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書法並不是小字放大版!

2020-12-26 騰訊網

盧中南

中國書協理事、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部秘書長,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文/盧中南

匾額書法,說俗點叫「題匾」。「匾」,也作「扁」,《說文解字》說:「匾,署也。」會意,從「戶」,從「冊」,本義是在門戶上題字。「額」,一個義項指的是店鋪或廳堂正面或頂部掛的有字的板。有種說法是橫為匾,豎為額。匾額,題字的長方形牌子。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匾額書法是掛在高處讓人看的字,為要醒目,非大字莫屬。

既然題寫大字,不能不牽涉與之相關的諸如榜書、署書、擘窠大字、大書等書法稱謂。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署」的一個基本字義是籤名,題字。如署額,題字於碑額。署榜,開列姓名,張榜示人。「榜」作名詞時有「匾額」之意,如「榜題」(匾額題字)、「榜字」(寫在匾額上的大字),作動詞時有「題匾」之意。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因此,署書亦稱「榜書」,指古代題寫匾額用的字體,後指書寫於匾額上的大字,也稱「榜署」。

隨著歷史的發展,泛化為像匾額一樣的字,稱為「擘窠大書」。清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撥鐙,大筆大書用擘窠。」擘窠,最初是篆刻印章用語,指寫字、篆刻時為求字體大小勻整,以橫直界線分格。擘,劃分;窠,框格。「擘窠」也是大字的別稱,後用以泛指大字。由此看來,東漢至今兩千多年來,「擘窠」一開始叫「署書」「榜署」,唐代顏真卿稱為「擘窠大書」,宋至明代稱為「擘窠大字」,又簡稱其為「大書」,清王澍、包世臣在書論中以「榜書」闡述書法,成為比較流行的稱謂。從最初寫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到後來泛指招牌一類的大型字,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習慣上把字徑大於半尺的字叫做榜書。中國書協舉辦的大字書法展評委會也是把字徑15cm以上作為衡量大字的標準。

匾額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建築的眼睛」。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明費瀛《大書長語·堂匾》說:「堂不設匾,猶人無面目然,故題署匾榜曰『顏其堂』雲。」匾額書法是大字書法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其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特色,展示了各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政治、地理、歷史、文字和書法藝術的變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筆財富。

匾額依附建築和文字而產生和發展,有一種說法認為: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這種題名的功用,在制式、內容、書體、色彩上各呈其美,集思想、文學、書法、裝潢等功用為一體,字雖不多卻令人矚目,既有可識性,強調標示性,大而明顯,又言簡意賅,志趣高遠,使人目擊而道存,「登其堂,觀其匾,整飭工致,名雅而字佳,雖未見其主人,而風度家規可明徵矣」。

匾額的用途很廣,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各種公開場合、各個層面和場所——殿堂、廟宇、園林、廣場、學校、機關、商店、禮堂、紀念碑、博物館、關隘、要塞、庭院等,特別是一些建築物的匾額、標牌書寫的正書,端莊、醒目、遒勁、易識,眾目睽睽之下一覽無餘,既有莊重性,強調公眾性,又成為文化品位、審美取向、風氣時尚的一種表徵。

匾額書法體量大,不限字體,篆、隸、楷、行、草皆可書之。書者以精力法度結構之,於得心應手之妙,貌無遮掩,功力自見,其獨有的形式魅力融於周邊環境營造氣氛,「匾額題字,非大字不能善其事,非大字不能壯其勢」。

匾額書法不是小字放大版。把一種字體寫小、寫大所呈現出來的實際效果、風格、個性、氣質都不一樣。現在利用計算機或複印機把小字放大輕而易舉,數字製作工藝可以使書家墨跡任意放大而保持原貌基本不變,但是放大後的效果與原大書寫的效果相比,差別還是顯而易見,尤其是放大十幾倍後得形遺神,筋骨存而風採失,此舉可能是放大了缺點而不是放大了優點。30多年前,我曾經看過劉炳森先生寫匾額字小樣,約拳頭大小。他還對我說,因為要按這個小樣放大製作很大,所以筆畫要加粗,空隙要儘量小,不然放大後的筆畫就顯得纖細孱弱,沒法看了。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如今,如果條件允許又不是書寫超大的巨字,建議儘可能書寫原大。惟此,題匾大字方圓肥瘦、緩急從意、骨脈格調,我自能主,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寫大字要用大筆,最好不要用小筆寫大字。羊毫筆因其毫長質軟,彈性差,但蓄墨多,適宜書寫豐腴飽滿的大字,兼毫大筆更合適。由於大號毛筆的彈性不如小號毛筆,筆鋒彈性小,不好借力調筆出鋒,因此對用腕的要求很高,更多使用的是臂力,甚至使盡全身力氣。用筆限度可以接近筆根部位,甚至可以全部按下去用筆肚子書寫(也就是用到偏鋒)。但收筆不能散鋒,要通過轉腕或捻管在運筆的末端來聚攏筆鋒,過多的散鋒容易造成筆怯無力、滿紙浮躁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說,寫大字楷書幾乎可以將毛筆的所有性能表現無遺。

匾額大字楷書運筆講究重、緩、穩,不可輕、快、滑,也不建議做作地顫抖頓挫。起筆、行筆、收筆力度要送到位,就像掃地一樣,按住掃帚緩送而不能輕飄甩揚,也不能像用溼墩布拖地那樣,僅靠筆毫在紙上拖滑。儘量一氣呵成,保持一以貫之的堅定沉實,給人以一種巨大的張力,要寫出入木三分的立體感和彈性,即古人所說的「印泥畫沙」之意。

匾額大字楷書的創作,謀篇布局很重要。首先,突出節奏感和強調協調感。儘可能在楷書固有的整齊勻稱中凸顯大小、長短、寬窄、參差、錯落、疏密等特點,寫成一樣大小而毫無變化就死定了。其次,楷書難點在於結構緊密,虛實結合。結構一定不能鬆散,應該以茂密為主。收緊結構關鍵在「黑多白少」,即筆畫是實,是黑,要粗壯;虛是空隙,是白,留白要少。同時也要防止過於緊密而墨氣太重,筆畫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發生粘連,都是黑沒有白,就「糊了」,成了一團「墨疙瘩」,那就是敗筆。一定要寫出「透氣」的感覺,離遠看還能看得出筆畫之間的空隙,留白即使很小也必須有。墨氣完足,大而不散,密可透風,方顯精神。三是方中見圓,圓中見方。有圓必有方,有方必有圓。一個字裡不可能都用方筆或都用圓筆。一味單純地追求方筆或圓筆,筆畫或偏枯薄弱,或圭角怒張,或胡塗臃腫。取勢要就方宜圓。字形見方者,四邊稜角需微圓而不宜太方,提按頓轉處少出圭角、少露尖鋒,否則易犯方板之病。反之,只有圓鈍而無方角,則是只見贅肉不見筋骨,是謂「墨豬」。

匾額書法在章法上要注意相互照應及氣勢的連貫。豎式書寫,字形適宜趨於方正稍扁,以示穩重,便於取勢,把握住中軸線不要左右偏離,有一種順勢而下、流動自如之感。橫式書寫,字形可以稍長,以顯挺拔,注意字形的長短搭配、相同筆畫的揖讓變換,避免雷同。字的重心偏右,形成左顧右盼、互相照應之勢,給人左緊右松、昂首闊步、勢不可擋的動感,看上去行氣連貫、通暢舒展。

無論橫式豎式,都要做到「龍頭鳳尾豹子腰」,首字領銜字和尾字壓軸字,可以稍大一些,中間的字可以收得稍小一些。中間的字如果大於首尾字,會產生「搶風頭」不舒服的突兀之感。把住兩頭,統領中間,既防止了大小雷同、「虎頭蛇尾」,又能尋求變化,把控自如。

以上談及的都是我平時書寫大字楷書時的點滴體會,陋於孔見,多有不妥,還乞方家指正。

來源:盧中南書法

相關焦點

  • 書法名家孫曉雲,小字楷書寫《中庸》,這水平,可不是吹出來的
    俗話說得好:大字好寫,小字難為。首先我們要明白,小字並不是大字縮小了那麼簡單。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平時學的是唐楷,不做任何改變,只是將字的尺寸給縮小,然後寫出來。這樣的字會好看嗎?我相信,即使勉強寫出來,也會有些呆板無趣。
  • 高進非紙化書法探索作品:故宮「三宮六院」匾額
    匾額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
  • 循規課堂|匾額匾額,你分得清什麼是匾、什麼是額嗎?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它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 書法的高級段位——榜書,不了解就別說自己懂書法,我們經常見到
    秦朝統一天下後,頒定的八種書體中,有一種「署書」,意思是指以大字題署宮殿匾額。在古代,榜(又作牓),本義是一種木片。而匾額一般是木製,因而匾額上的字體也就稱作「榜書」。「署書」是「榜書」最早的官方稱呼。
  • 韓天雍:吳山明先生匾額藝術初探
    許多畫家練習書法當作日課來修,畫家對書法筆法、結構、章法的認識,對墨法的考究,以及對書法的品評鑑賞,有其獨到的理解遠超出一般人。由於國畫家的參與,又極大地豐富了書法風格的多樣性。眾所周知,浙江美術學院是國內最早在高等院校獨立設置的書法學科,當時美院老院長潘天壽先生獨具慧眼,於1963年創設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邀請吳茀之、陸維釗、沙孟海、諸樂山等教授共同授課,這些享譽國內外書畫界的碩學鴻儒,在國畫系開設書法專業,使得畫人物、山水、花鳥畫的老師和學生得天獨厚,受益匪淺。中國畫的畫家不同於搞西畫的油畫家,書法與國畫與生俱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書畫同源,不分彼此。
  • 同樣有鰲府匾額,為什麼張一山版被罵,周星馳版卻成爆款
    鹿鼎記》,才會出現給鰲府匾額特寫的鏡頭。92版《鹿鼎記》用鰲府匾額,依舊能成為爆款喜劇。新版《鹿鼎記》的鰲府卻被群嘲。鰲府匾額壓垮不了92版《鹿鼎記》的口碑,卻能成為新版《鹿鼎記》口碑敗壞的熱門話題,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在群裡看到,有群友因為鰲府匾額,放棄觀看新《鹿鼎記》。
  • 中國古建築中的匾額,有什麼文化象徵?
    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國,匾額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般認為匾額之用始於先秦,從春秋戰國開始,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匾,簡稱「匾額」,在古代中是指懸掛在宮殿當心間簷下的題字,在現代建築物中則是掛在門上方、屋簷下的字。
  • 《心經》小字本
    《心經》小字本形式:冊頁書體:真書時間:2006.4.5我第一次寫《心經》,是2002年,當時在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書法文憑班教師,講到現代真書時,有一個教材是沈尹默先生寫的《心經》,我當然也要臨一下,加深體會。
  • 書法的品式有哪些
    書法是一門藝術,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書法作品的品式又稱「款式」,比較常見的品式有條幅、中堂、對聯、長卷、冊頁、扇面、鬥方、尺牘等。這裡,結合傳統書法經典作品,分別介紹。其中,條幅、中堂、對聯與匾額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所以予以一塊展開;而長卷、冊頁、扇面、鬥方和尺牘之間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也予以一起敘述。一、條幅、中堂、對聯、匾額
  • 武威文廟匾額的旅遊開發策略
    匾額孕育於先秦,萌發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符號,融漢語言、漢字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於一體,是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 蘭亭序中那幾個被王羲之塗改的字,放大10倍看,八面出鋒原來如此
    學書法的都知道,小字很難看出用筆——筆鋒的走向。 有人說,把小字放大成大字不就能看清用筆了。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小字你就是放大100倍,它也是用寫小字的方法寫的,這和寫大字的方法完全不同。
  • 中國書協理事臨書法,將古文字的浪漫,寫出捭闔的氣勢
    帛書局部楚簡帛書作為戰國時期的墨跡文字,對書法特別是戰國古文字的學習與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挖掘潛力。帛書局部這些年我常臨常新,寫小字臨得多,也還算基本能夠把握,但放大了如何寫,是新的課題。東坡書論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
  • 伊秉綬隸書匾額題字第四期: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作者:王東彪(書法家協會會員)在清代,匾額的功能不只是單一標誌建築物這一種用途功能,而是有了更大的突破。它們不僅成為了文化的承載者,同時還成為了文化的傳播者,匾額上的什麼字或者什麼意義。被廣泛運用於各種社會場合之中,可以說是匾額藝術發展到清代,是迎來了匾額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伊秉綬又作為清代最傑出的書法家特別是他的隸書,再與之題到匾額,使其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伊秉綬匾額題字的隸書,與其他隸書相比個性比較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風格和它帶給我們的感染力。伊秉綬的隸書不僅在外形結構和字形處理等有著獨到的一面,而且筆法上也深藏韻味。
  • 建議山東博物館換匾額:「郭沫若題字潦草」怕「惡搞」,有點牽強
    青鋒中國書協理事、山東省書協常務副主席孟某某近日提議,將山東博物館匾額更換為書聖王羲之正體集字,理由是,「當前山東博物館牌匾題字,是對郭沫若先生書法作品中自由草書題款的局部截圖,有很大的隨意性」,並被有關報導解讀為「郭沫若題字潦草」應該更換。
  • 近年電視劇傳播書法,卻犯了常識性錯誤,《人民的名義》​《楚喬傳》躺槍!
    這種展示就不是書寫體,應該是電腦製作了,但依然書法的魅力——正義感!編輯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劇組在宣傳中沒有註明誰題寫的,歡迎同道、網友查一查問一問由誰題寫,歡迎留言。 說這是江湖書法,有網友可能不服氣,那我們再說說小字落款問題:一、落款其落款小字,繁簡雜合,這犯了書法大忌;乙未,又寫成了乙末。
  • 新疆書法博士牛子老師,漢字寫出書法藝術美,單字放大筆法漂亮!
    那肯定聽說過牛子老師的名字吧,而且也見過牛子老師的書法作品,牛子老師的書法真的非常的漂亮,而且憑藉自己的書法還成功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今天小七也為大家找到了牛子的書法作品,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字也太漂亮了吧,雖然只有幾個大字,但是我們從這幾個字中看到了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美,很多懂書法的朋友也從這幾個字中看到了我國魏碑的書法影子,看來牛子老師平時也非常的喜歡魏碑書法,這功底真的是太漂亮了,筆法圓潤,力透紙背,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美,看到這樣的字以後大家是不是對牛子老師的書法更加的喜歡呢?下面我們把牛子老師書法單字放大欣賞,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 新《鹿鼎記》「鰲府」匾額引爭議 鰲拜府邸到底該如何命名?
    電視劇第三集鰲拜被誅殺後,韋小寶奉命去其府邸進行查抄,鏡頭交代,鰲拜府邸大門上的匾額上赫然寫著「鰲府」。其實也不是。「府」字是誰都能用嗎?清朝具有等級嚴密的分封制度和相應的府邸規制。因此一般歷史學家認為,除御賜外,多數府邸並不會在大門外掛表明身份的匾額。
  • 走進古民居匾額: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據說匾額興起於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橫的叫匾,豎的叫額,又稱「匾額」,俗稱「牌匾」。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而且是文化的標誌,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標誌。
  • 一塊匾額的故事(小說)
    魯冀從臺階上站起來,回頭又看了一眼匾額,說:「大姐,這塊匾,是您祖上傳世的寶貝,您可千萬不能咔了,不是要餐桌嗎,這樣吧,我帶的錢不多,我給家裡捎個信,讓家裡把房子、地賣了,我給您買張天津最好的大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