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評事文集後序
柳宗元
贊曰: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雖其言鄙野,足以備於用。然而闕其文採,固不足以竦動時聽,誇示後學。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於聖,故曰經;述於才,故曰文。
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本乎比興者也。著述者流,蓋出於《書》之謨、訓,《易》 之象、系,《春秋》之筆削,其要在於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謂宜藏於簡冊也。比興者流,蓋出於虞夏之詠歌,殷周之風雅,其要在於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謂宜流於謠誦也。茲二者,考其旨義,乖離不合。故秉筆之士恆偏勝獨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專美命之曰藝成雖古文雅之盛世不能並肩而生。
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後燕丈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若楊君者,少以篇什著聲於時,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於文人,盈滿於江湖,達於京師。晚節遍悟文體,尤邃敘述。學富識遠,才湧未已,其雄傑老成之風,與時增加。既獲是,不數年而天。其季年所作尤善,其為《鄂州新城頌》《諸葛武侯傳論》,餞送梓潼陳眾甫、汝南周願、河東裴泰、武都符義府、泰山羊士愕、隴西李煉凡六《序》,《廬山禪居記》《辭李常侍啟》《遠遊賦》《七夕賦》皆人大之選已。用是陪陳君之後,其可謂具體者歟?嗚呼!公既悟文而疾,既即功而廢,廢不逾年,大病及之,卒不得究其工、竟其才,遺文未克流於世,休聲未克充於時。凡我從事於文者,所宜追惜而悼慕也!宗元以通家修好,幼獲省竭,故得奉公元兄命,論次篇簡。遂述其製作之所詣,以繫於後。
(選自《柳宗元文集》)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贊曰 贊:評論
B.窮著述而不克備 備:完美
C.休聲未克充於時 休聲:美好的名聲
D.論次篇簡 次:順序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言暢而意美 勞苦而功高如此
B.文之難兼 固一世之雄也
C.少以篇什著聲於時 不賂者以賂者喪
D.凡我從事於文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項是( )
A.作者開門見山直接表達文學觀點認為文章的功用在於「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要達此目的,必須重視內容和文採的結合。
B.作者認為應酬交際和褒貶善惡的作品適合在吟誦中廣泛流傳,因為其主要特點在於氣勢磅礴、內容豐富,言辭中正、說理充分。
C.本文是表達作者文學觀念的重要文獻,觀點表達簡明精確,對唐代文章大家的評價,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使文學主張具體化。
D.本文從「文章功用說」切入,又以「詩文不能兼善說」深入,在此基礎上順勢提出對楊公文章的地位的評價,文脈自然而清晰。
16.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故秉筆之士恆偏勝獨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專美命之曰藝成雖古之文雅之盛世不能並肩而生
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然而闕其文採,固不足以竦動時聽、誇示後學。
(2)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閱讀答案:
13.D
14.A
15.B
16.故秉筆之士/恆偏勝獨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專美/命之曰藝成/雖古之文雅之盛世/不能並肩而生
17.(1)但是缺少文採,本來就不足以使當代的人震動、給後世學子示範。
(2)其餘的人各自探索一個方面,互相背道而馳,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分析】
13.本題考查考生文言實詞的分析理解能力。
D項,「論次篇簡」翻譯為「評論他編訂的文章」,「次」,動詞,編訂。
故選D。
14.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
A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並列;
B項,第一個「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第二個「之」結構助詞的;
C項,第一個「以」介詞,憑藉;第二個「以」介詞,因為;
D項,第一個「者」……的人;第二個「者」定語後置的標誌。
故選A。
15.此題考查考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形象的能力。
B項,「作者認為應酬交際和褒貶善惡的作品適合在吟誦中廣泛流傳」說法錯誤,從原文第2段「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本乎比興者也。著述者流,蓋出於《書》之謨、訓,《易》 之象、系,《春秋》之筆削,其要在於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謂宜藏於簡冊也。比興者流,蓋出於虞夏之詠歌,殷周之風雅,其要在於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謂宜流於謠誦也」可知作者認為應酬交際和褒貶善惡的作品適合保存在典籍中。
故選B。
16.此題考查考生的文言斷句能力。
本句的翻譯是「所以執筆撰文的人,往往只專長一類,而很少有二者兼擅的。那些很有才能而在一個方面達到很高成就的人,人們就稱他為技藝已經成熟了。擅長著述和擅長比興的人才,即使在古代文學和雅樂極盛的時代,也不可能產生」。
「故秉筆之士」翻譯為「所以執筆撰文的人」是句子的主語,後邊應該斷開,「恆偏勝獨得」和「而罕有兼者焉」是並列結構,中間應該斷開;「焉」是句末語氣詞,應該從後邊斷開;「命」是謂語動詞,所以從「命」前邊斷開;「雖」是假設連詞,翻譯為「即使」,應從「雖」的前邊斷開;「古之文雅之盛世」與「不能並肩而生」是假設關係,所以從「盛世」後邊斷開。
17.本題考查考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點字詞:「闕」解釋為「通『缺』,缺少」;「竦動」翻譯出使動的意思;「固」解釋為「本來」;
第二句重點字詞:「一隅」解釋為「一個方面、一個角度」;「相與」解釋為「互相」;「去」解釋為「距離」。
參考譯文:
評論道:文章的作用,通過言論辭語來進行表揚或批評,或者進行諷刺勸戒,給人以開導啟發罷了。即使文章的語言粗鄙,只要能夠有用就可以了。但是缺少文採,本來就不足以使當代的人震動、給後世學子示範。文章寫出來之後很快就湮沒無聞,君子是不願這樣做的。所以作文者圍繞文章的宗旨,一定要藉助文採達到流傳的目的。作品出於聖人之手,因此被稱為經;著述出自才華很高的人,因此被稱為文。
文章有兩大類,通過言論辭語來進行表揚或批評,根據的是著述議論;諷刺勸戒或開導啟發,採用的是比興手法。著述之類,其本源出於《尚書》中的謨、訓,《周易》中的象和繫辭以及《春秋》的取捨存刪,它們的主要特徵在於立論高遠、氣勢宏壯、寬闊深厚、義正詞嚴、說理完備,為的是宜於載入圖籍史冊。比興之類,本源出於虞、夏時代的歌詠,商、周二朝的風雅詩章,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文辭綺麗而有法則,聲韻清越高揚,語言酣暢而意境優美,為的是便於在人們口頭吟唱朗誦。這二類文章,考察它們的意旨,顯然是相互背離性質不同的。所以執筆撰文的人,往往只專長一類,而很少有二者兼擅的。那些很有才能而在一個方面達到很高成就的人,人們就稱他為技藝已經成熟了。擅長著述和擅長比興的人才,即使在古代文學和雅樂極盛的時代,也不可能產生。
自從唐朝興起以來,兼擅著述和比興而無愧色的,是梓州陳子昂。陳子昂以後的張說以他著述之後的餘力去從事詩歌創作,但是成就不很高;張九齡在賦詩之暇去鑽研著述,可是也未臻盡善盡美。其餘的人各自探索一個方面,互相背道而馳,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可見散文和詩歌兩類文體兼擅並長,這是太不容易了。
楊公,早年以詩歌著名於當時,那些光彩奪目的優異篇章,被文人吟誦,江湖傳唱,一直流傳到京城。晚年對各種文體都有所領悟,尤其精通敘述文。學問淵博,見識高遠,才華不斷湧現,他那雄勁老辣的文風,隨著時光的推移不斷完善。已經達到這樣的地步了,沒有幾年卻去世了。楊公去世前的最後幾年,所寫之文特別豐富。他寫了《鄂州新城頌》《諸葛武侯傳論》,餞送梓潼陳眾甫、汝南周願、河東裴泰、武都何義府、太山羊士諤、隴西李煉凡六《序》,《廬山禪居記》《辭李常侍啟》《遠遊賦》《七夕賦》,都是當代最優秀的文章。
憑這些文章與陳子昂相比較,大概可以說是著述、比興兩者兼備的人才吧!唉!就在楊凌感悟了各種文體之時得病了,筆法巳精善卻停止了寫作,停止寫作還不到一年,又大病纏身,終於不得極盡其藝術上的造詣,完全發揮創作才能。他所寫的文章未能流傳於世,美好的名聲也沒能在世間流傳。凡是像我這樣寫文章的人,都應該追憶惋惜,悼念仰慕啊!我因為兩家友好,從小就受到關愛,所以奉楊凌的長兄楊憑之命,評價其作品。於是論述楊凌著作所取得的成就,以使之傳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