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事件」最近讓美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個政府在任內兩次發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也是稀奇了。美墨邊境修隔離牆,與我們沒什麼大的關聯。但華為事件卻與我們休戚相關。由於我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有許多朋友給我在微信上留言。問倒底是怎麼回事。說實在的,我現在基本對這方面的知識也是out了。可我還是樂意為我的朋友做些我所理解的回答。
有人問,華為這回是否過不去這道坎兒了?尤其是與ARM的合作被禁的事情。那我就先談談我對ARM的理解。ARM的是英文縮寫,其全稱為Acorn RISC Machines,Acorn(橡子)是英國的一家計算機公司,也就大名鼎鼎的ARM的前身。在上個世紀80年代,該公司相當於美國的蘋果公司。英國的橡子對美國的蘋果,也是有意思的現象。可是橡子公司為了發展,於1991年將ARM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單純的商業軟體公司。
ARM中還有一個縮寫RISC,這個縮寫的全稱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精簡指令集計算機。這個RISC才是ARM的核心所在。既然ARM的核心被禁,當然華為就很危險了。可是ARM的歷史比較早,迭代很多代。比較臃腫。現在總是有人抱怨安卓手機卡頓,就是因為ARM的臃腫以及所購買的授權版本有關。這個過於繁複,不贅述。
手機晶片用的都是嵌入式作業系統(Embedded System)。市面上有兩套主流的嵌入式作業系統,一是蘋果手機根據Unix系統開發的iOS,Unix本身有許多分支,而蘋果手的iOS就是賈伯斯在世時根據Unix衍生出來的Next Step這一分支進行了開發,成為現如今的封閉式作業系統。所以它用起來很流暢,生態系統也比較完整。
Unix系統非常複雜,於是便有人開發出簡單些的開源Linux系統,它也有很多分支。而現在的安卓(Android)系統就是根據Linux系統開發的。後來安卓系統被谷歌公司收購。其中,安卓的基礎就ARM。由於安卓被谷歌收購,華為繼續使用安卓系統就不行了。這就是大家擔心的華為要遭遇危險的痛點。
Unix本身主要用於伺服器,工作站和網絡平臺,當然現在也有人用它當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但是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其擴充性和多任務性。這就為它進入崁入式系統奠定了基礎。蘋果手機用的崁入式iOS作業系統就是Unix的成功產物。而安卓則是從Unix衍生出的開源Linux寫成的另一支。
其實,安卓系統底層的RISC也不那麼靈活了。於是又有人開發出完全開源的RISC-V,並形成RISC-V聯盟。華為在該聯盟中是金牌會員。根據RISC-V華為重新制定了自己的作業系統,「華為鴻蒙」。該系統已被國家專利局授予10年的獨享專利。同時華為此前還發布了方舟編譯器,用這個編譯器對現有的安卓系統上跑的app進行優化,效率在華為手機上要提高不少。當然,根據華為的官方說法,「華為鴻蒙」要到今年秋天才推出。
或許就是任正非先生所說的B計劃開始實施之時吧。如果B計劃成功,安卓是否會受益或受損,就要看華為的生態系統的建設了。這個要一定的時間和人們的認知。不過根據華為的官方說法,其鴻蒙作業系統打通了伺服器、桌面、筆記本電腦、手機、手環等一系列產品。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華為可真是讓其他各個IT廠商感到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