造的誠品。」
深圳市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贊認為,深圳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城市的社會結構與人口素質早已是現代城市的基本樣式,人文需求具有龐大的存在。他表示:「或許並不是深圳的土壤問題,是否運營能力的問題或商業合作條件等等?」
有廣州書店業內人士表示,認為誠品生活在深圳的表現不佳。他認為,誠品生活在深圳的呈現不太像當年純粹的誠品。他比較直接地點出:「第二代接班以後,不夠人文了。招商門檻不夠嚴苛,而誠品生活僅僅是承租了這裡,再分割成不同攤位分租出去。所以,你會發現,餐飲就安在書店旁邊,髮型沙龍也藏在書店裡,定位確實與老誠品相去甚遠了。」
該業內人士表示,誠品確實開創了商業與人文創意結合的先河,可是怎麼把握度,讓商業與人文在各自領域不變味,或許在深圳的實踐是個不成功的案例。
破題
未來希望有一個國際水準、人文價值呈現的書店出現
關於深圳有沒有人文鑑賞力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董丹青表示,市面上呈現出來的主流作品落後於深圳的定位與氣質。「深圳人為什麼願意在世界各地消費,或許就是因為沒有提供符合深圳人審美品位的東西。當你拿了並不一流的作品過來,市場反應不佳,那不能說這裡沒有消費力。」
深圳需要一家獨立的書店,這是眾多業內人士共同的觀點,認為這家書店要與深圳相關,能夠代表深圳,可以承載深圳生活方式,是這裡文化創意的會客廳,內涵文學、電影、音樂、器物、展覽等等,內核更要有「人」,有原創設計師、人文作家等等,大家不斷在這裡交流與發聲,聚集在一起,能夠碰撞,在這裡對話,持續在這個文化平臺上輸出。
董丹青表示:「我們現在需要代表深圳精神的誠品書店,在這裡擁有獨立的城市精神,文化底蘊,人文的種子可以在這裡生根發芽,乃至發酵,最後融合。我們需要書店來帶給我們國際化先鋒視野,引領我們進行前瞻性思考。」董丹青表示:「未來,希望有一個國際水準的、人文價值呈現的書店出現。它將會是華語世界裡金光閃閃的招牌。」
思考
藝文空間對「人流規模、人流結構的價值貢獻能力」需要重新評估
眼下,深圳商業存在不少藝文空間,包括書店、手作、劇場等等,但是並沒有引發想像中的廣泛討論,甚至被關注度偏低。高海燕認為:「這與網際網路對一般性購物和一般性服務有關。」他認為這將引起新的思考。「商業空間藝文資源的配置結構、藝文業態的策劃、藝文動線的安排和藝文活動的組織需要去總體上設計、構架和觸發。當然,藝文空間對人流規模、人流結構的價值貢獻能力需要商業空間的運營商去重新評估。就像網際網路購物規模擴大後,商業空間普遍增大了餐飲比例和餐飲業態的創新調整。藝文空間的組織可能也需要被重新思考。」
統籌/採寫:南都記者 徐異菲 攝影:南都記者 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