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曾被狠狠嘲笑的殺馬特,真實生活令人意想不到

2021-02-15 中信出版

最近,有好幾部讓阿信驚喜的電影。

有講述靈魂與現實之間緊張關係的《氣球》,有張藝謀導演以自己早期經歷為靈感創作的《一秒鐘》,還有鬼才導演園子溫的新作《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

但阿信最想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無法在院線看到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

這部片子面世已有一年,上個月導演李一凡在一席的演講讓它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光看這個名字和海報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好笑,如果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看這部紀錄片,大概會笑嘻嘻點進去,哭唧唧看完吧。說實話,阿信也沒想到,有一天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誇張的髮型就是殺馬特。

殺馬特真正出名是在2007年後,那個時候,殺馬特的人數是相當多的。

一個工廠一條流水線上有七八個殺馬特,廣東、浙江、福建很多工業區裡面,滿眼皆是殺馬特。

但是,就在2007年左右,非主流界發生了一次很大的分裂:城市裡玩非主流的,不跟農村的玩了。這些由一部分農村人組成的非主流在鄙視鏈底端,但這群被鄙視的鄉村非主流中以玩誇張頭髮為特徵的殺馬特分支卻突然爆紅。殺馬特來源於一個叫《勁舞團》的遊戲。《勁舞團》裡有千千萬萬個非主流網絡家族,殺馬特只是其中非常小的家族。像葬愛、殘血、視覺系,還有皇族等等,這些家族要比殺馬特家族大得多。我們以為誇張視覺髮型的都是殺馬特家族,碰見葬愛、殘血都認為是殺馬特。殺馬特有個最重要的特點——誇張且頭髮立起來,阿信再說簡單一點,頭髮不立起來的統統不是殺馬特
2012年李一凡導演第一次知道殺馬特,看到那些五彩繽紛的爆炸形狀的頭髮,他第一反應是:中國有朋克了,有嬉皮士了!這時,李一凡導演認為,殺馬特是一種主動的抵抗消費主義景觀的行為藝術。於是萌生了拍一部殺馬特紀錄片的想法。可當他真正走進殺馬特,他發現,殺馬特和他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或者說,和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都不一樣。一開始有了要拍殺馬特的想法之後,李一凡導演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裡有真正的殺馬特?他想到的一個途徑是QQ群,他發動了身邊的學生、朋友一起幫他加群,但是一個也加不進去。殺馬特的群審核都特別嚴格,需要看你的頭像、QQ空間,是不是有殺馬特風格的東西,比如火星文、殺馬特髮型等等。2016年,終於有一個機會,李一凡導演找到了自稱殺馬特「教父」的羅福興。但令李一凡沒想到的是,羅福興雖然認識很多殺馬特,但都是通過網絡,在線下,他一個殺馬特也不認識。其次,羅福興認識的都是一些老的殺馬特,在經歷了這個社會的嘲笑、打擊之後,這些殺馬特對於主流社會存在很大的恐懼,大多都已經把自己「隱藏」起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羅興福認識的很多殺馬特都已經「改過自新」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李一凡導演聽說在廣東東莞的石排鎮,每年都有一次殺馬特的線下聚會。當他去到石排,在一個叫金豐溜冰場的地方,李一凡導演看到了正在進行時的殺馬特,他們年輕,頂著鮮豔的頭髮,自豪、驕傲地溜著旱冰。在那裡,李一凡發現,這些人對殺馬特文化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而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那些誇張、搞怪甚至故意引來別人嘲笑謾罵的視頻和照片都不是真的殺馬特,絕大部分都是為博人眼球而故意做的。住在石排鎮,接觸到了許許多多的殺馬特之後,李一凡導演發現,這些殺馬特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經歷。他們全都是90後的農民工,而且都是農民工二代,都有留守兒童的經歷,絕大部分人有中小學輟學的經歷,十幾歲就到工廠打工。在《殺馬特我愛你》剪輯的時候,李一凡導演放棄了原來設想的,常規的紀錄片呈現方式,而選擇了讓殺馬特們自己講述他們的故事。這些殺馬特們大多從農村來到城市,在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很多人都遭遇過被騙、被偷,甚至是被欺負被打。每天在工廠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也讓他們很難有機會去擴展自己的社交圈,他們沒有太多的金錢和時間去感受豐富的娛樂活動,殺馬特的造型更像是一個保護裝置,一個精神的寄託。外面這麼亂,我們太樸素了會被別人欺負,所以搞了這樣的髮型。這個頭髮給了你一個勇氣,好像自己是一個壞孩子,在我們印象裡,壞孩子是不會被欺負的。孤獨,就想著把頭髮弄一下,吸引別人,讓人感覺自己很獨特。哪怕有人跟我吵架,也無所謂,至少有個人願意跟我吵架。從小孤單,想被別人關注。以前沒有人關注和關心你,但是玩了這個之後,就會遇到一些人,得到他們的關心。在QQ群裡,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們有什麼好玩的,都會分享出來。天生摸到比別人更差的牌,但我們並不想對別人怎樣,只是對自己的人生有點不甘心而已。

即便已經很累很努力,現在的年輕人還是經常被人說「不能吃苦」,有一個女生就經常被母親這樣數落,在這樣的壓力下,她看到了殺馬特的造型。

在她的心裡,那就代表著自由、個性,當認識了其他殺馬特之後,她更加感覺「自己的生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我是我的」。

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不一樣,那一刻他們很快樂,覺得自己強大了,那時候他已經跟其他的工人不一樣了。他不再像機器一樣忙忙碌碌地工作,他會去尋找他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被欺負、孤獨、尋找同類、尋找自我……這是一群殺馬特的故事,更是無數青年打工人的故事。紀錄片《我的詩篇》,工人用詩歌寄託自己的心情在加了這些殺馬特的QQ、微信、抖音、快手之後,李一凡導演發現,自己手機裡的推送完全改變了,算法不斷給他推送類似的內容,在一席的演講中,李一凡導演感嘆道:我們社會各群體在思想文化上的隔閡太大了,相互之間的距離比貧富懸殊的距離還大。再加上現在的AI總是選擇你喜歡的給你看,它認為你這個群體該看的給你看,最後每個群體的眼界都變得越來越窄,也越來越狹隘。「圈層化」讓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人,但同時,當我們被打上某種標籤之後,看似更加「個性化」的網際網路推送,反而會讓我們陷入「信息繭房」。於是,我們看不到這些真正的殺馬特,這些殺馬特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數位化的全聯網和全交際並未使人們更容易遇見他者。相反,它悄悄便於人們從陌生者和他者身邊經過,無視他們的存在,尋找到志同道合者,從而導致我們的經驗視野日漸狹窄。它使我們陷入無盡的自我循環之中,並最終導致我們『被自我想像洗腦』。一部紀錄片,也許並不能改變這些殺馬特的命運,但就像賈樟柯說的:「我們拍電影,用攝影機對抗遺忘。」另一位拍過工廠工人生活的紀錄片導演周浩,在談到紀錄片《厚街》裡的工人時說:我不覺得他們很苦,也不覺得他們不苦。其實有很多苦是我們這種人強加給別人的,另外一個群體的人用一種憐憫的心態去看待別人的時候就會覺得他們苦,其實你有什麼資格憐憫別人,也許你又在被另一個群體憐憫。今年殺馬特沒能在公園聚會,在一家賓館裡,只有小部分殺馬特參與城市、工廠、工人,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社會在飛速前進,曾經的殺馬特們也已經長大,他們的肩上也有了更多的責任,成長也意味著殺馬特時代的逐漸消逝。當我們像對待「異類」一樣看待殺馬特時,誰又能保證如今我們正在追捧和流行的各種事物,未來不會成為一件可笑的事情呢?

參考資料:

1. 李一凡:我拍了殺馬特 一席

2.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

3. 紀錄片《我的詩篇》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阿信將pick2名幸運兒贈書中信好書一本。

-End-

編輯:hh

2020.12.2

更多經典書單和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公眾號

「在看」,給阿信加雞腿 

相關焦點

  • 豆瓣8.7,曾被狠狠嘲笑的殺馬特,真實生活令人意想不到
    其次,羅福興認識的都是一些老的殺馬特,在經歷了這個社會的嘲笑、打擊之後,這些殺馬特對於主流社會存在很大的恐懼,大多都已經把自己「隱藏」起來了。而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那些誇張、搞怪甚至故意引來別人嘲笑謾罵的視頻和照片都不是真的殺馬特,絕大部分都是為博人眼球而故意做的。在石排,有一句「名言」:自黑不是殺馬特。
  • 殺馬特為什麼消失了?豆瓣8.7分,歷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給你答案!
    《殺馬特我愛你》這部紀錄片由李一凡導演,歷時兩年拍攝完成,豆瓣8.7分。 劇組請來真實的殺馬特們面對鏡頭,道出自己的故事。 導演李一凡,是四川美院油畫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
  •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8,還原真實犯罪現場,結局令人意想不到
    據9月18日的韓國SBS電視臺報導,轟動一時的華城連環殺人案終於確認了嫌疑犯,這件事情轟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韓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了一部電影叫做《殺人回憶》,另外一個就是因為時隔十幾年終於找到了兇手。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8,還原真實犯罪現場,結局令人意想不到。
  • 被獵殺的「殺馬特」:只因貧窮是「原罪」
    吃不飽,是許多殺馬特都曾有過的經歷,另一位男孩,說他靠著一碗方便麵吃了兩天,吃不完的面放到冰箱,第二天接著吃。「連飯都吃不飽也要玩殺馬特」,如果光看這句話,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難以想像,甚至會有些鄙夷。但如果了解了殺馬特們的真實生活,或許也就理解了他們的選擇。
  • 好劇推薦《正常人》豆瓣8.7,不要因為尺度大,誤解了這青春片
    故事圍繞著主人公瑪麗安娜與康奈爾在愛爾蘭西部小鎮最後的學校時光,到兩人前往聖三一學院讀書的複雜生活展開。本來以為是一部簡單輕鬆的青春劇,怎奈它如此的細膩真實,甚至連女主在高中受到排斥的部分都沒有像大部分影視劇中誇大戲劇化。僅是通過同學們看似玩笑的嘲笑,似有似無的孤立體現。
  • 豆瓣8.7分的《小丑》:小丑的墮落和黑化,到底是誰之過?
    看完整部電影的小叭感觸良多,想要稍稍探討一下這部豆瓣8.7分的經典電影。小島秀夫曾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能改變電影史的創作」,小叭也覺得這部電影可能是漫改電影當前的天花板,它絕倫的故事敘述手法和所傳遞的社會弊病讓它成功改變了「漫改」作品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影片的巨大成功可見一斑。
  • 曾經火爆的殺馬特,為什麼銷聲匿跡了?
    也因此,殺馬特還曾多次和魔獸世界吧,李毅吧交戰,將網絡環境搞得烏煙瘴氣。 他們的種種行為,終於引發了人們的反感。2010年,有網友開始拍攝惡搞殺馬特的視頻,他們帶上假髮,在各大公共場合搗亂,出醜博眼球。殺馬特在人們眼中越發變得「腦殘」、「有病」、「沒素質」、「沒文化」。
  • 殺死那個殺馬特-中國殺馬特消亡史【上】丨文末福利
    李一凡是四川美術學院的一名老師,他走入了殺馬特的世界,並拍出了這一部豆瓣8.7分的高分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部紀錄片,了解這個關於小眾審美與社會主流審美衝突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是殺馬特消亡史的上篇,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小編我就抓緊出下篇了!
  • 多年前的殺馬特,現在都成什麼樣了
    原創 真叫盧俊團隊 真叫盧俊聽說一個群體麼殺馬特不知道我們知道這一類群體是什麼時候,在網際網路上的那個平臺以及網絡裡看過,但是對於他們的真實狀況是怎麼樣的,現在的殺馬特又如何了一部近期關於叫
  • 《殺馬特我愛你》:被黑這麼多年,總算有國產片替他洗白了
    魚叔抱著獵奇的心態看完,卻深受震撼——《殺馬特我愛你》這部紀錄片歷時兩年拍攝完成,請來真實的殺馬特們面對鏡頭,道出自己的故事。豆瓣8.7分,但僅有600多人看過。導演李一凡,是四川美院油畫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
  • 豆瓣8.7分,它值
    該片更是在豆瓣砍下8.7的高分,讓人心嚮往之。看過之後,筆者認為片名是取得恰到好處的。痛苦並不難理解。因為,導演在一開始就用一段具象化的、教育片式的敘述,告訴了觀眾,痛苦是什麼。難理解的是「榮耀」。通過像木雞蛋這樣的細節、為孩子上學盡力周轉等情節,母親的形象是偉大而真實的;你也可以看到,樸實好學,善良純樸的埃德爾瓦多。即便,他只是一個不識字的泥瓦匠,卻也有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最重要的,是看見天真純粹的小薩爾瓦多。但,這個世界只是夢境,而年邁的薩爾瓦多,常常從夢中醒來。
  • 殺馬特:一代底層青年的殘酷青春物語
    在這部在豆瓣收穫了8.7的高分的紀錄片中,導演李一凡採訪了67位曾經的殺馬特,細膩地揭示出這個群體不為人知的一面。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殺馬特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另類甚至是怪誕的青年形象,是一種流行於西方都市年輕人中間的一種時髦反抗文化。
  • 看不見的客人電影影評介紹豆瓣8.7分 2017年豆瓣高分懸疑電影
    豆瓣評分8.7,當之無愧的懸疑片No.1!一部懸疑片,一到兩層的反轉就不錯了,通常有兩層反轉就已足夠優秀,三層反轉的懸疑片已經很驚豔了,《看不見的客人》居然有四層反轉,並且每一層反轉都能讓你看得心服口服!但這部電影逆天的不僅僅是它的故事,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電影的渲染,配樂,各方面都堪稱完美!也難怪它在中國上映不久,就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接衝進了豆瓣top250的榜單。
  • 豆瓣評分8.7的經典犯罪影片,神轉折劇情令人意想不到的好看
    因為習慣了「爆米花」電影的節奏,所以剛開始看《洛城機密》的時候,還有點不習慣,可能是老片子的原因吧,畫面感不是很強,不過,當過了交代故事背景的內容後,電影的情節發展越來越引人入勝,每一次發現與揭露都讓人意想不到,難怪至今豆瓣評分依然高達8.7分,確實是一部難得的故事內容出色的犯罪電影。
  • 殺馬特我愛你
    》在豆瓣上拿下了8.7的高分。他們大多都有著留守兒童的經歷: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把他們託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在人對他們的生活幾乎不聞不問。當別的孩子還在讀書,他們卻為了要掙錢生活,只能早早輟學出來打工。
  • 豆瓣8.7,國內終於有人把這事拍出來了!
    為了完成《殺馬特我愛你》,從2017年開始他的足跡遍布深圳、廣州、中山、惠州等多個城市,完成殺馬特採訪67個,網絡採訪11個,收集了工人生活錄像915段。 所以,這部片子的製作痕跡很少,基本上都來自於殺馬特本人對現實的陳述和剪輯拼接的視頻,更真實,卻也更殘酷。在殺馬特還沒「洗剪吹」之前,他們只是一幫小學都沒有讀完卻必須要出去打工的孩子。
  • 豆瓣8.7,真實弒母案改編,這新劇太「變態」
    科洛·塞維尼 / 安娜索菲亞·羅伯 / 卡勒姆·沃西首播: 2019-03-20(美國)豆瓣8.7,這是一部真實罪案詩選劇,劇中所有的案例全部源自美國特殊的真實案件。醫生也曾斷言,她活不過18歲。沒有了媽媽以後的吉普茜,又該怎麼活下去?
  • 殺馬特我愛你,一部應該在人民大會堂循環播放的電影
    >天被國人嘲笑排擠打壓絞殺他從深圳開始,在深圳、廣州、中山、惠州、重慶、貴陽、黔東南州、黔西南州、畢節、安順、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紅河州,共計完成殺馬特採訪67個。在拍攝期間,李一凡又從殺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過直接購買手機視頻等方式,收集了工廠流水線及工人生活錄像915段。五顏六色的頭髮之下,李一凡重新檢討了城鄉關係中關於社會底層工人的生存代價和權利困境的根源。
  • 從《最終幻想15》聊聊我們為何如此介意殺馬特?
    中國殺馬特與他們試圖模仿的日本視覺系完全是兩碼事  不論是歐美華麗搖滾人還是日本視覺系,他們染花花綠綠的頭髮、穿誇張的衣服、化令人毛骨悚然的妝容,都有著一個統一的服務對象——那就是搖滾樂。中國殺馬特們本來想通過這種方式展現自己的新潮、時尚、標新立異,但結果卻反而向整個社會放大了自己的無知、低俗和虛榮,最終遭到嘲笑。  然而,如果僅僅用「失敗的模仿」來解釋殺馬特在當今中國遭到如此普遍反感的原因,恐怕在說服力上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不僅僅是殺馬特,任何人都會有無知和虛榮的一面。在這一離奇的現象背後,必定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 豆瓣8.7,真實故事改編,揭秘非洲「鑽石」背後真實血腥故事!
    《血鑽》上映自2006年美國,豆瓣評分8.7,好於98%的驚悚片,27萬人給出五星好評,這部電影也拿過很多的獎項,其中有一個便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