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深度解讀:賈寶玉對金釧、晴雯見死不救,背後那些故事

2021-01-14 紅樓不紅

導讀:賈寶玉雖是《紅樓夢》一書的男主角,卻一直被眾多讀者所嫌惡,因為他既不以科舉功名為要,也不懂應酬交際之世務,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為正統價值觀所不容的;同時,賈寶玉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一生高贊女兒,厭惡鬚眉,可是在金釧、晴雯等人遭到迫害時,他卻只能站在一旁觀望,不敢出言相救,更讓讀者不齒,包括作者曹雪芹也作《西江月》來批判賈寶玉的無能: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悽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而實際上,賈寶玉「天下無能第一」背後,隱藏著豐富的哲學內涵與人生理想,並具有時代超越性,筆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詳細分析,能幫助大家全面地了解賈寶玉的思維模式與人生狀態,解除大家對賈寶玉一向的誤解和偏見。

01賈寶玉之厭惡,是「變了味兒」的仕途經濟

細究賈寶玉的內在心理,他並不是真正厭惡仕途經濟,誠如第三回《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賈寶玉給林黛玉起字「顰顰」,受到探春的質疑,認為這是賈寶玉自己杜撰出來的,賈寶玉的回答卻值得讀者細思: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寶玉笑道:「除了《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三回

賈寶玉內心其實並不反感《四書》這樣的儒家經典,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賈寶玉是完全贊同儒家的。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從修身養性,自我內治為開始,到「治國、平天下」的外治為終端的人生過程,即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實現個人價值向社會價值的轉變。《孟子》有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便是對個人如何實踐儒家價值觀的細化闡述。

而要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就必須有進階途徑——科舉功名!可在賈寶玉看來,那些嘴上說著要踐行儒家價值觀,造福天下的仕途學子,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而是將科舉考試、立身功名,當做個人追求功名利祿、金銀錢財的一個工具!毫無疑問,這樣的科舉功名,已然背離了儒家最初的目的,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筆者不禁想起一個小故事:一位母親問孩子:「你將來長大了要做什麼職業呢?」小孩回答:「我要做一個醫生。」在一旁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就開始討論開了:「當醫生好,不但工資高,那些患者家屬還塞紅包,我們家寶寶真有志向。」孩子在一旁喃喃說道:「當醫生不是為了救人的嗎?」眾人愕然。

賈寶玉之所以厭惡仕途經濟,根源正在於此,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科舉功名,當官做宰已然背離了「兼濟天下」的初衷,而成了掠奪金銀財富以及人前顯貴的一個道具。

賈寶玉自己就是貴族階層,這讓他可以接觸到其他達官顯貴,可這些人卻大多都是賈雨村、孫紹祖之流,他們人品卑劣,為了個人利益不惜以權謀私,害人性命,所以賈寶玉很厭惡跟這些人在一起討論仕途經濟之道。第三十六回,賈寶玉與襲人之間對「文死諫武死戰」的論點進行了爭辯,期間賈寶玉的論辯可謂振聾發聵,且看原文記載:

寶玉談至濃快時,便笑道:「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拼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第三十六回

在賈寶玉看來,主張「文死諫,武死戰」的官員,其實根本目的是為了自己,他們的行為都是為了給自己留下萬古流芳的美名,其行為卻於君於國無利,自己把美名掙了,徒留下一堆爛攤子,這哪裡叫兼濟天下?哪裡符合儒家最初「治國、平天下」的初衷?

除了賈寶玉,近代還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提出過類似觀點,那就是魯迅,他曾在《文學上的折扣》中提到:《頌》詩早已拍馬,《春秋》已經隱瞞,戰國時談士蠭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以美詞動聽,於是誇大,裝腔,撒謊,層出不窮。現在的文人雖然改著了洋服,而骨髓裡卻還埋著老祖宗,所以必須取洧或折扣,這才顯出幾分真實。

寶兄與魯迅之言,異曲同工,均是涼水灌頂之句,值得細細品味,參悟。

02「情不情」,成為賈寶玉的心靈寄託

由於賈寶玉看透了仕途經濟的虛偽,所以他不願意與那些士大夫相處,也不願讀書學習,立身功名,於是他轉而追求真實,由此「情」便成了他唯一的心靈寄託,再加上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曹雪芹塑造賈寶玉之形象,受到二袁「性靈說」以及李贄的「童心說」的影響),最終賈寶玉形成了「情不情」的人生觀趨向。

何為「情不情」?第一個「情」乃是動詞,指「體貼痴情」之意,後面的「不情」二字,則為動詞,指天下無靈魂、無情感乃至無生命之物,也就是說,賈寶玉並非只對人「體貼」,而是對世間萬物皆以一顆真心相待,這一點在《紅樓夢》文本中的佐證例子可謂數不勝數。

譬如第十九回,寧國府大擺酒戲,賈寶玉卻無心喝酒聽戲,他去幹什麼了呢?他想起寧國府有一書房,房中掛著一幅美人圖,他擔心這麼熱鬧的場景,那畫上的美人豈不寂寞?於是他巴巴地趕去書房去陪畫上的「美人」,且看原文記載:

寶玉見一個人沒有,因想:「這裡素日有個小書房,內曾掛著一軸美人,極畫的得神。今日這般熱鬧,想那裡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得我去望慰她一回。」說著,便往書房中來。——第十九回

對於賈寶玉而言,宇宙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只要具備「美」的特徵,不管是人是物,賈寶玉都會對其傾盡體貼之情,所以我們看到,賈寶玉對著天上的飛鳥、池中的遊魚、飄零的落花,時常長籲短嘆,感慨人生,這都是基於他「情不情」的情感需求而引發的。

同時,賈寶玉偏愛女孩,也是因為在封建社會的男子本位主義下,女兒無法真正幹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但這也間接地讓女孩們能始終保持自身的純潔,而不至於淪為他所厭惡的「國賊祿蠹」。

而不可忽略的是,儘管賈寶玉秉承「情不情」的原則,對女孩、花鳥魚蟲、天地萬物給予了最大的「痴情體貼」,可反過來,他雖喜愛的女孩與天地萬物,並沒有給他實質性的理解反饋,換句話說,他始終處於孤獨狀態。

比如賈寶玉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並且在賈府日常生活中經常為丫環們「背黑鍋」,藕官燒紙,賈寶玉替她開脫(第五十八回);彩雲偷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給趙姨娘,賈寶玉也自己擔了這個責任(第六十一回),賈寶玉對女孩們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幫助,但卻幾乎沒人真正懂賈寶玉。

襲人、史湘雲、薛寶釵都反覆規勸賈寶玉應該好好讀書,立身功名,薛寶釵甚至採用激將法的方式,當著眾人稱賈寶玉是「富貴閒人」;賈府的小廝們也都認為賈寶玉是個不中用的,第六十六回,興兒曾言賈寶玉:外頭人看著好個清俊模樣兒,心裡自然是聰明的,誰知是外清而內濁。可見賈府上上下下,大家都認為賈寶玉是個無用之人,空長了一副好皮囊。

細數下來,只有林黛玉一個人是真正了解賈寶玉,並支持賈寶玉,這給了賈寶玉內心極大的慰藉,讓他暫時從孤獨寂寞狀態走出來,畢竟自己還有一個同類——林妹妹!所以,賈寶玉最終的「懸崖撒手」,選擇出家,跟林黛玉的逝世是有極大關係的。

03出家為僧,賈寶玉最後的精神出逃

現世的仕途社會價值,不被賈寶玉所認同,他只能將生命價值寄托在「情」上,將所有痴情體貼,全部給了家中的女孩們,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可一個情字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賈寶玉的內心歸屬需求,一方面封建社會的大環境註定阻止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情感抱負,另一方面賈寶玉自己本身就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賈寶玉雖然盛讚女孩們,可他終究在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下長大,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綱常倫理思想的烙印,他雖然有「天地靈秀只鍾情於女兒」的言論,可真要讓他在心中為眾人排位,他還是以賈母、賈政、王夫人為先,就連林妹妹,也只能排到第四位,第二十八回曾有記載:

寶玉道:「我心裡的事也難對你們說,日後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這三個人,第四個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個人,我就說個誓。」黛玉道:「你也不用說誓,我很知道你心裡有妹妹,但只是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二十八回

可見賈寶玉雖然蔑視科舉功名,但封建綱常倫理在他心中仍佔據重要地位。也正是因此,才出現「賈寶玉盛讚女孩們,可在女孩們受迫害他卻袖手旁觀」的奇怪現象。

第三十回,寶玉與金釧調笑,被假寐的王夫人當場逮住,王夫人順手就給了金釧一個耳光,罵其為小娼婦,而賈寶玉呢,他「早一溜煙去了」,因為他不敢違抗作為母親的王夫人;

再有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以莫須有的「女兒癆」為由將晴雯從怡紅院中攆走,賈寶玉雖然傷心,可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晴雯被攆走,最終在姑舅哥哥的破屋中悽慘死去。賈寶玉的心靈深受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他既不敢向王夫人求情,也不敢向賈母求救(這等於向奶奶告母親的狀,乃大不孝之舉),只能默默看著這些女孩們被迫害。

所以賈寶玉越是重情,就越被情折磨,這已然註定了他最終會走上「由情開悟」的結局,即懸崖撒手,遁入空門。

早在書中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曹雪芹就已然埋下了這個因果。彼時正值薛寶釵生日宴,因為宴會上有一個戲子長得像林黛玉的模樣,被史湘雲直言點出,賈寶玉擔心湘雲會因此得罪黛玉,於是他向湘雲使眼色,又被林黛玉看在眼裡,最後反而被林黛玉、史湘雲兩個人厭棄,夾在兩人中間受氣,最後賈寶玉由情開悟,寫下一首《寄生草》: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回頭試想真無趣。

賈寶玉被情所困,進而由情開悟,這也是他精神出逃的唯一選擇,賈寶玉心中一直都有「悟」的意識,比如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攆走後,賈寶玉自知無力救晴雯,於是他乾脆狠下心來稱:「從此休提起,權當她死了,不過如此。」

但並不能因此批判賈寶玉無情,這是他欲救而不能救,夾在「情」與「綱常倫理」之間的最終妥協,而非他主觀意願上的無情。

而賈寶玉的最終結局:林黛玉去世,賈寶玉被迫迎娶薛寶釵,不久後賈家又被抄家,賈寶玉夫婦只能流落民間,受蔣玉菡、襲人夫婦搭救,才勉強度日,在這樣的情況下,賈寶玉喪失了心理上的象牙塔,他的情感寄託也隨之破產,最終他只能選擇懸崖撒手、遁入空門,作為自己的最終歸宿,亦是他無可奈何的精神出逃。

本文乃「紅樓不紅」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引文均來自《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80回本,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賈寶玉一向憐香惜玉,為何金釧被毆打責罵時,他卻從未從手相助?
    可翻看《紅樓夢》,我們會發現,賈寶玉貌似並沒有那麼喜歡女孩們,他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丫環們格外照顧,可這些丫環一旦真的出了什麼事,賈寶玉卻從未出手相助,這似乎是《紅樓夢》中的一大疑問:賈寶玉是真心對女孩好嗎?
  • 《紅樓夢》裡金釧和晴雯的遭遇:情緒能殺人?可怕吧
    (王夫人,賈寶玉) 寶玉和王夫人,都是有名的好主子,一個是護花使者,一個是慈悲形象,可是攆起人來,都不手軟。尤其是金釧讓寶玉去東小院找彩雲和環哥,這不是捉姦嗎,王夫人當然大怒,認為金釧教壞了寶玉。 如果不是王夫人心不順氣正煩,也許,不會馬上攆了金釧。
  • 晴雯撕扇就來自這段故事,《紅樓夢》p5 |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含恥辱情烈死金釧
    題帕三絕之後,寶黛釵的故事將如何繼續? 這裡是《紅樓夢》微劇場第五部分的內容,取自87版電視劇的第13到15集,對應《紅樓夢》原著第二十七八回左右,直到第三十九回的部分內容。因為篇幅跨度非常大,所以比較起原著,電視劇是跳了很多的。
  • 紅樓夢:金釧之死就是寶釵之死,寶釵的不自知才是她最大的悲劇
    金釧,字面之意就是裝飾在女性手腕或手臂上的金質的裝飾品,幾隻金屬或玉手鐲成套佩戴就可以稱之為釧,也可以盤繞成連環狀裝飾臂腕間。「金」很直白,就是黃金所制之釧。寶釵和金釧,核心都是金,一個裝飾頭部,一個裝飾臂腕間,本質上講,沒有什麼不同。
  • 賈寶玉愛晴雯嗎?
    文 / 莊生曉夢整部《紅樓夢》中,除了十二金釵,還有副冊、又副冊等一系列女子,加上那些未曾在警幻仙子處「建檔立卡」的,那更是不可勝數,單賈府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個女孩。可是,在這麼多女孩中,晴雯卻硬是靠自己的那份霸氣、那份秀氣與那份靈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紅樓夢》王夫人攆走晴雯,為何要背著賈母?真正原因她難以啟齒
    《紅樓夢》中王夫人是個不太光彩的人物,她雖然信佛,手裡從來離不開一串佛珠,手上卻沾染了不少人血——死金釧、攆晴雯、逐芳官,這幾位姑娘最終的悲劇結局,都是王夫人一手造成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晴雯之死,彼時晴雯病重,卻被王夫人強行攆出怡紅院,最終病情加重,香消玉殞。
  • 明明是賈寶玉調戲金釧,為何王夫人不懲罰寶玉,反而扇金釧耳光?
    金釧被攆,可謂是王夫人的一塊黑料,尤其是其後金釧跳井自盡,更是將王夫人之「佛口蛇心」的輿論頂到了風口浪尖,不少讀者一致將王夫人當作金釧之死的罪魁禍首。但筆者私認為,這種主觀理解既籠統,又偏激,如果我們能站在《紅樓夢》案發場景中,就會發現這件事完全是另一個視角,不妨暫且將這篇文章當作《紅樓夢》之「金釧被攆」新解。
  • 「紅樓夢」:晴雯的命運軌跡——詮釋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晴雯——《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之首,是賈寶玉房裡四大丫鬟之一(襲人、麝月、秋紋),她本是賴大家的丫鬟,因賈母喜愛,把她賜給了寶玉。晴雯長得風流靈巧,眉眼兒有點像林黛玉,口齒伶俐。寶玉對晴雯總是細心周到,她雖是丫鬟,但在寶玉房裡過得千金小姐般的生活。
  • 名著新看點,賈寶玉的愛與情是心靈的契合。
    《紅樓夢》中有一條線索是秦可卿引出林黛玉和薛寶釵,香菱和晴雯實際上都有林黛玉的影子。而賈寶玉也有一條線索即是秦鍾與柳湘蓮和蔣玉涵。他們三個人其實都與寶玉有心靈的交集。
  • 紅樓夢:四大丫鬟——晴雯
    曹雪芹撰寫的著作《紅樓夢》之所以受到讀者們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這部著作有著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人物性格特點被作者淋漓盡致的描寫出來。讓讀者們更加全面深刻的去認識了解裡面的人物,其中晴雯這個人物令人記憶深刻。
  • 紅樓夢:賈寶玉的四大分身
    《紅樓夢》的開篇和《西遊記》很像,都是從山上的一塊石頭寫起。不過,《西遊記》寫得很明確,孫悟空就是從花果山上的一塊石頭裡蹦出來的。但是,《紅樓夢》裡的交代就沒有那麼清楚了。我們可以明確得知的,是賈寶玉戴著的通靈寶玉是那塊被女媧娘娘棄而未用的補天頑石在人間的幻相。
  • 《紅樓夢》以判詞「心比天高」為切入點,分析晴雯悲劇的內在根源
    但縱觀目前諸多論者對晴雯悲劇根源的解讀,卻普遍呈現出膚淺化、簡單化的傾向,認為晴雯之死是因為以王善保家的為首的婆子們的誹謗,加上王夫人心中對美麗聰明女孩子的偏見,認為晴雯是個「狐狸精」,留在寶玉身邊會帶壞寶玉,故借「女兒癆」為由頭,將晴雯攆出大觀園,進而導致了晴雯的悲劇命運。
  • 《三讀紅樓夢》(八續)
    關於《紅樓夢》中或明或暗的對比,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十個側面。        (1)整篇布局真(甄)與假(賈)的對比。利用甄、賈的諧音,來暗示作品中故事和人物情節的真、假,是大家公認的第一對比,即真也假來,假亦真。        (2)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對比。是小說中大家公認的第一大人物對比,由於個性對比很明顯,這裡就不用贅述了。
  • 紅樓夢:賈寶玉房裡的那些個大丫鬟
    作為賈府的鳳凰蛋兒,榮國公嫡親的孫子,榮國府的寶二爺,賈寶玉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 《紅樓夢》裡的曲子《枉凝眉》寫的到底是誰?
    你可能沒讀過《紅樓夢》,但你一定知道那首《枉凝眉》。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紅樓夢》裡的曲子《枉凝眉》寫的到底是誰?
  • 晴雯悲劇的成因
    作者簡介:四月天,河南信陽人,從事企業財務工作,《紅樓夢》愛好者。要徹底了解晴雯悲劇的成因,須結合一條完整的「死亡鏈」來看:金釧、晴雯、司棋、二尤等。王夫人看到晴雯漂亮的"長袖子",也一樣能聯想到私生子。無獨有偶,王夫人欣賞的「好丫頭」,在誤聽了賈寶玉對林黛玉的表白後,連「䄂子」都沒看到,只是聽說了「袖子」,就聯想到兩人將來難免要有「不才之事」。(第三十二回)這種「警惕」,根植於一種一肚子男盜女娼的社會群體意識中。司棋之「罪」,是升級版——「私相傳遞」(鴛鴦保守了她約會的秘密)。
  • 《紅樓夢》中的「三隻手」:賈寶玉的怡紅院,為啥有那麼多小偷?
    先立足榮國府大環境來看,由於是豪門公府,業經幾世,所以養成了「寬容待下」的家風,譬如第33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賈政在聽到丫環金釧跳井自盡的消息後,心中頗為震驚:賈政聽了驚疑,問道:「好端端的,誰去跳井?我家從無這樣事情。自祖宗以來,皆是寬柔以待下人。大約我近年於家務疏懶,自然執事人操克奪之權,致使生出這暴殄輕生的禍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顏面何在?」
  • 紅樓夢:一個西洋鼻煙盒,出賣了麝月,難怪晴雯說她和賈寶玉「上頭」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在賈寶玉的丫頭們中間,被作者寫明了,和賈寶玉有了「警幻所訓之事」的丫頭,是襲人。晴雯為什麼會這樣說麝月?難道麝月也和賈寶玉有了「警幻所訓之事」?後文中,出現在怡紅院的一個西洋鼻煙壺,出賣了麝月,晴雯這樣說麝月,也可以說是證據確鑿。襲人的母親病故的時候,襲人回家去了,怡紅院中晚上在賈寶玉房裡值班的丫頭,就變成了晴雯和麝月。晴雯因為大晚上,只穿著小薄襖跑出去嚇麝月著了涼,請大夫吃了藥之後,「稍減了燒,仍是頭疼」。
  • 紅樓夢:晴雯只因生得標緻落得悽涼收場嗎?她還有個致命缺點
    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在我們讀完《紅樓夢》後,總會感嘆賈寶玉是一位風流多情的人,事實亦如此。為什麼晴雯在《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的第一個位置?作者這樣也是有他的用意的。「晴為黛影」,她的命運早已寫在了薄命司。正應了那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晴雯和黛玉一樣,都是自命清高的,不屑於汙濁為伍,也看不慣襲人背後的小動作,太過於直接而惹下事端。
  • 紅樓夢故事賞析 賈寶玉跟北靜王之間的緣分與情分
    #【故事和原文】寶玉見北靜王儀表人才。他們終於在秦可卿的喪禮中他們見面了,從此結下他與賈寶玉的一份緣分。書中描寫北靜王與寶玉之間的交往並不多。好像這種緣非常淡,只是擦肩而過。然而他們的交往其實並非如此。後來賈寶玉跟北靜王頗有交往。後文中寶玉出城祭奠金釧,就撒謊說是去北靜王府上了。若沒有交往他不會這樣撒謊;若不是大家都知道他們交往甚密,這樣撒謊,大家也不會相信。只是作者沒有明寫他們之間的交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