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據說匾額興起於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
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橫的叫匾,豎的叫額,又稱「匾額」,俗稱「牌匾」。
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而且是文化的標誌,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標誌。它廣泛應用於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
牌匾是懸於門屏之上。因此,牌匾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常見的裝飾物,一般懸掛在大門頂與簷梁之間,亦常見於廳堂之上,或見於亭臺樓閣軒榭長廊,反映了建築的名稱和性質,是人們引用寓情於景、寓情於物、寓情於事等言辭,為抒發作者主觀感情,反映現實生活, 進行藝術創作而寫的。可以說,匾額是中國民族文化精髓的縮影,是建築物的靈魂和眼睛。匾額題寫,內容一般為4字,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書法、篆印、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
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西洋村,五八路四弄12號。餘祖德厝,為四扇,三進,始建於清朝年間。
廳堂,上方懸掛匾額:「望重鄉評」,上款,欽命國子監祭酒、提督福建全省學政吳保恭,壬辰恩科舉人特授古田學教諭林光春為,下款:鄉飲耆賓餘祖德立,鹹豐八年(1858年),葭月(農曆十一月)。鄉飲耆賓: 清制,每歲由各州縣遴訪年高有聲望的士紳,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飲耆賓。
望重:名望大。清·秦朝釪 《消寒詩話》:「 孫文定 相國三朝骨鯁,望重當朝,而和平溫克,絕不以意氣加人。」
鄉評:鄉裡公眾的評論。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
《世說新語·言語》「 王武子 孫子荊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鄉人 王濟 ,豪俊公子,為本州大中正,訪問 宏 為鄉裡品狀, 濟 曰:『此人非鄉評所能名。吾自狀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群。』」 宋 陸遊 《答廖主簿發解啟》:「伏惟某官文高藝圃,行著鄉評。」(作者:張桂守,《書法導報》社 福建工作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