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呢,有些讀者在評論區留言說想要看咱們書館兒聊關於地府的。
要說地府啊,其實無非就是十殿閻王、四大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這些大伙兒也都知道。
這裡邊的判官咱們以前聊得不少,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大伙兒也都熟悉,但十殿閻王說起來,大伙兒可能不知道都哪十位閻王。
有人說十殿閻王一說乃是由印度佛教傳至中土,很難找到本土的原型。
這話其實對,但也不對,準確說的說,十殿閻王這四個字裡邊兒,「十殿」源於道教,而閻王則是源於印度佛教,兩家之說慢慢融合之後,方才出現了十殿閻王的說法。
比如說,兩家之說沒有融合之前,道教稱地府那十個領導為冥京十王,手下四大判官和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陰差。
而佛家之說,則是地府僅有一位閻王,底下十八小王,可以說是十八判官,分別掌管十八層地獄。
後來經過隨著歷史推進,經過佛道兩家以及民間的演化,逐漸將其融合為十殿閻王。
而這十殿閻王的原型呢,大多也都是咱們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說:
一殿秦廣王蔣子文、二殿楚江王厲溫、三殿宋帝王餘懃、四殿仵官王呂岱、五殿閻羅王包拯、六殿卞城王畢元賓、七殿泰山王董和、八殿都市王黃中庸、九殿平等王陸遊、十殿轉輪王薛仁貴。
這些人要麼是歷史上的名將,要麼是深受民間百姓愛戴的官員。
可話說到這,我就忍不住手動@槍爺!
您說……九殿閻王是陸遊,咱們的閻老九就是九殿閻王,這麼說來,閻老九的前身就是大詩人陸遊咯?
得,我怎麼就沒看出來那個整天帶著小生子偷雞吃的九爺有一點詩人文藝氣息呢?
咳咳……那個……
其實啊,除了十殿閻王,在古代還有這麼一個人,死後也被封為閻王,但卻並不在十殿閻王之列。
這人大伙兒可能還不陌生,乃是這幾年爆火的手遊王者榮耀裡,裴擒虎的原型,韓擒虎。
韓擒虎,原名韓擒豹,字子通,也有人說其原名叫韓虎,因為十三歲時徒手擒猛虎,被人稱作韓擒虎。
乃是隋朝時期的猛將,正史裡邊兒,這位韓大將軍在隋朝的威名,可絲毫不下於大漢朝的衛青霍去病、三國時期的關羽張飛以及唐朝時期的李靖、薛仁貴。
要說韓擒虎韓大將軍,那真可謂是個傳奇。
您想啊,咱們十三歲的年紀,不過是和發小們組團兒偷地瓜的時候,偶爾打個小架,也無非是你一拳我一腳,覺得自個兒吃虧了再抓一把沙子揚人身上找補找補。
而韓大將軍,卻能在十三歲的年紀,以一己之力赤手空拳愣生生擒住一頭猛虎。
十三歲啊諸位,這要是換做一般成年人,甭說是自個兒,四五個人赤手空拳也不敢跟猛虎較量。
水滸裡武松打虎那也正值壯年,手裡邊兒還拿著個梢棍呢是吧!
後來當了大將軍,不僅是戰功赫赫,智謀也是少有人比,為大隋朝立下了開疆擴土的功勳,被封為上柱國。
上柱國什麼職位?那在春秋戰國時期,乃是一個國家軍中最高統帥的職稱,到了隋朝雖說上柱國沒有了那麼大的實權,但是也是軍中最高榮譽的職稱,那要放到現在,相當於一等功的功臣。
而韓擒虎之所以被奉為閻王,乃是由於他晚年的一件事,這事可不是民間傳言,而是被記在了正史裡邊兒。
這事就發生在韓擒虎晚年,55歲那年。
有那麼一天傍晚,一個儀仗隊浩浩蕩蕩的沿著城中大街,朝著韓擒虎的府邸走去,聲勢十分的浩大。
這一幕自然被城中一些人給看著了,好傢夥,這排場簡直比皇室成員出行還大。
但是看這個儀仗隊,所用之物卻並不是皇家那一套。
看過相關影視劇的大伙兒可能都知道,皇室之人出行,儀仗隊一定是金光燦燦,黃不拉幾的。
而這個儀仗隊呢,雖說排場大,但整體色調卻是白不呲咧的。
看到這,有一個老婦人就忍不住揪住一個儀仗隊的人問了:「哎,我說,你們這這麼大排場,這是幹嘛啊?」
那人回道:「來接我們大王!」
這麼一說,大伙兒更納悶兒了,心想著在這皇城之中,除了皇宮裡那位帝王,還有誰敢被稱為大王?
於是就問道::「大王?誰啊?什麼王?」
那人又回道:「閻羅王!」
說完,這群儀仗隊停靠在韓府的大門口,竟然在大伙兒的圍觀之下,突然消失了。
這事可立馬在城中傳開了,一時間紛紛議論,大伙兒也都知道,那個儀仗隊所說的閻羅王,必然是韓擒虎韓大將軍無疑。
而這事,一傳十十傳百,自然也傳到了韓府之中。
這事還沒完,緊接著,後來城中有一個病危之人,眼看就不行了,但卻迷迷糊糊的來到了韓擒虎的府邸直接走了進去。
一進去,府上的幾名護衛給他攔下來了,問道:「哎……你,站住,幹嘛啊?招呼都不打一聲就往裡闖!」
這個病人則依舊是恍恍惚惚的說道:「我要拜見大王!」
侍衛又傻了啊,問道:「什麼?什麼王?」
病人則說:「閻羅王!」
閻羅王,雖說是地府之王,但也畢竟是死後才能擔任的事,這不是明擺著咒韓將軍嗎。
想到這,幾個侍衛抬手便要揍這人,但這時卻被韓擒虎攔住。
這兩天下來,重重異象,韓擒虎也知道,自己恐怕是命不久於人世,對於此事倒也沒過於排斥,說道:「我生前位居上柱國,死後能當閻羅王,這已經很滿足了!」
果不其然,這事過後沒幾天,韓擒虎韓大將軍便抱病而終,死後呢,也自然就成了地府的閻羅王。
而關於這件事,很多人覺得這事不過是民間杜撰,後來也證實十殿閻羅裡邊兒並沒有韓擒虎這位。
但其實也並非如此,記載這件事的並不是什麼民間野史,更不是民間口口相傳,而是被記載到了二十四史裡的《隋書》裡邊兒,原文是這麼寫的:
其鄰母見擒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我欲謁王。」左右問曰:「何王也?」答曰:「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斯亦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時年五十五。
這樣一來,這段故事可就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因為二十四史為正史,很少記載民間口口相傳誇大其詞的鬼神事跡。
而編寫《隋書》的人也挺有意思,乃是大唐名相魏徵。
大伙兒都知道啊,在陰曹地府裡邊,魏徵可是被封為四大判官之一的。
他成判官了,可唯獨他記載的這位閻羅王韓擒虎卻沒出現在整個陰曹地府的體系裡邊。
不過呢,這事既然是正史有所提及,那麼民間也自然有所流傳。
比如在,敦煌變文裡邊,有一段《韓擒虎話本》也提及了此事,說韓擒虎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
韓擒虎答應了,請假三天,隋文帝楊堅為他舉行了告別宴會。到了第三天,有一紫衣人、一緋衣人乘烏雲前來迎接,自稱他二人乃是從地府而來,來請大王。
於是,韓擒虎韓擒虎便辭別了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
當然了,這周的書館可不是跟大伙兒探討《隋書》裡記載的韓擒虎是閻羅王這件事的真實與否。
聊嘛,聊十殿閻王,那些故事大伙兒要麼是耳熟能詳,要麼講出來無非就是什麼什麼時候,閻王顯靈,倒不如跟大伙兒聊聊這位冷門的、被判官魏徵所「封」的第十一殿閻王。
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偶然之間看到這故事,還真不知道大隋名將韓擒虎是一位閻王。
我說怎麼在遊戲裡邊兒拿著裴擒虎打野抓人那麼快呢,閻王改編的角色,能不快?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過五更對吧!
行嘞,這期故事呢也不長,該聊的咱們邊講邊聊下來也說的差不多了。
本期的《木偶書館》就先到這,咱們,下期見!
《木偶書館》每周一更新,新來的小夥伴們可以在公眾號輸入「木偶書館」或直接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完整目錄,觀看往期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