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來自遠古,入心肝腎三經,李時珍說它「益腎鎮驚、收溼氣」。
隨著中醫藥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很多不為人知的中藥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或許是因為「久違」的緣故,大家總覺得它們有點陌生。
對於中藥,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朋友的認知裡,就是「草藥」的別稱。將其冠以「純天然、綠色植物」的標籤。
其實,在龐大的中藥庫裡,植物類中藥固然是品類最多的,但同樣也有很多動物類、礦物類的中藥存在。
對於動物類中藥來說,大家似乎還稍微好理解一些。畢竟,很多動物類中藥本身就是我們的食物。
而關於礦物類中藥,則稍微有點疑惑了:古代科學技術極度低下,並沒有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古人是如何認識到礦物類中藥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味比較常用的礦石類中藥——龍骨。
說到龍骨,顧名思義就是「龍的骨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古人都曾認為它就是古代「龍」的骨骼。
直到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偶然在中藥的「龍骨」上發現了古文字。最後認定上面的文字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才得知,所謂的「龍骨」,其實就是古代「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動物的骨骼化石,當然就是來自遠古了。
在歷代本草裡,關於龍骨的介紹大致是這樣的:性味乾澀而平,能入心肝腎三經,生者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用,煅者則偏於固澀收斂。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的描述:(龍骨)能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溼氣,脫肛,生肌斂瘡。
可見,對於龍骨的使用,主要用於和肝腎二經相關的問題上。
歷代醫家對於龍骨運用的總結,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平肝潛陽:對於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失眠、頭目眩暈等症,常用到生龍骨以平肝潛陽。此時,龍骨常與生地、白芍、元參、白蒺藜、黃芩、遠志、生牡蠣等配伍。
2、鎮心安神:對於驚嚇過度而出現的心神不寧、或心虛而易驚、心悸失眠、易驚易醒、喜歡做惡夢等情況,也常用生龍骨以鎮心安神。此時,多和遠志、茯神、琥珀、當歸、熟地、珍珠母等配伍。
上述兩點,一般以「失眠頭痛」為主要苦惱。歷代中醫在這個方面的方劑裡,龍骨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味中藥。只是這時候更以生龍骨為好。
3、收斂固澀:對於下焦滑脫不禁之證,以及氣虛多汗、陰虛多汗諸證,歷代中醫也會經常用到龍骨。不過,這時候更適宜煅龍骨。
如果是下焦不固的諸般滑脫,常與金櫻子、鎖陽、黃柏、遠志、桑寄生、川斷炭、煅牡蠣、棕炭、阿膠、桑螵蛸,益智仁等配伍;如果是陰虛多汗之證,也常用煅龍骨,一般與牡蠣、黃芪、茯苓、益智仁、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配伍;如果是脾虛久瀉,或者體虛久痢,煅龍骨常與烏梅、赤石脂、牡蠣、薏苡仁等配伍。如女性生理期量多的「崩漏」之證,常與牡蠣、山茱萸、阿膠珠、續斷炭等配伍。
4、外用生肌斂瘡:古代對於皮膚傷口或者感染類是比較頭痛的,如所謂的「惡瘡」、以及長期遷延難愈的溼疹。
而煅龍骨在這方面也是很常用的外用收斂之品。常和白芷、牡蠣、五倍子配伍,碾為細末並水飛過羅篩,用陳茶水調和外用。起到生肌斂瘡、收溼氣之功。
龍骨的使用也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1、龍齒、龍骨的性味歸經、功用基本相同,但龍齒勝在鎮驚安神,龍骨勝在固澀下焦之精氣。
2、龍骨和牡蠣是最常用的一對搭檔,頻率幾乎可以和銀花連翹媲美。兩者都有平肝潛陽之用,但牡蠣尚能軟堅散結、降痰除癥,而龍骨則兼有止痢、止血之功。
3、陰虛火盛而致下焦滑洩者不宜使用龍骨,這個誤用被古代中醫稱之為「金珠塞洞門」,也就是閉門留寇的意思。
龍骨的炮製:
1.生龍骨質地比較堅硬,直接入藥是不大適宜的。生龍骨一般先用銅錘敲碎,然後用銅碾槽過碾為末,整個過程比較繁瑣而耗時;
2.煅龍骨反而稍簡單一點,將龍骨用木炭燒紅,然後淬之以鹽水或者米醋,讓其酥鬆後就能輕易杵碎。但如果是外用的煅龍骨,則還需要「水飛」,最後過羅篩(大致在200目左右)才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