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的舞臺活力—從《歪唱太平歌詞》看相聲表演的互動藝術(中〉
知乎ID:書生大人
(2)張雲雷與粉絲之間的情感交互,已成為其舞臺互動中的默契和信任
舞臺互動需要默契,也需要信任。在相聲舞臺上,把一個由演員表演的節目,變成一個由演員與觀眾互動完成的節目,這樣的創新,也只有張雲雷和他的粉絲能默契且信任的完成。
這種默契和信任,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交互。而情感交互,是一個雙向的情感交流互動過程。而這個過程卻是很多優秀演員都想要追求和達到的舞臺理想氛圍。
在《歪唱太平歌詞》這個節目的表演中,我們既看到了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也看到了觀眾給予演員的反饋。
反饋不僅能幫助演員了解觀眾的審美喜好,也能幫助演員把握觀眾的心理狀態。演出的成功與否,節目的好與壞,全都能從現場觀眾的反饋中體察到。
比如,演員上臺時觀眾給予的掌聲,就有熱烈和平淡之分。掌聲越熱烈,表示觀眾越期待,反饋給演員的自信心就越足。反之,掌聲越平淡,表示觀眾對於演員或節目沒有太強的期待心理,反饋給演員的自信心就會不足。
雖然會有人說,掌聲伴著鮮花的道路不一定是成功之路,但沒有掌聲與鮮花的舞臺一定是充滿苦情和可憐的。
傳統藝術之所以能夠在舞臺上熠熠生輝,並不是靠賣情懷博同情,或悲天憫人地唱衰著的悲哀,而是它所散發的魅力和風採。當有一天傳統藝術需要人們帶著可憐的眼光來接濟時,那才是傳統藝術真正死亡的時候。
而張雲雷的代表節目《歪唱太平歌詞》,就讓我們就看到了傳統藝術是怎樣在現代年輕人中重新煥發光彩的。
「杭州美景蓋世無雙,西湖岸奇花異草四季清香...」第一次看到幾千人合唱太平歌詞,確實震驚非常。不管是《白蛇傳》、《韓信算卦》,還是《鷸蚌相爭》,粉絲們都能夠像唱流行歌曲一般張口就能唱出。甚至在一些短視頻中能夠聽到粉絲邊唱邊哭的動情時刻。這種以張雲雷個人魅力帶動起來的傳統文化的流行,也正是我們當下社會提倡的正能量偶像所具有的榜樣力量。
當張雲雷走出相聲的小圈子,成為了擁有強大號召力的偶像,更需要他通過自身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宣傳和表演,給粉絲帶來一種榜樣力量。當偶像與粉絲之間產生了情感交互,粉絲也會以愛之名來詮釋偶像的力量,做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文化和公益活動。
互動,不僅會帶起現場觀眾的亢奮和激動情緒,也會讓觀眾對於節目的完成有一種參與感和使命感。
張雲雷與粉絲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信任,在《歪唱太平歌詞》這個節目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敢拋,一個敢接,不管是節目中的「音兒」、「聲兒」等一系列梗,還是《勸人方》裡「莊公閒遊」時的眾多地名、美食的互動,都讓這個節目時刻活躍在觀眾的注意力上。而這種互動又會隨著場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可以說是場場不同,場場新。而這裡所說的「新」,不是節目,而是元素。雖然節目的架構不變,但每次填充的新元素,也會給人以期待。至於有人說的會不會聽膩,我想,對於現場觀眾來說,能和喜愛的演員進行情感交互不才是這個節目的最大期待嗎。更別說,這個節目的最大亮點就是聽張雲雷在現場演唱的傳統曲藝。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與觀眾的互動中,觀眾給於演員的反饋,不僅讓演員對舞臺的把控更加熟練,也對節目的表演更加運用自如。由這種默契和信任的情感交互所呈現出來的,獨具個人魅力的舞臺氛圍和節目效果,也恰恰證明了張雲雷在舞臺上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反觀,如果沒有了與觀眾的互動,就會缺少觀眾的反饋,演員就會活在故步自封的籠罩裡,沉迷於自我感動式的理想化藝術中,對自己的作品自視甚高,不求思變卻悲嘆於觀眾不懂欣賞。
相聲能發展到今天,就是一個不斷求變的過程。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更能看出反饋對於相聲發展的重要意義。而作為相聲演員,更需要觀眾對他們在舞臺上的表演給予關注和反饋,只有發掘自己的優秀特點,證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舞臺上繼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