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運動服裝行業,這兩年崛起的勢頭非常明顯。2018年整個行業的增速達到20%,2019年「雙十一」,運動服裝行業同比增長超過35%。
產業成長的趨勢站在風口上,這說明,運動服飾在中國的使用場景正在生活化和時尚化。目前中國運動服裝行業的規模大概在2000億元,世界排名第二。
李寧品牌憑藉「中國李寧」逆襲而上,另一個中國的運動品牌——安踏,也是不逞多讓。過去這兩年,安踏又多了哪些事情,讓他們的品牌完成升級呢?
安踏收購FILA
2019年,安踏的股價上漲100%,成績斐然。雖然安踏的主營品牌營業額只增長18%,但是旗下的另一個休閒運動品牌FILA,在2019年營業額增長80%,表現異常突出。光上半年的銷售額就超過65億元,全年銷售額預計超過100億,是中國銷量第一的國產單一品牌。
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主要是FILA的客戶群主要是年輕人,中國有2700萬大學生,按均價1000元來計算,平均每三個大學生就有一個人穿FILA。
在過去的中國國產運動品牌裡,單一品牌第一名就是安踏自己。2019年安踏便擁有了兩個位列市場前三的品牌,銷售額又各自超過100億。這個體量不只在中國名列前茅,在全球安踏集團也僅次於耐克和阿迪,是世界第三大運動品牌。
和李寧一樣,過去的安踏是從高性價比入手,主要面向四五線城市的消費者,價位和定位使得品牌無法進入高端市場。但是,2019年安踏做到了。
跟李寧有特殊的歷史積累不同,安踏的單一品牌價值沒有那麼高,安踏選擇的是併購和多品牌戰略。
安踏收購的目標都有這樣的特性:品牌定位中高端,要麼歷史積澱好,要麼專業性強,有自己的忠實用戶。
有這樣的目標,安踏在收購之後,就會運用自己在中國市場的運營能力,將這些品牌在中國消費者面前重新打造一遍。
安踏旗下現在一共有23個品牌,這裡面最值一提的就是FILA,FILA在2019年可以說是現象級的表現。
FILA屬於中高端品牌,1911年創立於義大利,圍繞著網球、高爾夫、運動生活等場景設計產品,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受追捧。但是在安踏收購的前幾年,FILA在中國的表現並不好,2009年安踏以6億港幣收購了FILA。
新品牌賦能
那收購FILA之後,安踏又是怎麼把這個品牌運營成銷量過百億的頭部品牌呢?
原先安踏的主品牌採用的是批發模式,管理批發商才是安踏最擅長的方式。但是從一開始運營FILA,安踏就打定主意要做直營,在2019年上半年,FILA在全球開了1788家直營店。直營帶來的精益管理,為FILA在中國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FILA品牌的代言人,安踏請的不是專業的運動明星,而是高圓圓、馬思純、黃景瑜這樣的大眾時尚明星。FILA的客單價在500-1000塊錢,比安踏高出一個檔次,70%以上的毛利率,也證明FILA品牌的高溢價。
比如FILA最火的爆款老爹鞋Disruptor 2,設計靈感來自FILA 1996年的經典鞋。這款鞋鞋跟超過五釐米,又厚又大。這款鞋一經推出,很多歐美明星都在穿,還被球鞋雜誌Footwear News評為了2018年的年度鞋款。
對比巴黎世家這些奢侈品牌的球鞋,FILA的價格只有十分之一,是更多年輕人的選擇。這款鞋的爆紅直接帶動了FILA的品牌知名度,在全球和中國的銷量迅速攀升。
嘗到多品牌發展甜頭以後,安踏在2019年又花了46億歐元收購芬蘭的亞瑪芬體育。這給安踏帶來了13個高端運動品牌,戶外裝備的奢侈品牌始祖鳥、頂尖的網球拍品牌Wilson、滑雪裝備Atomic和戶外運動品牌Salomon 等等。
安踏的這次收購完善了它的品牌矩陣:大眾品牌安踏,中高端時尚品牌FILA,高端專業品牌始祖鳥。用不同定位的品牌,把消費者各種使用場景都承包下來。
用多品牌戰略來分攤流行的風險,在服裝行業早已不是新鮮事,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特步、匹克都收購過新品牌。但難點在於,怎麼運營才能實現像FILA這樣實現高增長?
中臺效應
安踏給出的答案是:用五大中臺,去運營三大品牌事業群。安踏把公司分成品牌和中臺兩部分。
首先是中臺,中臺類似於集團內部的服務者,幫品牌免除後顧之憂。
在中臺裡面,安踏設置了集團生產、採購、職能、零售和電商五大中臺。這些都是不同品牌可以共用的能力,在集團層面統一發力,能享受到單一品牌沒有規模效應。
職能中臺主要負責的是人力、財務、法務等基本的公司職能。安踏把批發商管理、實體店鋪運營、電商渠道運營這些在品牌運營過程中積累的能力,放到零售和電商中臺裡,去賦能所有的品牌。
比如,始祖鳥在中國的擴張沒有太多經驗,通過這兩個中臺,安踏可以迅速幫品牌做好選址、對接商場,以及設計電商投放策略這一系列運營工作。
不過,生產和運營這些放到中臺的職能,其實還不算是品牌的核心職能。能不能讓消費者喜歡併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才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這就要看品牌了。安踏的23個品牌被規劃到專業、時尚、戶外三大事業群之下,分別是以安踏為核心的專業運動事業群,以FILA為核心的時尚運動事業群,以亞瑪芬體育品牌為核心的戶外事業群。
為什麼要把23個品牌分別放到三個事業群呢?有兩點好處:
一、同類品牌彼此之間有更強的協同效應;
二、頭部品牌可以帶動腰部品牌,腰部品牌可以比單一品牌爭取到更多資源。
那品牌事業群的核心職能都有哪些呢?分別是產品設計、品牌和營銷,這些核心職能定義了「品牌是誰?」,「用戶如何理解你?」等關鍵問題。
公司發展壯大之後,就容易組織僵化,調整速度慢。而中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這個問題,各個品牌能專心地從用戶需求出發,去設計產品,保持品牌的活力。
安踏的組織架構調整,對於這個多品牌發展十分重要,會影響這個品牌未來十年的發展。