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燒是一塊名滿中華的肉,半肥半瘦,醬過後燒烤製成。廣東地方的父母經常以「生嚿叉燒好過生你」來責罵子女不孝。當地,常被用來罵人的食物還有:水魚,粉腸,蛋散。。。聽蘇州人吵架起膩,聽四川人吵架酸爽,那麼聽廣東人吵架,真的好餓喲。
(圖/HungryHongKong)
然而,日式拉麵裡受人歡迎的叉燒卻不是粵式叉燒,而更接近我們江浙地方的燜肉。我曾寫過博文《燜蹄與燜肉》,著重描述了燜蹄的製作,對於燜肉僅是一筆帶過。乘此機會,寫個簡化版本的燜肉/日式叉燒製作。
燜蹄是豬蹄髈做的。燜肉和日式叉燒的選料主流是五花肉。但就我經驗而言,不必拘泥。現代人吃肥肉比較少,根據口味的變化,也可以改用豬的其它部位,比方大塊的豬臀肉。但無論如何,肥瘦必須夾雜存在。這是選料方面的講究。肉太瘦,缺乏足夠的油脂,燜肉則不夠香。
(圖/GlebeKitchen)
將大塊肉在熱水中汆片刻,洗去浮沫,並用繩綁紮成型。這種綁紮技術,常見於西人的各種烤肉經,用以大塊的牛排或羊肉,在加熱過程中不會隨散,維持較好的形狀。然後用熱油煎上色,待用。
(圖/SeriousEats)
取一口鑄鐵鍋或砂鍋,不要太大,口徑正好能放入扎肉。加入大量的水,投入蔥節,生薑,糖,鹽,醬油,半枚八角茴香,小根桂皮,以及其它你所期待口味的調香料。水面至扎肉的2/3處。加蓋煮開後轉中小火,並保持水面微微沸騰。
每15分鐘翻面一次。一小時後熄火,燜一小時。重煮開後轉中小火,繼續半小時至一小時(視肉塊大小)。熄火後燜至常溫。火候的問題,因為各家鍋具不同,應做相應調整。我習慣用Le Creuset鑄鐵鍋,其良好的保溫性最適合燜肉。
(圖/JustOneCookbook)
取出扎肉,保鮮膜包嚴後,冰箱冷藏過夜,等待扎肉的油脂完全凝結。次日,將扎肉蔥冷藏環境取出,用鋸齒刀切片,冷藏待用。
蘇浙的燜肉不是用來下飯的,而是用來下面的。必定是冷溫上桌。我不敢說日式叉燒是我等中華料理的剽竊之作,但作為一塊優秀的日式叉燒,吃法卻和蘇式燜肉「異名同工」:
把切片的肉投到滾熱的麵湯裡面,先壓壓底,等那油脂融化在湯水中,你再看,整塊肉應該是沒有肥肉的,但碗面卻滿是油脂的芬芳!
這便是燜肉的誘人之處。如果還有肥肉存在,說明你沒做到位,這就不是一塊「成功的燜肉」。燜肉的肥肉層,在燜燒的過程中基本已經「氧」化,存在卻是虛無,肉層之間只是半連半搭著。
熱湯麵中,一兩塊火候到位的燜肉,隨著正確方法的打開,由此展現神妙的感官觸動,在溼冷的日子裡,片刻便能化解那些熊孩子帶給天下父母們的各種煩憂。
(圖/JunstOneCookbook)
小蘋,出生上海,旅居美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理工背景,美食家傳。從傳統的滬上及江浙美食,到歐美大陸各種美食,涉獵廣泛,中餐西餐,中點西點,喜好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記憶與現實彼此相聯。更多她的內容,請關注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chsx
更多美味肉食,點擊圖片:
更多霓虹國美食,點擊圖片:
想要在家做日式叉燒?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想要及時收到我們的Po文?點擊底部右側的【在看】吧。
如何與我們聯絡
直接私信本號
私信我們的服務號【唯美味商城】
發郵件給我們:business@vmei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