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長度:2400字
最近偶爾翻讀的書《薩蒂音樂塗鴉》頗有些玩味,對照著樂譜,一邊彈一邊減壓。薩蒂的音樂和上一篇那位約翰·凱奇的音樂,都是睡眠良藥。好東西,沒有不分享的道理。
以下是閱讀中的思考和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科普文字。
19世紀的歐洲,西方古典音樂進入個人符號引領的浪漫主義時代,柏遼茲、帕格尼尼、李斯特、華格納,一個接一個地將音樂藝術帶入癲狂之境,李斯特的鋼琴曲至今依然是鋼琴家的挑戰極限,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4個晚上,還得讓觀眾像朝聖般奔往拜羅伊特小鎮去專門觀賞。
從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代,藝術界的盲目崇拜,從「拜神」變成了「拜人」。
有個作曲家寫了這樣一句話:「在那些昏暗的日子裡,華格納的天賦、才能被平庸與無知之輩所崇拜,背後跟隨者一群盲目信眾。·······成為華格納學派的人有多 『不難』!人們只需要大聲說一句 『噢,噢·····這多美啊』便可被認為是專家。」
這個作曲家就是薩蒂。
薩蒂自己畫的自己:黑眼圈,八字眉,還露點。他說的沒錯,對於那個時代,他來的有點早。
當然,薩蒂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覺得他是個作曲家,頂多是個趴在咖啡館寫曲子的人。而薩蒂本人,則聲稱自己是「一位聲音檢測記錄員」。他說:「測量聲音能給我帶來更多樂趣,只要有測音記錄儀在手,我便能快樂、自信地工作。」
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大多數作曲工作者都得依靠很多與聲音有關的「儀器」來工作。
所以,薩蒂是個超前者,是個清醒者。
19世紀的一百年中,人們被華格納震撼著,被李斯特迷惑著,還有另一撮人在朝聖著德意志精神的勃拉姆斯。
薩蒂覺得他們都太累了。他覺得應該有一種音樂,在商店、咖啡館、家裡循環播放著,音量不要太大,人們不要正襟危坐,人們幹點啥都行,就像日常生活一樣,最好當音樂是不存在的。
這不就是我們當代人的生活樣子嗎?回到家打開音響,隨機點個「猜你喜歡」,音量調小,然後做點家務或者收拾房間。
後來的當代作曲家們沿著薩蒂的路子,製造了一種流派——氛圍音樂。
薩蒂是個特別懶的作曲家,哦不,「聲音檢測記錄員」。就像他家裡養的那隻貓一樣。他的作品音符少、和聲簡約,而且不愛寫小節線,好奇的同志可以讀一讀我之前寫的文章《薩蒂,生命軌跡可以輕一點,再輕一點嗎?》。
薩蒂絕對是一個害羞善良的作曲家。歷史上,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關係特別微妙,稍微處理不好就會打起來。作曲家總是嫌棄演奏家水平不行,演奏家也總是吐槽作曲家寫的難聽。比才的《卡門》在第一次排練時,因為要求女演員在舞臺上抽菸而引起演員罷工。而匈牙利猛漢子巴託克在他的《小宇宙》的每一首曲子的最後一小節處寫上了規定演奏時長,精確到幾分幾秒(彈慢兩秒鐘能咋地?)。
薩蒂的一首鋼琴組曲《倒數第二的念頭》(Avant-Dernieres Pensees),其中第一首《田園詩》(Idylle)的開頭標著:「我懇求您以中速演奏。」 「連在一起的低音,難道不是嗎?」 這音樂術語標的那叫一個親切,咱凡事好商量,您了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樂譜的音符間附有薩蒂的配樂詩,可以在演奏中輕聲朗讀。薩蒂喜歡的音樂審美——透明
薩蒂認為音樂中最高級的品味是「透明性」,當然這種「透明」極為寬泛。
文藝復興時期的帕萊斯特裡那的音響是「透明」,莫扎特是「透明」,使用了破壞性音響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也是「透明」,而且是 「富有 『透明性』的鏗鏘有力之聲。」
來聽聽《倒數第二的念頭》的第二首《晨曲》(Aubade),依然是一首懶的寫小節線的薩蒂風格:舞曲式,和聲簡潔、乖巧而「透明」。
我把譜子 和音樂放在下面,上過音樂素養課的同學們,你們一邊聽,一邊給這個譜子畫個小節線,再寫個拍號吧,公眾號對話框發送圖片給我就行,我肯定會看的😊
《晨曲》不僅音樂乖巧,連樂譜中的配詩都那麼可愛:
別睡,睡美人。
傾聽你真愛的聲音。
他略過了一曲雙人舞。他如此愛你。
他是一位詩人。
你能聽到他說話嗎?
他在暗自竊喜嗎?
不,
他疼愛你,甜蜜的美人!
他又略過了另一曲雙人舞,不幸染上了風寒。
難道你不想愛他嗎?
他是一位詩人,雖然,是一位老詩人。
善意的調侃,隨便怎麼想都行
薩蒂還有一首《官僚主義小奏鳴曲》(Sonatine bureaucratique), 三個樂章,借用克列門蒂的那首琴童最愛小奏鳴曲的曲調,如果你彈過克列門蒂的小奏鳴曲,那麼你聽這個薩蒂的版本就像是有點沒那麼嚴肅的克列門蒂小奏鳴曲。並且不同聲部的並行,雖然我說城門樓子,你說大磚頭子,但是不影響我們成為和諧的「室友」。
薩蒂為什麼要借用克列門蒂這首呢?這位善良的同志肯定不是為了諷刺克列門蒂,可能很大程度是因為懶。
不過後來,藝術家們使用「借用」的方式就越來越多了。
畢竟畢卡索都說了: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官僚版的小奏鳴曲和不官僚的小奏鳴曲都放了,你們對比一下。
寫在最後
文章寫到此,想起來,我聽薩蒂是始於一張作為生日禮物的薩蒂唱片,送我唱片的人早已不在世。她的善良和輕盈有時會停留在薩蒂的音符裡, 音符和音符之間那麼稀疏,能塞進去溫暖的空氣,她的嘆氣,她在廚房裡煮麵的聲音。
時隔多年,我猜想當時這禮物背後的寓意,是不是想告訴我:音樂的樂趣,可能是因為它存留著人生中的記憶。
如果你能把這篇長文讀完,就右下角幫我點個「在看」唄?↘️你也許想知道的更多內容👇:
更多教育觀點
關注我
微信號 : zhai-music
新浪微博&抖音&視頻號:@翟媛的音樂課
如果你喜歡讀,幫我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