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學院各個派系的發展史感興趣,又被宗薩上師圈粉,曾經一連看了三部佛教電影,我很喜歡這種單純善良的信仰。
那就是《岡仁波齊》、《嘿瑪嘿瑪》、《高山上的世界盃》,這種單純的世界,曾經一度讓我很嚮往想去朝聖,在我為數不多的兩次朝聖路上,也曾遇到過很多終身難忘的事情,安利這幾部好看的電影,確實很有意義。
《岡仁波齊》
我最近看到朋友圈裡藏區的朋友去岡仁波齊朝聖了,這座山脈有著神奇的魔力,讓人嚮往。
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去大昭寺和岡仁波齊朝拜,電影開頭就是一個小村莊的人,集結了一個小隊伍,從家鄉開始拜起,長長的路程,大概拜了一年,用腳來丈量這片土地,路上懷孕的婦人生了孩子,年紀大的老人最後倒在了路上,其實死在路上也是死在朝聖的路上,這種單純的夢想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岡仁波齊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遊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溼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他們收拾行囊並不麻煩,在路上,只需要多買幾十雙布鞋就可以,吃的只要有糌粑就行,住的地方有時是在山洞裡面,有時藉助在藏民家裡,沒錢了怎麼辦,就留下來打工 ,直到賺夠了路費,再次上路,他們的行囊並不重,夢想是他們最好的行囊。
那一世/倉央嘉措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嘿瑪嘿瑪》
有時我們必須創造幻象,才能讓世人看見真理 —欽哲諾布
跳金剛舞,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在佛教裡面,特別是藏傳佛教,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舞蹈,故事從每隔12年,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面,從挑選出來的人們,帶上面具,與世隔絕的生活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
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戴上了面具,你就要放下過去,放下世俗,活在當下的生活一段時間。陰錯陽差之下,有人靜心修煉,有人卻無法抵禦原始的慾念,在真實和虛假的界限,生與死的空隙,面具拿下即是毀滅。
在歌聲中傳遞給世人的,其實都是真理,你只是聽他們的歌,裡面的歌詞,真的非常有意義。
遊戲代表輪迴,面具代表每次受身換的不同的色身,罪惡都源於無名,就是把面具當做自我,所有人本來就不該玩這個遊戲,因為有了面具而肆無忌憚的殺盜淫妄酒,在這一個面具遊戲設定中,連鎖反應。
身份,輪迴,在人類社會,所有人都必須姓名和面孔,作為一個簡單的識別系統,而這種識別系統本身也會形成道德約束。
到最後酒吧裡面,人們似乎又戴上了面具,哪個是真相,哪個是幻想?
《高山上的世界盃》
本片是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50年代的西藏,有一個小喇嘛,對於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非常的嚮往,老喇嘛不知道世界盃為什麼會那麼多人搶一個球?還有一段爆笑的對話。
有道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少年的靈動,和修行者的穩重,相映成趣。一代代的傳承,可以外表是一個現代人,內心有著修行的信仰。
快樂不只是外界造成的,更是從自己心裡跑出來的,正如亦舒所說:「我們不快樂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安靜地呆在房間裡心平氣和地和自己相處。」
這三部電影,對於佛法有關,佛法中的大智慧,指引著人們的生活,它不是刻板的,而是靈動的,他可以在生活中,也可以在修行中。
人們常常覺得夢想很難實現,太抽象,我們這一生就像一個旅行,隨身攜帶的行囊,都會慢慢丟棄,這個身體也會慢慢老去,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我們應隨身攜帶如指南針一般的人生信仰,才會少走錯路,多種善的種子,才會有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