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讓人相信JO的存在,熱情、驕傲、堅強,受過教育的智識,難以自控的脾氣,完整而立體的JO,書寫一家人的命運。羅南的表演清楚區別了去紐約前與去回來後的JO,少女時期,朝氣蓬勃的,男孩子氣的,剪一頭短髮狠心,又忍不住流淚。回來後,漸漸堅毅起來的面龐, 在得知Teddy和Amy結婚後能夠佯裝灑脫。
看的時候很容易自我代入JO,大抵不是因為所謂獨立的意識,而是喜怒無常的情緒與冷漠的理性,一口吞下生活的堅冰,因為心中有不滅的火。作為主角,JO的成長來得最晚,但寫作於她,是從來沒有放棄也不可能放棄的命運,當書寫的使命被賦予,就難以解除。
甜茶實在長了一張太適合戀愛的臉,於是乎前期我多麼希望JO能夠和TEDDY在一起,但對於JO ,TEDDY是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但是是註定不會在一起的那個人。他們兩個擁有相似的少年心氣,擁有直覺上的同頻,即便是註定會分開,也是難得的。即便到了後期,也想過三角戀的俗套戲碼,但最終因對Amy的憐惜而作罷。
Amy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色,與JO同樣有著藝術的追求,但命運對她更苛刻。於是她無法擁有去紐約的勇氣,早早被姑姑告知家庭需要依靠她來拯救,四姐妹中,反而是Amy,更早也更明確了自己的命運。
電影中對於Amy與Laurie的情感描述,我一直覺得草率,但是回想起來,倒是自己因為太過於陷入姐妹之間的情感以及JO&TEDDY的互動,忘了Amy看到Laurie的激動,忘了Amy與Laurie在舞會上的爭吵,忘了Laurie在幫Amy打開蝴蝶結時候的慢鏡頭。
Amy 是個勇敢而明確的人,希望她好,希望Laurie能夠配得上她。
電影的最後,當JO端著蛋糕經過,TEDDY還是看著JO.
毫無疑問,他們擁有幸福的家庭。
JO個人成長的主線與家庭的變化一同進行,看著一個清貧而歡樂的家庭迎接成員各自人生際遇的變化,結婚了的Meg,去世的Beth。
母親永遠是能夠讀懂JO的那個人,無論是Amy代替JO去歐洲,還是Amy與Laurie在一起,母親永遠能夠對JO投去安慰的目光。溫柔而強大的力量背後,是曾經與JO相像的倔強,是外祖父一脈相承的氣質。
Beth是所有人眼中的美好,善良、沉靜、有才華,去世的時候尤其令人心碎。Amy 說,she is the best of us,JO說I'm not half so good as my sister.,對於勞倫斯先生更是不亞於晚年喪子的打擊。
我更注意到的,是Beth的去世,促成了JO的寫作。相比Teddy,Beth與姐妹是重要得多的人,更是JO對於寫作的認識的觸發點。
《小婦人》的原著小說沒有看過,但是在當下女性題材的表面狂熱下,《小婦人》更顯得其意義,,女性導演,女性主演,關於自身的追尋 ,關於社會的理解,作為女人,作為人,當然,最重要的,《小婦人》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
最後Amy對於寫作的認識,只有寫出來,人們才會覺得它重要。
書寫的意義,一點點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