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來自遠古,入心肝腎三經,李時珍說它「益腎鎮驚、收溼氣」

2020-12-25 文化養生談

此物來自遠古,入心肝腎三經,李時珍說它「益腎鎮驚、收溼氣」。

隨著中醫藥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很多不為人知的中藥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或許是因為「久違」的緣故,大家總覺得它們有點陌生。

對於中藥,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朋友的認知裡,就是「草藥」的別稱。將其冠以「純天然、綠色植物」的標籤。

其實,在龐大的中藥庫裡,植物類中藥固然是品類最多的,但同樣也有很多動物類、礦物類的中藥存在。

對於動物類中藥來說,大家似乎還稍微好理解一些。畢竟,很多動物類中藥本身就是我們的食物。

而關於礦物類中藥,則稍微有點疑惑了:古代科學技術極度低下,並沒有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古人是如何認識到礦物類中藥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味比較常用的礦石類中藥——龍骨。

說到龍骨,顧名思義就是「龍的骨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古人都曾認為它就是古代「龍」的骨骼。

直到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偶然在中藥的「龍骨」上發現了古文字。最後認定上面的文字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才得知,所謂的「龍骨」,其實就是古代「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動物的骨骼化石,當然就是來自遠古了。

在歷代本草裡,關於龍骨的介紹大致是這樣的:性味乾澀而平,能入心肝腎三經,生者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用,煅者則偏於固澀收斂。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的描述:(龍骨)能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溼氣,脫肛,生肌斂瘡。

可見,對於龍骨的使用,主要用於和肝腎二經相關的問題上。

歷代醫家對於龍骨運用的總結,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平肝潛陽:對於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失眠、頭目眩暈等症,常用到生龍骨以平肝潛陽。此時,龍骨常與生地、白芍、元參、白蒺藜、黃芩、遠志、生牡蠣等配伍。

2、鎮心安神:對於驚嚇過度而出現的心神不寧、或心虛而易驚、心悸失眠、易驚易醒、喜歡做惡夢等情況,也常用生龍骨以鎮心安神。此時,多和遠志、茯神、琥珀、當歸、熟地、珍珠母等配伍。

上述兩點,一般以「失眠頭痛」為主要苦惱。歷代中醫在這個方面的方劑裡,龍骨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味中藥。只是這時候更以生龍骨為好。

3、收斂固澀:對於下焦滑脫不禁之證,以及氣虛多汗、陰虛多汗諸證,歷代中醫也會經常用到龍骨。不過,這時候更適宜煅龍骨。

如果是下焦不固的諸般滑脫,常與金櫻子、鎖陽、黃柏、遠志、桑寄生、川斷炭、煅牡蠣、棕炭、阿膠、桑螵蛸,益智仁等配伍;如果是陰虛多汗之證,也常用煅龍骨,一般與牡蠣、黃芪、茯苓、益智仁、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配伍;如果是脾虛久瀉,或者體虛久痢,煅龍骨常與烏梅、赤石脂、牡蠣、薏苡仁等配伍。如女性生理期量多的「崩漏」之證,常與牡蠣、山茱萸、阿膠珠、續斷炭等配伍。

4、外用生肌斂瘡:古代對於皮膚傷口或者感染類是比較頭痛的,如所謂的「惡瘡」、以及長期遷延難愈的溼疹。

而煅龍骨在這方面也是很常用的外用收斂之品。常和白芷、牡蠣、五倍子配伍,碾為細末並水飛過羅篩,用陳茶水調和外用。起到生肌斂瘡、收溼氣之功。

龍骨的使用也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1、龍齒、龍骨的性味歸經、功用基本相同,但龍齒勝在鎮驚安神,龍骨勝在固澀下焦之精氣。

2、龍骨和牡蠣是最常用的一對搭檔,頻率幾乎可以和銀花連翹媲美。兩者都有平肝潛陽之用,但牡蠣尚能軟堅散結、降痰除癥,而龍骨則兼有止痢、止血之功。

3、陰虛火盛而致下焦滑洩者不宜使用龍骨,這個誤用被古代中醫稱之為「金珠塞洞門」,也就是閉門留寇的意思。

龍骨的炮製:

1.生龍骨質地比較堅硬,直接入藥是不大適宜的。生龍骨一般先用銅錘敲碎,然後用銅碾槽過碾為末,整個過程比較繁瑣而耗時;

2.煅龍骨反而稍簡單一點,將龍骨用木炭燒紅,然後淬之以鹽水或者米醋,讓其酥鬆後就能輕易杵碎。但如果是外用的煅龍骨,則還需要「水飛」,最後過羅篩(大致在200目左右)才比較合適。

相關焦點

  • 還記得胡巴嗎,原來真有,李時珍說它「益腎,暖丹田」,昇陽散寒
    不論是文學、影視等作品,其靈感皆來自於現實,也有一些時候是純屬巧合,比如金庸老先生筆下的仙草之流在現實中均有應對,只是沒有書中那麼神奇而已。
  • 「黑豆入腎功多」
    李時珍說:「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可以入腎。」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因為黑色屬水,水走腎;且黑豆形狀也和腎相似,所以把黑豆稱為「腎之谷」。如《食物本草》就有:「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雲能補腎。蓋豆乃腎之谷,其形類腎,而又黑色通腎,引之以鹽,所以妙也。」這便是中醫講的「同氣相求」和「以形補形」。  黑豆的補腎功效集中體現在治療腎虛陰虧和腎氣不足兩方面。
  •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在中藥寶庫裡,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些名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名字,或者和某個具體的證候聯繫在一起。但真實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
  • 此物可降肺火、瀉腎火、退骨熱,李時珍稱其專去下焦肝腎之虛熱
    說到地骨皮很多人一定覺得非常陌生,其實中藥地骨皮就是我們常說的枸杞植物的根皮,將其採挖出來洗淨曬乾即可入藥使用。古人在介紹地骨皮的時間這樣解釋到:地骨皮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極深,皮亦極厚,力能至骨,故為此名。
  • 此物農村當作柴禾,李時珍說它「治中氣,順氣開鬱,散寒止痛」
    此物農村當作柴禾,李時珍說它「治中氣,順氣開鬱,散寒止痛」。傳統的中草藥,來源於生活,也用之於生活。也不乏很多「名藥」(在中藥字典裡,名藥不見得名貴),本來就是生活中的常用之物。古代的川人並用它來「織壁」,也就是茅草房時代的牆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烏藥。烏藥,是一種多年生低矮灌木,每到秋天會落葉。上世紀前在安化當地,稱之為「見風消」,是農家常用的柴禾,用來燒火做飯取暖。當然,烏藥入藥的部分是「根莖」,也就是掘取地下根莖,乘新鮮洗淨切片曬乾,鹽水浸潤炒幹後使用。
  • 一味養肝腎的中藥,益腎氣、固腎精、添精髓、固元氣、陰陽均可養
    俗話說「水有源頭樹有根」,說的就是不論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在中醫文化的理解中健康也是如此,或許有人會說任何的部位都很重要,這句話並沒有錯誤,但是中醫文化的特點就是「以五臟為中心」。由此可見,腎是養生需要重點照顧的臟腑之一,而有一味養肝腎的中藥,李時珍取名肉棗,善於滋養安神、益腎氣、固腎精、添精髓、固元氣、且陰陽均可滋養,還提升正氣不留邪氣。
  • 脾虛、氣虛、血虛的人,試試喝一杯它
    而張教授給他調理心臟是從脾胃入手的,「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心血充盈」,這也成為後來開發黃精桑椹膏的思路。 02 一味黃精補三髒, 上補肺,中補脾,下補腎 黃精味甘而性平,味濃而氣薄,入肺、脾、腎三經,有養陰潤肺、益腎健脾之功,
  • 李時珍說它「潤五臟,通三焦,養脾胃」,尤善潤肺、腸,常被誤用
    而兩者有一個公認的養生好東西,此物被譽為「上能清肺潤燥,下能潤腸通結」,還可以散脾胃之寒,調和眾物,尤其善於潤肺、腸,李時珍說它「潤五臟,通三焦,養脾胃」。這一物就是蜂蜜,因為蜂蜜養生益處「名聲在外」,卻有一些人一知半解就用它養生,所以常被誤用。
  • 此物疏肝解鬱、理氣調經,被譽「偏滯,多氣多鬱,非此不能疏散」
    比如有一物就在中醫文化中鼎富盛名,卻很常見,有些時候被認為是雜草而除掉,此物尤其善於疏肝解鬱、理氣調經,被李時珍譽為「氣病之總司」,還被譽為「婦女之聖物」,古人形容它「偏滯,多氣多鬱,非此不能疏散」。此物就是香附,是植物莎草的根莖,多數是野生的存在。中醫文化的古籍最早記載香附的是漢末時期的《別錄》,原名莎草,是因為古人製作蓑衣時經常用到這種草,而「莎」與「蓑」讀音相同。
  • 固肝腎可堅齒聰耳,療傷痛能接骨續筋,這就是人們說的「骨碎補」
    骨碎補,聞其名當能知其意,《本草拾遺》之中記載:「骨碎補因能療傷折、補骨碎,故作此名」。而歷代的醫者也多會應用此物緩解骨傷病症,多能奏效。很多的中醫典籍之中對骨碎補的功效也是較為認可的,比如《圖經本草》之中有云:「骨碎補,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除了認可骨碎補接骨療傷的功效之外,還認為其有固肝腎而堅齒聰耳的作用。到了現代,中醫在應對一些骨傷疾病的時間依舊多會用到骨碎補這味良藥,而其具體的應用則主要有以下兩點。
  • 男人大補的食物 吃此物竟可壯陽
    3、蝦民間有「男蝦女蟹」之說,男士常吃蝦,能達到強身壯體、壯陽益腎、補精通乳的效果。蝦屬於暖性的水產品,味甘而鹹,適用於性事不佳、久病體虛、腰酸腿軟、食欲不振、氣短乏力等各類患者。4、韭菜韭菜,我們有稱之為壯陽草,中藥名為山韭,它是一種氣味獨特的蔬菜。韭菜營養豐富,新鮮脆嫩,具有開脾健胃,補腎減尿的功能。
  • 身體溼氣重不知怎麼辦?水中加一物,溼氣去得快
    之所以會溼氣重,主要是因為巧克力中的含糖量非常高,進入人體後會快速形成脂肪,加速皮脂分泌,從而導致脾胃溼氣過重。2、芒果或許很多人都料想不到芒果會增加人體溼氣,但事實就是如此。雖然它非常好吃,但如果你本身就有溼氣,就不要再吃這種水果了,以免導致溼氣加重或引發其餘不良疾病。
  • 溼氣過重易生病,那你知道如何除溼才有效嗎?
    溼氣相信大家都已經不陌生了,或多或多或少的都聽說過關於溼氣的一些事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溼氣過重雖然不是病,但是溼氣過重卻身體會容易生各種各樣的病。溼氣過重會對身體產生很多的影響,以下是除溼氣的方法,希望可以對大家起到幫助性的作用。
  • 此物稱「四大天王」,祛風除溼,通經活絡,可治無名腫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就得時常溫習,否則會遺忘。有志同道合者同行,乃我之幸。不求人知,但求如願。五月,是花開如常嫩果始發的季節,既有繁花如錦,也有果實初萌。這是什麼?採約時,一位同學問道。
  • 此物固元陽、精氣,昇陽,利丈夫之陽,還暖脾胃、定寒喘,駐容顏
    中醫文化中就有很多可以去除寒氣的方法,比如有一物就暖脾溫腎,散腰中之冷,除脾胃之寒,定虛寒之喘,此物還固元陽、固精氣,昇陽,尤其是利丈夫之陽,還能駐容顏。這一物就是補骨脂,是草本植物補骨脂的成熟果實,還有胡韭子、黑故子、胡故子、破故紙、吉固子等別名,雖然是以補骨脂為正名,而在古籍甚至是現代有些書籍中還寫作破故紙,這一點需要注意。
  • 重溫老電影,致敬李時珍
    演員趙丹在電影中對李時珍的心理活動、對話,及其它細節把握得很好,只是把青年李時珍演得過于帥氣。 此前在書本上看到的李時珍畫像都是著名畫家蔣兆和畫的,挺乾瘦,武漢市洪山區光谷廣場上的李時珍雕像與蔣兆和畫的也比較接近。個人覺得蔣兆和畫的更接近李時珍本人,這麼說並不是先入為主的原因。
  • 如何祛除體內溼氣
    常常感到昏昏欲睡身體沉重口乾口苦皮膚起疹子、雀斑……人們常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刮痧祛溼刮痧可以祛溼排毒,刮的是背部,也就是陽經的穴位,如膀胱經、督脈上的穴位等。通過刮痧,也就是藉助外力的作用,使人體的陽氣振奮,陽氣振奮後,體內的溼氣自然就去除了。
  • 溼氣重的人,有這3個危害,醫生建議:經常吃3物,或不讓溼氣再來
    一、溼氣重的人,有這3個危害,醫生建議:經常吃3物,或不讓溼氣再來1、食欲不振溼氣和脾密切相關,溼氣過重時,脾會受傷,導致脾胃不和,因此就會出現消化問題。具體地說,也就是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等情況。
  • 天然硃砂「鎮心安神」的秘密
    色紅入心。同時,它又非常重,我們要是買一斤硃砂,會發現只有一點點,但拿到手裡沉甸甸的。重,就能往下鎮壓。入心且能重鎮,所以它鎮靜安神,小到失眠,大到精神病,都可以用到它。當然,如果不是非常難治的失眠,請不要用硃砂,一般用磁石就行了。
  • 溼氣重不重,4個地方仔細觀察,做好3件事,有助身體祛除溼氣
    中醫上講溼氣是一種「離經之水」,俗話說:水是生命的源頭,為何溼氣越重反而對身體不好呢?因為離經之水是身體的廢水,如果不儘快排除體外,就會危害身體健康。溼氣重不重,4個地方仔細觀察,做好3件事,有助身體祛除溼氣1、看面貌正常人早上起床都是神清氣爽,如果體內溼氣較重的話,就會頭昏腦脹,神色憔悴,這就是體內溼氣重,影響了正氣上升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