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民居匾額: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

2020-12-22 環球網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據說匾額興起於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

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橫的叫匾,豎的叫額,又稱「匾額」,俗稱「牌匾」。

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而且是文化的標誌,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標誌。它廣泛應用於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

牌匾是懸於門屏之上。因此,牌匾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常見的裝飾物,一般懸掛在大門頂與簷梁之間,亦常見於廳堂之上,或見於亭臺樓閣軒榭長廊,反映了建築的名稱和性質,是人們引用寓情於景、寓情於物、寓情於事等言辭,為抒發作者主觀感情,反映現實生活, 進行藝術創作而寫的。可以說,匾額是中國民族文化精髓的縮影,是建築物的靈魂和眼睛。匾額題寫,內容一般為4字,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書法、篆印、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

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西洋村,五八路四弄12號。餘祖德厝,為四扇,三進,始建於清朝年間。

廳堂,上方懸掛匾額:「望重鄉評」,上款,欽命國子監祭酒、提督福建全省學政吳保恭,壬辰恩科舉人特授古田學教諭林光春為,下款:鄉飲耆賓餘祖德立,鹹豐八年(1858年),葭月(農曆十一月)。鄉飲耆賓: 清制,每歲由各州縣遴訪年高有聲望的士紳,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飲耆賓。

望重:名望大。清·秦朝釪 《消寒詩話》:「 孫文定 相國三朝骨鯁,望重當朝,而和平溫克,絕不以意氣加人。」

鄉評:鄉裡公眾的評論。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

《世說新語·言語》「 王武子 孫子荊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鄉人 王濟 ,豪俊公子,為本州大中正,訪問 宏 為鄉裡品狀, 濟 曰:『此人非鄉評所能名。吾自狀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群。』」 宋 陸遊 《答廖主簿發解啟》:「伏惟某官文高藝圃,行著鄉評。」(作者:張桂守,《書法導報》社 福建工作站站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建築中的匾額,有什麼文化象徵?
    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國,匾額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般認為匾額之用始於先秦,從春秋戰國開始,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匾,簡稱「匾額」,在古代中是指懸掛在宮殿當心間簷下的題字,在現代建築物中則是掛在門上方、屋簷下的字。
  • 循規課堂|匾額匾額,你分得清什麼是匾、什麼是額嗎?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它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 武義璟園讓你夢回明清古民居
    世間本無璟園,直到一位古建築迷為了保護古建築而將浙皖贛閩4省古建築遷建於此,世間便有了璟園。來自福建建甌的儒林郎第、來自蘭谿市馬澗鎮柏社鄉五裡溝村的「席珍堂」、來自江西樂平的古戲臺、來自婺城區沙畈的周家廳…最古老的建築可追溯到1506年,可以說這裡的每一棟古建築都有著獨屬於它的故事。
  • 拯救遠去的古宅 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古建築萬盛記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徽州地區的清代建築雖多,但有據可考的店堂屋卻不多,如萬盛記這般有明確紀年、富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前店後宅式的建築群組很是難得。而研究萬盛記,可以進一步了解清代徽州建築的特徵,同時也是對徽商以及徽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的補充。歷史悠久的潛口村相傳曾是詩人陶潛的隱居之地,又因其為黃山之口,故名潛口。潛口民宅博物館正是位於潛口村內的紫霞山麓。
  • 漳州白礁村保生大帝祖宮,因建築精美被稱為「閩南故宮」
    為彰示吳夲的德行,自宋代以來,歷朝皇帝先後予以追賜封號之殊榮,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為著名,吳夲亦因此被民間稱為「吳真人」、或「大道公」,成為備受後人敬仰的醫神和鄉土保護神。文圃山麓有兩座慈濟宮,一個位於廈門海滄的青礁,一個位於龍海角美的白礁,雖分屬於不同城市,但其實僅隔兩公裡。
  • 高進非紙化書法探索作品:故宮「三宮六院」匾額
    匾額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
  • 匾額書法並不是小字放大版!
    隨著歷史的發展,泛化為像匾額一樣的字,稱為「擘窠大書」。清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由此看來,東漢至今兩千多年來,「擘窠」一開始叫「署書」「榜署」,唐代顏真卿稱為「擘窠大書」,宋至明代稱為「擘窠大字」,又簡稱其為「大書」,清王澍、包世臣在書論中以「榜書」闡述書法,成為比較流行的稱謂。從最初寫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到後來泛指招牌一類的大型字,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習慣上把字徑大於半尺的字叫做榜書。中國書協舉辦的大字書法展評委會也是把字徑15cm以上作為衡量大字的標準。
  • 漫步長汀從唐宋到民國 品賞古建築逛地道小吃街
    店頭街:明清味,老手藝和酒  走進汀州古城,古時需要穿過濟川門。如今,一下高速,直通長汀縣城腹地。這次漫行,以店頭街為起點。  這條不長的古街,躋身鬧市之間,卻並未被都市繁華太多打磨,至今仍鮮活有力。  如果恰好趕上,吃完小吃,還能走進汀州民樂團,品味一場編鐘和客家民歌的盛宴。東大街:唐宋味,品賞古建築  走完了水東街,經過剛剛修復落成的太平廊橋,東大街就不遠了。
  • 關帝廟匾額經典賞析
    匾額是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和史料研究價值。匾額集古代思想、信仰、書法、文學、雕刻、篆印、美術、建築裝潢等於一身,成為雅俗共賞,施行教化的典範。遍布神州各處的關帝廟,既懸掛有歷代帝王封賜的匾額,也有歷任官員、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信眾敬贈、祈福或還願的匾額,這些匾額跨越時空,被很好地傳承和保留下來,成為關帝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帝廟匾額歷史悠久,寓意深遠,雖歷盡歲月滄桑,至今仍從題匾中感受到關帝正氣浩然、威靈顯赫的英武神韻,充分體現了關帝信仰習俗影響的深遠。
  • 蔡氏古民居:當舊時光邂逅古大厝
    百年時光鐫刻的家風家訓, 歷經無數風雨屹立不倒, 他們是旅菲華僑蔡啟昌和蔡資深, 父子倆蓋的大厝,就是蔡氏古民居。
  • 「雲觀展」將走進「中華第一匾廊」
    銅梁博物館外貌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李永蘭匾額,被稱為「中華古建築之眼」,是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匾額把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因此便有了「門楣上家國,梁柱間文脈」的說法。3月13日,封面新聞「雲觀展」直播系列第⑨期將走進重慶銅梁博物館(銅梁匾額博物館),帶領網友領略「中華第一匾廊」的文化魅力。
  • 2019暑期京都親子遊學篇| 建築專家帶你解讀京都古建築
    發表過關於鬥栱研究、寺院建築空間的多篇學術論文,從2006年至今持續進行中、日古建的田野考察,走訪了國內23個省市自治州和日本47個都道府縣。同時,關懷建築文化遺產在當今的存續,有志於傳統建築文化的普及,譯有科普類讀物《圖解日本古建築》一書。
  • 古建築彩繪分類和古建築彩繪形式介紹
    古建築彩繪分類和古建築彩繪形式介紹現在走進很多的景區和公園我們都可以看見古建築彩繪,在我國古代建築中,除建築構造讓人駐足之外,其內外簷部繪就的色彩斑斑斕、構圖莊重典雅的彩畫也是吸引人們注意的重要部分。因為有了彩畫,那些歷數風雨的古建築仍然可用金碧輝煌來形容,從而使古代建築有一種豪放而赫然的氣勢。古建築彩繪分類和古建築彩繪形式介紹。主要分類 :和璽彩畫根據建築的規模、等級與使用功能的需要,分為金龍和璽、金鳳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和蘇畫和璽等五種。它們是根據所繪製的彩畫內容而定名。全畫龍圖案的為金龍和璽彩畫。一般應用在宮殿中軸的主要建築之上。
  • 發現坪山 我在坪山|匾額訴說老屋故事 嘉績世居
    作為坪山不可移動文物,雖欠於修繕,但它以蘊涵和傳承著極為豐富的客家民間習俗,成為悠悠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嘉績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碧沙績村。
  • 成龍將買來的徽派建築,捐給新加坡:誰在倒賣中國古建築?
    倒賣古建築,成為某些文物販子的發財方式。誰在倒賣中國古建築?古建築文物被倒賣,已經不算新鮮事兒。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導了「山西村落古建築文物頻遭盜賣,部分廟宇被整座賣掉」的事件。安徽的徽派建築,主體結構以榫卯結構為主,可以反覆拆裝。這種巧奪天機的設計,成了古建築倒賣者眼中的最大賣點。因為可以被像「樂高」一樣被拆賣,整棟徽派宅子都可以賣掉。2001年有篇報導稱,從建國初期至今,皖南古建築材料的流失總量足可以再建一個「宏村」。
  • 昭靈廣濟 澤周三鋪——道光御筆《白龍潭龍神廟》匾額賞析
    道光帝楷書《白龍潭龍神廟》匾額,著錄於《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是道光帝即位後,匾額作為古建築的「眼睛」,是古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翰海秋拍,道光帝楷書《白龍潭龍神廟》匾額,著錄於《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也是道光七年皇家敬龍祈雨的一次記載,表現出清代皇帝在行政治國中,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一種重視和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雨,古稱雩祀。
  • 明清時期古民居,山巔古寺建在一塊巨石之上,只有一條小道可上去
    這些尚存的古建築民居,通常都修建高約2米的圍牆,進入房舍之前是一塊大小不一的院壩,用石板鋪設。一家一戶在這裡得到很好的體現。通常一戶只建造一個入戶石質大門,也是唯一的一道進出石屋的大門。大門建造工藝講究美觀和實用,同時也遵循民族習慣的選擇,所以大門在形式上保持基本一致。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北京永定門城樓,寓意永遠安定的明清城樓
    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為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城樓下為城臺,前方為公元1544年增建的甕城,不過該甕城城牆於1950年開始被陸續拆除,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遭到拆毀。直到2004年永定門城樓才得以復建,只是甕城和箭樓尚未修建,永定門也成為了北京城第一座被復建的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