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序
人們對於佛教代表人物的認識,大多局限在諸佛開導眾生,菩薩隨緣普度,卻忽視了還有其餘極具意義的代表人物,如佛教之中的諸位羅漢,以及佛家各路護法。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閻魔王,為幽冥鬼世界之始祖,地獄之主神,冥界之總司:
02閻魔王
又稱閻羅王、琰魔王、焰魔邏闍、閻摩羅社、琰魔邏闍、死王等,為幽冥鬼世界之始祖,地獄之主神,冥界之總司。閻魔王在密教中攝屬於天部,稱為焰摩天,為護世八方天之一,十方護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之一。
閻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乃日神與娑郎尤之子,與其妹閻美為同時出生之神祇,故稱雙王。另據波斯古經記載:「人類之祖威梵哈梵特始作蘇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為伊摩,此子即是夜摩。」終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發達之時代,或在吠陀時代之後期,此神與水天、祈禱主、阿耆尼三神有密切關係。
在《梨俱吠陀》中,有一段此神與其妹閻美之對話,閻美稱夜摩為「唯一的應死者」,且夜摩亦欲死,故願自舍其身,入於冥界,而為眾生發現冥界之路,是為人類最初之死者,被稱為死者之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閻羅王!」
此時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遠之處,系一常奏音樂之樂土,有二犬為使者,常徘徊人間嗅出死者,以導之入冥界。然而在《阿闥婆吠陀》中,則將夜摩之住所轉至下界,稱為夜摩城,系專依死者生前行為之記錄而司掌賞罰之神。
在《摩訶婆羅多》中,也詳細記載了夜摩恐怖之相貌,穿著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此時代之夜摩具有兩種性格,一即所謂之死神,率領諸多使者奪人之生命,故當時稱「死」為往夜摩宮,稱「殺」為送夜摩宮;另一則為死者之王、法王,住於南方地下,為祖先世界之支配者。
閻魔王之思想經由佛教傳入我國後,與道教之信仰相結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閻羅十殿等說。據《地藏十王經》記載:「閻羅王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為地藏菩薩,繫於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時之冥王。據傳閻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系大海底東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喚大地獄,及十六誅心小地獄。
亡魂在抵達第五殿前,須先至望鄉臺上觀望子孫在陽間之情形,後才至此殿受審判,此殿閻王鐵面無私,判刑正直嚴厲,加上十六誅心小地獄專誅世人之橫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個個心驚膽顫、面容憂懼,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慘刑。"
在後來的印度教神話傳說中,則將夜摩視為專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後,受上述諸種思想之影響,故夜摩一方面為居於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則為冥界支配者、人類行為審判者之閻魔王。
關於閻魔王之攝屬與性質,在諸多經論中有著各種不一樣的說發,可歸類為下列五種:一、地獄趣攝,據諸多佛經記載:「在閻浮提之南,大金剛山內,有一閻羅王宮,其主名閻羅王,此王雖君臨地獄界,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樣,於晝夜三時仍須受火熱之苦。」
二、鬼趣攝,或餓鬼趣攝,佛經有云:「閻魔王為惡鬼之主領,號閻魔鬼王,住於閻魔羅界,亦是餓鬼世界。
三、閻羅王趣,佛經中稱:「將閻羅王界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並舉。」以此推測,這些經論或認為在三惡道之外,另有一閻羅王界,此三惡道不為閻羅王所攝屬。正如《六十華嚴經》中所說:「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愛系縛在生死獄,常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
四、變化作,佛經亦有云:「閻羅王化現於地獄中,以教誨罪人知其罪業,及所應受之刑罰與獄名。」
五、菩薩作,在《瑜伽師地論》有記載:「菩薩化現為地獄主,以教誨罪人。」又據其餘佛經中所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堅固誓願力,化現梵天、自在天、禽獸身、地獄卒身、閻羅王身等,以濟度一切眾生。」
另外,還有閻魔王之天使而論,佛經有云:「閻羅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間,明示無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免墮於地獄中。則以生、老、病、死及治罪為閻羅王之五使者。"流傳民間的「閻羅王三封信」的故事,即是根據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編而來。
03結語
好了,佛教:閻魔王,為幽冥鬼世界之始祖,地獄之主神,冥界之總司,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還望大家認識了此尊護法之後,能夠多行善事,以免承受因果報應!
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祝看過此篇的所有朋友及家人,幸福安康!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