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遺囑:管用的「護身符」

2021-02-08 新文化報生活圈

(圖片來源網絡,與本文無關)

近日,臺灣「音樂教父」、63歲的羅大佑接受專訪時透露,已為5歲女兒立好遺囑分配財產,讓她無後顧之憂。

談及生前立遺囑,我們更多是在國外影視劇中看到,在國產影視劇中所見不多,這也許就是歐美與我們對待遺囑的認知和習慣上的差異。

不過,我們對遺囑的認知也在改變,在長春,在我們身邊,就可感知這種改變。8月18日,和大多數的星期五一樣,律師黃磊便從上午9點開始了為他人「量身定製」生前遺囑的工作。 一系列繁瑣且必須嚴謹的程序,過濾出專屬於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感。



身份:退休女商人

年齡:57歲

立遺囑理由:給自己的未來多一些尊嚴

  章早如願地排到了當天第一個位置,她要說的話跟她要分割清楚的關係一樣多。雖然還不到60歲,身子骨也還硬朗,但當下的生活卻讓她對於未來的日子心有惶恐。

  章早年輕時是一位精明幹練的生意人,言行中依然透著女人的強勢和執拗。除了年輕時積累下來的殷實家當,如今的生活對於章早來說別無所有。丈夫早逝,無兒無女,那份孤獨感如空氣般真實,與時間如影隨形。

  章早找到了一個男伴,原想與其相濡以沫共度餘生,卻遇到了類似家庭通常都會出現的問題:男伴的兒女雖然對於兩人的結合表面上不反對,但章早卻如何也感受不到家的融入感和歸屬感。兩人決定結婚之前,男伴在兒女的要求下分割了自己的財產,這讓章早突然明白了,自己需要給餘生一個交代。她說,多年之後,她更希望活在自己的尊嚴裡。

  章早把財產都留給了侄子。侄子打小就跟她親近,這麼多年姑侄感情依舊很好。她決定把未來託付給這個從小受自己疼愛的孩子,當然,條件是他必須照顧自己終老。

  而對於這個後老伴,她依舊留給他一處房產。畢竟他給了她一份不再孤獨的陪伴。

  遺囑中,章早想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並一一做了安排。她決定把遺囑留在律師黃磊這裡保管,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遺囑的存在,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身份:私企老闆

年齡:52歲

立遺囑理由:漂泊中的不安全感

  由生盯著電腦屏幕上律師黃磊敲進去的每一個字,那本800多平方米房產的產權證在兩手間掂來掂去。

  由生其實剛剛50歲出頭,高大健碩,比身邊年輕的司機看上去還要結實。司機一邊不停接電話,一邊向由生報告電話內容,由生淡淡地說了句,「你先回公司安排一下,訂下午的機票,把車給我留下。」司機恭敬地點了點頭,「是,由總。」

  由生是位卓有成就的私企老闆,那套使用面積800多平方米的房產是公司的獨棟3層辦公樓,位置在高新區的黃金地段,價值不言自明。這是他創業30年的一點成果。

  如果不是因為離過婚,由生能夠分配的財產會更多。一雙兒女連同創下的家業一分為二,女兒跟前妻生活,兒子留在自己身邊,由生把他領進公司,準備讓他接班。

  此前,由生做過一份遺囑,把淨月的一套500平方米的別墅留給了女兒,這套辦公樓他決定在這一天留給尚未而立的兒子。

  「我的生活充滿了各種不確定,一周下來,最多一兩天是兩腳踩在地上的,其他時間多數是在飛機上。」由生買了份巨額意外保險,受益人是兒子和女兒,那種時刻存在著的不安全感在他的內心仿佛無處安放,「趁現在還健康地活著,把身後事料理清楚,會省去很多麻煩,心裡會踏實很多。」

  草擬遺囑從印表機裡慢慢走出。由生反覆讀了幾遍,然後滿意地點了點頭,拿起筆,將草擬的內容完整地手書出來,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時間。隨後,由生跟隨律師黃磊走進視頻錄製間,除了親筆手書,他需要面對攝像機說出遺囑決定,並留下自己的指紋,以證明遺囑真實可靠。

身份:耄耋老人

年齡:88歲

立遺囑理由:一紙遺囑了卻手足之爭

  卞長安是在兒媳的攙扶下蹣跚來的。登記遺囑的過程對於這位耳朵和眼神都已不再靈光的耄耋老人來說,更像是嬰兒學步。

  老人家有倆兒子,這把年紀早該兒孫滿堂盡享天倫。可兩個兒子卻因老人唯一那套房產的最終歸屬鬧得事事錙銖必較,連父親的贍養義務都成了房產歸屬的籌碼。

  卞長安僅有的這套房產是跟過世的老伴一輩子的家底,原本想在自己百年後留給倆兒子共有,卻未料到成了自己度過餘生的唯一本錢。老人橫下心來,將房產留給小兒子。在遺囑中,老人特別關注到一點,「如果有生之年未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和贍養,將隨時變更遺囑」。老人覺得,這是讓自己安定下來最有效的途徑了,但對他來說,卻並不是最欣慰的結果。

  手書時,也已是滿頭白髮的兒媳在卞長安的耳畔一字一句大聲念給他聽,卞長安極力克制握筆的右手少一點顫抖。幾百字的遺囑文書,卞長安整整書寫了半個小時,略顯凌亂的字跡浸透紙背,他是盡了最大努力完成的這份遺囑。醫生近乎呼喊著與卞長安進行交流,完成了司法精神病學鑑定,錄製視頻的過程更是異常艱難。

(圖片來源網絡,與本文無關)


  對每一位立遺囑人來說,這個過程都像是站在生命的分割線上,掃描人生的二維碼,和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赤膊相見,然後用甚至顫抖的手指和聲音,記錄下可能明天就記不清或就將實踐的最後的人生願望。

  按照國際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超過10%為人口老齡化。吉林省在2003年就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46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17%,高於全國1.5個百分點,居家養老460.5萬人,佔全省老年人口的98.2%;2016年,長春市60歲以上老年人131.6萬,佔戶籍人口17.4%。據預測,在2030年時,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強,使「空巢」老人大幅增加,「跑步前進」的人口老齡化正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關於財產繼承與分配等問題成為家庭矛盾的突出爆發點,將其作為主要內容訂立生前遺囑的做法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思考和接受。

  「通過不同時期的千份問卷調查和摸底走訪,有85%以上的受訪人願意接受甚至希望嘗試通過立遺囑的形式為自己和親人安排好一切,避免家庭糾紛。」律師黃磊說,兩年前接觸到的一個真實案例,讓她感受頗深。

  「當時一位50多歲的大姐通過朋友找到我,她告訴我,父親突然離世,生前患有痴呆症,在世的時候沒有訂立遺囑,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這位大姐有一對兄妹,哥哥一家在美國生活,妹妹一家在南方生活。兄妹三人為父親料理後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父親生前擁有四套房產,三套是在市區裡,一套在老家宅基地建的房至今還沒有取得房產證。市裡的這三套房子有四五年沒收過房租了,而老家的房子又被親戚借住不還。」黃磊說,正是這四套房子的分配問題,讓兄妹三人反目成仇。經過長時間的協商,大家想法各異,一直都沒有結果。直到最後親兄妹對簿公堂,整個案子歷時了2年時間,前不久才剛剛拿到判決。「大姐拿到判決那天,情緒很低落,她一再和我講,要是父親在生前就立下遺囑,把財產進行分配,兄妹幾人也不會鬧到這個地步。雖然形式上結案了,但他們從此心裡就結下了一個疙瘩。」

  有專門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的各級人民法院的繼承訴訟案件成比例增長,這些案件不僅涉及面廣,而且疑難複雜,審理難度及執行難度都相當大,不僅為訴訟當事人增加了訴累,而且還浪費了很多司法資源。而繼承案件的審理僅從形式上處理了糾紛,未從情感上真正化解矛盾。

  有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年自然死亡的老人當中,立有正式遺囑的大約不超過10%。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3%的案件是因為沒有遺囑導致的,而有遺囑的案件裡面,又有超過60%的案件是因為遺囑無效最後導致了更多的糾紛。

  新文化記者了解到,吉林省並未有專門數據對比研究。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家事法庭庭長孫長虹介紹,在法院立案審理的有關財產糾紛的案件中,以離婚案件居多,繼承案件相對較少。對於繼承案件的審理和調解,因缺乏真實有效的遺囑,辦案人通常會根據法律法條中對繼承關係的法定約束為準則對案件做出評判和調解。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關繼承糾紛的家庭矛盾遠比法院受理案件更多。律師黃磊介紹,在實際接觸的案例中,有很多子女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的事情,比如老人在子女強迫下立了遺囑,卻並不是真實心願;有的子女獲知自己不是遺囑繼承人,或對遺囑內容不認可脅迫老人多次修改遺囑等等,「直到老人和律師單獨交流的時候,才會說出真實情況,有的老人甚至痛哭流涕、老淚縱橫」。

  黃磊說,在其經手的1000多份遺囑中,目前已有幾十份遺囑得以順利執行,大部分通過和解,和諧繼承。

  2016年,吉林某大學退休教授宋顯岐老人生前通過遺囑將名下2套房產捐贈給吉林省孤兒學校。老人去世後,宋家兒女從國外歸來看到宋顯岐的親筆手書遺囑和視頻資料後,被老人的情懷深深觸動,不只尊重老人的遺願履行了遺囑,還設立了基金,以此方式將老人的志願延續傳承。這件遺囑捐贈的實例得到了國內普遍關注。

  一份遺囑就像是一道「護身符」,在遲暮之年尚能明覺世事之時,了卻生前身後事。而這「護身符」能否管用或許對立遺囑人而言是最後的牽掛。

  已故著名作家張愛玲的遺囑糾紛案直到今日依然爭議未消。只因遺囑中沒有對著作權做出特別解釋,這份遺囑沒能成為張愛玲人生遺願的「護身符」,卻變成了利益之爭的原點。

  黃磊律師介紹,現實生活中因懷疑臨終所立的遺囑效力而產生家庭糾紛的案例非常普遍。對此,她給出的建議是:在身體健康、思維清楚時及早立遺囑;根據《民法》和《繼承法》的規定,老人有自己的財產或遺產的處分權,訂立遺囑是實施權利的一種法律行為,這種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訂立遺囑一般有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口頭遺囑、錄音遺囑等,幾種方式有不同的作用和特點。

  訂立遺囑最重要的是內容要符合《繼承法》的規定,措詞要精準、嚴謹、全面、具體,不能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和標點符號錯誤。書寫清晰,不得塗改,紙張耐久,利於保存。杜絕使用「由誰全權負責」,「儘量遵從父母的心願」等含混模糊語言;不能處分其他人的財產;不能剝奪繼承人中無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人的繼承權。

  律師黃磊的建議是,選擇效率高、容易被認可的遺囑形式訂立遺囑,比如委託律師做公證遺囑或見證遺囑,因為專業律師用詞嚴謹、精確、規範,對關鍵性的內容做好統籌安排,整體把控。

  有觀點認為,中國人財富增長、老齡化加劇使老人在財產獨立方面有更強的自主意識,而現階段我國正是從人情社會走向法治社會,法治不但要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也要走進家庭,個人要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務,這其中就包括遺囑。

  對此,吉林大學田毅鵬教授認為,中國人傳統觀念裡對遺囑的認識更多是在臨終前的遺言或書信,在身體和精神健康的條件下訂立生前遺囑的現象是當下社會的新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核心原因是,中國逐漸進入「有產」社會和倫理失信。「隨著房產、股票、古玩作為財產進入家庭生活,一定年紀的老人能夠分配的財富越來越多。而當下中國社會對老人贍養義務的履行並不理想。這兩方面原因可能催生了有人開始較早地訂立遺囑。」田毅鵬教授同時指出,就當下社會年齡結構而言,由於計劃生育的特點,60歲以下甚至70歲以下的老人可能並不需要考慮繼承分配問題,如果沒有專門的抽樣調查,很難說這種現象會成為今後社會的一種主流意識,而二胎政策放開後會否再次涉及這一問題,現在尚未可知。

   每一份遺囑從預約到完成都將履行口述、草擬、手書、視頻等等嚴謹的法律程序,更多更為年長的當事人還要經歷一道更為嚴苛的程序,司法精神病學鑑定。 

相關焦點

  • 雜談|從「依然愛麗絲」談到生前遺囑
    ,這篇文章應該要算是影評,因為「依然愛麗絲」就是那部2014年轟動一時的獨立電影。但是,還是有許多像愛麗絲這樣的患者,在疾病初期,自己對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定的掌控的時候,在未來「像嬰兒一樣活著」和死亡之間選擇後者。影片中,愛麗絲最後是生是死,我還想留給大家自己去得知。但是這裡我想借用一下愛麗絲的例子,談一談生前遺囑(advance directive)的話題。其實我並不是很知道advance directive的中文翻譯是什麼,所以就直接意譯了一下。
  • 男子生前用明礬蘸水寫"白紙遺囑" 司法破譯(圖)
    嫂子以大哥唯一繼承人的身份起訴兄弟,稱自家臨街的兩間鋪面是丈夫生前修建並使用至今,但被兄弟登記在自己名下,一紙訴狀將兄弟告上法庭,請求確認兩間鋪面的產權屬自己所有。不料,兄弟拿出一份神秘的「白紙遺囑」,稱是大哥生前所寫,已明確將鋪面送給了他。爭論焦點集中在這份「白紙遺囑」上。然而,這份遺囑乍一看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字跡。
  • 立下一紙遺囑 了卻「生前身後事」
    立下一紙遺囑了卻「生前身後事」  每日甘肅網5月12日訊(蘭州晨報首席記者邱瑾玉)一紙遺囑,談的是身後事,影響的卻是每個家庭成員。如何使一生辛苦奮鬥獲得的財產得以有效傳承,相信不少老人會暗自思忖。  具體來說,立遺囑人做代書遺囑、遺贈、贈與見證前所帶資料:1.當事人身份證;2.處分財產權利憑證;3.戶口簿;4.結婚證(離婚證)等。  安明森主任:一般立遺囑人先要提交申請表,然後按照預約時間前往遺囑庫辦理遺囑諮詢和起草,之後確認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且是立遺囑人真實意願表達後,才能正式立下遺囑。
  • 北京4兄妹為房斷絕關係,幸虧父母生前立下的「遺囑」
    在很多繼承糾紛案中,由於父母沒有留下明確遺囑,兄弟姐妹又因為履行贍養義務的多少,各說各有理,都想多分些,相互之間爭執不下,往往會將最後的情誼都消磨掉。家住北京陳先生,就因為父母留下的房子,哥哥、妹妹與他斷絕了關係,好在他的父母在生前留下遺囑,遺囑內容堪稱範文,幫助他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 老人和小保姆結婚,生前沒立遺囑,房子憑什麼就不能給繼母?
    子女考慮老張年事已高,多次和父親商量對房子立個遺囑,避免以後紛爭。這個遺囑也不好立,老張考慮一邊是親生子女,一邊是照顧自己後半生的年輕老伴。都是親人啊,給誰多少確實不好定。所以老張礙於情面,更怕年輕老闆不高興,一直拖著沒立遺囑。後來老張突發疾病去世,房子一直由後老伴住著。
  • 想沒想過寫份生前遺囑?
    這一次既不是發表新作,也不是打侵權官司,而是寫了一份公開的遺囑。就連當地的晚報都花了一個版面刊登了這封寫給兒子的公開遺囑和瓊瑤的照片。也難怪,現在的五零後往後的幾代人,誰沒迷過瓊瑤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小說啊,現在她突然寫了一封遺囑還真是挺抓眼球的。就連我這隻讀書不看報的人都忍不住把她的遺囑看了一遍。
  • 原創|精英律師:丈夫生前百億身家,王鷗卻零繼承?聊聊列印遺囑那些事
    作為專業的家事律師,我們今天帶大家一起看看引發這起「百億家產」爭奪的主角——列印遺囑。 列印遺囑,顧名思義,就是將主要內容通過電腦輸入印製而成的遺囑。隨著電腦技術的普及,列印遺囑在實踐中越來越多。我們常見的列印遺囑是這樣的:遺囑正文內容為列印,落款處有遺囑人親筆籤名、寫日期。在我國現行的繼承法當中,共計有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公證遺囑這五種遺囑形式。
  • 代書遺囑格式不規範 法院判決遺囑無效
    近年來,很多老人採用代書遺囑方式立遺囑,但因立囑人、代書人疏忽或對法律了解得不夠,代書遺囑由於程序要件有瑕疵,由此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近日,新疆昌吉市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代書遺囑引發的遺產糾紛案件,法院最終認定該代書遺囑無效。
  • 為什麼超過60%的遺囑無效?遺囑書寫注意點和範文!
    立遺囑人不需要徵求其他人的同意,可以直接對屬於自己所有的財產作出處理決定,即在生前將自己財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指定給予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遺囑有口頭、錄音、書面等形式。我們這裡介紹書面遺囑。遺囑應當包括下列內容:(1)標題。應當寫明「遺囑」或者「×××(即立遺囑人姓名)遺囑」。
  • 只因遺囑是兒子代寫,老人遺囑被宣布無效,正確的遺囑要如何寫?
    現在很多父母一輩的老人對法律的理解不如年輕人,他們想在生前立一份遺囑,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寫,往往會諮詢子女,或讓子女代自己寫遺囑,孰不知這樣的遺囑有可能是無效的。2013年10月6日,張某在居委會工作人員李某、王某的見證下,由兒子張某兒代寫遺囑一份,將其現居住的房子留給張某兒的孩子張某某。這份遺囑上有張某、張某兒和兩位見證人的籤名。2019年3月9日,張某去世,張某兒按照遺囑,請求繼承房產,而女兒卻說自己不知道遺囑的事,不知道遺囑內容,認為該遺囑無效,張某的房子應該有她一份,因此將張某兒起訴到法院。
  • 自書遺囑(範本)
    ③ 處寫立遺囑的原因,就是為什麼立此遺囑。這是遺囑的前言,用幾句概括性的語言敘明立遺囑的宗旨即可。常見的立遺囑的原因有:「因年我老多病,不久於人世,深恐去世後家屬子女為繼承遺產發生糾紛」;「因子女較多,遺產散存各地,為妥善安排繼承事宜」;「因生前受好友(或鄰居、遠親)體貼、照顧,為報其深情厚意」等。一定根據立遺囑人的具體情況書寫,必須表明立遺囑人立遺囑的真實意圖。
  • 遺囑言後事,公證了心願
    為了安心養老,防止昂貴的房產引起子女紛爭,避免家庭財產損失,生前做遺囑公證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老人所接受。公證服務保障民生的職能作用,為中老人解決「後顧之憂」。近日,奈曼旗公證處受理了一位「特殊」老人的遺囑公證,老人今年七十多歲,因患重病在奈曼旗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因其行動不便,公證人員應邀來到旗人民醫院老人所在病房,老人的身體狀況十分虛弱,在確定了老人具有行為能力的前提下,根據其請求和口述,公證員為其代書了遺囑,後將遺囑念給老人聽,確定無誤後籤了字並按了手印。
  • 新民法典對遺囑方式提出新要求 幾點變化 保護遺囑人真實意願
    內容提要:遺囑是個人生前處理自己遺產的重要形式,關係著個人意願的表達與尊重、身後財產的處置與分配、家庭關係的融洽與和睦等,可以說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相較現行《繼承法》,新頒布的民法典對遺囑的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法博士普法微課堂丨第四期:公證遺囑 VS 普通自書遺囑,誰更有法律...
    如今,大家的法律觀念、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在生前訂立遺囑,越來越得到公眾的接受和認可。遺囑在保障遺囑人生養死葬、防止繼承人矛盾激化、充分發揮財產的價值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因為種種原因,一些老人會可能會在生前不斷的更改遺囑或設立不同的幾份遺囑,那麼,究竟哪份遺囑會具有法律效力呢?
  • 兄弟爭遺產,父親的口頭遺囑有效嗎?
    可被告王亮辯稱,訴爭房屋系自己的親生父母所建,自己一直住在該房屋,父母在生前立口頭遺囑將房屋留給自己一人,房屋應歸自己一人繼承,王明在結婚時已經另外批下宅基地建有房屋,不應再繼承涉訴房屋。同父異母的倆兄弟為了房產對簿公堂,一個訴說盡心贍養,一個聲稱有口頭遺囑,法院會如何判決?
  • 遺囑寫好了但沒公證,遺囑人就去世了,這份遺囑有法律效力嗎?
    那麼最好的方式也就是立下遺囑了。相信現在越來越多人對遺囑有了一些概念了,遺囑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去將自己的財產分配給我們想要給的人。而遺囑公證也就是公民在生前對自己財產進行分配,而經過了國家機關工作之後,便可以在這個立下遺囑的人死後立即生效的。那麼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注意到一點,那就是經過國際機關的公證,但如果一個人在立下了遺囑之後,沒有經過國家機關的公證便離世了,那麼這一份遺囑有沒有法律效力呢?
  • 【遺囑】口頭遺囑?99%的人不知道的法律規定!
    一個遺囑人出現多份遺囑的現象並不少見,如果多份遺囑內容存在衝突,那衡量遺囑效力高低的原則是公證遺囑優先於一般形式遺囑
  • 重要提示:繼承房產想過戶,僅憑「公證遺囑」不管用!
    昨天有朋友向小律私信,是不是手持公證遺囑,就可以辦理房產登記了?小律回復他:太天真啦!基於此,很多人錯誤地認為「經公證的材料」就是「遺囑公證書」。而實際上,這裡的公證材料一般指「繼承權公證書」。我們應當區分好「繼承公證」以及「遺囑公證」。在發生繼承時,不動產登記中心不會僅憑遺囑辦理,因為遺囑可能已經不是最後一份,也可能是偽造的。
  • 61歲謝園病逝,生前屢獲大獎,遺囑低調,葛優發聲高度評價
    謝園先生是一個非常低調的演員,他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78級,生前屢獲大獎,包括獲得曾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謝園先生生前包攬的大獎還包括:第二、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第十屆他的人品也是有口皆碑,不僅生前低調,立的遺囑也讓人肅然起敬:家中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不召開任何形式的追思會。對好友的突然病逝,葛優在悲痛難過之餘,對他表示了高度的讚揚:「觀眾會永遠記住謝園對中國電影、電視劇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 女星猝死留千億遺產,未立遺囑撲朔迷離
    生前來不及分配,如今會如何安排?另外,羅姐生前與前大嫂交好,她曾有意把上海某房產送給對方,但因為羅姐 沒有立遺囑,要完成她這項遺願,難度很高。羅霈穎就是典型的突發身亡,沒有立遺囑,也沒有任何交代。如此一來,按照相關遺囑繼承規定,若死者生前沒有特意立下遺囑的話 ,那就會按照遺產繼承順序排位,第一繼承人是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繼承人是兄弟和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