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業的「寡頭痛」

2021-01-10 人民網

  馮小剛「撒嬌」稱想退休,華誼兄弟的股票就遭遇了三連跌;張藝謀和張偉平分道揚鑣,整個電影界遭遇「地震」……嚴重依賴幾個人的中國電影產業,「繁榮」嗎?

  合作15年的「二張組合」鬧分手,整個電影界備受震動。

  導演張藝謀與製片人張偉平曾被視為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15年,11部作品,無可匹敵。但眼下,張偉平不僅斥責張藝謀「幹嗎躲貓貓,不做虧心事就當面談」,還於9月4日發出律師聲明,嚴控旗下藝人的演藝活動,與張藝謀「搶孩子」。「二張」矛盾逐漸升級,破裂之勢在所難免。

  被視為中國電影界「黃金搭檔」的,還有馮小剛和華誼兄弟(300027.SZ)、姜文和馬珂、賈樟柯和周強……

  「『黃金搭檔』是中國電影界的特殊產物,既是畸形,又是必經階段。」小馬奔騰宣傳營銷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關雅荻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評價道。相較於惋惜,他更多的感受是欣喜。「破裂是好事,是電影界的裡程碑事件,標誌著綁定型組合正逐漸退出舞臺,我們希望看到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張偉平就是「張藝謀專賣店」的老闆

  1997年,「二張組合」第一次攜手《有話好好說》,從此二人結為固定合作夥伴。張藝謀內斂執著,感激張偉平「一不看帳本,二不看劇本」的信任,遂埋頭於藝術創作;張偉平豪爽張揚,為張藝謀「擋槍子」無數,用卓越的商業運作成就藝術與資本的雙贏。

  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下稱「新畫面」)是二人合作親密無間的見證,張偉平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有一天張藝謀不拍電影了,那麼新畫面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這個公司就是為張藝謀一個人開的。」2008年,張藝謀擔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新畫面則全面停工等待,時至今日,新畫面的籤約藝人也多為「謀女郎」。

  「新畫面就是張藝謀專賣店,張偉平全面壟斷了張藝謀,也就壟斷了中國電影界最好的資源。」主打小成本電影的製片人吳若琪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感嘆說,在電影行業,沒有人脈,什麼都做不成。「導演是人脈網的中心,換誰都行,就不能換導演。」

  「知名導演永遠不愁沒片拍,只要把名字亮出來,拍什麼都跟著一群投資商。」吳若琪介紹說,大導演在投資人面前非常強勢,甚至會「綁架投資人」。「一些大片在拍攝過程中會不斷追加投資,為保證資金鍊,投資人會自動融資,或者增加投資人,稀釋股份,導演的主導權非常明確。」

  名氣不僅能開源,還能節流。「場地費用、明星出場費和後期製作費是電影成本最大的三塊,為了和知名導演合作,景區願意免費,明星自降身價,製作團隊也會壓低價碼。」吳若琪曾算過帳,知名導演能壓縮製片成本三分之一以上。

  當知名導演成為電影界的搖錢樹,製片方自然不惜一切代價壟斷稀缺資源。「國內目前特別知名的導演不足10個,看誰抓得住了。」吳若琪說,「張偉平願意為張藝謀一個人開公司、華誼願意給馮小剛500萬股股權,他們都花重金養著大導演,一養十幾年,誰能挖得走?」

  有關係、能拉來錢,就叫製片人

  無論多少人眼紅和不忿,「黃金搭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界的特殊現象,並存在了十餘年。

  「在眼下的發展階段,這種組合是很必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各方面都不專業,需要導演和製片人相互合作和制衡,在創作和市場中間找到最佳利益點,電影是團隊合作的產物。」關雅荻認為。

  青年導演檀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也表示,「黃金搭檔」確實有存在的必要。「一是中國人有熟人情結,做事認關係,規則性不強。二是中國電影業法律規範不夠,無法用歐美成熟的制度來做事,只有搭班子,靠信任和情義,而不是靠制度和契約。」

  在檀冰看來,中國大部分製片人並不是真正的製片人,只是有關係,能拉來錢,就叫製片人,沒什麼門檻和專業性,技術含量不高。

  而在美國,有兩大製片人制度。「一是製作公司,以公司作為一個整體製片人,然後選定具體項目的負責製片人,就是職業經理人。二是獨立製片人,他可以根據市場判斷挖掘一個好的劇本,然後利用這個劇本再去談導演和演員。」檀冰說。

  「在歐美國家,是以公司為主導的平臺化運作,契約精神是核心。」吳若琪說,但在中國,由於融資渠道不成熟,個人能力成為核心,「看的是個人關係,否則沒人願意給你投錢。」

  當然,在中國電影界,導演與製片人之間的權責分配也往往造成矛盾。「誰說了算,錢怎麼分?這是核心。」在吳若琪看來,「黃金搭檔」的關鍵點在於信任。「製片人相信導演的能力,導演相信製片人不幹涉創作,並給予合適的報酬,這種信任是建立在人際交往之上的。」

  以二張為例,梳理兩人的作品可以發現,雙方利益平衡成為合作持久的關鍵原因。「兩人就像蹺蹺板一樣,張藝謀用商業大片為張偉平打市場,張偉平又反哺張藝謀,成全他的文藝片夢想,這種節奏感和平衡感是二人長期合作的基礎。」吳若琪說。

  知名導演的影響力眾所周知,製片人的能量也不容小覷。「張偉平開啟了商業大片時代,王中軍首倡植入式廣告,馬珂做出了聲勢浩大的首映式,這都是開創性的貢獻。」吳若琪說。

  「在好萊塢有一個說法,五年可以培養出來一個知名導演,但培養一個真正的製片人需要十年。」一個合格的製片人首先要做過導演,熟悉拍戲流程,對題材有準確判斷,其次要有極強的社會關係運作能力和市場的開拓營銷能力。「中國合格的製片人太少了。」檀冰感嘆。

  畸形的寡頭時代

  中國電影業同樣適用「二八定律」,20%的電影賺了市場裡80%的錢。

  「按照一個電影院每周4~5部電影的容量來計算,一年52周,只能容納 200部電影。除去20部左右進口片的份額,留給國產電影的空間只有180部左右。」吳若琪計算,「但近年來,每年大概有近500部國產電影出爐,計算一下,只有1/4能上大銀幕。剩下的只有成為各級電視臺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或者買光碟,靠發行收回成本。上大銀幕的很多都在賠錢,上不了的就更加賠了。」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電影產業的健康產品結構應該是紡錘體,必須要依靠中等規模影片的生產,票房在 1000萬~1億元之間,特別是5000萬元以上影片的數量。

  但現實是,電影界的寡頭壟斷愈演愈烈。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被視為電影業的繁榮頂峰。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這一年,中國生產了460多部電影,但根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讓子彈飛》與《非誠勿擾2》就佔據了88%的銀幕數據,其餘影片僅分享12%的份額。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非常畸形,並沒有真正市場化,就從政府壟斷過渡到了寡頭壟斷。只要有大片出爐,中小成本影片都主動避開,以免虧損太多,包括國慶檔和賀歲檔,都是大片的天下。」吳若琪說。

  大片不僅壟斷了電影院線,也壟斷了投資公司。以中國電影界主要投資方華誼兄弟為例,其投資過億的電影共有13部,僅馮小剛的作品就有5部。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馮小剛在華誼兄弟執導了10部作品,總票房高達21.68億元,平均製片商投資回報率高達52.04%。

  一個馮小剛就佔據了華誼兄弟的半壁江山。2010年,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收穫了2.06億元的票房,華誼兄弟其他影片的收入合計僅7970萬元,不足《唐山大地震》的四成。

  「馮小剛是公司核心競爭產品。」 華誼董事長王中軍直言。華誼兄弟的招股說明書中寫道,「華誼兄弟公司對馮小剛團隊有著一定的依賴性。」

  「寡頭分手」挽救中國電影業

  「黃金搭檔」一旦破裂,結果如何?

  今年2月,因馮小剛在微博上說了一句想退休,華誼兄弟就連續三個交易日跑輸大盤,股東因此少賺約3.2億元。「各位就當我在微博上撒了一回嬌吧!」馮小剛以調侃的口吻為退休風波畫上句號。

  「你說哪個公司,製片人跟導演能不籤合同啊?我從《有話好好說》到今天張藝謀離開,我跟張藝謀一個字沒籤過,說明什麼呀?他隨時可以走。」張偉平對媒體表示,合作15年,利益分配、損失分擔全靠二人的「默契」。

  僅靠「默契」顯然不夠。曾有媒體報導稱,由於投資協議的問題,從2010年開始,張藝謀雖然連續拍攝了《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兩部影片,卻沒能再從張偉平手裡拿到片酬。更有知情人士稱,張偉平為商業目的,讓周杰倫、小瀋陽等人加入影片演出,造成二人矛盾。

  「二張」之間的糾葛,因張藝謀始終三緘其口而不可知,但據業內人士猜測,2011年末《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的「戰爭」,成為「二張分手」的導火索。

  《龍門飛甲》上映日期最早定在當年12月18日;其後,《金陵十三釵》宣布12月16日上片,《龍門飛甲》則隨之提前到12月16日;最後,《金陵十三釵》提前到12月15日。

  正面交鋒帶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至少損失2億到3億元人民幣。」《龍門飛甲》製片方、博納影業(BONA.NQ)總裁於東曾公開表示,「如果雙方配合,就能實現雙贏,總票房比現在至少多三成。」

  但按照於東的說法,最終,張偉平以博納影業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為由,禁止對方放映《龍門飛甲》,而博納影業則拒絕放映《金陵十三釵》及所有新畫面公司的影片。

  「因為壟斷了張藝謀,也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張偉平向來強勢,但與博納影業的翻臉實在不是理直氣壯,我不知道張藝謀怎麼看這件事。」吳若琪說。

  與張偉平分道揚鑣後,關於張藝謀的未來去向,小道消息滿天飛。而張偉平及新畫面則普遍不被看好。

  「新畫面沒有解散,只是暫時休息,我們有自己的藝人和安排。」張偉平回應。

  「沒有了張藝謀,誰認張偉平,誰認新畫面?」吳若琪認為,二張決裂給張偉平及新畫面帶來滅頂之災。「新畫面籤約藝人都是新人,倪妮、周冬雨,能有多大市場號召力?」

  至於對於整個中國電影產業而言,「『二張』的破裂或許是個遺憾,但誰知張藝謀會不會找到更好的合作夥伴呢,畢竟拍商業大片不是張藝謀的理想吧?」吳若琪認為,與「二張」的破裂相比,馮小剛的退休更讓人擔心。「如果馮小剛不幹了,中國電影票房還能破百億嗎?」

  關雅荻則認為,不破不立。「只有這些『黃金搭檔』都破裂了,退出了,新晉導演和製片人才有發展的空間,否則寡頭鼎立將會毀了中國電影產業,我們都希望看到更加多元的局面。」(記者 李妍)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焦點

  • 法媒:中國將接替好萊塢成為全球電影業領導者
    法媒近日報導,中國電影市場今年的票房收入歷史性地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8月21日至10月11日,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取得了4.6億美元票房,超過了幾乎同時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絕地戰警》(4.26億)和諾蘭的新片《信條》(3.23億)。無獨有偶,《我和我的家鄉》上映2周內就創造了3.25億美元票房,動畫電影《姜子牙》也取得了2.16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 「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八佰》助推中國電影業復甦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據《澳大利亞人報》網站8月28日報導,中國迎來自新冠疫情以來的首部熱播影片:由管虎執導的戰爭悲劇片《八佰》。該片上映第一周就已收穫超過2.4億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86元——本網注)票房。
  • 專欄 中國電影業的劉易斯拐點
    不肯面對現實,不認同我之前分析的朋友,已不得不冷靜下來,漸漸接受事實,中國電影業跟一切自然規律相近,經過爆炸性增長後,已突然疲乏起來。2016年電影總票房我相信仍有增長,但增速急劇下降,應該只在7%至18%之間,相比過去十一年的30%以上增長,絕對是兩碼事。
  • 中國電影業「大地震」——國產電影「統購統銷」的打破
    文 | 田聰明(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取消中國國產影片「統購統銷」政策,是1993年開始實施的中國電影業改革的「切入點」,曾引起強烈反響,甚至被有的媒體稱為「中國電影業『大地震』」。
  • 中國電影業為什麼再難出張藝謀、陳凱歌等,有國際影響力的導演?
    然而自從2002年以後,中國影視業開始逐漸商業化以後,哪怕是名導出手作品依舊讓人看著尷尬不已。轉眼間現在已經2020年,縱觀中國電影業的發展,結果讓人唏噓。百花齊放曾經的中國影視百花齊放。早年的中國電影用著太多不同的題材和風格。同時那個時候的電影普遍帶有一定深度。往往可以通過一部電影感知人生的含義,或從不同角度解讀人性的理解。也許正是認為早年的百花齊放,所謂遇強則強,當才華齊聚一堂的時候,中國電影業的門檻自然就高了。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 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從年初春節檔影片集體宣布撤檔開始,到《八佰》全國公映取得31.1億元的票房奇蹟,中國電影在堅守中浴血重生。停春節檔影片集體宣布撤檔2019年春節檔全國票房高達68億元,外界普遍認為,2020年的春節檔競爭力會更強,《唐人街探案3》《奪冠》《緊急救援》等7部影片題材各異,各有賣點,最終突破68億元票房不是沒有可能的。然而,新冠疫情改變了這一切。
  • 談中國當下的電影業
    談中國當下的電影業史飛翔        我是個看書勝過看電影的人。然而今天我卻要談一部電影——《神鬼戰士》。《神鬼戰士》(英語:Gladiator,港譯《帝國驕雄》,中國大陸譯為《角鬥士》),以羅馬帝國五賢帝末任君主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的王子康莫德斯奪位為背景,講述了將軍麥希穆斯淪為角鬥士並最終復仇的故事。劇情大致是:公元180年,羅馬帝國的老皇帝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對外宣稱他希望立羅馬軍隊裡最有威望的將軍麥希穆斯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這一表態立即引起了他的兒子康莫德斯的強烈不滿。
  • 紐西蘭電影委員會主席施安蓓確診新冠 跟中國電影業頗有淵源
    施安蓓是紐西蘭電影業的資深人士,她曾擔任澳大利亞經紀公司RGM Artist Group的執行長;2014年,施安蓓加入了西澳大利亞電影基金和開發署,後來又在2015~2017年擔任南澳大利亞電影公司執行長,2018年1月她開始擔任紐西蘭電影委員會主席。
  • 香港電影業向「粵語區」尋求新突破
    CEPA帶來的「寶藏」:香港製作的「華語片」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籤署,兩地合拍片、粵語片的引入機制等政策,把彼時處於低谷的香港電影業重新推向了「上坡路」。  十多年過去,CEPA幾次增加了補充協議,合拍片票房與中國電影票房一樣直線攀升。
  • 疫情下的世界電影業「裂痕」正在發生
    中國觀眾已經近兩個多月無緣電影院,世界多個國家的電影觀眾,眼下也進入了無法在大銀幕上欣賞影片的階段。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電影業或進入「寒冬期」,撤檔、延期、停拍、電影院關閉……被按下「暫停鍵」的世界電影業,迎來了一次巨大的考驗。
  • 漳州電影業的一段輝煌往事
    上世紀80年代是漳州電影業最為繁盛的時期,在那個網絡文化資訊落後的年代,看電影成為百姓生活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人們為了看一場電影,常常會因為買不到電影票而不得不去買「黑市票」,作為那個年代文化娛樂的寵兒,看電影成為「厝邊頭尾」一件十分時髦的玩意。
  • 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電 題:疫情下香港電影業再臨困境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5月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自創辦以來,頒獎典禮首次以串流直播形式播出。然而,今年初疫情肆虐,令重現生機的香港電影業再度陷入「停擺」危機。根據香港電影發展局提供的數字,截至8月31日,今年已作商業放映的香港電影共有29部,較去年同期減少11部。去年全年已作商業放映的香港電影共有66部。香港電影發展局坦言,受疫情影響,香港電影業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電影業公司及從業員均面臨嚴峻考驗。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說這話時,北京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值班經理馬建都一臉平靜,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從業人員,馬建都見證了這一年來中國電影業的浴血與重生。
  • 集體撤檔、堅持創作……看中國電影業危機中的堅守與重塑
    「對於電影業來說,2020年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說這話時,北京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值班經理馬建都一臉平靜,這場席捲全球至今依然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從業人員,馬建都見證了這一年來中國電影業的浴血與重生。
  • 電影業的寒冬還要多久
    我不敢說黃巍的壓抑身亡是否與當前影業的困境有什麼關聯,但是他的離去,卻讓我們看到,電影業這個幾乎快被忘卻的行業,如今是有多麼的艱難。 疫情之下的電影業狀況,如今的關注度顯然還不如村口擺地攤的了。
  • 比中國電影歷史還短的韓國電影業,憑什麼能拿下奧斯卡獎?
    比中國電影歷史還短的韓國電影業,憑什麼能拿下奧斯卡獎?  韓國電影業肇始於20世紀初,比中國電影業略晚十幾年。自誕生至20世紀60年代,韓國電影在戰爭和政府更迭中經歷了默片時代,並在有聲片出現後,因受日本控制而被迫製作毫無藝術價值可言的軍國主義內容。  娛樂畢竟是「吃飽穿暖睡安穩」之後才會有的更高階需求,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結束後,韓國的電影產業才開始復甦。
  • 堅守、復甦、博弈,看2020中國電影業如何從至暗時刻到涅槃重生
    從上半年的全行業停擺到下半年的逐步復甦,2020年的中國電影業仿佛坐了一趟驚險不斷的過山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電影產業帶來巨大衝擊——影片撤檔、影院停業、劇組停機,整個電影生態系統備受影響。經過半年的至暗時刻,中國電影業在下半年迎來涅槃重生,成為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電影市場。
  • 堅守、復甦、博弈,看2020中國電影業如何從至暗時刻到涅槃重生
    從上半年的全行業停擺到下半年的逐步復甦,2020年的中國電影業仿佛坐了一趟驚險不斷的過山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電影產業帶來巨大衝擊——影片撤檔、影院停業、劇組停機,整個電影生態系統備受影響。經過半年的至暗時刻,中國電影業在下半年迎來涅槃重生,成為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電影市場。
  • 電影業何時再綻芳華
    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就在昨天,第39屆中國香港金像獎頒完了,悄無聲息。沒有大明星,沒有紅地毯,不到12分鐘,18個獎項便盡數頒出,難怪有人感慨說,這是「史上最快頒獎」。而這也正好應了第32屆中國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寒戰》中的那句臺詞:「非常時期,用非常方法。」和本屆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一樣,如今的電影院線同樣冷冷清清、悽悽慘慘。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有三個多月沒有光顧電影院。有人說,都快忘了進電影院是什麼感覺了。
  • 外媒觀察:疫情之下,亞洲電影業的生存之道
    文章稱,亞洲電影業因疫情票房收入暴跌,而關閉電影院和強制對公眾集會採取預防措施改變了觀影者的消費模式,網絡電影流媒體服務得到應時發展。文章摘編如下: 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和美國奧普斯數據公司的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期間,2020年第一季度亞洲票房收入下降。 中國是僅次於北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票房市場,自2012年以來票房增長率約為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