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有些同學真的非常喜歡矯正讀音,下圖就是在我喜馬拉雅的傷寒論下的截圖評論。「項背強几几」是討論最多的,到底怎麼念,我真的錯了,你真的對了?轉載一篇文章,給依然糾結於讀音的朋友。
今日讀一篇文章,鄄城縣同源中醫診所的姜信乾寫的《雙聲疊韻在《傷寒論》中的意蘊》(《健康報》 2014/1/22),對「強几几」的讀法、釋義進行了探討。31條:太陽病,項背几几,無汗惡風。14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金匱要略·痙溼暍病》: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歷代諸多名家都對此進行解釋,智者見智,莫衷一是:成無己讀「殊殊」,程應旄認為「几几」是「兀兀」之誤,劉渡舟將其讀為「緊緊」,賈延利認為「几几」為「沉沉」之誤。更有當代醫史文獻大家錢超塵先生,專門為「几几」做了大量的文獻考證,寫了一篇篇幅很大的文章,至於結論,我也記不清了。但看到今天的文章,我突然想起來《中國中醫藥報》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江蘇省中醫院商洪濤寫的,文章說:
記得筆者2004年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一次朋友聚談時,其中有一位已經畢業的王長松博士,乃國醫大師周仲瑛先生高足。王長松祖籍河南,在談及《傷寒論》時筆者問:「王兄乃仲景同鄉,讀《傷寒論》定有別樣的感覺,是否能發現其中有鄉音啊?」王長松回答說:「河南人讀《傷寒論》確有不同感受,例如『強几几』多數注家包括教材均讀作『jiang shu shu』,其實這就是我們河南地地道道的一句方言,就是現在還常用,但是要讀作『qiang ji ji』,而且重音是在『強』字上面。」聽王長松一席話,筆者心頭豁然開朗,因為筆者的老家是在靠近魯南地區的贛榆縣,贛榆方言是河南方言的分支,非常接近,贛榆方言中雖少有「強几几」的說法,但「酸几几」、「酸兒巴幾」、「苦几几」的說法卻是經常聽到,這裡的「几几」均讀作「jiji」。張仲景生於河南,長於河南,河南話又是東漢的官話基礎,也就是相當於現代的北京話,《傷寒論》中出現河南方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其讀音自然應該尊重方言的實際讀音,可以想像當年張仲景自己讀《傷寒論》時用的一定是河南話。
《中國中醫藥報》6月1日刊登了劉世恩的《不懂南陽方言,誤讀仲景千年》,也談到強几几的讀法。
我的家鄉魯西南,口音方言與河南相似、想通,几几在方言中也常用到,譬如:過於勞累後,肢體發酸,我們會說酸几几,肢體疼痛,會說痛几几,脖子僵硬,會說,強几几。因此我認為從方言的角度來解釋 「几几」,非常符合實際。近千年的公案也可以了一段落。同時,我也想到,學經典的不易,怎樣才能還原作者思想的原貌,讀懂作者?如果入路就錯,再解釋也不明白,甚至將學問做得越來越複雜。這也恰恰啟示我們,將簡單的問題解釋的越來越複雜,不是學問,將複雜的問題用簡短的語言描述出來,讓人易懂,這才是水平。
莫要再糾結於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