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當下的電影業

2021-02-11 史飛翔工作室

談中國當下的電影業

史飛翔

 

       我是個看書勝過看電影的人。然而今天我卻要談一部電影——《神鬼戰士》。《神鬼戰士》(英語:Gladiator,港譯《帝國驕雄》,中國大陸譯為《角鬥士》),以羅馬帝國五賢帝末任君主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的王子康莫德斯奪位為背景,講述了將軍麥希穆斯淪為角鬥士並最終復仇的故事。劇情大致是:公元180年,羅馬帝國的老皇帝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對外宣稱他希望立羅馬軍隊裡最有威望的將軍麥希穆斯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這一表態立即引起了他的兒子康莫德斯的強烈不滿。權欲薰心的康莫德斯竟然弒父篡位,並下令殺死麥希穆斯一家。麥希穆斯雖僥倖逃命,但卻被迫淪為競技場裡用性命搏殺來娛樂觀眾的角鬥士。麥希穆斯憑藉自身豐富的作戰經驗逐漸成為當時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角鬥士之一。為了向邪惡的康莫德斯復仇,麥希穆斯開始用自己的聲名和角鬥技術引導羅馬人民起來推翻暴君。康莫德斯在發覺了麥希穆斯的用意後,決定與麥希穆斯在競技場上展開一場一對一的生死角鬥。為了保證自己能夠戰勝麥希穆斯,康莫德斯採用卑鄙手法,事先用利刃刺傷麥希穆斯讓鮮血不斷外流,然後給麥希穆斯套上鎧甲、遮住傷口和自己比賽。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是,在死亡已姍姍而至的情況下,麥希穆斯依靠內心的堅強信念,最終只手打死了羅馬皇帝康莫德斯。

      《神鬼戰士》講述的是一個淪為奴隸的角鬥士與一個當上了皇帝的陰謀家之間的一場關於個人與權力的殊死較量。整個影片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時煥發出一種動人的人性光輝。電影有這樣一個場面:麥希穆斯在打死康莫德斯之後,終因失血過多、支撐不住,意識已開始出現模糊。這時在他眼前出現了一條鋪滿金黃麥田的鄉間小路(實際是死前的幻覺),他死去的妻子、兒子在向他招手……在湛藍湛藍的天空背景下,伴隨著蘇格蘭風笛低沉、蒼涼的幽鳴,麥希穆斯終於緩緩倒下。看到此處,我流下了滾滾熱淚,一直流到了嘴邊,鹹鹹的。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震撼如電擊一般,令我顫慄……

       在我看來,《神鬼戰士》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基於以下四個原因:一、主題思想;二、臺詞對白;三、人物塑造;四、細節處理。先談主題思想。《神鬼戰士》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它強調了力量的力量,並突出地宣揚了信念、勇氣、忠誠以及榮譽。所有這些都是人性中最為可貴的一些品質。時有古今,地分南北,但人類普遍的情感、價值卻是相通的。人性是不會改的。藝術所要反應的就應當是這部分東西。再談臺詞對白。《神鬼戰士》中的臺詞對白,極富哲理。你比如:「生命就是一場可怕的夢」、「一切終歸塵土」、「死亡向所有人報以微笑,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死亡報以微笑」。另外,麥希穆斯經常說一句話:「我為他們(指妻兒)而存在,世間功名於我如糞土」。這些像詩一樣語句當然能打動人。          

        在人物塑造上,《神鬼戰士》具有值得稱道之處。影片不是依據角色簡單地塑造人物,甚至也不是簡單地遵循人格性格,而是將人物至於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下,按照人性中固有的、或潛在的那種善與惡來慢慢地凸顯這個人。讓正義最終戰勝邪惡。這一點在帕西蒙和昆塔斯這兩個人身上表現的最為徹底。最後再談細節。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要有宏大的史詩結構,更要重視細節的處理。電影《泰坦斯克號》感動人的不僅是羅絲與傑克的愛情,還有那數不清的一個個小細節。同樣,《神鬼戰士》這部電影在細節的處理上也獨具匠心。你比如:麥希穆斯在每次角鬥的時候,都要俯下身去抓一把黃土搓搓手。這在電影裡無疑只是一個細節。但這個細節卻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正是因為以上四個方面的成功,才使得《神鬼戰士》成為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部世人推崇的經典電影。

       看完《神鬼戰士》我禁不住聯想到當下中國的電影。《神鬼戰士》的四個成功之處也正是中國電影的四個不足。別的先不說,就說主題思想。看看人家,再想想我們。差距便不難明白。好萊塢大片幾乎無一不是反應大主題。所謂大主題,既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戰爭;既可以是科幻,也可以是災難;既可以描寫人類的孤獨、無助、徒勞、困境,也可以反映人性中德善惡美醜。總之是,你要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能上升到哲學、思想的層面當然更好,如不能也無妨,至少它能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甚或是某種啟示。我們當下的電影怎麼樣呢?以我看過的《夜宴》為例。作為一部與歷史相關的電影,你講什麼不好呢?我們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你卻偏偏選了一個陰謀與亂倫。看罷《夜宴》我心情十分壓抑,我稱其是「撒向心靈的一把玻璃渣」。大導都是如此,遑論其它。嗚呼哀哉!哀哉嗚呼!

         中國當下的電影和人家國外的電影,那壓根就不在一個檔次,無法同日而語。中國電影差的不是技術,而是主題思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是「器」,人家是「道」。曾有評論家和我說:張藝謀不是不想拍經典。沒辦法。中國的社會說到底是一個世俗的社會。對於這位評論家的高論我是說什麼也無法接受的。今天我們總是抱怨這個社會,說什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難道那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風就不下,人心就老古嗎?美國一面是飛速發展的經濟,一面是強大的文化輸出。米老鼠、迪斯尼、快餐、好萊塢大片。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是人家活幹的漂亮。再看看我們時下的電影不是靠名人臉蛋,就是靠搞笑、愚樂。別說震撼人心了,就是能讓人低頭沉思一下也好嘛。藝術靠的是徵服,而不是迎合。老百姓不傻,心裡亮堂著呢。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業的「寡頭痛」
    青年導演檀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也表示,「黃金搭檔」確實有存在的必要。「一是中國人有熟人情結,做事認關係,規則性不強。二是中國電影業法律規範不夠,無法用歐美成熟的制度來做事,只有搭班子,靠信任和情義,而不是靠制度和契約。」  在檀冰看來,中國大部分製片人並不是真正的製片人,只是有關係,能拉來錢,就叫製片人,沒什麼門檻和專業性,技術含量不高。
  • 中國電影業「大地震」——國產電影「統購統銷」的打破
    文 | 田聰明(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取消中國國產影片「統購統銷」政策,是1993年開始實施的中國電影業改革的「切入點」,曾引起強烈反響,甚至被有的媒體稱為「中國電影業『大地震』」。
  • 法媒:中國將接替好萊塢成為全球電影業領導者
    法媒近日報導,中國電影市場今年的票房收入歷史性地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8月21日至10月11日,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取得了4.6億美元票房,超過了幾乎同時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絕地戰警》(4.26億)和諾蘭的新片《信條》(3.23億)。無獨有偶,《我和我的家鄉》上映2周內就創造了3.25億美元票房,動畫電影《姜子牙》也取得了2.16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 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電 題: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5月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自創辦以來,頒獎典禮首次以串流直播形式播出。然而,今年初疫情肆虐,令重現生機的香港電影業再度陷入「停擺」危機。根據香港電影發展局提供的數字,截至8月31日,今年已作商業放映的香港電影共有29部,較去年同期減少11部。去年全年已作商業放映的香港電影共有66部。香港電影發展局坦言,受疫情影響,香港電影業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電影業公司及從業員均面臨嚴峻考驗。
  • 「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八佰》助推中國電影業復甦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據《澳大利亞人報》網站8月28日報導,中國迎來自新冠疫情以來的首部熱播影片:由管虎執導的戰爭悲劇片《八佰》。該片上映第一周就已收穫超過2.4億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86元——本網注)票房。
  • 專欄 中國電影業的劉易斯拐點
    不肯面對現實,不認同我之前分析的朋友,已不得不冷靜下來,漸漸接受事實,中國電影業跟一切自然規律相近,經過爆炸性增長後,已突然疲乏起來。2016年電影總票房我相信仍有增長,但增速急劇下降,應該只在7%至18%之間,相比過去十一年的30%以上增長,絕對是兩碼事。
  • 疫情下的世界電影業「裂痕」正在發生
    中國觀眾已經近兩個多月無緣電影院,世界多個國家的電影觀眾,眼下也進入了無法在大銀幕上欣賞影片的階段。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電影業或進入「寒冬期」,撤檔、延期、停拍、電影院關閉……被按下「暫停鍵」的世界電影業,迎來了一次巨大的考驗。
  • 電影業的寒冬還要多久
    我不敢說黃巍的壓抑身亡是否與當前影業的困境有什麼關聯,但是他的離去,卻讓我們看到,電影業這個幾乎快被忘卻的行業,如今是有多麼的艱難。 疫情之下的電影業狀況,如今的關注度顯然還不如村口擺地攤的了。
  • 比中國電影歷史還短的韓國電影業,憑什麼能拿下奧斯卡獎?
    比中國電影歷史還短的韓國電影業,憑什麼能拿下奧斯卡獎?  在這個節點上,往前回顧韓國電影產業用一百年拿到奧斯卡的歷程,能夠看到韓國電影當下境況如何,以及能帶來哪些啟示。  韓國電影100年  回顧自誕生始的101年歷史,決定韓國電影發展的最大因素是「政策」。  韓國電影業肇始於20世紀初,比中國電影業略晚十幾年。
  • 疫境之下,香港電影業面臨至暗時刻
    11月25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立法會發表的《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對電影業的支持。疫情令全球電影業大受衝擊,有關的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頓。政府今年7月中公布透過「電影發展基金」預留約2億6,000萬元,推展五項主要措施,分別是「薪火相傳計劃」「電影製作融資計劃」放寬措施、「劇本孵化計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及香港電影導演會舉辦的短期進階培訓課程,以及落實優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以增加本地電影製作、培育新進導演和編劇人才,以及加強專業培訓,重新起動香港電影業。
  • 中國電影業為什麼再難出張藝謀、陳凱歌等,有國際影響力的導演?
    然而自從2002年以後,中國影視業開始逐漸商業化以後,哪怕是名導出手作品依舊讓人看著尷尬不已。轉眼間現在已經2020年,縱觀中國電影業的發展,結果讓人唏噓。百花齊放曾經的中國影視百花齊放。早年的中國電影用著太多不同的題材和風格。同時那個時候的電影普遍帶有一定深度。往往可以通過一部電影感知人生的含義,或從不同角度解讀人性的理解。也許正是認為早年的百花齊放,所謂遇強則強,當才華齊聚一堂的時候,中國電影業的門檻自然就高了。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 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從年初春節檔影片集體宣布撤檔開始,到《八佰》全國公映取得31.1億元的票房奇蹟,中國電影在堅守中浴血重生。停春節檔影片集體宣布撤檔2019年春節檔全國票房高達68億元,外界普遍認為,2020年的春節檔競爭力會更強,《唐人街探案3》《奪冠》《緊急救援》等7部影片題材各異,各有賣點,最終突破68億元票房不是沒有可能的。然而,新冠疫情改變了這一切。
  • 自當下,談傅雷
    這條路徑能夠讓我們解構上述困惑,辨認清楚社會在歷史與當下運作的邏輯。 我們需要認識到,不僅民間在紀念傅雷,官方早就給傅雷與朱梅馥夫婦平反了。並且,這許多年來傅雷的著作刊行甚廣。在我記憶中,《傅雷家書》早就是中學語文課外必讀書目了。這是傅雷在現代的聲名與遭遇。然而,如你所見,如你所未見,傅雷平反後的遭遇如此,遭遇傅雷式苦悶的現代知識人卻尚有人在,他們著述與聲音少為人知。
  • 紐西蘭電影委員會主席施安蓓確診新冠 跟中國電影業頗有淵源
    施安蓓是紐西蘭電影業的資深人士,她曾擔任澳大利亞經紀公司RGM Artist Group的執行長;2014年,施安蓓加入了西澳大利亞電影基金和開發署,後來又在2015~2017年擔任南澳大利亞電影公司執行長,2018年1月她開始擔任紐西蘭電影委員會主席。
  • 疫情過後電影業希望何在?寧浩等導演首次發聲
    中國電影業所遭受的重大衝擊有目共睹,無法支撐的電影院正式關店,上千家影視公司註銷,無數劇組停工停拍,創作者也因為社交隔離難以交流。從一線到製作端再到資本層面,中國電影業就像那些大門緊閉的電影院一樣,感覺像是「停下來」了。但電影人,其實並沒有停下來。
  • 香港電影業向「粵語區」尋求新突破
    CEPA帶來的「寶藏」:香港製作的「華語片」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籤署,兩地合拍片、粵語片的引入機制等政策,把彼時處於低谷的香港電影業重新推向了「上坡路」。  十多年過去,CEPA幾次增加了補充協議,合拍片票房與中國電影票房一樣直線攀升。
  • 漳州電影業的一段輝煌往事
    上世紀80年代是漳州電影業最為繁盛的時期,在那個網絡文化資訊落後的年代,看電影成為百姓生活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人們為了看一場電影,常常會因為買不到電影票而不得不去買「黑市票」,作為那個年代文化娛樂的寵兒,看電影成為「厝邊頭尾」一件十分時髦的玩意。
  • 電影業的春天還有多遠?
    數據顯示,元旦單日票房突破6億,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單日記錄。那麼,這說明電影業開始復甦了嗎?工作日的夜晚,看看新聞Knews記者來到市中心的一家影院,影院內依然迎來了不少影迷。8點半,小廳放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有38名觀眾,上座率近3成。觀眾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電影好的話,會選擇來到電影院,因為相比自己在家裡,在電影院看還是會感觸更深一點。」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說這話時,北京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值班經理馬建都一臉平靜,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從業人員,馬建都見證了這一年來中國電影業的浴血與重生。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說這話時,北京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值班經理馬建都一臉平靜,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從業人員,馬建都見證了這一年來中國電影業的浴血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