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岡仁波齊》《嘿瑪嘿瑪》《高山上的世界盃》詮釋最好的行囊

2020-10-26 大象隨筆

因為對學院各個派系的發展史感興趣,又被宗薩上師圈粉,曾經一連看了三部佛教電影,我很喜歡這種單純善良的信仰。

那就是《岡仁波齊》、《嘿瑪嘿瑪》、《高山上的世界盃》,這種單純的世界,曾經一度讓我很嚮往想去朝聖,在我為數不多的兩次朝聖路上,也曾遇到過很多終身難忘的事情,安利這幾部好看的電影,確實很有意義。

《岡仁波齊》

我最近看到朋友圈裡藏區的朋友去岡仁波齊朝聖了,這座山脈有著神奇的魔力,讓人嚮往。

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去大昭寺和岡仁波齊朝拜,電影開頭就是一個小村莊的人,集結了一個小隊伍,從家鄉開始拜起,長長的路程,大概拜了一年,用腳來丈量這片土地,路上懷孕的婦人生了孩子,年紀大的老人最後倒在了路上,其實死在路上也是死在朝聖的路上,這種單純的夢想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岡仁波齊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遊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溼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他們收拾行囊並不麻煩,在路上,只需要多買幾十雙布鞋就可以,吃的只要有糌粑就行,住的地方有時是在山洞裡面,有時藉助在藏民家裡,沒錢了怎麼辦,就留下來打工 ,直到賺夠了路費,再次上路,他們的行囊並不重,夢想是他們最好的行囊。

那一世/倉央嘉措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嘿瑪嘿瑪》

有時我們必須創造幻象,才能讓世人看見真理 —欽哲諾布

跳金剛舞,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在佛教裡面,特別是藏傳佛教,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舞蹈,故事從每隔12年,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面,從挑選出來的人們,帶上面具,與世隔絕的生活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

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戴上了面具,你就要放下過去,放下世俗,活在當下的生活一段時間。陰錯陽差之下,有人靜心修煉,有人卻無法抵禦原始的慾念,在真實和虛假的界限,生與死的空隙,面具拿下即是毀滅。

在歌聲中傳遞給世人的,其實都是真理,你只是聽他們的歌,裡面的歌詞,真的非常有意義。

遊戲代表輪迴,面具代表每次受身換的不同的色身,罪惡都源於無名,就是把面具當做自我,所有人本來就不該玩這個遊戲,因為有了面具而肆無忌憚的殺盜淫妄酒,在這一個面具遊戲設定中,連鎖反應。

身份,輪迴,在人類社會,所有人都必須姓名和面孔,作為一個簡單的識別系統,而這種識別系統本身也會形成道德約束。

到最後酒吧裡面,人們似乎又戴上了面具,哪個是真相,哪個是幻想?

《高山上的世界盃》

本片是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50年代的西藏,有一個小喇嘛,對於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非常的嚮往,老喇嘛不知道世界盃為什麼會那麼多人搶一個球?還有一段爆笑的對話。

有道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少年的靈動,和修行者的穩重,相映成趣。一代代的傳承,可以外表是一個現代人,內心有著修行的信仰。

快樂不只是外界造成的,更是從自己心裡跑出來的,正如亦舒所說:「我們不快樂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安靜地呆在房間裡心平氣和地和自己相處。」

這三部電影,對於佛法有關,佛法中的大智慧,指引著人們的生活,它不是刻板的,而是靈動的,他可以在生活中,也可以在修行中。

人們常常覺得夢想很難實現,太抽象,我們這一生就像一個旅行,隨身攜帶的行囊,都會慢慢丟棄,這個身體也會慢慢老去,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我們應隨身攜帶如指南針一般的人生信仰,才會少走錯路,多種善的種子,才會有安樂。

相關焦點

  • 影視探析——宗薩仁波切《嘿瑪嘿瑪》
    不丹藏傳佛教大師、導演欽哲諾布(宗薩欽哲仁波切)的第四部電影作品《嘿瑪嘿瑪》,由黑帽影業引進中國臺灣,影片於11月16日在臺北首映。
  • 【電影特輯】宗薩仁波切:《嘿瑪嘿瑪》
    由欽哲·諾布執導的不丹 電影 《嘿瑪嘿瑪》在上影節進行了放映。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嘿瑪嘿瑪》,欽哲·諾布認為是「匿名的力量」。在觀影結束時,全場爆發出了異常熱烈的掌聲。《嘿瑪嘿瑪》取自不丹語中的「很久很久以前」,電影也是講一個傳說:每隔十二年在森林深處會有一場為期兩周的神秘聚會,所有與會者都是秘密受到邀請,並且全程戴著面具。
  • 韓浩月 | 《嘿瑪嘿瑪》:提著心吊著膽看一位仁波切拍攝的實驗文藝片
    看《嘿瑪嘿瑪》最強烈的內心衝突,來自於對導演身份和故事影像的相互摩擦、交纏。如果它的導演不是欽哲諾布——不丹藏傳佛教紅教的喇嘛,那麼電影很容易被歸類,比如實驗性很強的文藝片,宗教色彩濃厚的故事片等等。宗薩闖進電影業,這本身並沒有太強的稀奇性,跨界嘛,最流行了。而喇嘛用如此新潮的電影語言,如此具有當下性的講述方式,來刺激那些四處尋找刺激的電影觀眾,這就是大事了。
  • 嘿瑪嘿瑪-假如沒有人知道你的身份,你會做些什麼
    (參見《正見》作者介紹部分)同時,他也是一位導演,在跟隨著名導演貝託魯奇學習電影製作後於1999完成首部個人導演的電影,也是第一部由不丹本國出品的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還因此榮獲了第四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
  • 梵影丨無人賞識的神作《嘿瑪嘿瑪》
    尋找佛教相關的電影,自然繞不開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今天要說的是他在2016年通過眾籌獲得啟動資金導演的一部電影《嘿瑪嘿瑪》。當初因為有梁朝偉和周迅兩大影帝影后零片酬參演,吸睛不少,但上映後「看不懂」卻成了最多的評價。
  • 也說電影《岡仁波齊》
    也說電影《岡仁波齊》   文∕翟慎曄
  • 推薦 | 電影《岡仁波齊》
    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岡仁波齊》電影搶先看!
    《岡仁波齊》主要講述了西藏「普拉村」10個普通的藏族同胞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裡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之前在歐美電影節展映時,《岡仁波齊》便引起了不小反響。》電影主題曲闊別樂壇14年,樸樹帶著新唱片《獵戶星座》於今年回歸。
  • 推薦|電影《岡仁波齊》
    26年後,拍攝了《愛情麻辣燙》、《洗澡》、《飛越瘋人院》等影片的第六代導演張揚的《岡仁波齊》6月20日上映了。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的芒康縣普拉村,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行程長達2000公裡,整部影片的氣質平靜至極。
  • 岡仁波齊:世界中心 人類終極信仰聖地
    由岡仁波齊、納木那尼、瑪旁雍錯和拉昂錯兩山兩湖組成的地帶,被藏胞稱為「神山聖湖」之地,藏語名為「岡錯」。自古以來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被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譽為神山、聖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看作是聖地和「世界中心」。
  • 看電影《岡仁波齊》
    >           看了紀錄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帶給我的是平靜的喜悅。面對聖潔的精神嚮往和現實的物質貧乏,態度是安然的。面對心中聖地拉薩和岡仁波齊,心情是虔誠的。朝聖之旅中迎接了新生嬰兒的降生,送別了在睡夢中死亡的老人。這在記錄電影裡展示是真實的事件,也是拍攝中的意外的事件。生老病死,生離死別,一切的變化都很平常。人類生生不息,就象十一個人中老人去了新生兒來了。
  • 《岡仁波齊》觀後
    昨晚看了電影《岡仁波齊》,我不喜歡。我知道寫完這句話,留言裡立即會有一堆人表述:啊!終於有人說出了我內心的感受。
  • 第一位喇嘛導演欽哲諾布 ▎電影是現代的唐卡藝術.
    自1999年起拍攝了5部電影,其中《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和魔法師》、《瓦拉:祈福》和《嘿瑪嘿瑪》在眾多國際知名電影節中播映並獲得眾多好評,去年新作《尋找長著獠牙和髭鬚的她》也參展諸多國際影展。欽哲諾布的藝術深刻而精妙地掌握並詮釋了佛教哲學和實踐,他曾經師從於二十世紀一些最主要的藏傳佛教大師,並在世界五大洲教授佛教。他是利美運動的推行者,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具現代創意的藏傳佛教導師之一。
  • 電影《岡仁波齊》,信仰與聖潔
    《岡仁波齊》。《岡仁波齊》這部影片沒有任何情節衝突,有的是平靜;沒有背景音樂的渲染,整個過程以「白描」的方式「記錄」了一行十幾個藏民從芒康到拉薩岡仁波齊的朝聖之旅。整個影片雖沒有多少臺詞、沒有幾句對白,但張楊導演用無聲的叩首告訴我們:一份信仰的難能可貴。
  • 《皮繩上的魂》:它才該得到《岡仁波齊》所獲的一切讚譽! | 節目
    段煉 (FIRST影展策展人):6.5分(完整版評分);「從改編難度和最後的完成度考量,本片應該是張楊生涯最好的電影雷普利;(鳳凰電影前編輯,《敦刻爾克》等18期嘉賓):6.5分(完整版評分);「觀感整體比《岡仁波齊》要好。
  •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製《岡仁波齊》的成功
    眼下《戰狼2》正以迅猛之勢衝擊著國產電影的票房高峰,而另一個在國產電影市場上不容忽視的「現象級」電影當屬《岡仁波齊》。雖然後者目前尚未突破億元大關,但9900多萬元的票房,對於一部藏族題材的紀錄片樣式電影來說堪稱「票房奇蹟」。
  • 瑪旁雍錯已經有了無數的傳說與光環
    一個世紀以前, 1907 年7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瑪旁布錯,星光下他划動著一隻羊皮孩子, 在湖面上遊七,迎接瑪旁雍錯的日出:「東方發白了,新的白日的先驅者遍視著群山,像羽毛一樣輕飄的薄雲變成紅玫瑰色,湖面上的雲影使我們覺得在真的玫瑰園上面蕩過似的....
  • 《岡仁波齊》衝上榜單前四,好電影,應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
    ——爛總 「另一種電影探索方式比技術革新更具有挑戰性,它的突破伴隨著極大的爭議,顛覆的是所有人的慣性思維,那就是挑戰電影類型的界定。張楊的《岡仁波齊》,便是首當其衝的挑戰者,他大膽嘗試模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邊界,從橫向上,開拓新的電影類型疆域。
  • 《皮繩上的魂》:我哪裡不如《岡仁波齊》了?
    導演張楊6月20日,他執導的電影《岡仁波齊》上映。話說,《岡仁波齊》是張楊原創的作品,既然是原創,那麼影片基本可以等同於原著。而《皮繩上的魂》則是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
  • 電影《岡仁波齊》姊妹篇《皮繩上的魂》8月公映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 許曉青)由張楊導演、郭達明攝影的藏語電影《皮繩上的魂》將於4日在全國院線公映。這部影片被稱為熱映藏語影片《岡仁波齊》的姊妹篇。   電影《皮繩上的魂》拍攝於2015年,曾在多個電影節上參展,2016年獲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並最終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攝影獎。   導演張楊近日在上海點映會上說,上海一直以來就是少數民族題材文藝影片製作和放映的重鎮,相信這部作品會像《岡仁波齊》一樣,帶給觀眾一場奇幻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