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出版的部分《雍和宮》期刊 (高志堅 攝影)
10年的《雍和宮》期刊
立 祥
《雍和宮》期刊已經印行整整十年了。10年,漫長而短暫,每每想起來,一幅幅編輯期刊的小場景就會浮現在眼前。
《雍和宮》期刊合訂本 (高志堅 攝影)
記得2010年秋月的一天,胡雪峰住持與凱朝和我商量,計劃編輯出版一本意在宣傳雍和宮文化,並與佛教信眾結緣的期刊,且為其命名《雍和宮》。為了編輯好期刊,這年的11月17日和12月14日,雍和宮廟管會專題召集有關人員商量。胡住持說:「這麼大的寺院,沒有學者、學術不行」,建議期刊內容以闡釋教義、記述四眾弟子學修的體悟為主。編輯期刊要靜下心來、集思廣益。他說:「用心沏的茶好喝,用心炒的菜好吃,期刊要用心去做,突出重點,使之通俗易懂。」經徵求各方人士意見,最後決定刊名依然稱《雍和宮》,每季度一期,每年4期,按年度出版合訂本。為此還成立了編委會,廟管會委員和經師多在其中。
部分《雍和宮》期刊合訂本 (高志堅 攝影)
關於雍和宮編輯出版期刊類讀物,還要說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由雍和宮導觀所編輯的《雍和宮導觀所刊物》第一期印行。之後於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和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又印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可以說,《雍和宮導觀所刊物》的編輯和出版,開啟了雍和宮學術研究之先河,其詳實的資料,精微的考證,成為民國年間出版的期刊文獻資料與學術價值頗高的刊物。
1981年,雍和宮對外開放以來,關於雍和宮的各種書籍、畫冊相繼出版了二十多種,為雍和宮留下了歷史文脈的記錄。
李立祥作品:《雍和頌》
經過努力,2010年年底,由胡雪峰住持主編的《雍和宮》期刊印行。期刊堅持大眾化、知識化、學術化的辦刊原則,開闢了佛教文史、佛學思想、般若智慧、法師說法、佛海泛舟、雍和佛事、雍和史話、雍和文化、雍和文物、人生感悟等欄目,刊登和發表了大量的文化研究、教義闡釋、學修感悟等類型的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雍和宮的歷史與文化、修學與教育、佛事與高僧、建築與典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佛學、文化交流的平臺,開啟了論述佛學與雍和宮文化的一扇明亮的窗,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與好評。
李立祥作品:《梵音》
十年後的今天,《雍和宮》期刊已經印行40期。回想起來,十年間,一期期出,一步步走,集思廣益,連寫帶編。每次編輯時,凱朝師總是幹在前面,編目錄,排順序,選插圖,還有封面、封底,封二、封三的圖文內容,都要用心編輯。還有聶清老師,計算機上的初次編排設計他倆付出了不少心力,然後再交給王鳳燕進行精細的排版。在每期文字校對方面,張冬梅老師逐字逐句、修改得十分認真。當我每次通覽初稿時,除了通順句子,修改錯字外,應該說多有受益。尤其讀到稿件中的佛學、歷史小文,感覺眼前一亮,使我心靜如水。雍和宮教職人員努力為期刊撰稿。馬志德管家每年均撰寫廟管會大事記,他還和烏力吉管家提供了精美的攝影作品。康玉傑管家多次撰寫文稿。管理處的相關領導關心著期刊,提出了許多建議,並身體力行撰寫文章。期刊中有來自中國社科院,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故宮博物院,北京居士林,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藏研中心,西藏大學,以及國外斯裡蘭卡比丘大學,孟加拉吉大港大學,尼泊爾梵語大學,日本高野山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愛知學院大學,韓國真覺宗大學等單位學人的稿件,從而增加了期刊的學術氛圍。付海濤在電腦維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徐新華為每期專心創作反映雍和宮與草原、民俗的剪紙藝術作品,攝影家高志堅先生不斷提供著高質量的雍和宮照片,其中有不少雍和宮開放初期的照片,甚顯珍貴。刊物中我的拙作插圖也均為高先生用心拍攝、修版而成。負責文物部的蘇文濤先生和文物部人員不斷提供著相關文物照片和資料。文物部、接待部、研究室的人員還不斷為刊物撰寫著高質量的稿件,還有妙音幢、鮑志剛、覺明等老師,以及張雅靜、蘇娜、王帥、娜日娜等年輕學者堅持或撰文或翻譯或校對,退休職工趙嘎如迪先生還寫出了《雍和往事》長文,李景元大夫根據自己的醫療臨床實踐,並融合蒙藏佛教醫藥學的理論,寫出了《慧醫正體與生命科學》文,均分期刊登,為期刊增色不少。
民俗學家、漫畫家李濱聲先生在閱讀《雍和宮》 (高志堅 攝影)
每期印好後,一部分在結緣處發放,深受信眾和各方人士的歡迎。攝影家高志堅先生的朋友多為民俗學家、戲曲家,其漫畫家、民俗學家李濱聲先生,首都醫科大學生理學教授、京劇臉譜專家劉曾復先生等,都成了《雍和宮》期刊的忠實讀者。高志堅老師也是每期必取十餘冊分發給大家。李濱聲先生每次拿到期刊後很是高興,仔細閱讀。記得2015年早春,我隨作家陳援及高志堅老師一道去匯晨老年公寓拜訪90高齡的李濱聲先生,當談到舊時雍和宮的臘八粥時,他說:「當年雍和宮舍粥,我剛到北京正好趕上,我住西城,交通不便,得早去。那時舍粥是在雍和宮牌樓附近,用銅鍋盛的粥。人們有拿碗還有拿盆的,僧人舀粥的勺子是紅銅卷把的,特別有準兒,一勺一碗。」之後,我撰文《李濱聲與雍和宮臘八粥》登在期刊上。還有年近百歲的郭世昌老人,年近八十的申伯蘭老師,他們都是民國年間雍和宮周圍唐卡作坊的後人,仍然為期刊提供珍貴的素材。申老師不僅撰稿,還隔一段兒時間就來取上幾本期刊。而祥林夫婦還講述了父輩當年在雍和宮附近銅作坊榮合銅鋪學徒,為雍和宮設計佛像的事兒,由此充實了期刊中《雍和宮周邊的銅佛像作坊》一文的內容。應該說,每期期刊的出世都是眾人和合集體智慧的結晶。
首都醫科大學生理學教授、京劇學家、著名京劇臉譜專家劉曾復先生講述閱讀《雍和宮》期刊的感想 (高志堅 攝影)
《雍和宮》期刊的印行,對於雍和宮文化的介紹和參觀、旅遊開放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認識在雍和宮舉行佛事活動的緣起、儀軌等提供了歷史依據。宣傳了雍和宮,宣傳了藏、蒙、滿、漢等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了雍和宮與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
李立祥作品:《祈願》
《雍和宮》期刊辦刊十年,任重道遠。2020年3月底,雍和宮廟管會舉行了小型的座談會,討論如何進一步辦好雍和宮期刊的事兒。胡雪峰住持建議文章要有高度,理論與故事都要有,儘量刊登雍和宮與北京的文章,文筆要好,要淺顯易懂。相關領導和各位管家也相繼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
李立祥作品:《雍和宮萬福閣》
我想,雍和宮如同一本厚重的大書,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恭恭敬敬地以心去讀。寫雍和宮與編輯《雍和宮》期刊,都需要翔實的歷史資料,都需要深入地研究,更需要作者融入雍和宮這座古寺與之對語。
我們努力著!(作者李立祥,《雍和宮》期刊編輯,雍和宮研究室原主任;國畫家)
聲明:本文所有插圖均為作者提供,所有涉及版權、著作權、肖像權等民事權利均與本網無關。特此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