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的太極功夫是怎樣煉成的?

2021-02-13 太極拳學習者

                     

從陳發科的背景情況,我們可以知道從他的家庭和周圍環境(陳家溝),他可以見到、學到真正的太極拳高功夫。特別是他的父親陳延熙功夫確實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時候,能夠在他身邊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練習太極拳,可惜他的老師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雖然他們很聰明,但終其一生,連不到很高層次。相信他們若是有好的老師指導,一定也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練出更全面的功夫。

陳發科的刻苦練習是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很少有人達到他的刻苦程度。據他對洪老師講,當年他為了趕上堂哥,每天練拳套少則六十遍,多則一百遍。有人說陳發科到北京教拳後,仍堅持日練二十遍。

洪老師說沒聽陳發科說過多少遍,但當時陳發科住在河南會館裡,曾移居數屋,屋內磚地原都是好好的整塊,但居住不久,必有二行磚成了碎的,可能就是他在屋裡堅持練習而跺碎的。洪老師說陳發科平常少說話,單坐時常常兩隻手交叉練習,並囑咐洪老師也這樣做,可見他腦裡時時都想著練習太極拳。

有一天陳發科對洪老師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與一怪物對打,我勝不了它,它也勝不了我,打了幾百回合,最後各以一隻手握拳單推手,雖然很緊張,但是很痛快。」洪老師說這應該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有道理的。

平時陳發科獨坐時一定是在想像別人怎樣進攻,自己怎樣應付,對方又怎樣變化,自己又再怎樣對付。這樣想多了,就變成夢。另外,我也想到陳發科平時和別人交手,一招就解決了,中國人說「無敵最寂寞」,所以碰到這怪物可伴他練習了幾百回合,當然是很痛快的事。

許多有其功夫的太極拳名家都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鍛鍊,才能達到一定水平,成為名家。但是為什麼他們達不到陳發科的高度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苦練一段時間後,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追求了,不再下苦工了。

當然其中也有路子走得對不對的問題,路子不很對,一開始可能進步很快,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滯不前了。因長時間不能進步,也就失去了刻苦訓練的吸引力了。

陳發科一直到晚年都堅持練功,我在洪老師家中見到洪老師早期的學生何淑淦先生,他一九五五年到北京大學讀書,去找師爺陳發科。陳發科看他打完一路拳後,很高興,自己表演一、二路學給何看。何說六十九歲的老人打起來非常漂亮,雖然蒼顏白髮,練起拳來龍騰虎躍,地動山搖。

如果陳發科晚年沒有練習很多拳,就不曾輕易對著徒孫表演一、二路二趟拳。因為平時練得多,才會輕易就表演一、二路二趟拳。

我聽陳小旺師兄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父親陳照旭(陳發科的兒子)當年練拳練得很不錯後,就放鬆了,喜歡中國書法和中國音樂,每天花許多時間練習。

陳發科很不滿意,有一次和幾位陳家溝的親人在家中座談,陳發科批評陳照旭,不應該分心練別的東西,要繼續練好拳。親人們忙打圓場,說照旭的功夫已經很好了。陳發科聽後站起來,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幾尺高。

照旭知道父親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還,把樂器、紙筆等東西燒了,專心練拳,功夫又長進了許多。通過這件事,我們可看到陳發科的追求不同於一般人,在一般人眼裡已經是很好的功夫了,但陳發科看到的是太極拳裡面更高的境界。他終生追求,從不放鬆,才能達到超過常人很多的高度。

陳發科能把人打得那麼高那麼巧妙,除了技術精湛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他有過人的勁力。中國有句俗語說「熟能生巧」,技術練得純熟,就能用得很巧妙。

在武術方面,我想還能加上一句:「強能生巧」,雖然技術熟了能把人打飛起來,若是勁力不夠,巧的範圍就小許多了。若是勁力足,打人打得夠高,才能控制從圍牆、窗口飛出,才能使人翻筋鬥仍有足夠的高度可轉至足落他,如同大人玩小孩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我們的追求,不單在技術方面,也要有勁力方面。洪老師講過一件事:李劍華身高近二米,體重二百斤以上,有一次和同學們練推手,說單憑我的體重,別人就難把我推出。陳發科一時高興,說「真動不了你?」說著一手貼住李劍華的脖子,一手握李腳腕,將他平舉起來。

把二百斤重的人這樣平舉起來,要比舉二百斤的槓鈴難許多。我也聽陳小旺師兄講過,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垚(一八四一~一九二六,陳鑫的哥哥)有一對鐵剪,每條十六斤,一對三十二斤,陳垚死後別人不能使用,僅陳發科一人能夠使用。一隻手持十六斤的鐵棒作兵器使用,確實需要大力氣。

洪均生老師說,和陳發科推手時,肢體接觸之處,一點不覺其有力。但在試驗動作中,又好似他的後備力力大無窮,如同將被大風吹得站立不住一般。洪老師又說,陳發科在堅實的土地上練掃膛腿時,地面被左右足劃出二個半圓,溝深寸許。另外他跺地碎磚,震腳屋頂落沙,都足見他腿勁之利害。

溫馨提示:文章、圖片素材來自網際網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涉及版權請與我們聯繫處理或刪除。【陳氏太極拳學習者】平臺意在分享,感謝作者支持!

相關焦點

  • 陳發科的太極功夫是怎樣煉成的
    特別是他的父親陳延熙功夫確實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時候,能夠在他身邊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練習太極拳,可惜他的老師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雖然他們很聰明,但終其一生,連不到很高層次。相信他們若是有好的老師指導,一定也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練出更全面的功夫。
  • 陳發科的太極功夫是如何煉成的,看了便知曉!
    特別是他的父親陳延熙功夫確實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時候,能夠在他身邊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練習太極拳,可惜他的老師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雖然他們很聰明,但終其一生,連不到很高層次。相信他們若是有好的老師指導,一定也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練出更全面的功夫。陳發科的刻苦練習是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很少有人達到他的刻苦程度。
  • 陳發科的太極功夫是如何煉成的,看了便知曉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鍾天聲夫人、鍾天聲之父、鍾天聲、陳照旭、陳發科、陳豫霞從陳發科的背景情況,我們可以知道從他的家庭和周圍環境(陳家溝),他可以見到、學到真正的太極拳高功夫。特別是他的父親陳延熙功夫確實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時候,能夠在他身邊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
  • 陳發科的功夫為什麼能這麼高
    有一天陳發科對洪老師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與一怪物對打,我勝不了它,它也勝不了我,打了幾百回合,最後各以一隻手握拳單推手,雖然很緊張,但是很痛快。」洪老師說這應該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有道理的。平時陳發科獨坐時一定是在想像別人怎樣進攻,自己怎樣應付,對方又怎樣變化,自己又再怎樣對付。這樣想多了,就變成夢。
  • 陳發科與陳氏太極傳承
    這三年雖然父親沒有教陳發科什麼秘訣,但是以前父親在家時他可能聽過練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沒有好好練。而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練,他們也會教他太極拳的真正技藝的。說沒有秘訣,只是說陳發科並沒有掌握這堂兄所不知的秘訣,大家都是練習陳氏家傳的拳,由於陳發科發憤苦練,一方面是練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體會,所以進步快。
  • 陳發科與陳氏太極傳承(二)
    有一天陳發科對洪老師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與一怪物對打,我勝不了它,它也勝不了我,打了幾百回合,最後各以一隻手握拳單推手,雖然很緊張,但是很痛快。」洪老師說這應該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有道理的。平時陳發科獨坐時一定是在想像別人怎樣進攻,自己怎樣應付,對方又怎樣變化,自己又再怎樣對付。這樣想多了,就變成夢。
  • 陳發科先生與太極拳的高層功夫
    相反堂兄練到一定功夫後,以為自己功夫已不錯,練得沒有陳發科多,也沒有很用心去鑽研,才會被陳發科超過。對於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練,必須先學習到正確的太極拳技藝,然後加上苦練,才能成功。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洪均生常常說,練太極拳要巧練,要動腦筋練,練得對才下苦功練。
  • 陳發科的傳奇一生
    陳發科和太極拳的高層次功夫提起陳發科(一八八七~一九五七),許多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是練陳式太極拳的人都會知道。若是問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好嗎?但是如果問陳發科的功夫究竟好到什麼程度呢?跟同時代的太極拳名家比較怎樣呢?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回答得出。現在我們來談談陳發科,不單是為了讓我們對這位太極拳歷史上的知名人物有所認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因此對太極拳高層次技擊功夫有一個更具體、更豐富的認識。因為許多人限於見聞,經常會把自己所見到的老師或名家表演的太極拳功夫當成太極拳高層次功夫的全部內涵,以為太極拳最好的功夫就是這樣了。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從1928年至今,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陳發科從陳家溝傳來的陳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且早已突破「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從北京傳遍全中國,從北京走向全世界。     認真回顧幾十年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對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太極拳、更好地傳承太極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 看陳發科是怎麼練功的,就知道他功夫為什麼能這麼高?
    特別是他的父親陳延熙功夫確實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時候,能夠在他身邊指導,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練習太極拳,可惜他的老師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雖然他們很聰明,但終其一生,連不到很高層次。相信他們若是有好的老師指導,一定也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練出更全面的功夫。
  • 宗師之路·陳發科記 |千錘百鍊成金剛
    陳發科出生於太極世家,曾祖父陳長興、祖父陳耕耘、父親陳延熙,皆為名噪一時的太極宗師。他5歲就開始練拳了,可是一直練到14歲,也沒有練出什麼名堂,卻是為何?原來陳發科是陳延熙的老生兒子,上面有兩個哥哥,不幸罹難瘟疫,早年夭折。人老惜子。只這一棵獨苗,父母不免溺愛,含在嘴裡,捧在手上,生怕有個閃失,除了嚴禁他上樹掏鳥、下河摸魚而外,其餘不大管束。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在場人知道陳發科當時是用腰攔肘的方法打的李劍華。這說明陳發科的功夫好,也說明陳發科對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當時在座的都是北京武術界的高手,每人都各有專長,要讓這些名家一招而分勝負,那必須是功夫高得不得了。陳發科並不是狂妄無知的人,而是在討論到武術真諦時不經意的流露。陳發科認為真正的武藝應當是如此高的,不但跟不懂武術的人打笨架不同,跟一般練武術的人水平也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藝術」。
  • 我所認識的太極宗師——洪均生
    人們普遍認為,當代之太極大師的功夫技藝與前代大師如陳發科、楊澄甫相去甚遠。從80年代開始,我過訪了諸多海內外盛名著著太極大師。在不同的時期,我曾師從於他們、聽他們的講座、觀摩他們的表演。有些我僅看過他們的表演像帶。我有一種感覺,好象一旦有誰能在對抗性競技中發勁將對手拋出,他們就會被認為是有真功夫的大師。當然這裡面不能包括事先安排好的發勁表演。
  • 太極拳人物
    1930年,始跟吳式太極大師吳鑑泉的得意門生劉慕三學練吳式太極拳。經數月後,攜30多名學生轉而向陳式太極宗師陳發科學練陳式太極拳,成為陳發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別陳發科赴山東濟南就職。1956年復又返京,結合所悟再向師陳發科請教套路和推手,先後從陳學練陳式太極拳達15年之久。終其一生從事武術實踐和研究,充分掌握並發展了陳式太極理論與實戰技術,成為陳式太極拳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 中華太極賦
    太極蒼穹,星光璀璨。翹楚巨擘泰鬥,代有人出;精英俊彥豪傑,各領風騷。陳王廷創立太極拳,楊露禪廣開太極門①。陳長興定編套路,技傳外族破門規;陳品三甄採秘笈,著立拳說示後昆②。陳發科獨闖鴻門宴,北京城設帳授徒;陳照丕立擂宣武門,十七天降敵納友⑤。陳王廷美名「二關公」,和兆元皇封「武信郎」。李景炎美稱「鐵胳膊」,孫祿堂世稱「萬能手」。吳全佑「一招送客」,武禹襄「五步推手」⑥。《三本》李亦畲,「開合」郝為真;「三盤」李瑞東,「混元」馮志強⑦。張蔚珍智鬥「歪風」拯救太極於絕境,陳照奎悟創「新架」嫡傳弟子成「金剛」⑧。陳小旺頑勝亞洲第一大力士,王戰軍力挫日本相撲第一人⑨。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四十年代初,餘問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仰慕陳氏拳的「纏絲勁」,再拜陳發科為師,習練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得到老師的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直到一九五七年陳發科大師仙逝而止。師爺李經梧雖離開我們,但他的習武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為了使更多人認識太極拳,了解太極拳,現將李經梧宗師珍藏的《太極秘籍》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 太極功夫層次
    太極拳功夫的修煉層次永遠都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在李雅軒師的太極拳隨筆裡有這樣的記載:先師楊澄甫先生曾說:古人練拳,是分四部功夫。1.
  • 神仙是怎樣煉成的(五十)——重回地獄
    往期回顧:《神仙是怎樣煉成的(七)——神秘房東》《神仙是怎樣煉成的(八)——原住居民小葉》《神仙是怎樣煉成的(九)——石板房》《神仙是怎樣煉成的 (十)——長青》《神仙是怎樣煉成的 (十一)——面具強盜》《神仙是怎樣煉成的(十二)——長生實驗
  • 【新劇】《太極宗師之太極門》即將亮相秋推會 引領年代功夫傳奇劇熱潮
    後期由麥振鴻操刀配樂,韓磊演唱主題曲,「強陣容+好故事+音樂盛典」的三個亮點,將引領年代功夫傳奇劇熱潮。強陣容踢館秋推會 打造「全年齡」適看劇該劇由著名導演何澍培執導,《古劍奇譚》原班幕後打造,《活色生香》的華麗畫風加上《古劍奇譚》的靚麗造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令人期待。太極文化千年傳承,是中國乃至世界級的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